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很苦也很香,用心去品尝

一块方糖掉进了咖啡,是甜了咖啡还是苦了方糖?
个人资料
正文

走出国门:上海人移民美国 30 年,她们讲的故事你熟悉吗?

(2020-06-14 21:49:24) 下一个

“上海人在一起,总是说上海话,吃上海菜”

晓秋还记得1991年的冬天,上海市南浦大桥合龙的时候,她和同事站在现场,看着眼前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终于建起来,感慨万千。

也是在那一年,她离开家乡上海,陪先生来美国读书,成为一个持 F2签证的陪读太太。

一晃近30年过去,晓秋一家人早已在美国安顿落地生根,住在新泽西,过着她自己笑称“乡下人”的生活。但和30年前比起来不变的是,晓秋身边仍然有一大群老乡,可以和她说上海话,吃上海菜。

“上海人在一起,总是说上海话,吃上海菜,我们的party都是这样的。”鸣争说。

鸣争当年也是为了陪先生读书来美国的,本来已经在上海交大教声乐的她放弃了事业,到美国从做学生开始,进入电脑公司后,成为一个销售来,从一窍不通的生手,到时常用悦耳的歌声谈价格的销售,一干就是18年。

但被问起当年有没有后悔来美国的时候,她说:“来了就是奋斗,在哪里奋斗都一样。”不过她也从来没有卧薪尝胆、“一定要留下来”的迫切感,学历高工作好,条件优渥,她自有一股子也许是来自上海人骨子里的自信:“我也没觉得就是要留下来,不喜欢的话哪天也就回去了。只是后来正好也有机会,顺利拿了绿卡,就在这里安顿了。”

和晓秋、鸣争不太一样,立春的“走出国门”比较复杂。有着医学十年的学习和工作背景;又完全改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专业;就是年代初,进入跨国外企当上高管,多年外派和出差游走在世界各地。在那个平均月薪不到600元的上海,成为有房、有车的高级白领。

40岁结婚后,成为很早就想把孩子生在国外的“潮妈”。作为在华外企员工在美国,没有申请过留学生身份、也没有找工作和经济压力。那时只是想着,最多半年,孩子办完护照和签证手续后,很快会回到上海,回到职场,但计划没有变化快。

或许因为高龄,也或许还有诸多外在因素,孕期38周检查,胎儿被诊断患有先天性法乐氏四联症,被医生告示:先天性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等等一系列相关校长发育不良的先天性疾病。儿子从出生5天开始手术,不断的检查、从每15分钟的体液记录开始,每天循环往复。每半小时、一小时、3小时,后来,检查一个接一个,频繁到每六个月要做超声心动图,同时医生告知,孩子长到18岁左右,会有很多次手术。还要做很多次全麻的心导管检查,手术一个接一个,无奈之下,立春只好选择当一个照顾儿子的家庭主妇,延期B1签证,留在美国。

 

用自己的医学背景照顾儿子,同时以自己的第二专业,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职业,成为一个键盘手,成为美国记者协会成员,开始用文字记录北美生活的衣食住行,为此做起了在美国长住的计划。不过立春认为,在美国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地域区别,生活很方便,刚开始,还有一些中国食品买不到,会从中国带来,在后来,新泽西的华人不断增加,中国超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完全没有异国他乡的不便。”

和部分更早移民来美、艰辛度日的华裔不一样,像立春、鸣争、晓秋这样来自上海大城市的新移民,往往本来家里和自己的条件都不错,对于中国人一度艳羡的“留洋”,她们反倒觉得来了美国以后心理落差很大,“什么都没有中国的好,吃的喝的用的玩的,没一样比得上上海。” 他们几个都这样开玩笑说,但是为了家人、为了孩子,还是留下了。

晓秋刚到美国的时候先在明尼苏达住了一个月,天寒地冻的中部郊区,比起在上海大城市的日子,她当时对先生抱怨:“怎么感觉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了?” 立春也在密西根住了三年,那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冰天雪地,工作稳定后,赶快搬到新泽西了”不过,当年的怨言都早成了往事,现在她们都在美国安居乐业。当初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鸣争,还在来美国18年后又捡起了钟爱的声乐事业,这些年教了不少学生,还去“水立方杯”等赛事参赛,拿到了最好的名次。

一切都很美满,但她们心里却有一块缺失的东西,这是永远补不回来的。“2010年我去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看球幕电影,讲中国的发展。我发现,这一块对我来说完全是空缺的,我当时真的很难受。中国那么一大段历史变化,我都没有看到,那时我就哭了。”上海世博会都过去7年多了,晓秋昨晚跟我说到这件事,表情还是很难过。立春也有同感:“就在那10到15年,中国发展最快的那段时间,我们却是不在的。即使现在每次回去,总有那种说不出的陌生。”

