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浩如烟海的诗歌中,“三句半”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由于是随手拈来之作,很像“打油”,在当时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它构思巧妙,把五绝诗的第四句变成两个字,结构突兀,效果奇特。而且它来自民间,诙谐轻快歌吟出生活的幽默,富有浓郁乡土气息,读后耐人寻味。
从内容上看,“三句半”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这种诗歌样式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趣味性、通俗性和幽默诙谐的韵味。尤其是最后两个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具“画龙点睛”之妙。所以,“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明朝冯梦龙撰《古今谭概》记载了一则内容大同小异的“三句半”故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一人好作十七字诗,且才思敏捷,触目成咏。时徽郡天大旱,太守不思兴修水利,却率人下跪祈雨,连求几天,仍是晴空万里。这个人便作十七字诗嘲之:“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太守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他捕至衙门,说:“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好!我现在就罚你以我的别号‘西坡’当堂题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否则,要用大刑。”话音未落,其人已出口咏到:“昔人有东坡,今人有西坡。若将二人较,差多!”太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