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农家的梦想和传奇 (四)

(2015-01-04 14:57:49) 下一个
我最先想说的,是我和我妈妈的母女情深。这种关系温暖着我的一生。还有,她的爱和关于做好女孩儿的教育,是怎样影响着我的学业。
我好象已经上大学了,一天一个女孩告诉我她和她的妈妈的矛盾和她对她的妈妈的怨意。我几乎要冲口而出:“你妈妈怎么会对你不好呢?一定是你不好。”
后来知道更多的人和事,才意识到母女关系有多种多样的,并不都象我妈妈和我这样亲近的,也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对她们的女儿那样的娇惯,依顺,自豪的。我最早形成的母女关系模本不仅是从我自己的体验,还有我看到和听到的另两对母女的故事:我妈妈和我姥姥,我姥姥和我太姥姥。我少年的意识里,所有的妈妈和女儿都是这样互相怜惜着,疼爱着,亲密无间的。
我妈妈总是感念着,怜惜着我姥姥,为她的苦和不幸。每次去姥姥家,我姥姥都是欣喜不已的样子,颠着个小脚,忙东忙西地要从穷家里搜罗出点东西招待我们。临走时,红着眼睛依依不舍的。好玩儿的是,我发现妈妈回到娘家,说话的口吻与在家里的不一样哎 - 说话随便,自信多了。
我妈妈告诉我好多她未出嫁前家里的故事,包括被划成富农成分之后被歧视受穷,三年自然灾害时挨饿,姥姥怎么艰难地支撑着一大家子,妈妈怎么尽力地做个乖女儿为姥姥分忧。

我从未见过我的太姥姥,但从妈妈的描述里,她象是一幅油画般地生动。她生活在海岛,家庭富裕,但把我姥姥不知根底地嫁给了我姥爷。姥爷善良而懦弱。姥姥在大家庭里辛苦,也受气。太姥姥为女儿的不如意婚姻不知抱怨了丈夫多少次,也想尽办法帮衬女儿。她是个赶海的好手,赶来海鲜晒干收好,一次次托人从渡船上捎给姥姥。有一次,正在海边赶海,听说岛外的哪家姑娘回娘家来了,高兴地往回跑。结果一看,是邻家的姑娘。别人问起,她失望之极,回答说:“不是我女儿。我的女儿没有妈妈的。”姥姥听说了,难过得大哭。姥姥那会儿已有几个孩子,岛里岛外的,走一趟不容易的。
 

一般都以为农村里重男轻女,也对也不尽然。通常的说法是:“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温暖贴心的意思。我妈妈更是无数次告诉我,我出生那天她和爸爸多惊喜,本来以为又是一个儿子的。爸爸和妈妈很有些“穷养男,富养女”的观念,对女儿珍爱宝贝着。每日每事,点点滴滴,关爱宠溺。有一天我忽然发觉:没有一天我没有想到我的妈妈,是“不思量,自难忘”啊。
比如说冬天的早晨,我会想起我妈妈怎样给我暖棉袄的。妈妈每天起来做早饭。天冷时她会把我的棉袄拿到坑头热的地方,展开,铺到热炕上,再盖上褥子。这样我起来时就能穿上暖呼呼的棉袄了。
还有,有时晚上起夜,感慨现在多么舒服,不象小时候厕所在室外。大冬天的,半夜寒冷刺骨,十二分不想从热被窝里爬起来,走出家门。然后就会想到妈妈。妈妈是从来不让我天黑后一个人出门的,即使村里的治安从来不曾有过任何问题。我要起夜,就唤醒妈妈。妈妈就穿上衣服,陪我出去。
我上学之前,每天和我妈妈有例行“功课”。妈妈让我睡到自然醒。等我吃完早饭,妈妈和我就准备妥当,坐在炕上。妈妈先用温水给我洗脸,搽雪花膏,然后给我编辫子。辫好了,我拿出我的小盒子,挑出“头布” – 妈妈就给我扎两个蝴蝶结, 然后卷刘海。 她把我的刘海缠到火柴棍儿上,让我拿着一会儿再展开,就有了弯弯的刘海了。接下来妈妈给我脸上抹一点红腮和口红。粉底用完了,她甚至用我爸的红印泥。到此,大功告成,我就高高兴兴,漂漂亮亮地出去玩儿了。

