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对北伐统一的曲解
■ 一、前言
中共近年来,在史学方面给予大陆史家有较大的
研究空间与尺度,但对国民党的歷史仍极尽詆譭、
丑化、篡改之能事,凡东征、北伐、抗战诸战役,均
说成由共產党所领导,而国民党则不但未领导北伐
抗战,而且破坏北伐抗战,其不尊重歷史真实,较诸
以前出版中国现代史著作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兹
就其有关对北伐歷史之篡改部分加以陈述,并予驳正
。
■ 贰、中共对国民革命军领导北伐的曲解
中共史家关於北伐战争的歷史,早在民国六十六
年十二月出版的著作,即有下列论述﹕
一九二五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后,……
中国共產党在一九二六年初及时提出了「在各方面
準备广州国民革命军势力的向北发展」……由於
共產党的积极推动,一九二六年五月,广州革命政
府派遣了由共產党人叶挺同志率领的独立团,向
湖南进军,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七月一日,革
命政府发表北伐宣言,随即派出十万革命军出师
北伐。(註一一四)
而民国七十五年出版的『中国革命史』,则更有下列
论述﹕
為推动国民政府北伐,中国共產党进行了一
系列準备工作。……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首先,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產党正
确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革命统一战线
的正式战争。……北伐军英勇善战,共產党员和
青年团员在战斗中起了先锋模范作用。(註一一五
)
综合以上说法,好像北伐战争就是因中共主张、推动
、领导与实际奋斗而获得胜利。此一论点,中共史
家先后著作是一致的。实则中共不仅没有主张北伐并
实际奋斗,而且阻挠北伐,破坏北伐;倘证诸史实
,即可明瞭。
回顾自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频仍,中山
先生组府广州,时思北伐,统一中国,民国十一年
筹划北伐,因陈炯明叛变而未果。迄民国十二年,曹
錕窃位;翌年奉军入关,讨伐曹錕,江浙继之,形
成军阀混战。军阀混战当然有利於革命军事行动,中
山先生乃於民国十三年九月四日开军事会议於广州
大本营,决定整军北伐。九月十八日,中山先生出发
赴韶关,以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权,任谭延闓為北
伐军总司令;并发佈宣言,宣佈革命政府於覆灭曹、
吴,扫荡反革命的恶势力以后,当造成巩固的经济
基础,实现真正的民权制度,以号召全国。而中共,
当中山先生整军北伐之次月,即民国十三年十月,
陈独秀即以「国民党的一个根本问题」為题,撰文在
『嚮导』週报发表,反对北伐。他所以反对北伐的理
由,是认為「广州政府」没有打倒军阀的军事力量。
他说﹕
国民党此时绝对没有做革命的军事行动之可
能,现在的所谓军事行动(北伐包括在内)若不停
止,和反动的损军妥协,和反动的西南将领妥协
,和反动的奉系张妥协,都成了必要的政策。……
我们一方面观察得国民党的内容,还没有进到军
事行动及建设革命政府的时期,勉强假用种种反革
命的力量来做革命的军事行动及建设革命政府,
实在是此路不通!一方面我视察得国际帝国主义者
在中国的力量及国内军阀的力量,要想佔据一隅
之地,养数万军队,来打倒他们,那更是此路不通
……疏在有一条虽较远而可通的路给我们走,就
是只有全国工人农民兵士之联合的大暴动,才可以
破坏全国军阀阶级的军事势力……因此,我们希
望国民党毅然决然改走这条新路,毅然决然抛弃以
前的旧政策。(註一一六)
自 乳 , 若 时 辛 掠 在 签 黑 规 俄 歷 的 ﹁ 军 之 其 发 民
由 共 中 中 期 亥 夺 违 订 龙 定 国 史 ﹁ 大 阀 联 中 表 国
人 鼓 国 国 , 革 了 反 璦 江 的 军 上 良 暴 阶 合 有 ﹁ 十
吹 下 社 俄 命 黑 中 琿 北 中 队 在 方 动 级 的 : 国 三
中 暴 一 会 国 之 龙 俄 条 岸 俄 越 八 ﹂ ﹂ 的 大 ﹁ 民 年
国 动 块 真 掠 际 江 尼 约 , 国 过 国 ! 是 军 暴 只 党 十
八 是 失 的 夺 , 以 布 , 以 界 了 联 削 事 动 有 的 月
十 為 地 发 了 又 北 楚 军 大 中 军 弱 势 , 全 一 共
八 谁 将 生 我 是 的 条 事 兴 俄 侵 一 力 才 国 个 產
年 的 会 了 国 中 中 约 武 安 尼 略 个 。 可 工 根 党
十 利 是 ﹁ 蒙 国 国 情 力 岭 布 中 受 ﹂ 以 人 本 的
二 益 何 大 古 社 领 况 强 , 楚 国 害 破 农 问 ﹃
月 服 处 暴 地 会 土 之 迫 进 条 之 国 坏 民 题 嚮
九 务 ? 动 区 动 ! 下 清 军 约 际 国 全 兵 ﹂ 导
日 ? ! ﹂ ! 盪 ! , 廷 至 所 , 力 国 士 , ﹄
陈独秀的论文,并不只是他个人的观点,而是反映中
共党的政策。因為,中共「三大」早已决然要求「
阻止国民党集中全力於军事行动」(註一一七),亦
即阻止北伐。当陈独秀发表论文的同时,嚮导週报
还发表一系列的文章,如八十三期蔡和森的「北伐呢
?抵抗英国帝国主义及反革命呢?」八十五期巨缘
的「帝国主义与反革命压迫下的孙中山政府」,彭述
之的「我们為什麼反对国民党之军事行动」,八十
期蔡和森的「商团击败后广州政府的地位」,八十九
期陈独秀的「肃清内部」,九十一期陈独秀的「国
民党的政治态度」等等即是。这些文章的观点,也完
全一致。
中国共產党第三次全国大会日期為民国十二年六月
民国十三年九月四日开军事会议於广州大本营,决定
整军北伐。本卷第 149 页
在北伐之前,中共就反对北伐,因為俄罗斯不愿意看
见中国的统一,由共產党代理发言。不顾共產党之阻
挠,国民政府坚持北伐、统一全国,成功之后,共產
党又改嘴说是共產党坚持北伐,及国民政府是被推著
北伐(「推动国民政府北伐」)。
横也好、竖也好,共產党总是在自己脸上贴金,
横也好、竖也好,共產党总是往别人身上泼灰。
当时,北伐军已入江西,克赣州,下吉安,而陈
炯明乃乘机再犯广州,企图切断我北伐军后路。幸
时值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先生率校军两次东征,经淡
水、潮汕、棉湖等战役,迭传捷报,终使叛乱敉平
