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孟非的《随遇而安》

(2013-01-06 09:26:32) 下一个

 

 

从上海浦东机场等候登机返美时,航班因为雨雪天气而推延。正好登机口的旁边有一个书亭,我便走了过去。一个半小时之后,机场通知登机。我的手上多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孟非著的《随遇而安》。

 

  选择《随遇而安》的原因之一,因为孟非是名人。他在一档相亲节目中诙谐风趣、得体分寸的主持风格,赢得了人气,深受观众喜爱,包括我;另一个原因,不仅仅孟非是名人,还因为他是一个有意思的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对有意思的人感兴趣。孟非到底多有意思,我想多了解一些。从《随遇而安》可窥一斑。

 

  另外还有两个不愿承认的原因,一是这本书一共只有253页纸,不算太长;二是语言大白话,文字不深沉,不用动脑。这两个原因,都非常适合长途旅行时打发枯燥、无聊的空白时间。

 

  在孟非的自序中,他这样写:“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没错,这确是一本平淡无奇的书,但是我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就几乎没有舍得放下过。即使韩国空姐送来午餐的时间,即使在仁川机场等候转机时的两个小时,即使机舱内所有人昏昏欲睡的宁静时刻。我依然拧亮头顶的一盏小灯,兴趣不减地孜孜阅读,一气读完。 

 

  奇怪的是,当我读完最后一个字阖上书时,虽然我的两眼酸胀不已,几乎睁不开,但是身体却没有疲惫的感觉,心里反而格外轻松和舒畅。好像听一个有趣的说书人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在那里白话说“段子”。此时,那个挑动眉毛、一脸坏笑的主持人孟非,清晰鲜活地跃入我的脑海和眼帘。这样的读书感觉真好,仿佛身临其境,生动有趣,令我回味无穷。

 

  我们常说,要了解一个人的今天,离不开追溯他的昨天,即这个人生长的“原生态环境”。这个原生态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就孟非而言,重庆时快乐的童年,南京时灰色的少年,大学落榜,印刷厂临时工的经历,以及后来在电视台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都足以构成今天睿智幽默、草根关怀的孟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一,重庆的快乐童年

 

  从孟非的笔墨中,读者可以感知到,重庆快乐童年的十二年,对孟非的影响更深远一些。那么,这个老重庆究竟带给孟非哪些影响呢?

乡愁 - “至今我对它仍然怀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一种想起来就要流泪的感情。”

情谊 - “如果我的性格中还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庆这座城市给我的。”

语言天赋 - “重庆方言特别有感染力,火爆中透着幽默感,幽默感里透着智慧。”

亲情 - 外婆、姨婆、黄阿姨等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构成了他童年最为快乐和幸福的回忆。

文化氛围 - 孟非的童年生活,是大杂院式的群居生活,在这个大杂院里,知识分子身上沾染着草根习气,底层工人身上也嗅得出文墨的气息。两个阶层的相互影响,酝酿出独特的生活景象,“我绝对想不到的是,十多年后这两个圈子在我身上居然又融合到了一起。

 

二, 南京的灰色少年


   本来,当看到“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这个题目时,我的脑海里也浮现出沮丧黑暗的画面,但是,在这段看似不堪回首的记忆中,孟非的笔墨却是最有趣、最生动的,甚至几次都让我喷笑出声,好像看一个落水快溺毙的人,不去舍身救他,反而被他可笑的肢体动作逗乐般不厚道。


  可是,对于孟非来讲,那段日子真的不堪回首,甚至在你我身上都曾经经历过。那么,这座历史悠远的金陵古都,它带给孟非的人生影响又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孟非的描述:


  孟非理科成绩极差。差到数理化成绩加起来也只有九十来分。考到最后,他甚至不知道考的是哪一科,常常问边上的同学:“这是考化学还是物理。”只要不写汉字的科目,成绩都不行。

  由于成绩太差,难免想一些歪门邪道,比如偷考卷。结果好不容易偷了一份历史卷子,回家后死记硬背,结果第二天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孟非一看竟然是模拟试题:“靠,就是我们偷的那套卷子!当时我就气晕了。”

  因为理科奇差,语文出类拔萃,让孟非常常同时上学校的“红白榜”,上榜率极高。有一次,他因为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立刻上了学校的喜报,但是不知道因为干了什么坏事,又上了校报通报批评,处分通告就贴在喜报的旁边。孟非每次路过时,都指着校报对女同学说:“看看,都有我。”当时感觉特别牛。

 

  类似这样诙谐的小故事在孟非的笔下比比皆是,它们“不堪回首,灰色无奈”,但是通过孟非的笔墨,却栩栩如生,活泼风趣,纯真朴质,真是令人怀疑,若是没有“万恶之源”的教育体制,他何来那些照相机般的黑暗记忆,又怎样诙谐自嘲,思入泉涌,跃然纸上,让读者哈哈大笑,忍俊不禁。