我上学时,已近文革的尾声,但开始的两年还是要“农业学大寨”,为学校和队里干活的,比如说捡花生
– 把散落在地上的花生捡起来,割草送去沤粪,等等。学校里还有所谓的试验田。最烦的是冬天里要上交牛粪。妈妈从来就不赞成小学生们从课堂上拉去做无偿劳动,更不愿让她娇滴滴的女儿干捡牛粪的活儿。可是老师每星期要评比的。妈妈有办法 - 让哥哥们替我做!我的哥哥们把他们拾来的牛粪分一些给我,甚至替我带到学校。怕被老师和同学看到,他们就把粪筐在学校操场下面的坡底下放下,我呢,偷偷摸摸地象特务交接似的,拿起来放到我自己的教室外面,大言不惭地算成我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爸爸妈妈都是 “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的那种人(一笑)。我和我妈妈经常搂搂抱抱的。我妈妈会摩挲着我,端详着我,说一些别人听起来一定很肉麻的话。比如:“看你这小嘴,多好看!”“你看我姑娘的大眼睛,水灵瞳瞳的!”有时她会评论别的姑娘的好,但话题只要转回来,妈妈就会说:“她当然没法跟你比。”就好像我和别的女孩子是不同材料做的。

妈妈,还有爸爸的宠爱,象阳光,暖暖的普照着我的心。又象芬香,充溢着我的生活。我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偶尔做梦,梦见妈妈没了,悲伤地从梦中哭醒,醒来还要抽噎半天。自然而然地,我就成为一个乖女儿 ,做父母期望我做的事:听话,好好学习。

现在流行的“富养女”观念,说的是物质上的富有。我倒是觉得精神和心理的富有才是必需的,而且从这个意义上,男孩也要“富养”。它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和安全感。我认为我一生里都受益于父母给予我的心理上的“富养” 。而且,一旦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无限的爱和体贴,自然而然地,愿意去取悦父母,听从父母的引导。
当然,娇惯过度,总不是件好事。被当作凤凰蛋捧大的孩子多少会滋生自我中心的毛病的。我现在不爱干家务,自尊心过强,或许也源于此。
我妈妈对我的娇惯,超出了常规。我很少跟我哥哥一样干地里的活儿。即便是家务活,我若不愿意干,就随我了。我的小学老师教了我五年,每年的期末鉴定在缺点一栏,总是同样的一句话:“要克服娇气。”她期望的我是学习好,劳动也好,也带动全班的模范学生,比如说早早到校,抡起扫把扫操场的那种。跟同学也要更随和些。可是我不。她现在还说:“都是你妈妈把你惯的。”

我们的邻居说:“哎哟,人家的闺女象娘娘似的。”(娘娘,niang1 niang1, 读一声,)意思是象小姐淑女似的。

到后来,大哥都开始干涉了。他对我妈妈说,如果我在家里不学会做饭做家务事,将来嫁到婆家要受气的。

可是我妈妈既舍不得让我干活,也不愿逼我做事,更不相信她的女儿会被娇养坏了。更重要的,她相信她的女儿会有一个远大前程,将来根本不会重复她过的日子, 不必现在就学着做铁姑娘。女儿的学习成绩,才是最最要紧的事儿。这个,妈妈时刻关注着,鼓励着,还有,担心着。妈妈觉得影响女孩子学习的最大的障碍是自信和分心于男孩子。

那会儿有个说法,说女孩子小的时候学习好,但一到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的优势就显出来了。又说,女孩子的数理化天生不如男孩子。妈妈很早就跟我提及这个。一再地说那都是毫无根据的,女孩子完全可以跟男孩子学得一样好,关键是不要分心。