,全粤统一,并继承中山先生的遗志,於民国十五年
七月一日再度誓师北伐,而中共、俄共及第三国际,
对於此次北伐,则仍持反对立场。
在北伐之前,据蒋中正先生指出﹕
自鲍罗廷回俄以后,俄国军事顾问团长季山嘉
(Kissarka)忽在军校会议中,极力宣传北伐
必败之谬论。他对我面谈的时候,反对北伐的意
思,也逐渐暴露出来。广州市面接连的散播传单,
反对北伐,并攻击我个人為新军阀。最后季山嘉
更是明目张胆,破坏本党的北伐计画。(註一一八
)
这种反对北伐的重大决策,季山嘉当然不敢擅自作主
,显然是俄共及第三国际的指示。(註一一九)為
遵循俄共及第三国际指示而反对北伐,中共的陈独秀
及张国燾均撰文申述其论点﹕
以言陈独秀,他曾以「论国民政府之北伐」為题,说
﹕
北伐的意义,是南方的革命势力向北发展,
讨伐北洋军阀的一种军事行动,而不能代表中国民
[151]
族革命之全部意义。……北伐,还说不上是和帝
国主义者直接的武装衝突。……再论到北伐军之本
身……若其中夹杂有投机的军人政客个人权位欲
的活动,即有相当的成功,也只是军事投机的胜利
,而不是革命之胜利。至於因北伐增筹战费而搜
括及於人民,因北伐而剥削人民之自由,那更是牺
牲了革命的目的,连弔民伐罪的意义都没有了。
……在上述情形之下,……都可以看出革命的北伐
时期尚未成熟。现在的实际问题,不是怎样北伐
,仍是怎样防御,怎样防御吴佩孚之南伐……所以
现时国民政府的职任,已经不是北伐,而是「防
御战争」……全国民眾的口号,也已经不是响应北
伐,而是「拥护革命根据地广东!」。(註一二
○)
邵力子等人,毛任期甚短,旋即离沪。而其他各员则
為纯正国民党党员。执行委员為胡汉民、汪兆铭、
叶楚傖,胡、汪赴粤,故由叶楚傖独撑局面,而工人
农民部部长即為于右任。当时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虽
容纳了国、共两党党员,而在基层工人运动方面,则
已分化為两大系统﹕在纯正国民党方面,由马超俊
领导的工会系统具有甚大潜力;而中共方面,则有
CY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工运。两派对内虽有
摩擦,对外反帝则目标一致。「五卅惨案」因反帝而
起,它的策划及领导者是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共產
党也参加了这运动,但他们是在国民党上海执行总部
的领导下进行活动的。当然,他们也暗中操纵,為
自己扩张势力,但公开号召,都是用国民党名义。(
註一三六)如中共在杨树浦、小沙渡、吴淞、浦东
等处开办工人补习学校,中共史家公开承认系用国民
党名义,此即一例。(註一三七)
以言张国燾,他也说﹕
目前高唱入云的北伐问题,目前固然在於完
成国民革命和建立统一全国的国民政府,同时却也
是抵御反动势力的南侵。无论是完成北伐事业,
或是抵御反动势力的南侵,都必须先巩固广东内部
,……不然,革命党拿到了广东,并不能把广东
弄好,这又有什麼益处?如果北伐军打到湖南,仍
是不能肃清湖南的土匪和贪官污吏,广东内部又
何能稳固呢?(註一二一)
从陈独秀和张国燾的论点,很明显的说明,当时中共
中央不但对北伐战争根本没有信心,而且就是对广
东革命基地的稳定性,也没有信心,它的结论,就是
反对北伐,就是承认北伐没有「革命意义」。这种
论点,反映於中共中央四届二次扩大执委会「中央政
治报告」,它说﹕「南方国民政府之出兵,亦尚只
是防御反赤军攻入湘粤的防御战,而不是真正革命势
力充实的北伐。」(註一二二)
因此,当时中共「以扩大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发表
的『中国共產党对於时局的主张』,连『北伐』字样
也不愿提到。」(註一二三)按﹕此一文件发表於国
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的第四天,即民国十五年七月
十二日。当今中共史家不提此项中共中央的政策和文
件,而只引用民国十五年二月中共在北京召开会议
的文件,强调说明它「党所应当採取的战略方针,『
是从各方面準备广东政府的北伐』」(註一二四)这
种通过以地方取代中央的,移花接木的歷史研究法,
从而论证当时中共政策是「推动国民政府北伐」,
其歪曲歷史的用心,从其对北伐之两套手法,更加凸
显,其表现於「对时局主张」者,為「国民的联合
战线」,其表现於「议决案」者為「分化活动」,仅
列表比较如下页附表四。(註一二五)
以言中共党的组织,它自民国十年建党以迄北伐
前夕,不过六年。其拥有党员人数,在民国十二年
,即在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以前,它的党
员只有四百多人,团员只有三千多人。(註一二六
)而国民党呢?民国纪元以后,由同盟会改為国民党
,海内外党员之多,约在三百万左右,中华革命党
成立之初,入党手续颇严,其时党员仅十万,截至十
一年底止,达二十三万八千餘人。迄民国十二年,
「因应总理為奋斗之精诚,渐得各界人士之感化,在
十二年度内,国内增加党员二万三千六百餘人,海
外增加四千六百餘人。」(註一二七)拿每年党员的
吸收量说,中共在三年内才吸收四百人,也就是说
,每年只有一百多人;而国民党在民国十二年一年内
,国内吸收二万三千六百人,海外吸收四千六百人
。再拿两党党员总数说,中共只有四百人;而国民党
则达二十六万六千餘人。根据这两项数字来看,可
附表四﹕中共对北伐之两套手法表
───────────────────────
民国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至十八日中共二次扩大会
议决议案(秘密)
…… …… …… …… …… ……
民国十五年七月十二日发表五次对时局宣告(公
开)
───────────────────────
一、关於北伐(秘密)
只是对反赤军的防御战,而不是革命势力充实的
真正北伐。
…… …… …… …… …… ……
一、关於北伐(公开)
不提北伐。
───────────────────────
二、关於反帝(秘密)
其著重之顺序為英、日、美,以打倒一切
帝国主义為目的。
…… …… …… …… …… ……
二、关於反帝(公开)
只提英、日未提美,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
三、关於革命力量(秘密)
主要是工、农、学生、拉拢中小商人,暂时利用
国内资產阶级,反对军阀、买办、官僚、新旧绅
士(包括大学教授)。
…… …… …… …… …… ……
三、关於革命力量(公开)
主张工、农、手工业者、大资本家、中小商人、
学生、自由职业者、机关职员,大家建立「国民
的联合战线」。
