老片重温
(2012-03-30 18:16:34)
下一个
周末在网上找到一部很多年前看过的经典老片,《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虽然对我来说情节不再扣人心弦,但是依然十分令人感动.
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ANDY(安迪)从冤狱,成功越狱,重获自由,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拯救的过程.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人生哲理是该片受到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这部片子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
redemption,救赎,并不只是ANDY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不但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狱友.他对狱友的拯救,表现在一种精神上的拯救,因为他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周围的人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
比如,他利用他银行家的智慧帮助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 -这些狱友们想都不敢想的事.ANDY的成功通过狱友们脸上开心的笑容和瑞得(ANDY知心狱友:Mogran Freeman饰演)的旁白得到体现 - “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 if only for a short while.”
比如,他利用狱警对他的信任,打开狱警办公室的留声机,让全监狱的人和他一起感受音乐“费加罗的婚礼”,明知要面临严厉的惩罚. 这个片段看似平静如水,但实则激情四射,杀伤力极强,最能使你两眼发热.此时ANDY的微笑是一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的价值以及依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给他的朋友,带来自由的感觉-哪怕是一刹那.
还有,他为监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为了得到第一批书,他每周一封信,连续写了六年.然后他增加到每周两封,在ANDY入狱的第二个十年间,图书馆落成.这也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这个胜利的 影响是深远的.
还有帮助无知的青年补习中学课程,最终使其成功获得高中文凭, etc.
即使是沦为囚犯,人的活法也是那样的不同.
当谈及以后的打算时,经过近40年的煎熬,朋友瑞得显得很沮丧.他对希望怀有恐惧―因为他也曾拥有希望.但他明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时候,这也是使我们裹足不前和抱有消极思想的原因.然后ANDY用一个有力的句子,结束了两人的谈话:“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这句话精辟之极,人生观的差异一目了然.
每一个被判了重刑的囚犯都渴望越狱,无辜的安迪当然也不例外,利用瑞得帮助他搞到的一支鹰嘴锤和一张电影海报开始挖墙.挖这面墙他一共用了19年的时间,在这19年时间里他每天只能挖两裤兜的土,两裤兜土就意味着一天的自由,他必需忍受这么小的工程量,他不能像愚公那样抡开袖子大干,任何冒进行为只会带来整个行动的失败,抵制住贪心的诱惑,行动让理智来主宰.19年来他随时都可能有人发现他越狱的秘密,多少年的努力和盼望随时可能毫无价值,他不能告诉任何人,甚至他最好的朋友也不能知道,把秘密一直藏在自己的心里,忍受着这个秘密带来的兴奋,希望,痛苦和忧虑.所有的快乐,孤独,盼望,恐惧,失落都只能属于他一个人.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和毅力?也许这正式他的非凡之处.
与安迪的精英意识和世界观相反,大多数狱友习惯于平庸和“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影片是通过瑞得之口说出对这个词语的看法的.他说:“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 is insti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 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理解片中所谓的体制化,我们回顾一下老布(那个监狱的图书管理员)的一生就明白了.老布在监狱中也就是在一种体制下,渡过了50年,几乎就是一生的时间.可以想象,曾经年轻的布,在刚刚进入这种体制时,他肯定曾经像一切刚刚进入Shawshank监狱的所有新人一样,愤世嫉俗,并试图反抗,然后和大部分的囚徒一样,他们逐渐发现:反抗等于徒劳,于是从对体制的反抗逐渐变为慢慢的接受然后学会适应体制,最后发展到对体制的严重依赖.可怜的老布,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已经完全体制化了,在垂暮之年却被放逐出体制之外.可以想象的到,老布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体制下是根本无法存活的,此时老布与体制脱离无异于一个胎儿被斩断脐带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老布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 的生命.
可见任何情况下保持思想和灵魂的独立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不易.安迪做到了,也就成功了.
虽然在当年的奥思卡角逐中败给同期出品的[阿甘正传],可能是娱乐性稍逊一些吧,在我看来,它绝对是一部好片子.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