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走天涯路

沧海边的月光不尽清凉,时光如流水,梦醒私凉,孤独在回忆里彷徨,天涯路断肠, 找不到回去的方向
正文

用词准确凭调遣 语言严密任飞扬

(2010-04-20 16:24:45) 下一个

用词准确凭调遣,语言严密任飞扬

——例谈说理文章语言的准确严密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 童店初中 朱小明 邮编226400

一篇好的说理文,不仅要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得当,还要做到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那么,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怎样做到准确严密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恰当使用修饰词语使文章语言准确。



说理文中的修饰词语非常重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篇文章议论的对象范围和语言力度。

比如《成功》一文中:“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句话中的副词“只”和“特别”作为修饰词语就限制了文章所要论述的对象范围,即本文的论题——成功之道,而不是“天资”、“勤奋”或者“机遇”。

再如《学问和智慧》一文中:“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这里的“永远”、“不断”以及三个“最”极大程度地强调了有学问的“智慧”的生命力的旺盛,有穿透力。


2、合理使用关联词语使文章论证逻辑严密。



说理文中关联词语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增强语句表达的准确性,更能体现说理性文章层次、逻辑的严密。

比如《成功》一文中:“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这里用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如果……则……”强调了“清华派我去德国留学”这个“机遇”对我“一生”的影响之大,如果删去这个关联词语,虽然表假设的意思还在,但是语意明显弱了,又何谈“准确”呢?

再如《学问和智慧》一文中:“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这里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才”等则体现了说明的层次性,使得说理逻辑严密,如果删去就减弱了说理的力量。


3、领悟区别、准确使用近义词,使文章语言准确。



不少词语都有近义词,只有注意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才能捕捉到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义,感知作者的态度与主张,明确说理性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比如《论美》一文中:“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里“考究”一词用得非常准确,“考究”有“推求研究”之意,因为这一自然段在论述什么是最美:形体之美、颜色之美、还是优雅行为之美的时候,作者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所以很有分寸地用了带有推测意思的“考究”一词,如果改用“研究”一词(“研究”有“探讨研究”之意)就显得不是十分准确的了。


4、有机地嵌入诗文成语、名言警句,使语言精练准确,让文采飞扬。



诗文成语、名言警句和说理性文章的语言准确严密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诗文成语、名言警句是语言锤炼的精华,它具有集中、准确、精练、严密,概括等特点,而且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能鲜明地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色彩。


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者“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学问和智慧》)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成功》)

这两段文字,虽是在说理,但没有使人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觉得清新爽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作者恰当地嵌入了一些有哲理的、经过无数人认可的、语言准确凝练的成语及古诗文。这样,整个段落文句语言精练、准确、鲜明,收到了以“少许”胜“多许”的效果。

(该文已发表在《新课程报 语文导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