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留学回忆(14):教课与修课 - 难忘1998年夏

(2021-10-03 10:27:53) 下一个

1998年春,就在我准备博士论文答辩并继续修信息科学的课时,得到了一个去新泽西州高中生夏季学校教中国音乐的机会,时间是1998年六月底到七月的五个星期。这不影响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定在四月下旬),但夏天我要修信息科学学院的课,时间上会有些冲突。由于当时我对找音乐方面的工作还抱有希望,而这个教课的机会能使我增加经验,所以还是决定去,并在信息科学学院选课时,尽量找时间冲突少的课。

 

那个夏季学校的正式名字是“新泽西学者项目”(New Jersey Scholars Program,简称 NJSP),是新泽西州政府出资,每年夏天在一个著名的私立中学劳伦斯威尔学校(The Lawrenceville School)进行。学生都是从新泽西州的各个中学选拔的将要进入12年级的优秀学生。项目的主题每两年换一次,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主题都有。1998和1999年的主题是“西方的经验与亚洲:文化的碰撞”(Th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Asia: The Collision of Cultures)。从主办方对这个主题的解释可以看出,实际主要是讲的文学艺术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解释的原文及其中译见本文附录)。项目的师资主要来自劳伦斯威尔学校,也有外请的。由于1998-1999年的主题需要一名懂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的老师,所以他们找到了我。

 

项目的组织者和我取得联系后,安排了一次面谈。我理解这也有面试的意思,即通过当面讨论,看我是否适合那个位置。记得面谈安排在二月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地点在劳伦斯威尔学校。我是起了个大早,开了一上午车从匹兹堡赶到那里的。参加面谈的有这个项目的指导(Director)约翰•萨德曼(John Saderman)先生,他也是劳伦斯威尔学校的负责人之一,以及那所学校教历史和文学的两位老师。我被安排教音乐,还有一位那天没在场的外请的女士教M术。谈话进行得顺利,很快进入了正题,并谈了课程安排的不少细节。当天晚上他们为我提供了住宿。回到匹兹堡后,我很快收到了正式的邀请信(有合同的意思),我回信签名表示接受。

 

 

上图是新泽西学者项目邀请我去做1998年教师的正式邀请信,是当时的项目指导约翰·萨德曼先生签署的。

                                                      

决定夏天去新泽西教课之后,我对信息科学学院夏季学期的选课做了相应的安排。从我当时的笔记可以看到,那年夏天我修了两门课,Information and Coding Theory(信息与编码理论)和 Software Tools and Techniques (软件工具与技术)。其中前一门课时间集中在五月和六月,每星期上两次大课,七个星期,时间与去新泽西教课刚好错过,不冲突;但后一门课时间拉得比较长,是每星期上一次大课,十四个星期。记得我先咨询了那门课的授课教师,告诉他我因为这个特殊的情况,有五个星期不能来上课,但缺课期间会坚持与课程同步自学,并在网上按时交作业,问这样是否可以选这门课。那位老师表示理解,回答说可以,但必须按时交作业,并通过期末考试。我说一定,于是也选了那门课。

 

为了抓紧时间,我在当年四月博士论文答辩完成后,就开始为新泽西的项目备课。根据要求,要进行五次大课(lecture)和十次小课(seminar),每次小课要给不同的小班讲三遍。由于授课的内容都是我熟悉的,文献和音乐的材料也都现成,所以在我去新泽西之前,大课和小课的材料及录音等就都准备好了。

 

稍后在新泽西的教课基本是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具体的授课内容这里就不多讲了,只说两个我记得的小花絮。一个是在讲到西方音乐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时,我举了崔健的例子,并播放了他的几首风格各异的歌曲(片段),指出这些有西方流行歌曲影响的痕迹。没想到学生们知道得比我多。他们能说出这几首歌各是模仿什么西方流行歌曲的风格,甚至还说出了代表人物和歌曲的名字。例如崔健有一首叫“解决”的歌,我只说那是摇滚加Rap的风格;而学生却能说出那是和M国哪位歌手的什么歌相似(具体名字我没记住)。学生们可能看出我对西方流行歌曲并不熟悉,于是有个淘气的男生故意问我知道哪些西方流行歌手。我楞了一下,说“迈克尔·杰克逊”。那个问话的同学听了说,“Good enough”(足够好了)。实际当时迈克尔·杰克逊已经过时了。后来回想,如果说“布兰妮”可能更好些,因为那时她正当红。