───────────────────────
四、关於对国民党(秘密)
划分﹕右派﹕冯自由、孙科等;左派﹕汪精
卫、甘乃光等;新右派﹕蒋介石、戴季陶等;
主张联合左派,逼迫并防止新右派,打击右派。
…… …… …… …… …… ……
四、关於对国民党(公开)
指摘右倾分子~~资產阶级及智识份子等所主张
「国民的联合战线」以牺牲工、农利益為条件是
错误的。
───────────────────────
五、关於国民会议(秘密)
未提及。
…… …… …… …… …… ……
五、关於国民会议(公开)
仍提召开国民会议。
───────────────────────
六、关於所提主张条文(秘密)
关於工、农、商、学、军、妇各运动决议案,列
举其要求并準备武装暴动。
…… …… …… …… …… ……
六、关於所提主张条文(公开)
仅提出一综合性最低政纲。
───────────────────────
以说,当时的中共,只是一个根本不能与国民党相比
的小党。
而且,国民党是在中国有勋绩、有社会的威望,
同时是有贤明领袖与广大群眾的党,俄共看中了它
,所以要把中共寄生在国民党之内,这就是中共史家
所谓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当时中共所以参加国
民党,目的就是要藉国民党名义以发展共產党组织,
不到一年,中共党员人数遂由民国十二年的四百人
发展到民国十四年一月召开「四大」时的九百五十人
。(註一二八)而到民国十六年国民党清党以前,
即已高达五万人。(註一二九)就中共组织而言,这
是快速发展,但就其整个党的实力来说,一个只有
五万党员的党,它那能承担得起北伐的任务?
次就军队而言,在北伐时期,根本还没有属於中
共指挥的党军。当今中共史家為了要把北伐胜利的
果实记在中共的歷史帐簿上,所以必须把「黄埔军校
」说成由中共所领导。它说﹕
国共合作实现后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就是黄
埔军校的建立。一九二四年五月,在苏联和中国共
產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
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共產党派周恩来、熊
雄先后担任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
副主任。共產党员惲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
人等先后任军校的各项负责工作。……毛泽东也
到军校讲演。(註一三○)
而且说,北伐前,中共已有一支党军﹕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经孙中山同意,在中共
广东区委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
府铁甲车队」。在此基础上,一九二五年十一月
组成以叶挺為团长,以共產党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
团。(註一三一)
因此,「黄埔军校和国民武装的建立,為北伐作了重
要準备。」(註一三二)而中共史家笔下製造的假
象;这準备,就是中共完成的。
但是,这种假象是不真实的。因為,陆军军官学
校系中国国民党「总理建议创办………廖仲愷首赞
成之。蒋中正将创办之案提出於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经议决通过,遂命蒋中正為筹备委员会,初期考
取优秀青年四百六十人,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正式成立
於黄埔,故又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註一三三
)是知,它由中国国民党所创建。当时虽有少数共產
党人参加该校工作,如周恩来、熊雄、惲代英等人
,但此时彼等已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依李大釗声
明,凡共產党人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后,即须﹕
在本党(按﹕指国民党,下同)总理指挥之
下,在本党整齐纪律之下,以同一步骤,為国民革
命的奋斗。……留在本党一日,即当执行本党的
政纲,遵守本党的章程及纪律,倘不遵守本党政纲
,不守本党纪律者,理直受本党的惩戒。(註一
三四)
也就是说,即使周恩来等参加黄埔军校工作,也不能
把黄埔军校说成是由中共分子领导的党校。中共史
家在叙述黄埔军校歷史时,却尽是突出中共党员為「
骨干」,而将任重要职务之国民党员则予以省略,
以製造假像。甚至说中国共產党派周恩来、熊雄先后
担任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当时的中共何能派任黄埔
军校官员?这种说法显违史实。至於叶挺团,即使叶
挺是中共党员,它也不是中共党军。因為,它是国
民革命军第四军所属之一个独立团。而中共史家更说
,它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这就更是不知所云
了。
总之,北伐战争并非由中共主张、推动与领导。
北伐战争有少数中共分子参加是事实,但那是以国
民党党员身份参加的,他们的合法身份已经不是代表
共產党。也正因為有了这些少数跨党份子参加北伐
战争,其不但对北伐没有什麼正面的贡献,反而製造
事端,分化团结,对北伐產生负面的损害,这是有
史為证的。
■ 参、中共对北伐时期群眾运动史的曲解
中共史家认為,北伐之所以获胜,系共產党领导
的工农群眾的大力支持,事实上,中共领导的群眾
运动,都是配合中共中央的政策~~破坏北伐与阻止
北伐。因此,中共史家对当时的群眾运动史也加以
完全的篡改了,兹以「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
為例分述之。
(一)、五卅运动
中共史家指出﹕
一九二五年二月,在中国共產党的领导下,
上海日商纱厂工人因反对厂方用「养成工」代替男
工而罢工。……当工人要求发放工资时,日本资
本家开枪打死工人代表、共產党员顾正法,……事
件发生后,在中国共產党的领导下,上海日商纱
厂两万多名工人立即罢工,上海各大学学生也纷纷
起来声援工人的斗争。……五卅运动是大革命高
潮的起点,由上海掀起的这场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