但是中国的发展她们还是看得到的。这些年,她们每年都要回去一两次,上海每年都在变,她们感受最直观的是基础建设。“光说机场,JFK、哪怕是纽瓦克,和浦东机场都没法比。”

人在美国,家也在美国,但中国的变化和不足,她们都一直很关注,用王晓秋的话说,“祖国越来越好,我们也觉得很荣耀的”。不过作为母亲,对她们来讲最重要的还是下一代如何认知。

“像我儿子,中文很流利很标准,但不认中国字。他觉得自己是美国人,偶尔看着电视还说“你看中国人怎样怎样”,这时候我就跟他说,‘别忘了,你爹妈可都是中国人’。”立春说。

来了美国二三十年,在这三个上海人眼里看来,美国的家乡味还是挺浓的,去超市能买到荠菜馄饨,去餐馆能吃到小笼汤包,平日有老乡做伴,偶尔还有像上海文化周这样的场合,在美国展示让她们自傲的家乡。“虽然是美国公民了,但我心里想的还是中国人,国籍在哪里无所谓,心还是中国心,胃也还是上海胃,很多东西是改不了的。”

(此文2014年发表于《侨网》文字略有修改和调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7)
评论
COFFEE1995 回复 悄悄话 很久没有登录了,首先说明:
1、博主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出生在上海新华医院、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杨浦高级中学,身份证310。
2、博文中提到的三位都是出生在上海的上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如今都超过60岁了,孩子们也长大了,时在上海餐厅小聚,时而结伴周游世界,也经常回到上海。
3、加入美国籍不等于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正式的称呼应该是:华裔美国人。
4、谢谢关心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了,在加州工作。
5、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每年国庆都有几天的晚宴,邀请东岸的华裔代表,从来没有收费的。
6、喜欢的读者可以关注,后续《走出国门》系列
COFFEE199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寻欢留香' 的评论 :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不回去的只是日常生活地点的不同,无关乎你在哪个国家生活。每年回国走一走的,是一份乡愁。
COFFEE199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路人2017' 的评论 : 这三个上海人算不上有多成功,但在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精彩,时常一起喝茶、一起去曼哈顿酒吧喝酒,一起去上海餐馆吃大饼油条豆腐浆。
COFFEE199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姐' 的评论 : 博主是正宗的上海人,生在虹口区,长在卢湾区,读书在杨浦区,出国前又变成了浦东人。
COFFEE199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寻欢留香' 的评论 : 确定,这几个都是正宗的上海人,还是出生在浦西的。
whitefang 回复 悄悄话 这几位都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人士。 上海女性的聪明睿智是出类拔萃的。 可惜文章没有更多表现她们闪光的一面。 人的每个决定在当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没有必要患得患失。
嘉嘉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看来你认识她:)
路人2017 回复 悄悄话 哇啦哇啦半天拐弯抹角欲言又止,其实都听明白了,来美国肠子悔青了呗,咋整继续,熬到老熬到死
江南一素子 回复 悄悄话 就不要牵扯到小孩子医药费的事了。估计是为了完成中领馆选边站的任务。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入籍宣誓, 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不是"讲讲白相相", 骗骗外国人的啊!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虽然是美国公民了,但我心里想的还是中国人,国籍在哪里无所谓,心还是中国心。
===============

读了博文,阿拉晓得侬人蛮好,就是有点拎不清。

这种闲话拿能可以写出来,关起门讲还可以,城里头觉悟高,讲信用,又门槛精的阿拉们跑出来讲侬几句,也是为了侬好,叫侬以后拎得清些。

哈哈哈,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LOL



胡同巷 回复 悄悄话 想在美国找到上海身份的那种优越感,不太可能。而且错过了国内的发展大跃进。

精神上物质上的失落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好在还有一批相似的人一起同命相怜。
寻欢留香 回复 悄悄话 博主可否透露一下这些身在美营心在华的人为什么不回中国而一定要留在美国?那位儿子生病的春秋把当年的医院账单都付清了吧还是申请了美国福利?确定她们都是上海人而不是当年在上海读大学的外地人?
Peterlu8688 回复 悄悄话 Blue-Crab :支持您的观点。
小徐徐 回复 悄悄话 09年中国政府生日大寿时,纽约的中领馆吃的饭是要付费的,$40/每人。应该庆幸辛亏来到了海外,否则喝上几十年的有毒食物,上海的免费猪骨汤,在不在人间还都难说。
Blue-Crab 回复 悄悄话 我不关心政治,但很注重诚信。你说国籍在哪里无所谓心是中国心,我想请问一下你加入美国国籍时的誓言怎么算?都说阿拉上海人门槛太精,但背信弃义还不至于吧。 另外,你是怎么和你的孩子解释人生的誓言和承诺的。
老姐 回复 悄悄话 博主不是上海人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