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药家鑫教给了我们什么?

(2011-03-29 06:18:53) 下一个

药家鑫教给了我们什么?

  美国伊利投资集团

药家鑫的名字,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人们所记住,所“津津乐道”,带着苦涩,带着遗憾,同时也带着困惑。他给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来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一个人的才华,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价值?目前中国“唯才”是上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东西?

 

在《虎妈的战歌》出版之后,曾经有一位美国母亲叹息:不能理解,她怎么会那么狠心地将孩子选择的权利,给剥夺得一干二净呢?那位美国母亲看不惯的是,为什么孩子就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哪怕是一丁点。为什么他们就必须在父母亲“爱”的名义下,接受来自父母亲的一切安排

对于这种叹息,对于来自大陆的精英父母们,持不理解“她的不理解”的人,居然占据了绝大多数。为什么?

回到药家鑫的事:一个正当年少,“应该”是一块白纸的,“幼稚”得对任何物品都会有同情心的年纪,为什么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就那么不屑一顾?不管他的理由和借口是什么,我估计,法律都不会轻饶他。或许,在中国目前的大环境下,如果他父母能够给予受害者足够的补偿,他也还有保住小命的机会。但是,这种用金钱来买生命的交换,到底有多少公正性,是不是也是值得人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药家鑫的父亲来自农村,上世纪80年代考上军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单位从事科研工作,2003年退伍后一直在外替人干着零工。母亲是一个普通工人,2008年下岗,如今退休工资也只有七八百元。”

这简短几句话,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药家鑫的父亲当初能够考上军校,而且还是在一个大学生极为吃香的年代。其后,军校毕业到一家(军事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获得一个极好机会的人,却会在转业(退伍)之后没有了工作,成为“农民工”。是不是这种失落和失败感(那个时代毕业的大学生,我还没有看到如此“不成功”的!),让作为父亲的他,几乎变异地在给自己唯一的儿子不断施压?

如果父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人,如果家里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是从让人羡慕,跌落到让人可怜,那么,父亲对于孩子的态度,是不是会不一样?

或者,反过来看,如果父亲不是这么强势,他自己是不是会有一个更好的、更成功的人生?如果是,那么,他对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就会很不同?

很多时候,在类似的案例中,我几乎都能够读出一样的原因:父母亲对孩子的严厉要求,在父亲的心灵深处,实际上不是在乎孩子的成功,而是在乎孩子通过自己的“牺牲”,来实现父母亲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

这公道吗?

是的,很多人能够给出很多很“成功”的例子,来证明这种严厉教育模式的合理与可行性。再者,大家还有很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来证明,这样做的唯一正确性。诸不知,很多过去自以为是的历史性的“正确”教育模式,在非常不同的今天,早就应该被遗弃在历史的垃圾桶里去了。

 

像中国历史上很流行的“棍棒”模式,就是一种很反人道的垃圾。再者,在一个被历代帝王,将生活圈子限制在一个很狭小范围生存的人们,所摸索出来的“经验”,对于在一个机会更为广阔时代生活的人们来说,其价值大小,你不觉得应该有点不一样吗?

药家鑫的悲剧很有代表性。他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也不是最后一个。大量的中国父母们,还在一如既往地按照“棍棒”模式在教育下一代。还有大量的生活在挣扎状态的父母亲,在将自己的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希望,而摧毁着自己孩子的心灵和人格。

药家鑫妈妈说:家鑫他爸是从农村出来,也是通过学习跃过龙门的,我和家鑫他爸就一直希望儿子能成龙。家鑫四岁时,我们就给他买了钢琴,那时是1993年,同时我们还给他雇请了点对点(一个老师带一个学生)的音乐老师进行辅导,一节课120元。

1993年,每个小时120元的开支,对于像他这样的家庭,我估计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只是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药家鑫的父亲就觉得,自己背水一战,不顾血本的投资,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不是就是这种不量力而行的选择,最终不仅牺牲掉药家鑫的性命,而且,还在这之前,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牺牲掉了他父亲的前程?而这种牺牲又在无形之中成为药家鑫的罪过(至少对于父亲来说),于是乎,他药家鑫还必须以异常的优异,来回报自己都没有选择就“存在”的罪过?

药家鑫的妈妈继续说:家鑫他爸对待儿子非常非常严厉,凡事都教育他做到最好这,也是作为父母应有的心境。家鑫从小有什么委屈都给我说。作为母亲,我只有护着他,尽量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注意到这句话:做到最好!