全国。(註一三五)
按﹕当「五卅运动」爆发时,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业已
改组完成。执行部领导人中虽有毛泽东、惲代英、
[157]
五月初,内外棉三、四厂工人因顾正洪之死,全
厂罢工,并求助於上海学生联合会,该会主席邵华
(註一三八),即纯正国民党员。同月二十二日,上
海大学学生朱义雄等因赴顾正洪追悼大会被捕,且
不允保释,学生大譁。时马超俊即与国民党同志商酌
,决定於五月卅日举行民眾大会以為声援。(註一
三九)是日「举行示威活动,乃竟遭英帝国主义之忌
恨,公然命令缉捕向群眾开枪轰击,死六人,伤者
甚眾,被捕百二十人。」(註一四○)是為「五卅惨
案」。当日晚,「蔡楚傖、马超俊、刘芦隐在环龙
路四十四号召集各界开紧急会议,研商援救被捕人士
办法,决议全上海自翌日起,举行商人罢市、工人
罢工、学生罢课,同时起草通电海内外。」(註一四
一)当时曾以「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名义,两
次发表「宣言」,郑重指出﹕
孰可忍,孰不可忍。中国国民党愿助全中国
之爱国、爱平等自由之民眾,对此惨无人道之行為
及其所代表之武力侵略政策,以全力奋斗,伸张
人权,恢复国威。(註一四二)
在罢工时期,工人生活全靠各方捐助,始得维持。据
英文「中华年鑑」记载﹕
此次捐款的来源,很多来自中国厂商方面。
当时他们的动机是﹕爱国不后於人;藉以弄垮
在中国的外商企业家,也就是可以减少他们的商
业劲敌。如华商的纸业公司、轮船公司,以及总商
会所属的工商团体,都希望藉此可以减少他们的
商业竞争;因罢工营业发达,获致暴利,如上海
规模较大的几家华商印刷厂。在上述三项的罢工
经费来源中,要以二项為最大。而捐款另一批却来
自北京政府的官员和各省的督军。他们的捐款数
量虽少,但在道义上也表示顺应民心,兼博得爱国
的美名,而藉以谋巩固他们的政权。总共各方捐
来的罢工基金,合计有五十万至一百万的银元。(
註一四三)
由於此一事实,可知「五卅」惨案发生及发展的动力
是民族主义,中共把它说成是「在中共领导之下」
形成的「无產阶级革命运动」,是「充分显示了中国
工人阶级的战斗力量」,显属片面之辞。
(二)、省港大罢工
中共史家指出﹕
五卅惨案发生后,共產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
工会即派苏兆徵、邓中夏到香港发动罢工,以声援
上海人民的斗争。……在中国共產党领导下,组
成了以苏兆徵為委员长、邓中夏為副委员长的省港
罢工委员会,统一领导这次斗争。(註一四四)
实则,当时在香港方面,「共產党员,此时还不满十
人,共產主义青年团员虽比党员多几个,但多数為
学生。」(註一四五)以这点力量,何能领导香港大
罢工。而在香港早已建立工运基础的,乃是国民党
。不过,此时因中共党员已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
如「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按﹕一说為副委
员长)邓中夏,虽系共党分子,实则均以国民党党员
身份参与活动,凡国民党所属工会组织,亦多受其
指挥运用。而事实上,省港大罢工是在当时国民党及
广州政府领导之下进行的。如﹕
1当香港宣告总罢工之后,沙面亦宣告罢工,华
人各业工人乃至西人侍者、看护妇於二十日左右陆
续退出,外人大起恐慌,纷调义勇队及水兵守卫,戒
备森严。广州政府亦派军队保护工人。(註一四六
)
2在广东方面,各界人士因沪埠惨案发生后,即
行组织「各界对外协会」,组织执行委员会、总理
会务,努力进行反帝国主义的行动。(註一四七)协
会决定六月二十日巡行示威,显系受到广东省长公
署及国民党中央领导,因而分别通告各机关及各级党
部积极参与。中国国民党中央秘书处通告工人等部
云﹕
案查本会第八十九次会议林委员森提议﹕请
宣传部、工人部、青年部、农民部特别注意,对明
日巡行。宜认定於英日屠沙上海群眾,促其觉悟
,不可有意外举动发生,并注意宣传等语。相应函
达查照办理,以免於沪东前途多生枝节為盼。(
註一四八)
3六月二十三日,广东各界巡行大示威,赴会者
包括省港澳各团体,省内国立市公私立等大小男女
学校、商界各团体、农民团体及黄埔学生军、粤军、
湘军、警卫军等,人数十万餘眾。会场分為三部分
﹕工农界会场由谭平山(跨党分子)主持;学商界会
场由伍朝枢、邹鲁主持;军界会场由汪精卫主持。
并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胡汉民宣读国民党决
议案,请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廖仲愷演说、广州特
别市代表孙哲生演说,商界协会代表甘乃光演说,演
毕,宣佈散会巡行。旋即发生「沙基惨案」。(註
一四九)
4沙基惨案死亡者六、七十人,据已调查四十五
人之资料,其中﹕教界一、商界七、学生六、军人
一九、工人四、未详八。(註一五○)是知工人阶级
参加运动致死者比例甚微。
■ 肆、中共对北伐时期歷次战役史的曲解
当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总兵力有八个军,而中
共史家今所标榜為中共党军者,仅第四军中之一个
独立团而已,即使叶团為中共党军,而其在北伐军总
兵力中所佔比例,亦微不足道。今中共史家竟将北
伐战役之胜利说成悉由中共领导完成,其所提出者為
北伐序幕战、汀泗桥及贺胜桥战役,而南昌战役因
其得而复失,故用以丑化国民党。其各战役实情,是
这样的﹕
(一)、北伐序幕战
北伐军主战场系在湖南,其序幕战,中共史家说
﹕
西路北伐军的主攻方向是湖南、湖北,这是
北伐的主战场。该路北伐军以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
四军為主力,加上第七、八两军共约五万人。敌
人方面,吴佩孚坐镇武汉,亲自指挥其主力部队十
万人与北伐军相抗衡。由於叶挺独立团先期进入
湖南,加上湖南工农运动的有力支持和配合,湖南
的战争进展顺利。(註一五一)
这是说,湖南战争的顺利,是由於叶挺团「先期进入
湖南。」实则,先期进入湖南者,并非叶挺团而已
。据军事委员会颁佈「北伐部队动员令」﹕
第四军於七月十五日以前,先行集中安仁附
近,如无别情,俟第三军先头部队到达郴州、安仁
间,再移向攸县集中……第四军奉到如上之训令
要旨后,即令副军长陈可鈺率十师陈铭枢、十二师
张发奎部及独立团叶挺部经粤汉路及乐昌、坪石
、郴州、永兴入湘。(註一五二)
除第四军外,第七军指定「於七月六日以前集中永丰
附近」,第八军集中於衡山。三军均以进佔长沙為
