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对人生的热情赞颂 - 听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

(2017-03-03 08:32:40) 下一个

提起李斯特,人们会想到他“钢琴之王”的美称。的确,李斯特把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极致,并有众多杰出的钢琴作品。另一方面,李斯特在乐队作品领域也有独特的贡献,即他首创了交响诗(Symphonic Poem)这种体裁。

交响诗,故名思义,就是用交响乐队表现诗意的体裁,属标题音乐,通常为单乐章。与无标题音乐不同,交响诗总是表现一定文学性内容。李斯特共写了十三部交响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部《前奏曲》。作品的全名是“Les préludes (d'après Lamartine)”,取材于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的诗集《诗的冥想》(Nouvelles méditations poétiques)中的第十四首诗“前奏曲”(Les préludes)。在1856年出版的总谱里有一段序言,全文的中译文如下:

“我们的生命除了是用‘死亡’唱出第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歌曲的一组前奏曲以外,还有什么呢?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但最初的幸福和欢乐,怎能不受暴风雨的袭击,以致好梦被惊破,祭坛被摧毁;在残酷的打击下,怎能不冲出暴风雨,投入宁静的乡村生活,从回忆中去寻求安慰呢?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和的隐退生活的,当小号吹出警报的信号时,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为的是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获得充分的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段序言并不是出自拉马丁,而是李斯特或其他人根据李斯特的意思所写的。还有研究认为,这段序言和拉马丁的诗《前奏曲》实际关联很少。但不管怎么说,这部交响诗的标题和序言都是李斯特敲定的,应该代表了作曲家自己对作品的说明。

对这部乐曲的曲式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我基本认同她是采用了自由的奏鸣曲式。“自由的”,是指乐曲在通常的展开部和再现部之间加了一个插部,另外再现部采用了先副部后主部的倒装再现。下面是我用本文结尾提供的全曲音像,以及前人对乐曲的分析,做的一个简明的表格,包括自由奏鸣曲式的各个段落,各段在这个音像开始的大概时间,以及各段表达的含义(根据作品的序言)。当然表上列出的含义只是个提纲,乐曲实际的表达要比这细腻得多,也丰富得多。

音像大约开始时间

自由的奏鸣曲式中的段落

表达的含义 – 根据作品的序言

0:28

引子

问题:“生命……还有什么呢?”

2:35

呈示部的主部

人的自信和力量

3:24

呈示部的连接部

从力量过度到爱情

4:40

呈示部的副部

“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

7:08

展开部

生活道路上“暴风雨的袭击”

9:18

插部,包括以上连接部和副部的多次不同的变形

“宁静的乡村生活” ……

“……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和的隐退生活的,当小号吹出警报的信号时……”

14:26

倒装再现部的副部及连接部,变形成为战斗的进行曲

“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

15:20

倒装再现部的主部,没有变形,但加大了力度

人“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获得充分的力量”

纵观全曲,表现人的自信和力量的主部主题在经过爱情,暴风雨,乡村生活,以及战斗的洗礼之后,以加大的力度再次奏响,表情更加庄严,壮丽而辉煌。结合作品的序言不难感到,整部交响诗是作曲家对人生的热情赞颂。

全曲音像:1998年巴伦博伊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Les Préludes (Franz Liszt) Daniel Barenboim mit Berlin Philharmoniker - Staatsoper Berlin (199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2bkVQwtBs&ab_channel=brunomortier

更多的有关信息,也是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可见:

“Les prelude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s_pr%C3%A9ludes

新芭网的  “李斯特 - 第三交响诗 《前奏曲》 S.97” (但此文把总谱上的序言说成出自拉马丁,这已被证明是误解):

http://www.sin80.com/work/liszt-poem-s9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是,音乐要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类比未必是好办法。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是我自己没理解清楚,我老想把音乐跟文学进行类比,这样好像有助于帮助我理解乐曲。但现在看来这不一定是好办法,音乐就是音乐,我得试图从它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我上次可能没说清楚:交响诗都是有标题的;而交响曲,多数无标题,少数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至于多数交响曲为什么没有标题,追根寻源,因为海顿创立交响曲这种体裁时,就是无标题的;后来有的交响曲加了标题,是贝多芬及他以后的事。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明白了,就是交响曲是一本没有名字的书,而交响诗就是一首有题目的诗,对吧?那交响曲为什么都没有标题呢?是不是因为如果给了固定的标题,会局限曲作者的发挥空间?作曲和写作是不是不一样?必须跟着感觉走,而不是围绕的既定的题目展开?我的问题太多了,希望没有给您造成困扰。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交响诗都是单乐章,但交响曲也有单乐章的。所以二者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在于:交响诗一定是表现某种诗的含义,属于标题音乐;而交响曲多数是非标题音乐。少数有标题的交响曲也几乎没有单乐章的(据我所知,只有理查德 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Eine Alpensinfonie)例外,但根据其单乐章且有标题的特征,这部作品虽然名字叫“交响曲”,实际却是一首交响诗)。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交响诗是不是跟交响乐的区别就在于它不遵循交响乐四个乐章的固定格式?就像文学作品里现代诗歌的文体更自由,不像古诗有固定的格式?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分享!很高兴你听出作品要表达的意思。这要感谢李斯特在这部作品出版时的序言,我做的表格里“表达的含义”一栏就是来自这个序言。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器乐曲都有这样的文字说明。只有器乐曲中的“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才有表意性标题,欣赏者可以依据标题去理解和联想乐曲表达的含义。李斯特首创的器乐体裁交响诗(symphonic poem) 是典型的标题音乐。另一方面,欣赏非标题音乐就没有这种方便。因为作曲家在多数情况没说作品的含意,这就需要欣赏者自己去体会。由于体会是主观的,人们欣赏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尽相同的体会,谁也不能说自己的体会“绝对正确”。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我对照着表格把这首交响诗听了好几遍,第一次感到我听懂了乐曲要讲述的内容,爱情,生活的艰辛,宁静的乡村生活。。。但一个真正的男人并不沉迷于这样安逸的生活。当战斗的号角吹响时,他马上承担起保卫家园的责任。。。乐曲段落清晰,主题突出。以前听不懂是因为不知道在听什么。谢谢您的讲解。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曲子还没听,但非常喜欢您用这种表格的形式介绍音乐,让我这样的外行理工女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可以轻松的对照表格介绍去捕捉每段乐章要表现的内容。就好像看文章,您给分出了段落一样,赞!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meagolrocks' 的评论 : 谢谢,我也很喜欢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特别是其中的第二号和第六号。
smeagolrocks 回复 悄悄话 俺最喜歡匈牙利狂想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