 

很多人觉得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果是,如果很多父母亲都实现了这种最高的境界,那么,世界上是不是就需要很多的“最好”才能够满足这许多人对“最好”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个大家都只有一个独木桥可以过的地方。

培养孩子,我觉得,最高的境界是:一则,通过平时的长期观察,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兴趣点;二则,在这个兴趣点上下功夫,让孩子做到最好——孩子自己的能力和父母亲教育水平及财力所能够实现的最好。而不是在那个领域的最好——那只是结果,不是你给孩子随便施加淫威的理由。

更重要的,“拥有才能”,对于孩子应该只是一个方面,有时候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以药家鑫为例,如果他没有那样的音乐“才能”,即使他没有考取大学,他还是有其他的机会。现在,这许多的投资和心血付出,获得的是一个心灵有问题的怪物。这到底是父母亲的悲哀,还是药家鑫自己的悲哀,或者只是社会的悲哀。

对于自己性格的培养,个性的养成,药家鑫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只有服从的份。有今天这种结果,让自己的父母亲到处给人磕头,到处借钱赔偿,试图用自己几辈子付出的代价,来换回儿子生命的努力,在一定程度是在自作自受,咎由自取。虽然在本意上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点。

清醒吧,中国为数众多的家长和父母亲!孩子的未来是孩子的。当你为孩子的美好未来付出的时候,如果你不再急功近利,不再以未来的回报作为主要考量,那么,不仅你的孩子能够过得好点,你自己也能够生活得幸福一些。

“药家鑫是家中独子,父亲对他非常严厉,母亲对他宠溺有加。由于药家鑫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只要他想要什么东西,母亲都会满足他。但父母对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要求:那就是不许在外面玩得太晚,放学或带完家教后按时回家。药家鑫几乎没有朋友,他一直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沟通和交往。”

 

药家鑫的这种个性,我看,关键还是父亲长期淫威打压的结果:他已经胆小如鼠,特别是面对自己的父亲的时候。他害怕失败,害怕和他人沟通,因为,那样一来,他的弱点就会被暴露,而这又是他在心灵深处所不能够面对的。是父亲的长期苛求,在日积月累之中让他形成了这种感觉和习惯。他能够取得钢琴演奏或者学习上的成绩,那还主要是他自己不经意所为的结果,虽然那在父亲眼里,却是刻意安排和计划的“结果”。

对于这种个性的人,他不是从父亲的高压学会了服从,而是从父亲的淫威中感觉到淫威的妙处。一旦自己有机会,也会视对方的权利为无物。至于这个对方是谁,实际上并不重要。任何人,只要是被他视为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弱者,同时,这个弱者还敢威胁自己“完美的”人生生活轨迹,那么,他就会不择手段,以达到保护自己完美人生的目的。这是长期以来父亲给训练出来的。

这不就是后来结果的直接体现吗?他甚至连对方记住自己车牌的权利都给剥夺了。对方为了保住这个权利,还必须用自己最珍贵的生命来换。

有人说,“给了你大量的金钱,但却同时剥夺了你人生的目标”,上帝对你的实际上并不是宠爱,而是惩罚!

相比之下,“给了你独特的技能,却剥夺了你的爱心和平常心”,难道不也是上帝对你的惩罚吗?即使你能够用自己的“技能”获得整个世界,那么,你又能够(会)怎么样善待你的这个世界呢?

几年前,我因为业务的关系,在杭州接触过一位浙大77级的(因为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将自己送进了八年的监狱)老校友。最终,我也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如果你为了金钱可以不顾一切,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我也还是看不起你!(这是我对他说的!)

在这里,药家鑫不也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不顾一切吗?

20076月,药家鑫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他的外公给他奖励了1万元钱,他拿出其中的5000元钱,在医院做了整形手术:割双眼皮、嘴角拉细。他又拿出另外5000元钱,买了一部很新潮的手机。”

 

至此,恐怕可以说,药家鑫已经不能够靠自己在音乐和学业上的成就,来让自己获得必要的自信了。他需要靠外在的,哪怕甚至是“长高”了一点的鼻子!

“尽善尽美是他父亲一直以来的要求,到后来也就成了家鑫生活的习惯。”可惜,这种唯美的追求,被药家鑫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

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久了就会成为个性,是个性最终造就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同。那么,在这里,父亲给药家鑫培养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习惯、个性,甚至是人格呢?恐怕,“缺陷”两个字,是不足以包含全部意义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如何面对这种不如意,如何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错误,是一个很需要智慧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商的培养,很多自己情商原本就不高的父母亲,自然是忘掉了。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采取了“走捷径”的方法:将全部心血放在能够带来实在利益的部分——学业,虽然对于学业的理解有些丝毫的差别。

药家鑫曾数次对人透露,父亲要求他做一些他根本不喜欢做的事,药家鑫非常反感,但又不敢提出异议。那么,在这里,是不是药家鑫的父亲在将自己的儿子当一个战士在训练呢?战士的天职就是服从,不管这种服从意味着什么!