目的。这些情形,中共史家都隐而不谈。由於突出「
先期入湘」者為叶挺独立团,目的即在说明﹕「由
於共產党的推动,一九二六年五月,广州革命政府就
派遣了由共產党人叶挺同志率领的独立团,向湘南
进军,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註一五三)
其所谓北伐序幕战,即安仁战役。
五月初,先头部队叶团行至永兴,接唐总指
挥如左之电令﹕「综合各方情报判断﹕敌即日必行
总攻击,安仁兵力薄弱,贵团务速赴援。」……
叶奉令后,即率部以强行之速度,於六月二日午到
达安仁,一营因押运行李,迟一日行程,午夜始
至,三日乃会二、二两营赴录田、龙家湾前线。午
后二时,敌即来犯,相持至四日晨始击退之(註
一五四)。
但是,当时的叶挺团属於第四军,并非属於中共。北
伐军前敌总指挥是唐生智、叶挺团受唐生智电令始
往援安仁友军,爆发战斗;叶团并非受中共指挥,亦
非受命令而作為。是知,北伐战争序幕并非中共所
「揭开」。
◎
◎ 上面的
◎ 「叶团并非受中共指挥,亦非受命令而作為。」
◎ 可能以
◎ 「叶团并非受中共指挥,亦非受中共命令而作為。」
◎ 之叙述较為清楚。
◎
(二)、汀泗桥战役
中共史家说﹕
汀泗桥三面环水,一面高山矗立,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八月二十六日,北伐军以第四军為主
力向汀泗桥发动进攻,吴佩孚亲自督战,以大刀
队监军,下令「退却者杀无赦」。北伐军在一昼夜
间连续猛攻十餘次均无进展,双方伤亡很大。於
是决定调作各后备队的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之一部
从右翼发动进攻。独立团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
翻越高山抄小路绕到敌人背后,对敌实行突然攻击
,突破了敌人阵地。吴军遭到北伐军前后夹击,
全线崩溃。二十七日,北伐军攻佔汀泗桥。(註一
五五)
按﹕以上将汀泗桥战役胜利完全归功於有共產党籍之
叶挺任团长的独立团一节,完全背离歷史真实。因
為﹕
汀泗桥战役系由第四军代军长陈可鈺指挥,
其调动参战之部队有第十师之三十团、二十九团、
二十八团;第十二师之三十五团、三十六团、独
立团及抱兵营。当八月二十六日午前四时进入战斗
,十二时左右,第二十九第三十六两团实行衝锋
,第三十团第二营营长率部奋勇直前,受敌机关枪
扫射,死伤三、四十人,团长戴戟受伤,第三十
六团之第一营因受敌扫射,死伤将达百人。午前三
时,始将敌阵中央卜壁、万家村一带之阵地突破
,夺得玛瑙山敌阵地之半,以為攻敌之据点。第二
十八团由朱家舖、山窝廖、
万安春迂迴、企图佔
领铁道、断敌归路;独立团之一营在张兴国為预备
队二十七日午前四时,独立团及抱兵营开始移动
,揭晓我军全线衝锋,同时第三十团以第一
第三两
营由正面衝击阵地,第三营及侦探队向敌左翼包
围,敌虽顽强抵抗,并与我对衝,冀夺回其已失之
阵地,终未得逞,反至首尾不能呼应,被我逐步
击破,激战二小时餘,至午前六时三十分,汀泗桥
东南一带高地,全為我第二十九团及第三十六团
佔领。第三十团经数次衝锋,亦将玛瑙岭完全佔领
,敌沿铁道向咸寧溃退,挤迫落水者无数,一部
乘船逃逸。七时三十分,第三十五团攻右翼业已成
功,用强袭通过铁道尾追;沿铁道退却之敌,午
前九时左右仍為二十八团及三十团第二营截击,废
除武装。独立团及抱兵营至鼓角塘时,敌已全线
败退,即向咸寧追击前进。(註一五六)
由此一战役战斗过程观察,显见独立团没有参加激烈
战斗、没有伤亡、没有建功,它所扮演的,并非主
要角色。另据第四军代军长陈可鈺报告光复汀泗桥电
﹕
攻击汀泗桥部署,以一团位置正面,其餘部
队趋逼敌侧背,感(二十七)晨二时,全线攻击中
央阵地,被我黄团突破,敌犹顽抗。至上午七时
,被我压迫至汀泗桥后方,始完全溃散,除先部乘
船逃脱。一部窜游水中外,餘均缴械。(註一五
七)
电文中所称黄团,即黄琪翔团。由此可知所谓因独立
团「突破敌人阵地」,由而佔领汀泗桥一说,纯属
虚构。
(三)、南昌战役
中共史家说﹕
两湖的战役结束后,主要战场转向江西。…
…九月十九日,第六军和第一军王柏龄师在南昌工
人.学生和警备队起义的配合下,一度攻下南昌
。二十一日,在敌人的反扑下,北伐军退出南昌。
在这次战斗中,蒋介石嫡系的王柏龄师,由於排
斥了共產党员对部队政治工作的领导,军无斗志,
一经与敌接触,几乎全军覆灭。……十一月初,
北伐军各部向孙传芳发动总攻。五日北伐军佔领九
江,八日攻佔南昌。孙传芳主力十餘万人绝大部
分被歼灭。(註一五八)
按﹕此一说法,即谓由两湖而武汉的北伐军是由中共
领导的,它胜利了;南昌战役是「蒋介石嫡系」,
它「几乎全军覆灭」,而失败原因,即由於「排斥了
共產党员对部队政治工作的领导。」这更是对歷史
的曲解。因為,北伐战争,自始即由蒋中正先生任总
司令,亲自指挥。当北伐军向左翼进展之时,即派
朱培德為北伐军右翼军总指挥、指挥第二军、第三军
、第五军之第四十六团及独立第一师佈防粤北及湘
东。北伐军入湘之初,对赣暂取监视姿态,俟佔领武
汉后进兵赣省。旋以入湘之后,势如破竹,迄过长
岳,因防孙传芳犯湘,乃在进攻武汉之际,分兵东向
,进攻赣省,於九月十九日克复南昌,惟因寡不敌
眾,遂致失利。时「第十九师官兵虽勇猛异常,然寡
不能击眾
,少数被击死,大部分向南昌东北衝出。
除死者以外,绝无有弃枪投降之事,可為革命政治工
作之效。」(註一六○)所以并不是什麼「全军覆
灭」,更不是因為没有共產党做政治工作即告失败。
当「对赣作战初期,蒋总司令尚在湘鄂前线督战,
遥领入赣之作战部队。我入赣各军节节胜利,进展甚
速,十餘日间已迫近南昌。」并佔领南昌,当时虽
因眾寡悬殊,被迫退出南昌,但「蒋总长令以武汉三
镇只餘武昌孤城旦夕可下,乃付武汉三镇之进取方
略於前敌各军,自由鄂境李家桥折回长沙,转入赣省
督师……自是亲赴前线督战,前敌将士勇气十倍。
」并增调部队参战,终於十月七日再度佔领南昌。(
註一六一)由此可知,南昌之失而复得,均与共党
无关。其他如贺胜桥战役,中共史家亦宣称是中共独
立团的功劳,此等曲解歷史之处,不胜枚举。
■ 伍、小结
综观以上所述中国国民党在民国十五年有两大任
务﹕一是北伐、一是清党;这两大任务的完成,才
有后来艰苦建国的十年。(註一六二)当时中共既无
党军,又未参与北伐战役之指挥,而中共竟能变白
為黑,把一部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北伐战争史说成由中
共领导并参与因而获胜之「光荣史」,其改写中华
民国史之居心於此可见。
北伐战役之初,中共根据莫斯科命令全力反对北伐,
北伐战役成功之后,中共尽量骗取「功劳」。
大家知道中共真正的「功劳」是什麼吗?
