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流大学到底缺什么?
经济大国和教育大国,似乎总是一对孪生兄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给予我们的都是这样的案例。按照GDP来讲,中国似乎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了。而且,从数量上看,中国出产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已经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了。
不仅如此,美国人还在用这些来自中国的数字警告自己的政府和国民:小心自己的未来,我们已经被中国人超过!他们的平均教育水准已经远高于我们!
值得自豪吗?伟大的祖国和祖国的人民?
很可惜,这个世界不只是看数字,而是更看重质量。那么,祖国那种“知识分子”的含金量又怎么样呢?哎,我还是不说的好。只要咱们自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行,有了这种“伟大”,至少,我们还多了一种能够对内对外“威慑”的东西,看来也不错,对吗?
想建世界一流大学,似乎是“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下面这篇文章,估计比较有权威,只是在我这位含金量低于平均水平的人读来,怎么也搞不明白。
中国难以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是因为中国没有一流的学生。没有一流的学生,又是因为普通教育的过错。也就是说,那高高在上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一流硬件、一流管理、一流师资方面都很容易做到,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但是,就是因为没有一流的学生,所以才成就不了建造一流大学的梦想。
虽然我想来想去不是能明白,同时,在看到很多同样来自中国的“非一流”学生在美利坚国土取得的为数众多的一流(这个词还是让我感到肉麻!)成绩之后,我就更加迷糊了:难道这些人在美国,是靠手段搞定了美国佬,让他们给自己戴上一个个名不副实的“一流人才”的大帽子?就像在国内那为数众多的“博士”官员,就像那位没有加州理工博士帽的先生,也可以大言不惭地自封一个?
说实在话,我也好想给自己自封一个哈佛博士,加州理工博士后,普林斯顿博士“调研”(我想不出头衔,就自己编一个,别人没有,不是就更显得自己伟大吗?)。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想清楚,有了这些头衔之后我又怎么样能够将它们货币化。至少,我可以在半夜时分,专门为它们做几个好梦,在梦中好好自我开心一下嘛。
对我而言,任何人都是可造之才,特别是年岁不大的孩子们。问题是,你是不是在因才而施教,你是不是在教他们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活得更好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教给他们的都是一些垃圾,那么,理性的他们,又为什么要产生积极性来寒窗苦读呢?
对于从国外空降国内大学的海外精英,或许,你是在国外的科技领域很有造就的学者(按照西方的标准!),或许,你也真的是想为国家好好的训练一些人才,而不是为了那颇有吸引力的人民币诱惑,即使如此,你有没有想过,你所教的知识,为什么对你和你在美国的学生很重要,很有价值,而对于中国的学生却没有多少吸引力呢?或者,如果那种吸引力只是为了能够来到美国,那么,你拿国家纳税人的钱,是不是也觉得心虚呢?(这后者不是你的过错!!!)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已经越来越难了。如果通过好好学习,他们能够像我们多年那样,就可以因此而获得不错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他们会不用心去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他们在考上大学前的那么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又是为了什么呢?
中国政府期望用钱来买到一流大学的企图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策略错误。这种错误又在那些通过这种机会获得个人利益的海外“一流”人才的误导之下,继续让自己迷途而不知返。
经营大学和经营企业是一个道理:你不能够通过买(空降)来打造一个世界一流企业的。即使在短期内你做到了,也不可能持续长远。那种企业又怎么能被称作世界一流呢?你最终需要的,还是一种很有活力的内在造血机能的形成和完善。
通过购买来获得“一流”的管理,也不现实。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技巧。对于美国适用和成功的管理,对于中国可能就是一场灾难。过分崇洋媚外,对于中国内在实力的打造,也不是一件好事。
记得历史上那位一流(这个词读起来还是挺肉麻的!不知道为什么)的军事家(孙武),即使你(吴王)给他的只是一些娇滴滴的妃子,在他手里,给以时日,这些人也同样能够被他训练成能征善战的一流士兵。我还记得,在普通人看来,不可能成为一流士兵的齐国国王手下的女人,也曾经一度让咄咄逼人的秦王不得不大量损兵折将。
学生,永远是一流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三流的孩子,只有三流的师资和管理!靠空降和购买,不可能在中国建立一只数量庞大的世界一流的科技队伍。外国的很多东西,即使按照外国的标准是一流的,对于中国,可能实际上没有多少价值!
再者,我还注意到,很多海外的知识分子,实际上也只是在找借口,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中国政府与部门博弈,而在那里高唱打造世界一流的赞歌。
有人以建立世界一流为借口,好让更多的国家资源得以向自己倾斜,虽然他本身既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种兴趣和心情,来打造所谓的“世界一流”。对于很多中国大学的教授和管理者而言,对于世界一流概念的理解,充其量也不过就是马谡对于军事的那种水准,能够做的就是高喊。谁都知道,会叫的狗不咬人,会叫的公鸡不生蛋。
中国,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太多的篇幅,不过,我觉得至少有一点:不是中国没有一流的学生!相反,倒是中国的大学在大面积扼杀学生的潜力,将他们这些原本很有潜力的坯子,打造成不入流的“非一流”成品。
如果说,中国的初中等教育在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的话,那么,中国的大学,则在将这些还尚有余温的躯体,最后送进了焚尸炉,将还是活着的躯体给活活的烧死了。残酷吗?这就是目前中国高校在做的事情,其中还有很多以世界一流名号临时空降到国内的国外精英的功劳!
