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才是真正的段子手#
热搜下,是网友们晒出的各种来自爸妈的搞笑金句,引得评论区疯狂“哈哈哈”。
原来,看段子不用东奔西走;
每个爸妈,都有可能是天生的段子高手。
每个爸妈,都有必备传统技能——吐槽。
每次他们吐槽时,都会让你感叹语言的博大精深与神奇魅力。
最明显的,就是他们非常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下面总结几条,看完之后,你会发现:
果然他们经常自称“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一点没错。
咱们小学语文课学的那点修辞手法,全让他们给用明白了。
修辞手法1-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事,而是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来称呼。
举个例子,在中国家庭中,几乎每个“卖盐的”,都逃不过爸妈的嘴。
小时候家里饭菜要是做咸了,父母不会直接说咸,而是会说:
“卖盐的是不是被你打死了?”
这个说法还有升级版,就是把“卖盐的”这个泛称改成具体人名,比如“隔壁张三(张三是卖盐的)是不是被你打死了”,听起来更具真实感。
当然不止是盐,其他卖任何东西的小贩,都有可能在这个梗中出现。
比如网友就分享的这个真实例子:
修辞手法2-夸张
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而爸妈吐槽的精髓,就是用最不夸张的语调,说出最夸张的话。
一个网友因为好几天没洗头,头发有点出油。
他爸看到以后,平淡地来了一句:
“苍蝇站上面都能摔个骨折。”
画面感满分。
碰上女生容易掉头发的,妈妈在打扫房间时的一句话,也能让人瞬间破防:
“蜘蛛精吐的丝都没你掉的头发多。”
而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可不仅是夸张这一种。
有没有课代表们总结一下到底用了多少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3-反问
要说爸妈用的最多的,还得是反问。
最经典的莫过于东北家长们最热爱的那一句:
“你看我像不像xxx?”
这句话多发生在熊孩子开口要东西的时候:
“我要吃冰棍!”
“你看我像不像冰棍?”
此外还衍生出另一个版本:
“我看你像xxx!”
用法:
“我要吃冰棍!”
“我看你像冰棍!”
有网友分享自己在煮面条时,总是把面夹起来很高,于是他妈妈关切地问道:
“用不用给你搬个凳子站上面捞?”
表面听起来像是关心,但只有足够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背后的端倪。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修辞手法,每一个都能体现他们惊人的吐槽功力。
比如拟人法:
“情人节没人约你啊?垃圾堆都收到花了。”
类比法:
“想找高个儿对象?那电线杆子高,你跟它过吧。”
虽然有时候爸妈在教育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他们读书时条件不好;
但当他们吐槽你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语言水平早已练得炉火纯青。
除了能吐槽,爸妈还特别喜欢破梗。
他们的思考方式经常跟我们不同,却也总能说得你心服口服。
比如小视有一次跟老爸一起看《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
因为自己看了好几遍很喜欢,就开始讲解说电影里的男主在船上出生和成长,并且一辈子没下船。
本来以为是个浪漫的设定,结果老爸淡淡地来了一句:
“他不下船可能是因为没有护照。”
一时间竟无法反驳。
还有一次看电影《海王》,影片前段讲男主角父母的爱情故事。
当看到男主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家人被迫回到大海,从此跟爱人永别时,老爸又开口了:
“这不就是《七仙女》的故事吗?”
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的就是他没错了。
除了爱破梗,他们还张口就是金句。
前段时间,网络上火了一对东北母女。
原因就是那个母亲不是段子不开口,金句更是信手拈来。
女儿说要出去跟朋友玩,母亲给她看新闻,说有人被朋友骗到缅北去,被打得不成人样,下场凄惨。
女儿听了之后不服,反驳道:
“那是他自己不行,你看看吴京去了能不能跑回来。”
母亲随后献上了这段freestyle三押,建议全文背诵:
“别说吴京了,缅北那地方,牛魔王去了得耕地,唐三藏去了给你打出舍利,孙悟空去了得表演马戏……”
听说常年单身的女儿要给闺蜜介绍对象,母亲又开始了输出:
“给别人介绍对象?你可真行,祖坟都哭不过来,还有那闲心哭乱坟岗。”
参加完别人的婚礼,也要回来评价一番:
“二婚咋了?人家都整着俩了,你还一个没有呢,就好比人家都用上打火机了,你还在那钻木取火呢。”
虽然日常替女儿“恨嫁”,但当得知女儿的相亲对象贬低女儿“没人要”时,她也绝对不含糊:
“咋了没人要就得嫁他啊?我看他是麻袋片做衣裳,不是好料;窝窝头踩一脚,不是好饼;四根蜡点半个点,他也不是啥省油的灯……”
对爸妈来说,虽然在吐槽自己儿女这件事上日常乐此不疲;
但“我的孩子,只有我自己能怼”,这条守则他们可从来没变过。
爸妈的段子,不仅让人发笑,更透露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智慧。
仿佛在告诉我们:
“人快不快乐都是一天天过,既然如此,何不开开心心的呢?”
长大之后才发现,跟爸妈的段子一样,当初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还有那些最朴素实用的人生道理。
只是当时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
比如“想吃什么就吃,别委屈了自己”。
以前在父母身边,总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只有当自己独自一人离家打拼之后,才发现这种“理所当然”有时候也是奢望。
比如“好事多磨”。
以前每次遇到困难,或者想做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没做成时,母亲就会这么安慰自己。
后来发现,真的是这样:
有些事其实并不是没做成,而是在慢慢做成,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坚持。
比如“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记得要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比如“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要学会耐心。
比如“饭要嚼一嚼再吃,话要想一想再说”,做事三思,不要冲动。
比如“钱够花就行”,永远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听过最朴素的道理,大概就是爸妈讲的道理。
这些道理,是他们在经过岁月浪潮的冲刷中留存下来的,也是他们最朴素的处事哲学。
这些道理,也许你曾经听不懂、不喜欢听,觉得没用……
但等长大之后再回过头看,才发现它们早已深入骨髓。
我们早已潜移默化地从中汲取过力量,并且这种力量会一直延续下去。
此时想起父母很喜欢说的一句话: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小时候觉得这句话是用来敷衍自己的;
长大后才明白,它其实透露了关于时间的一切:
无奈、遗憾、顺遂、豁达……
有些事情就是不必解释,只需要时间的洗礼。
庆幸的是,我们终将会在需要理解的时候理解,然后加上一句:
“我长大了,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