一、中共协助敌国掠夺我国蒙古地方
孤兵
锦绣中华,物博地广。
四百年前,恶熊东张。
南抗英法,北失故乡。
倘吾团结,蒙古可防。
奸敌分化,狗党作倀。
阶级斗争,全民疯狂。
痛失蒙古,匪拒北望。
「爷爷」上癮,奴才包装。(指「内蒙」)
赤贼犯国,政府剿狼。
国人自残,手足相伤。
奸敌窃笑,谁能复疆。
奸敌施谋,企图杀光!
二、中共协助敌国将来掠夺我国华北诸省
北望山河
聂耳 曲; 田汉 词
自由人填词 原《义勇军进行曲》
北望那已失落的山河,
把我们的国土包成俄帝新的蒙古,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著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眾一心!
驱逐亡华的俄帝!前进!
光复我们的国土!前进!
前进!!前进!!进!!
註 一﹕Tse-tsung Chow,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10
註 二﹕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P.533.
註 三﹕汪祖荣编﹕『五四研究论文集』,「卷首语
」,民国六十年(一九七一)五月,台北﹕联经出版
[166]
社出版。
註 四﹕王元化,「论传统与反传统~~从海外学者对
『五四』的评论说起」,『人民日报』(国内版),
第五版,(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註一○四﹕同註二五,页一八。
註一一三﹕蒋中正先生演讲﹕「黄埔精神」,『蒋总
统全集』,第二册,(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
编印会合作,民国五十七年三月出版),页
二○二○~二○二一。
註 五﹕吕芳上评﹕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中国现代
史书评选辑』(三)(台北﹕国史馆编印,民国七十
七年四月),页六二。
註 六﹕Joseph Chen T.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Leiden, E. J. Brile, 1971.
註 七﹕有关日本的著作分析,参见笠原十九司﹕「
五四运动史像史的检讨」,载中央大学人文科学
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史像再检讨,第一章
,一九八六年出版。
註 八﹕张契尼,「日本京都大学的五四运动研究」
,『歷史研究』,六期(一九八二年),页一一五,
有关三函目录大致如下﹕
第一函(全三册)
五四运动研究序论 狭间直树
天津五四运动小史 片冈一忠
日本帝国主义与五四运动 藤本博生
第二函(全四册)
五四时期的民族纺织业 森时彦
虞洽卿~~近代中国资本家一典型 郭陈来幸
宋则久与天津提倡国货运动 林原文子
华洋义賑会与中国农村 川井信
第三函以降(全十五册)
五四前夜的中国哲学思想界 岛田虔次
五四与鲁迅 竹内实
五四运动与救国十人团 小野信尔
五四运动与妇女教育 小野和子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介绍 吉田富夫
康有為论~~其孔教观之演变 竹内弘行
湖南的五四运动 清水稔
中华革命党与欧事研究会 松本英纪
五四运动与章炳麟 河田悌一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研究 小关信行
平民教育运动简论~~从五四到
国民革命时期教育改革运动的一个侧面 小林善文
五四与情报 村田茂
闻一多的美学思想 村田裕子
中华革命党的组织 高桥良和
中国共產党的劳工运动 江田宪治
註 九﹕廖盖隆為华岗『中国大革命史』所写的「重
版前言」。
註一○﹕『五四运动史』原為华岗著『中国民族解放运
动史』第一卷增订本中的一章,曾交海燕书店先出单
行本发行,一九五二年修订。
註一一﹕朱务善,「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
义革命?」,『歷史研究』四期(一九六二),页
五二。
註一二﹕『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文集』三
册,一九八○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註一三﹕朱允兴,「五四运动史研究述详」、『兰州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期(一九八七年),页
七二~七六。
註一四﹕同註五,中国现代史书评选辑,页六○~
八三。
註一五﹕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
二卷,一九六五年六月,页六三九。
註一六﹕见周玉山,「五四歷史不容篡夺」,载周策
纵等著﹕『五四与中国』,(一九七九年五月,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页五四五~五五○
。
註一七﹕彭明,『五四运动史』(北平﹕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页六六○。
註一八﹕同註一五。
註一九﹕一九六二~一九六三年间,在毛泽东的意识
形态框框下,大陆出现过五四性质的讨论,但并不
能越过毛的蕃篱。参见一九六二~一九六三
年间大陆所出版『歷史研究』、『哲学研究』所载朱务
善、林杰、路尔铭、李龙牧、林木等人文章
。
註二○﹕『中国共產党歷史讲话』,中共「中国青年
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八月初版),页一四。
註二一﹕见『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
集』,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一卷,页四。
註二二﹕见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於建国以来党的若干歷史问题的决议」。
註二三﹕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
版社出版,一九八五年十月),页一五九。
註二四﹕同註一七,『彭明,五四运动史』,页六五
八~六六○。
註二五﹕张玉法,「现代中国史的分期问题」,原发
表於『新知杂誌』第四卷第一期,民国六十三年二月
。
註二六﹕同註一三,朱允兴,「五四运动史研究述详
」,页七四。
註二七﹕同註一一,朱务善,「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页五四。
註二八﹕孙中山,「為创设英文杂誌印刷机关致海外
同志书」,民国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国父全集,第
三册,(民国六十二年六月台北出版),页六六
九。
註二九﹕郑学稼﹕『第三国际史』,中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六年十月初版),页一○五三
。
註三○﹕同註一七,彭明,『五四运动史』,页一九
九。
註三一﹕见Maurice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 1967, PP.93-94.
