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还是在几十年前的文革期间,偶然听到有同学弹了一首钢琴小曲,旋律流畅而优美,表情真挚而动人,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曲罢才知道是贝多芬的作品,琴谱是洋文的,当时我只认出了“变奏曲”一词。由于一时头脑发热,竟不自量力地抄了谱子,想把她弹下来。可惜只勉强地摸下主题段落后,就再没有进展了。然而这首小曲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尽管对她的创作背景几乎一无所知。
文革结束后,对西方古典音乐解禁了,可惜无论是在音乐会还是在广播里,都没有再听到这首曲子。
直到来美国以后,有一天听到女儿哼一首歌,旋律和贝多芬的那首钢琴小曲一样,忙问女儿,原来那是她在选修的声乐课上老师教的一首意大利歌曲。从歌谱上看,曲作者的年代比贝多芬早,显然,贝多芬的那首钢琴小曲是根据这首歌曲改编的。由于当时互联网还不普及,又有没时间专门去图书馆去查,所以对这首歌曲-乐曲还是没有深入的了解。
近年,经过在互联网上的一番搜索,终于大体弄清了这首歌曲-乐曲的来龙去脉。
这首歌曲“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是意大利作曲家帕伊谢洛(Giovanni Paislello,1740-1816) 创作的歌剧《磨坊女》(La Molinara, 1788)中的一首咏叹调。由于种种原因,这部歌剧如今已经很少演出了,但这首选曲却自有她的魅力,一直流传直今。其第一句歌词就被作为歌曲的名字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中文常译作“我心惆怅”或“心止如水”。我觉得这些译名都不够确切,但也没能想出更好的译法,只好暂且从众了。下面是从网上找到的歌曲的原词及其英译: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l_cor_più_non_mi_sento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brillar la gioventù;cagion del mio tormento,amor, sei colpa tu.Mi pizzichi, mi stuzzichi,mi pungichi, mi mastichi;che cosa è questo ahimè?Pietà, pietà, pietà!Amore è un certo che,che disperar mi fa. Why feels my heart so dormantNo fire of youth divine?Thou cause of all my torment,O Love, the fault is thine!He teases me, he pinches me,He squeezes me, he wrenches me;What tortures I must bear!Have done, have done, have done!Thou, Love, art surely oneWill drive me to despair!
这首歌的演唱在网上可以找到多种版本,经比较,我猜想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苔巴尔迪的演唱可能比较接近原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7NiruJKsys
再说贝多芬的那首钢琴小曲,通过查找,发现她的全名是:6 Variationen über "Nel cor piu non mi sento" aus "La Molinara von G.Paisiello 中文可译作:为帕伊谢洛《磨坊女》选曲“我心惆怅”所作的变奏曲,作于1795年,也就是那部歌剧首演后的第七年。没有研究过贝多芬创作这首小曲的起因,但显然曲作者对这首歌曲是很喜爱的,否则是不会用她作主题写变奏曲。全曲实际是由主题和六个变奏加尾声构成,主题的旋律和歌曲相同,和声和伴奏都很简明;后面的六个变奏在主题的基础上有了多样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主题。特别是其中第四个变奏,调性转为同名小调,显得更加忧郁而动人。尾声基本是用主题的第一句作不同的变化反复,给人以无限惆怅,意犹未尽之感。下面是着名钢琴家威廉 肯普福 1964年演奏的录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7D2dFOEHLA
还应说明的是,除了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小曲,原歌剧选曲还曾多次被改编为其它形式的器乐曲,其中帕格尼尼为小提琴所作的 <“我心惆怅” 引子 主题与变奏> 也很有名。乐曲用了很多高难度的技巧,被称为小提琴的“炫技经典”之一。然而我感觉有些地方为了要突出技巧,旋律的连贯性似乎被削弱了。当然有得就有失,这也是一种取舍吧。下面是卡瓦考斯演奏的这首小提琴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cOFt5y5HEU
在我看来,欣赏这首歌曲或乐曲,歌词的含义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给人印象更深的还是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也不知爱好文学的朋友们是否会同意这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