如果说,在目前阶段,由于人口太多,机会太少,资源不足等太多的原因,无法改变初中等教育“应试教育”格局的话,那么,先从高等教育开刀,将资源真正用到对学生的培养,真正做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去,中国还是能够大幅度在自己的土地上,出产为数不少的一流人才。如果高校能够让现在的学生,像我们当年(三十年前)那样刻苦用功学习文化知识的话,即使都是些二流的人才,也还是能在他们中产生出大量的准一流毕业生。
中国,和站在中国土地上享受中国纳税人贡献的华裔学者们,不管你是不是能够认识到这点,至少,请不要口出污言,来随意玷污那些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孩子们的“流”性和等级。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对于我,这种古训,也还是真理!子不学,非所宜。更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自己。聪明是已经存在的潜质,不需要你去培养。智慧,是教育者对聪明孩子的给予,是需要后天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大学的任务不是也不能够去培养聪明的孩子。如果你只是做到了这点,那么,你在认真挑选聪明的孩子,让他们进入校门之后,你就没有再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了。
中国的大学,是不是就是这种状况?!我觉得,很多在教育战线拥有实权和资源的人,似乎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教育?
相比中国应试教育的可恶而言,中国大学教育的无能,对于中国人才的摧残,具有更大的破坏性。我在此提个小建议:那些从海外回去的学者们,不论你们是短期的“援助”,还是长期的“驻扎”,请注意中国的国情:太前沿和太伟大的东西,对于那片国土,可能在目前阶段还不是很有价值。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只能是结果,不是前提。那就像是航母,不是一两艘舰艇就能够搞定的。
好了,请大家拍砖吧。我在新浪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wangxiangusa。我在那里没有贴出多少内容,只是保留了一个读者和我沟通的地址。比较完整的内容,可以参访我在万维网的博客:http://blog.creaders.net/laowang。
附录:中国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缺什么?
黄全愈 2010年09月06日
这篇文章,2006年在《南方周末》发过,是跟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当时北京大学提出来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谈一谈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个问题吧。凡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都有诺贝尔奖得主,世界强国都有自己的世界一流的大学,所以我们国人的情绪可以激动到这一点。那么,中国要办世界一流的大学缺什么?我们先看看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什么。我认为这个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
我在国内拍到一张白宫的照片,但是,这个白宫呢,是建在中国某一所中学的校园里,按照一比一建起来的白宫。我在这里面拍了照片,我还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总监,我在这个白宫里拍了照片,拿回去给我们的美国同事看,他们看看我又看看照片,不知道是他们在梦中还是我在梦中。
现在国内很多学校,包括中学和大学,设施先进程度都很不错了。也就是说,一流的设施,我们集中全国的国力,三五年内一定能够做得到。那么一流的管理呢,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退休以后,包括我们中国人都有,没有一个团也有一个连,我们只要去请一定能够请得到。那么一流的师资,我想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华人学者,再去请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师,每一个重要的专业系都请一个,两个,我想这也不难,也是可以做到的。
最难的是什么,一流的学生。也就是说前面三个一流可以去请可以去搬,但是第四个一流我们必须自己去奠定这个基础。大学有三个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因此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当时我跟这个许校长商榷的就是,最难的是一流的学生,哪里来?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原料,世界一流的大学生需要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源。但是,我们现在的这个应试教育,以考为本的这个基础教育,无法承载世界一流大学。有一位著名学者曾经统计了,一般立国三十多年,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立国,39年后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国已立国46年,现在很快就61年了,还在等待之中,有点晚了。应该找找毛病了。
这个数据,是新华社提供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总数已达2174万人,居世界第一。瑞典的总人口,就包括婴儿老人才650万,但是,他们获得了14项诺贝尔奖。新华社的这篇文章就说,我们中国研发人员达到12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尽管我国科技人员队伍总规模庞大,但高层次人才依然十分短缺,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世界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我想这也是钱老的遗恨了,钱老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也是这个问题了,跟温总理提到也是这个问题。
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1972年美国的教育部长马特兰,他做了一个文件了,后来把它叫做《马特兰定义》,它就讲到要培养这个智慧的学生,包括了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总体的智力;第二,是具体的学术才能;第三,是创与造的思维;第四,是领导能力;第五,是视觉艺术因素;第六,是心理运动能力。
怎样去培养这个智慧的学生呢?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为大学输送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领导力的学生?如果能,中国的大学就有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如果不能,即使有再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也难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可见,高等教的质量不完全在于高等教育本身,基础教育这个基础,不能缺啊! (以上内容摘自拙著《黄全愈教育文集》当当、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