对于年轻人来说,高压,特别是长期了高压和淫威,造就的就是被压抑的反抗和抵触。这在药家鑫身上早就有所体现。在大量的有着类似命运的大学生身上都有体现。

“药家鑫曾经有很重的网瘾,由于过度上网,学习成绩及钢琴弹奏水平一度下滑。被父母知道后,父亲将他打了一顿,从此药家鑫身上的零花钱受到了限制。但这却引起了他更大程度的反叛。刚上大一时,药家鑫为了给朋友买生日礼物,将学校新发的书籍,除主要课程外都卖成了废纸,卖了一百余元钱,拿出70元买了一个玩具,拿出30元请朋友吃了顿饭。”

药家鑫能够为了区区100元卖掉对于自己学业原本应该至关重要的书籍,要么说明这些书籍是书商为了绳头小利,逼迫学生购买的无用之物,要么说明,他药家鑫对于学业已经是完全失去了兴趣。事情已经进展到这一步,还没有让那个强势的,原本“应该”拥有智慧的父亲,发现和及时纠正,这已经埋下了很大的祸根了!

对于一个在上大学之前就学伤了的人,你又怎么可能期待他有所成就呢?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我不知道,这里所体现的,到底是他父母和类似父母的智慧,还是中国式的无知和无奈。或者,只是目前大背景下的无聊!

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一个个怪物。“药家鑫的性格就是:极端、叛逆、多疑。他的生活环境太狭窄了,以至于他没机会接触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也是他对受害者痛下杀手的根源。他不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

他同学的这句话说出了一部分道理:对于孩子,最关键的是教会他如何选择,如何做决策。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长期的培养,长期的“放权”,长期的对于孩子权利的尊重和理解,长期的对孩子不断犯错误的容忍和认可。而要做到这点的,或者说,能够幸运地获得这种待遇的,前提是孩子“主人”的宽宏大量!

中国孩子的“主人”太强势,承接了中国几千年帝王专制的风格。在中国继续保持这种大环境的前提下,几代人之内,我看不到有大的改善的可能性。而且,即使你想改善,给孩子“放权”,通过法律来限制父母亲的权力,让他们没有多少“权力”可以“强”,似乎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中国式教育的失败,不仅仅在中国国内很常见,在美国也不稀罕:君不见,有的幸运被斯坦福和哈佛录取的孩子,就和自己的父母亲摊牌:你们教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你们需要的荣誉,我也已经给予了。结果,却是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是为了哈佛而哈佛,人生没有继续努力的目标和动力。呜呼哀哉!

药家鑫杀人之后,父母亲做再多的事情,实际上都已经太晚了。为什么,在当初,父母亲就没有让孩子理解这点呢:人生可以犯错误,但是,你必须为每一次错误付出代价。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犯错误也是一样。所以,在你年轻的时候,你还是让孩子适当犯点错误,毕竟,那时候犯错误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小,让他们在小错误的磕磕碰碰中学会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学会权衡利弊,学会选择。这不就是一个完美人生的开始吗?还有比这更好的人生吗?

药家鑫捅死人后,今年225日晚,在双方律师协调下,药家鑫的父母向死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下跪道歉。随后记者采访了药家鑫的父母。“他(药家鑫)的行为把我的心都撕碎了。”这是药家鑫母亲魏某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至此,药家鑫的父母亲还是没有意识到,儿子的今天,实际上就是父亲昨天努力的结果。是父亲训练了这样的儿子,做父亲的面对这样的结果,是罪有应得。不是药家鑫让父母亲心碎了,而是父母亲自己让自己心碎了。听起来很残酷,可是,这就是现实!

高压和淫威,产生的只是暂时的“乖乖子”。不在沉默中死亡,就会在沉默中爆发。这句曾经让我们背诵过无数字的“经典”,在这里再一次被证实,不同的,只不过更为血腥而已!

(汪 翔 原创。我的一些文章,像《大地震带来日元大升值的秘密》等,被不少的热心人转载,这我不反对,但是,不注明出去的做法,我觉得不妥。转载时请注明来源!我的文章大部分都贴在《万维网》自己的博客上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