 

  读到这些可爱的段落时,我几次忘乎所以地笑出了声,搞得左右两边的韩国人向我投来奇怪的目光和表情。不要怪我陶然忘我,这个孟非实在太搞笑了。

 

  也是在这段灰色少年时代,孟非经历了父母离异,被迫转学,自甘堕落等不幸。但是,即使这些糟糕的事,也从未泯灭他善良天性和感恩乐观的品性。

 

  生活就是生活,虽然没有大风巨浪,但是小波细浪,依然造就人生。因为,一个岔路口就能决定一生。

 

三,印刷厂生涯

 

  孟非的父母是典型的文化人,儿子却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成为了一名工人阶级。这一段的文字叙述,孟非没有写成众人期待的“励志篇“,而是真实自然的描述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透过那段艰苦辛酸的日子,铺垫了他日后不平凡的人生。


  孟非说:“印厂的那段生活最重要的收获,是让我深刻感受道了阶级意识,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 在这个社会我属于哪个阶层。”于是,我们不难看出,他悲天悯人的特性来自哪里。


  前两天,我在电脑上看了一段某某电视台对孟非的一个半小时专访。他说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感动。孟非的原话记不得,大致意思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你不能用新闻记者的身份来想当然普通人,而是要走近他们,贴近他们,感同身受。只有了解了他们,才会提对问题,并得到真实的答案。我想,当他说这些的时候,一定会为曾经的印刷生涯而感激那段生活对他的馈赠。心里有了,口里才会有。


四,做新闻和传媒,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

 

  孟非高考语文成绩是一百二十分;孟非的外婆,父母都是新闻人,他从小住在报社大杂院。所以,无论是天赋使然,亦或是后天努力,不可否认,孟非家庭的熏陶,周围环境的影响,各种内外因素的直接或间接,都是把他推到传媒人位置不可忽视的事实。只不过,事在人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但是,我从孟非书中读到的,除了他经历从打杂到转正,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的勤奋吃苦,任劳任怨外,还读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具备的良知和德行操守,社会责任感与专业判断。所有这些,都是让他成为当今最红名人的必要条件。


  孟非在叙述如何从默默无闻到渐渐有知名度时,举了两个实例。第一个例子,为了三得利啤酒的案件报道有一个公正的结局,他冒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恐吓和威胁,深入调查,终于在一年之后还三得利啤酒公司一个公道。第二个例子,有一个六岁孩子被继母虐待的民生新闻,经过他们深入跟踪报道,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并牵涉到司法部门的关注和干涉,最后终于将那个继母绳之以法。

 

 

  从摄影,到名记,从制作人,到节目主持人,孟非一步一步走来,获得当红名人的称号,受之无愧。因为,他是用心在做,除了天生的睿智幽默,扎实的文学功底,他还有平等的立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言行得体的高情商。



孟非是真的真诚,即如张爱玲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孟非的《随遇而安》


   共鸣,是我对《随遇而安》喜欢的又一个理由。无论是他对动物的“随便说说“,还是他走访国外后,对西方国家务实精神的强烈感触,都与我的内心灵魂产生了碰撞,撞出了火花。

  

   在第五部分“难忘新疆”,他用了十一篇幅的游记形式的散文,抒发了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他饱含深情地写道:

 

    我曾德国、希腊等欧洲国家,尤其是希腊,它的史在整个人文明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也没能带给我像新疆那的感受。当然,也有人会,希腊和新疆没什么可比性,那就九寨沟、黄山吧,那里的山水美不收,但和新疆比,它在我的心里仍然缺少些能触心弦的西。




  我甚至定地认为,我新疆的热爱中有某种宿命的西,它在我的骨子里,不人知,也很被表达,那是一种前世今生的感。一九九四年七月初的一天,我从乌鲁站出来,看到碧如洗的天空下,是起伏的山脉,近是黄色低矮的一片片房屋,我就突如其来有一种灵魂被一而出的感,没有任何原因。

 

  读完了这段叙述,我再也无法抑制地泪如泉涌。孟非的寥寥数笔,道出了我的千言万语。作为一位新疆人,一个海外游子,我想起自己曾经在离开新疆二十年之后重返故土时,最后坐火车离开时的情景。心情就与孟非笔墨中的感情如出一辙。 没有任何原因。

 

  “都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孟非自言自语地说。所谓的苦难和挫折会过去,当然名利和荣誉也会过去。命运在不经意间转折,自己需要做的,只是“随意而安”,“顺应本心”。孟非智慧,情商了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plum8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