註三二﹕韩凌轩,「关於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產主义
思想的知识份子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第
二期,(一九八三年四月出版),页一二一
。
註三三﹕同註三二,引自『新民学会文献汇编』,页
二二。
註三四﹕同註三二,引自『新民学会资料』,页二三
。
註三五﹕同註五,吕芳上评彭明五四运动史一文,页
八○。
註三六﹕同註五,页八○。
註三七﹕同註三二,引周恩来留学时的日记,页一二
二。
註三八﹕同註三二,页一二二,引自「『天津学生联
合会报』发刊旨趣」,『周总理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
集』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页一五○。
註三九﹕同註三二,页一二三。
註四○﹕同註三二,页一二三,引自『独秀文存』卷
2,页二二。
註四一﹕同註三二,页一二三。
註四二﹕同註三二,页一三四。
8812111631止
8812111819始
註四三﹕同註一一,朱务善,「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页五五。
註四四﹕张玉法,「让社会的新生力带著我们前进」
,中央日报第十六版(民国七十七年五月四日),
纪念五四专题。
註四五﹕同註四四,纪念五四专题之三。
註四六﹕同註四四,纪念五四专题之三。
註四七﹕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
术著作奖助委员会,民国六十二年八月影印本),页
一。
註四八﹕蒋中正,『苏俄在中国』(台北﹕中央文物
供应社,民国四十六年七月五版),页九。
註四九﹕姜义华、吴根梁,「孙中山与三大政策的制
定」,『中国国民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一九八四年版),页一一三。
註五○﹕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页五五七。
註五一﹕武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次扩大会议速记录,民国十六年七月十
五日。见
蒋永敬编,『北伐时期的政治史料
』(台北﹕正中书局出版,民国七十年),页四四一
。
註五二﹕胡绳武,「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
义的转变」,原载『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一九
五八年第一期。见『孙中山研究论文集』(
一九四九~一九八四),(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六年),页九六一。
註五三﹕陈锡祺,「孙中山与国民党『一大』」,「中
国国民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国史学会
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四年
)页三四。
註五四﹕陈独秀,「什麼是国民党左右派?」『嚮导
週报』,第一三七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日,上海
出刊。
註五五﹕王学庄,「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见『
孙中山研究论文集』,页九八○。原引自『毛泽东选
集』,第二卷,页六一一~六一二。
註五六﹕朱绅秘书处(中共中央代名),区秘通信九
号,一九二七年一月三号。见吴敬恒,「再以真凭
实据与汪精卫商榷书」,民国十六年。『吴
稚暉先生全集』,卷九(台北﹕中央党史会编印,民
国五十八年出版),页八九三,另见司马璐
编著,『中共党史暨文献选粹』,第四部(香港﹕自
联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七月初版),页一七
八~一七九。
註五七﹕蒋永敬,「论北伐时期的一个口号﹕『三大政
策』」,『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市,民国七十七年八月十三、十四日
出刊),页四。
註五八﹕同註一一,页四。
註五九﹕同註一一,页四。
註六○﹕崔书琴,『孙中山与共產主义』(香港﹕亚
洲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四十四年五月再版),页一
。
註六一﹕孙中山,「中国存亡问题」,『国父全集』
,第二册,页一三五~一四二。
註六二﹕「為中俄关系与越飞联合宣言」,『国父全
集』,第一册,页八六五。
註六三﹕同註一六。
註六四﹕中共「二大」决议~~有关工会运动之决议
第十八条,见郭华伦,『中共史论』,第一册(台北
﹕中华民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编印,民国五
十八年九月出版),页八七。
註六五﹕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一九二三年,
法务部调查局资料室藏。
註六六﹕李大釗,「对共產分子加入国民党之声明」
,见郭华伦前引书,页一三○~~一三一。
註六七﹕「批广东支部邓泽如等弹核共產党文」,『
国父全集』,第四册,页九一五~九一六。
註六八﹕陈伯达,『三民主义概论』(中国文化社发
行,民国二十八年再版),页一八。
註六九﹕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编,『国民党和共產
党』(冀热辽印刷厂,民国三十四年初版),页一六
~一七。
註七○﹕「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批评」,『国父全集』
,第二册,页二九四~二九五。
註七一﹕宋晞,「民国十五年蒋校长对党务整顿的贡
献」,见宋晞著『中国现代史论丛』(台北﹕正中书
局印行,民国七十八年五月初版),页五一
~五七。
註七二﹕『中央陆军官校史稿』,第三篇第一章,页
一,民国二十五年南京刊本。
註七三﹕同註一,第一篇第二章,页二。
註七四﹕同註一,第三篇第一章,页五。
註七五﹕同註一,第一篇第二章,页一○。
註七六﹕同註一,第三篇第二章,页一八。
註七七﹕广东革命歷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省新华书店发行,一九
八二年二月第一版,三十二开本),三八二
,○○○字,共五八八页。
註七八﹕同註六,页一~一四。
註七九﹕『国父全集』,第三集,「革命的基础在高
深的学问」,页四二八~四三九。(台北﹕中国国民
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辑,中央委员
会民国四十六年五月改版发行。)
註八○﹕『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
』,陆、「容共与反共问题」,页五二二~五二五,
「李守常对共產党分子加入国民党之声明」
。(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民国七十三年一
月出版发行。)
註八一﹕刘凤翰「黄埔早期组织及其人事分析」,刊
『黄埔建校六十週年论文集』,上册,(台北﹕国防
部史政编译局,民国七十三年六月出版),
页二一三~三二二。
註八二﹕同註九,王柏龄「黄埔军校开创之回忆」,
页三七二~四二五。
註八三﹕同註六,页二。
註八四﹕同註一○,二,筹备时期,页二二○~二二
六。当时共十九人,无一人為共党人员或共党同路
人参与。
註八五﹕『国父全集』,第四集,页三七~三九。
註八六﹕同註六,页七。
註八七﹕同註六,页三二七~三二八,周士第,「
独立团中的黄埔学生」。
註八八﹕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誌』,第二册,
页一七○。
註八九﹕同註六,页一○。
註九○﹕刘凤翰考评﹕「中共广东革命歷史博物馆编『
黄埔军校史料』」,『中国现代史书评选辑』,(