 

还有一次在课上讲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西方音乐作品。这个实例很少,简单提了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出现的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后,主要讲了马勒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因为其歌词来源于经德国诗人编译的七首唐诗。欣赏了这部作品的片段后,说起了交响乐团。有个学生问我,M国的“五大”(top 5)交响乐团有哪些。我想都没想,随口说出“纽约,费城,波士顿,芝加哥,克利夫兰”,如数家珍。毕竟,我对西方古典音乐要比对流行歌曲熟悉多了。那个问话的学生听了连连点头。这些高中生和大学生相比,显得更单纯幼稚一些,有时还有点顽皮。他们对老师都是很尊敬的;我和他们的相处也很愉快。

 

总之,教课进行得很顺利。第五星期的收尾是学生写结业论文,教师评分写评语等,还有学生的才艺表演,以及请家长也来参加的结业式。最后皆大欢喜,项目圆满完成。

 

 

上图是在项目的结业典礼上,我为部分学生,即结业论文包含音乐侧重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我旁边是项目指导萨德曼先生。

 

 

上图是结业典礼后全体学生与项目指导和教师的合影。

 

参与新泽西的这个项目,使我在以前做过大学助教的基础上,增加了给“外国”年轻人讲中国音乐的经验。如前所述,这个项目是每两年换一个题目,所以下一年(1999年)的题目是同样的。记得项目结束时,指导问我明年还有没有兴趣来教同样的内容。我当时不肯定下一年还能不能来,只好说到时候再看。后来由于我1999年夏天从信息科学学院毕业并找到了工作(下一节会详细谈到),实在分身无术,只好谢绝了再去新泽西教课的机会。应他们的请求,我帮助联系了(海外)中国音乐研究会当时的会长,密执安大学的林翠青教授。林教授通过学会成员的 email圈,帮他们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还要交待一下1998年夏天我在信息科学学院修的第二门课。在我去新泽西之前,已经上了那门课的多次大课(每星期一次);在新泽西那五个星期,我利用教课之余的时间继续自学那门课的内容,同时与授课老师和全班同学保持 email 联系,并且每星期通过网络按时交作业。回到匹兹堡后,我继续跟课堂上课,并通过了期末考试,完成了那门课。

 

1998年夏过得忙碌而充实,使我难忘。

 

(未完待续)

 

 

附录:“新泽西学者项目”1998年的主题 - 英文原文及中译

 

英文原文取自这个网页:

http://www.newjerseyscholarsprogram.org/wordpress/?page_id=9

 

1998 and 1999 Programs:

 

Th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Asia: The Collision of Cultures

 

Ever since the European world explorations in the 15th century, Western cultures collided with Asian cultures. On the surface it might appear that the Western powers exerted a complete mastery over Asia, at least until the 20th century. In reality the cultur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Asia profoundly affected both regions. The 1998 and 1999 New Jersey Scholars Program will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cultural interchange between the West and Asia, studying history, liter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and music. How did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regions shap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How did their economies connect or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Was the Western incursion a disaster for Asian culture, or was the Western presence more superficial and ephemeral than one might suppose?

自15世纪欧洲探索世界以来,西方文化与亚洲文化相撞。从表面上看,至少在20世纪之前,西方列强似乎完全掌握了亚洲。实际上,西方和亚洲之间的文化冲突深刻地影响了这两个地区。1998年和1999年的新泽西学者项目将研究西方与亚洲之间复杂的文化交流,研究历史,文学,艺术与建筑以及音乐。这两个地区的特定历史背景如何塑造了它们之间的冲突?他们的经济如何相互联系或碰撞?西方的入侵对亚洲文化是一场灾难吗?还是西方的存在比人们想象的更为肤浅和短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宝马奔驰' 的评论 : 谢谢评论,过奖了。
宝马奔驰 回复 悄悄话 要论文答辩,牛;又要修计算机课,牪;还要教高中音乐课,犇!三牛兄真正是人如其名!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谢谢评论!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中西音乐交流的文化使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