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斯特,人们会想到他“钢琴之王”的美称。的确,李斯特把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极致,并有众多杰出的钢琴作品。另一方面,李斯特在乐队作品领域也有独特的贡献,即他首创了交响诗(Symphonic Poem)这种体裁。
交响诗,故名思义,就是用交响乐队表现诗意的体裁,属标题音乐,通常为单乐章。与无标题音乐不同,交响诗总是表现一定文学性内容。李斯特共写了十三部交响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部《前奏曲》。作品的全名是“Les préludes (d'après Lamartine)”,取材于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的诗集《诗的冥想》(Nouvelles méditations poétiques)中的第十四首诗“前奏曲”(Les préludes)。在1856年出版的总谱里有一段序言,全文的中译文如下:
“我们的生命除了是用‘死亡’唱出第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歌曲的一组前奏曲以外,还有什么呢?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但最初的幸福和欢乐,怎能不受暴风雨的袭击,以致好梦被惊破,祭坛被摧毁;在残酷的打击下,怎能不冲出暴风雨,投入宁静的乡村生活,从回忆中去寻求安慰呢?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和的隐退生活的,当小号吹出警报的信号时,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为的是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获得充分的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段序言并不是出自拉马丁,而是李斯特或其他人根据李斯特的意思所写的。还有研究认为,这段序言和拉马丁的诗《前奏曲》实际关联很少。但不管怎么说,这部交响诗的标题和序言都是李斯特敲定的,应该代表了作曲家自己对作品的说明。
对这部乐曲的曲式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我基本认同她是采用了自由的奏鸣曲式。“自由的”,是指乐曲在通常的展开部和再现部之间加了一个插部,另外再现部采用了先副部后主部的倒装再现。下面是我用本文结尾提供的全曲音像,以及前人对乐曲的分析,做的一个简明的表格,包括自由奏鸣曲式的各个段落,各段在这个音像开始的大概时间,以及各段表达的含义(根据作品的序言)。当然表上列出的含义只是个提纲,乐曲实际的表达要比这细腻得多,也丰富得多。
音像大约开始时间 |
自由的奏鸣曲式中的段落 |
表达的含义 – 根据作品的序言 |
0:28 |
引子 |
问题:“生命……还有什么呢?” |
2:35 |
呈示部的主部 |
人的自信和力量 |
3:24 |
呈示部的连接部 |
从力量过度到爱情 |
4:40 |
呈示部的副部 |
“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 |
7:08 |
展开部 |
生活道路上“暴风雨的袭击” |
9:18 |
插部,包括以上连接部和副部的多次不同的变形 |
“宁静的乡村生活” …… “……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和的隐退生活的,当小号吹出警报的信号时……” |
14:26 |
倒装再现部的副部及连接部,变形成为战斗的进行曲 |
“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 |
15:20 |
倒装再现部的主部,没有变形,但加大了力度 |
人“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获得充分的力量” |
纵观全曲,表现人的自信和力量的主部主题在经过爱情,暴风雨,乡村生活,以及战斗的洗礼之后,以加大的力度再次奏响,表情更加庄严,壮丽而辉煌。结合作品的序言不难感到,整部交响诗是作曲家对人生的热情赞颂。
全曲音像:1998年巴伦博伊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Les Préludes (Franz Liszt) Daniel Barenboim mit Berlin Philharmoniker - Staatsoper Berlin (199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2bkVQwtBs&ab_channel=brunomortier
更多的有关信息,也是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可见:
“Les prelude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s_pr%C3%A9ludes
新芭网的 “李斯特 - 第三交响诗 《前奏曲》 S.97” (但此文把总谱上的序言说成出自拉马丁,这已被证明是误解):
http://www.sin80.com/work/liszt-poem-s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