台北﹕国史馆编印,民国七十五年六月),
页二九一~二五三。
註九一﹕竹内实,「黄埔军官学校的歷史地位」,『
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台湾高雄
市,民国七十四年十一月二日至五日发表)
,页二。
註九二﹕同註一九,页二~三。
註九三﹕同註一九,页一○。
註九四﹕同註一九,页一○~~一一。
註九五﹕顾祝同,「黄埔东征」,中国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页四三三。
註九六﹕许朗轩,「蒋中正先生与黄埔建校建军」刊
,『蒋中正先生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
北,民国七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
,页一四。
註九七﹕同註二五,页一五。
註九八﹕附表二﹕录自竹内实,「黄埔军官学校的歷
史地位」一文,页八~九,另附表三系录自许朗轩
「蒋中正先生与黄埔建校建军」一文,页六
、一二、一六、一八。
註九九﹕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一,页九一~~
九二。
註一○○﹕同註二五,页一八。
註一○一﹕同註一,第五编,页一八。
註一○二﹕同註二五,页一八。
註一○三﹕同註一,第五编,页二六。
[176]
註一○五﹕见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
生』,页四九四。
註一○六﹕蒋中正先生演讲﹕「统一军队名称与争取
国家独立自由」(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
会编,『革命文献』,第十一辑),页三○
一。
註一○七﹕国防部史政局编印,『北伐简史』,(台
北,民国五十年五月出版),页三一。
註一○八﹕蒋中正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之「军事报告」,(台北﹕中央党史委员会编
,『革命文献』,第十一辑),页三三五。
註一○九﹕同註二五,页二○。
註一一○﹕同註二五,页二一。
註一一一﹕同註二五,页二一~二二。
註一一二﹕同註二五,页二二。
註一一四﹕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话』(
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页二二四。
註一一五﹕邵云瑞等,『中国革命史』(天津﹕人民
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八月)页二二四。
註一一六﹕陈独秀,「国民党一个根本问题」,『嚮
导周报』第八十五期(上海﹕嚮导周报社,一九二四
年十月一日)
註一一七﹕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见郭华伦
著『中共史论』,第一册(台北﹕中华民国国际关系
研究所,一九六九年九月)页一一一。
註一一八﹕蒋中正,『苏俄在中国』,第一编第二章
第十二节(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註一一九﹕郭华伦,『中共史论』,第一册(台北﹕
中华民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民国五十八年〔一九六九
〕九月),页一九四。
註一二○﹕陈独秀,「论国民政府之北伐」,『嚮导
週报』第一六一期(上海﹕嚮导週报社,一九二六年
七月七日)。
註一二一﹕张国燾,「民眾心目中的广东」,『嚮导
週报』第一六○期(上海﹕嚮导週报社,一九二六年
六月三十日)。
註一二二﹕中国共產党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
决案「中央政治报告」(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二日至
十八日),中共中央秘书处印发、油印本。
註一二三﹕同註六,郭华伦,『中共史论』,第一册
,页一九四。
註一二四﹕同註二,邵云瑞等,『中国革命史』,页
二一八。
註一二五﹕王建民著『中国共產党史稿』,第一篇上
海时期,(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教授王健民发行,一
九六五年十月出版),页二○九。
註一二六﹕沉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新
南社,第一期,一九二四年出版)页五一。
註一二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开会记」(『
新民国』杂誌,一卷四期,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日出
版),页二四。
註一二八﹕同註六,中共史论,页一五五。
註一二九﹕「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
『中共通信』,第十三期,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
註一三○﹕陈训正。『党军之肇基』、『革命文献』
、第十辑(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一九七八
年十月),页总一四三。
註一三一﹕同註二,页一九○。
註一三二﹕同註二,页一九一。
註一三三﹕同註二,页一九一。
註一三四﹕李大釗,「对共党分子加入国民党的声明
」,同註六,『中共史论』,第一册,页一二九。
註一三五﹕同註二,页一九六~一九八。
註一三六﹕王章陵,『中国共產主义青年团史论』(
一九二○~一九二七)(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东亚所
,一九七三年出版),页三八三。
註一三七﹕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史』,(北平﹕
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出版)。
註一三八﹕同註二三,页三八五。
註一三九﹕同註二四,页三七四~四○○。
註一四○﹕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电,『革命
文献』,第十八辑,页三。
註一四一﹕同註二七,页三。
註一四二﹕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言,同註二七
,页四。
註一四三﹕英文伍氏『中华年鑑』,第二十六章,页
一○○五~一○○六,一九二六年出版。
註一四四﹕同註二,页一九八~一九九。
註一四五﹕同註二四,页二二二~二五四。
註一四六﹕五卅事件纪实,『东方杂誌』「五卅运动
临时增刊」,一九二五年七月发行。
註一四七﹕沙基惨案经过(录自钱义璋论「沙基序史
」)、『革命文献』、第十八辑,页五七。
註一四八﹕同註三四。
註一四九﹕同註三四。
註一五○﹕同註三四。
註一五一﹕同註二,页二二一。
註一五二﹕陈训正,「广州誓师」、『革命文献』,
十二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一九七八年
十月)页总一八○八、一八四九。
註一五三﹕同註一。
註一五四﹕同註三九,页总一八四九。
註一五五﹕同註二,页二二一。
註一五六﹕陈训正,「武长路诸役」、『革命文献』
,第十二辑,页一三四~一三六。
註一五七﹕同註四三,页一八九。
註一五八﹕同註二,页二二二。
註一五九﹕陈训正,「对赣大军转进情况」、『革命
文献』,第十三辑,页二五六。
註一六○﹕陈训正,「南昌会战」、同註四六,页二
七一~三八七。
註一六一﹕宋晞,「民国十五年蒋校长对党务整顿的
贡献」,见宋晞著『中国现代史论丛』(台北﹕正中
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八年五月初版),页五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