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记一次工作晚餐

(2009-04-11 19:33:56) 下一个
一群半生不熟的同事吃晚饭, 按国籍来分, 有四个美国人, 五个外国人.

美国人包括两个来自俄亥俄洲的白人(大约爱尔兰和北欧后裔吧, 他们自己也弄不清), 一个从加洲来的黑人,一个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现住在康洲的犹太人.外国人中, 包括一个德国人,一个在东岸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国人(我),另外有三个印度人,他们来美时间不一,但都不超过2年, 姑且把他们归成一类吧.

大家在一个长桌子满满的坐下,开始的寒喧是热闹而客气的,可没过多久就发现,餐桌上的谈话好像被三位印度同事垄断了.就好象夏天的蝉鸣,一阵此起彼伏的热闹过后,声音最大而且乐此不疲的就剩下那么零星的几只.

话题是这样开始的,俄亥俄的同事可能想表示自己并不老土:"我很喜欢你们印度的食物,辛辛那提也有不少印度餐馆, 我尤其喜欢吃面包(馕)."

印度同事听了很高兴,得意之余觉得有必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介绍印度美食: "其实我们的面包分好多种,有面粉做的, 有米做的, 还有土豆做的, 我们家常吃的是...."

话音刚落, 另一个印度同事接口了:"那是你们南部的做法, 我们北方是另一种吃法..." 

然后第三个印度同事也参加了:"其实北方也要看哪里...".

大家饶有兴趣的听着,不时插几句自己对印度的了解,当然按他们的说法完全是错误而可笑的, 不过这让他们说得更来劲了.从面包说到调料,从食物说到服饰, 话题渐渐延伸到文化, 语言, 宗教, 每个主题都强调一点:"我们跟他们是完全不同的..." 然后各自详细介绍不同之处, 说到哪种宗教最代表印度时甚至快要争起来了. 

渐渐的, 其他人已经插不进话了, 等到主菜吃到一半的时候,除了俄亥俄的同事还礼貌的点头倾听之外, 其他人已经开始心不在焉了. 

加洲来的黑人和德国人开始碰杯喝啤酒, 另一个美国人的眼睛四处寻找电视机看有无球赛.布鲁克林长大的犹太同事最先忍不住开辟分战场, 转头小声问我最近看了什么新电影, 我求之不得:"有啊, 乌迪艾伦的新片 Match Point 真棒..."

我们声音虽小, 可那些开小差的人居然都側过头来听, 不时有人插嘴说:"对啊, 那个叫斯嘉丽约翰森的女孩子真是天生尤物..." 

就这样, 小范围讨论开始变得热烈了, 渐有超过'主流"之势. 终于, 一个印度同事也放弃大本营加入我们:"现在全球化真是了不得, 好莱坞的电影在新德里可以同时上映, 那边年轻人的娱乐跟美国这边的没什么差别." 

另一个印度人不甘示弱:"那也只是你们北部大城市吧? 在相对保守的南方, 很多家长还不让孩子看好莱坞电影呢, 太多暴力和色情..."

"你说的是没开化的小地方吧? 南方的Hydrabad还不是一样?"

眼看小块根据地也要被占领,  我终于忍不住了, 笑盈盈无比恳切的说:"印度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今天长了不少学问! 以后再跟人讨论印度的特点, 别的我不敢说, 有一点是肯定的, 就是多元化.没有哪一种stereotype类型可以代表整个印度."

一整晚都互不买帐的三位印度同事互相看看, 脸上居然露出灿烂的笑容,不约而同的冲我赞许的点点头, 满意的不做声了.

俄亥俄人往后椅上一靠松松领带,   加洲人和德国人朝我举举杯子, 犹太人则笑着冲我挤挤眼.

那边,侍者要过来替我们收盘子了,  我揉揉加班一天后疲倦的眼睛,  心想该要杯咖啡了. 

夏天的蝉鸣经过几秒种短暂的歇息, 又开始热烈的喧闹起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xiaomei79 回复 悄悄话 试霜姐姐,文笔亲切、自然。多谢好文。离上次在曼哈顿的朵颐一见也有大半年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