我妈妈关于怎样算做一个好女人的观点,可以算得上非常保守和传统。现在看到“怎样做魅力女人”的一类文章,我就会想起小时候我所受的怎样做女人的教育:我可从来没被教导过怎样吸引人,有魅力。恰恰相反,我父母尤其是我妈妈是要我做一个“正儿八当”的姑娘 :很正的良家妇女的样子。要是一个女人招蜂引蝶,村里的闲话正愁找不到新意呢。女人美,招男人喜欢,是件让人羡慕的事情吗?那要看情况。要是她自己热烈回应,或主动兜揽,那是风流自贱。要是她目不斜视,不卑不亢,冷然相对,或淡然处之,那才是上品女人。当然了,极品女人呢?那就再加上:读书好,有才华,能干大事。
妈妈甚至不直接说教,她通过讲故事,品评周围的女人,来告诉我作好女人,好女孩的重要性。第一,受人尊敬。第二,有好名声,能找个好丈夫。第三,它是终极价值。妈妈会闲话哪个女孩跟人勾勾搭搭的,然后总结说:“一个姑娘(家),象那个样子,不就完(蛋)了吗?”
我给我妈妈的这种教育命名为“耻感教育”,让我对少女怀春有“羞耻感”。不知是妈妈的教育还是我的性格,我的确算是情窦晚开的类型,甚至浑浑噩噩的,别的女孩子很早就懂的事儿,我也不懂。对错且不论,它确实有实用价值。它保证了我心无旁骛,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学习。
在初三学习很紧张的那一年,每天中午吃完带的午饭,我就趴在课桌上午睡。男生们经常吵翻了天,我竟然酣睡如故。中午的小憩,使我在长长的下午里,学习非常有效率。有一天我妈妈用了骄傲的口吻告诉我说,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对爸爸说:“你女儿就跟没心思似的,天天中午趴在那儿睡觉。”

我上高中的时候,住校,有一学期没考好。假期时哥哥们都回来了,我妈妈有一天对我说:“你大哥问我:你是不是在学习里谈恋爱了?我说哪(有可)能啊?”这象探询,又象敲警钟,又似给我极大的信任。而这信息再也明白不过了:早恋,是件丢脸的作为,是自我沉沦的行为。我也确实没有。现在说起来,并不拿这个当成是可夸耀的成就,这也是个大话题。但是,我也清清楚楚地看到同学里头的例子,早恋和分数绝对是负相关的。如果没有家庭的期望在我脑海里,没有妈妈对好女孩儿的定义刻在我心上,我的自律不会那么强,顺理成章的,我最后的成绩也不会那么出色。

人到中年,我蓦然发现妈妈的“耻感教育”真地是刻在我心上了。经过少年情怀,痴迷过生死不渝的故事,看到众多暧昧纠结,最后,妈妈的做好女人的理论在我心里扎了根,定了性。认定对学业,职业或个人心智成长的追求,才是正道。小时候的熏陶,教育的力量真是强大!


说到此,想起了我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的一本小人书:居里夫人。我们都赞叹她的坚忍不拔,有时谈论着感慨着。比如说,她没钱租好一点儿房子,晚上冻得拿椅子压在被子上取暖。她辛苦过度,又营养不良,她的姐姐给她吃带血的牛肉来补养。我们直纳闷儿:带血的牛肉怎么吃得下去?它为什么会更有营养?最后他们终于提炼出镭了那一段印象最深。象是有预感似的,那天晚上她建议居里再回实验室察看一下。他们看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一小朵蓝莹莹的火花。虽然我很小,但几乎能感觉那种历尽艰辛后成功时带点苍凉的幸福和释然。

居里夫人,就成了我童年时的偶像,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位女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ljwxc01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好文。忍不住要纠正一下,“三年自然災害時挨餓”,官方一直洗脑是“自然災害”,其实主要是人祸。把几百几千万人饿死的不是天灾,而是大跃进、人民公社下的人治灾难,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悲剧归入自然灾害,是对死者的亵渎和对那些年无尽悲哀的最廉价的脱责。经历那些大饥荒的村民应犹在,有人已经做了不少口述历史,我们也可以接着去做。

佩瑶 回复 悄悄话 真实的母爱如同最好的营养,如此养出的女儿才会闭月羞花,不必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尊,魅力自然而然散发
令人看之怜惜,用心爱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