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马勒的名曲《大地之歌》歌词之谜

(2012-11-05 18:32:14) 下一个

长话短说,先把这个谜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下,然后谈点我的看法。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 Song of the Earth)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的名作之一。马勒自己称之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中文文献常称之为“交响声乐套曲”。全曲由六首相对独立的歌曲组成,也叫六个乐章。歌词选用德国诗人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1876-1946)编译的德文中国诗集《中国之笛》中的七首唐诗。但这部诗集并未注明这些诗的原作,也不是从中文原诗直接翻译出来的,而是从几部德文,英文和法文的中国诗集转译而成的,因此要发现这些歌词的原诗是什么,难度很大。一些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确认了其中五个乐章歌词的原作:

第一乐章《大地悲愁饮酒歌》源自李白的《悲歌行》;
第二乐章《秋日孤客》源自钱起的《效古秋夜长》;
第四乐章《佳人》源自李白的《采莲曲》;
第五乐章《春日醉客》源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
第六乐章《送别》源自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

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是第三乐章《青春》。原德文诗集标明此诗为李白所作,但学者们查遍了李白的诗作,并没有发现和《青春》的诗意有明显吻合的诗。根据不同的线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意见:

一,《青春》源于李白的诗作《宴陶家亭子》,钱仁康持此说。他认为,在《中国之笛》中,该诗题作《陶亭》(“Der Pavillon aus Porzellan”,中文或译作“瓷亭”),著明原诗作者是李白。而李白《宴陶家亭子》一诗的题目及内容都与《陶亭》有关,外文译者一定是把陶家亭子误解为“陶制的亭子”,故而译为“陶亭”或“瓷亭”。

二,《青春》源自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一文,秦晋和廖辅叔等持此说。他们的理由是:第一,二者均有水中亭子;第二,都提到亭子的建筑形态;第三,皆涉及横跨的桥;第四,都讲到朋友在亭中聚会;第五,聚会者衣着都很华贵;第六,二者在主题“饮酒畅叙,赋诗作乐”方面一致。

三,《青春》源于李白的《清平调三章》题注,任一平、陆震纶,杨文科等持此说。他们认为,李白的《清平调三首》的题注与《陶亭》的主题甚相吻合,是外文译者将《清平调三首》题注改写成了署名为李白的诗《陶亭》。

这些意见都有些道理,但又都显得证据不足,所以目前关于第三乐章歌词的出处还只能存疑,是个尚待破解之谜。

我不懂德文,对此也没有研究,这里只想谈点个人倾向。看了有关的文章和介绍,对第三乐章歌词的来源,我更倾向于第一种看法,即其源于李白的诗作《宴陶家亭子》(当然外文诗译者们肯定有些发挥之处),因为《宴陶家亭子》和《陶亭》中这个“陶”字的联系是明摆着的。此外,上面第二,第三种意见所说的来源都不是诗,将“序”或“题注”翻译成诗,这种猜想比较牵强,同时也无法解释译诗的标题《陶亭》中“陶”字的由来。

下面,还想就从歌词研究引伸出的对《大地之歌》的评价问题谈点看法。首先,虽然各乐章歌词的意思与原唐诗的含义有很多不吻合的地方,但这些是外文诗译者们造成的,马勒是尽量用音乐来表达他所理解的诗意的。其次,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马勒对中国音乐可能没有深入的了解,但他在一些地方还是运用了他想像中的中国音乐风格,例如第三,第四乐章中的一些段落运用了五声音阶的旋律,以及第六乐章中锣的运用等(一般认为锣是在西方交响乐队中比较普遍运用的唯一一件中国乐器)。

当然,马勒也通过作品表达了他自己的思想情绪,因为是他从那部诗集中挑选出这七首诗作歌词的。尽管不少地方表达了消极甚至悲观的情绪,但不应因此就贬低《大地之歌》的艺术成就。据有些研究者指出,马勒对德文译诗也有改动的地方,特别是最后一首结尾的一段歌词是马勒自己加上的:

“可爱的大地,年年春天何处没有芳草吐绿,百花争妍!地平线上永远会有曙光升起,长空湛蓝,永远……永远……”

有这段光明美好的歌词作整部作品的结尾,我是不能同意把《大地之歌》说成完全表达了消极悲观的情绪,至少结尾是光明的。

从整体上看,《大地之歌》与马勒的其它名作一样,运用了在当时比较激进的后期浪漫派的音乐语言与手法,为二十世纪后来一些更为摩登的乐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地之歌》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也无疑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

如前所述,关于《大地之歌》第三乐章歌词的来源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或许这将成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永久之谜?


主要参考文献:

邹仲之译:马勒《大地之歌》歌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90d830100ac5v.html

转:马勒《大地之歌》歌词
http://www.douban.com/note/146653976/

毕明辉:关于马勒《大地之歌》唐诗歌词之解译研究的综述
http://www.guoxue.com/?p=1682

严宝瑜: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词汉译及与原唐诗的比较(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6725a0100lygk.html

严宝瑜: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词汉译及与原唐诗的比较(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6725a0100lxph.html

严宝瑜: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词汉译及与原唐诗的比较(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6725a0100lxpc.html

百度百科《大地之歌》
http://baike.baidu.com/view/343746.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谢谢老师的认可。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是,关于那两首唐诗,你说得也有道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马勒的开山之作确实功不可没,但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采莲曲》看似旖旎,但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还是悲的基调。但确实是跟其他诗词在情绪上有变化。《春日醉起言志》也是解酒消愁,用醉酒掩盖生活中的不得意。“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您看看这颓然两个字用的。不过马勒能在19世纪就被中国的诗词感动,我仍然觉得很自豪。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关于这部作品德文歌词所用的唐诗原文,我也重温了一下,看到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六乐章所用的唐诗确有“悲”的情绪,但第四乐章《佳人》源自李白的《采莲曲》,和 第五乐章《春日醉客》源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似乎并没有多少“悲”的意思。我猜想,这可能是作曲家选诗的时候,考虑要有些感情的对比和变化吧。至于文化间借用的效果如何,还可以讨论,但运用中国古诗词为素材创作大型音乐作品,马勒的《大地之歌》是开山之作,功不可没。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我一边听柏林爱乐演出的音频,一边把五首诗也都找到看了一遍。总体感觉是这五首诗除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悲”之外,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我想马勒当时大概想通过乐曲抒发的情绪就是悲凉消极的(尽管结尾有积极向上的点睛之笔),所以他按照他的理解选了诗集中几首表达了这种类似情绪的中国古诗。可见在不完全了解异域文化的时候,借用不一定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太感谢您了,马上听。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马勒的《大地之歌》很独特。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外国作曲家为中国古诗词作曲。

这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出的音频:
Gustav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The Song of the Earth) (Karaj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k5ZiWXg0Y

这是一个视频版本,由伯恩斯坦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表演: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 Bern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RevTkIPts

Enjoy!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没想到十九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居然用唐诗作为歌词,很难想象他是如何被译成德文的诗词所感动的。可惜您这里没有乐曲的音频链接,我在网上也没找到。您知道还有什么外国作曲家为中国古诗词谱过曲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