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一年1张照片看100年(上)

(2017-10-02 07:34:42) 下一个

 

文 | 梁晓丹

转自:单向街书店(id:onewaystreet2013)

   

    1900年,华勇营的士兵。

    这是英国完全无视清政府主权,于 1898 年强租威海卫后在当地招募士兵、流民组织成的一支正规武装力量。

    雇佣兵与基督教传教士一起,构成西方势力军事和文化上的双重入侵;此外在经济贸易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力图打开中国的广大市场以倾销工业产品。


 

    1901年,北京,四位文人,一个饱读诗书的书香门第。

    中间的西方男人名为 W. A. P. 马丁。由于精通中国文化,他曾任清政府的国际法顾问,并于 1869-1895 年间,担任北京同文馆的主管。


 

    1902年,威海卫海滩上,华勇营的士兵正在进行比武。

    义和团运动爆发时,英方无视中方主权,将华勇营编入镇压义和团的军队。

    1903年,北京,仆人。

    这张照片的收藏者 Robert Henry Chandless,于 1900 年从纽约抵达上海加入英国的一家进出口公司,他自己在中国曾开办过皮革制作工厂。


 

    1904年,北京,教会女子寄宿学校。

    中国女性活动的空间位置从家庭到学校,从室内到室外,受教育权的获得被镜头记录,但20世纪初的女性仍然以集体而不是个人面貌呈现。


 

    1905年,湖北汉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桌子上摆放着的显微镜似中国近代科学实验的发端。

    19 世纪 60到90 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1906年,福州,福建省城邮政局“大清邮差”的合影。

    清政府邮政机关的现代化,但是政府机关的半殖民性质决定了此类机关的总管几乎总是由西方人把持,福建省邮政局也在其中。


 

    1907年,北京,清末女学生的合影。

    照片中女子的制服与教会学校的女学生着装风格无大差异,直到 1910 年初,清政府奏定的《女学服色章程》里对女学生制服的样式、尺寸、颜色、布料有了具体、严格的规范。


 

    1908年,甘肃固原,王道台及他的幕僚、护卫。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位于巡抚、总督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这一年,慈禧去世,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


 

    1909年,北京,京张铁路路工。谭锦棠/摄。

    那时,国人视火车为怪物。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投入运营的铁路。同一时期,大批华工被贩卖到美国修建铁路。


 

    1910年,北京,清末新军将领合影。

    新军的成立令政治改革的浪潮在暗中涌动。


 

    1911年,北京,脚穿中式布靴、手执龙旗的新军军官与士兵。

    这一年,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清朝专制帝制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

    而由于民国政府的政治基础薄弱,军阀混战时期接踵而至。


 

    1912年,福州,两名洋教徒丁立美和朱立德。


 

    1913年,一名留着长辫的男子。

    照片收藏者 Albert Kahn 是一名法国银行家。1908 年 11 月他周游世界,回国后想要设立一个地球映像资料馆(les Archives de la Planète)。

    他雇佣了一个由十几名摄影师组成的团队,该团队用那个年代最先进的彩色摄影技术。

    这些摄影师们拖着上百公斤的玻璃板,走访了 50 多个国家,一共拍了 72000 张彩色照片,183,000 米长的电影胶片和 4000 多张立体照片。


 

    1914年,人物不详,地点不详。

    这张照片就像人类生活中存在状况的隐喻,没有命名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存在的。

 

    1915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童子军。

    1915 年,英国陆军中将罗伯特·贝登堡发起的“童军运动”浪潮席卷到中国。

    运动主旨是培养少年们的冒险精神、团队合作、勇敢等品质,与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提倡的宗旨不谋而合。


 

    1916年,12岁的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身穿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合影。

    培华女中是隶属于教会的贵族学校,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搭配黑色平底皮鞋,民国新女性形象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礼仪。

 

    1917年,直系军阀的首领冯国璋。

    他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在代理中华民国大总统任内,主张和平统一全国,反对“武力统一”。


 

    1918 年,北洋政府军队前往海参崴进行武装护侨行动。

    1918—1920 年,苏维埃俄国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北洋政府为保护海参崴的华人派兵参战。


 

    1919年,湖南常德,一名和尚,被称为“不劳而获”的人。

    这一年,北京学生发动了历史意义重大的“五四运动”,而总有一些人与时代的大潮擦肩而过。


 

    1920年,邓颖超(左二)和她的同学们。

    这张照片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为纪念邓颖超诞辰 110 周年公开的。


 

    1921年,潮州开元寺。


 

    1922年,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在上海住所合影。


 

    1923年,上海,医院女护士合影。

    1918 年,杭州广济医院护士学校章程中写道:“三年为毕业年限”;“第一年每月膳食费四元,第二年每月膳食费二元,第三年免缴”,当时全国有三百余所医院开办自己的护士学校,并且招收男护士。

 

    1924年11月,黄埔军校的周恩来。

     1924年9月,周恩来奉调回国抵达广州,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上海,富裕人家在饭店里摆的宴席。

 

    1926年,甘南,卓尼土司及家人。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常常“徒有虚名”;国民党在地方的政治影响力同样力有不逮,地方长官通常握有实权。

    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是美国的探险家洛克。


 

    1927年,军阀混战中的皖系部队。


 

    1928年,京师大学堂生物系的教职工和学生们欢送外国教员回国留影纪。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1929年,成都,四川军人。

    自 1924 年熊克武以北伐名义率部出川,其后的 10 年间,国民党基本上在四川丧失了政治影响力,四川政权落入新兴军人的手中。

    摄影是阿诺德·海姆(1882-1965),欧洲地质学家。


 

    1930年,北京,燕京大学学生。

    燕京大学成立之初,“那时的燕大一无可取……学生不到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不合于大学教授条件”。


 

    1931年,天津,南开大学棒球队。


 

    1932年,江苏南通,学生合影

    30年代的中国,相比于北京和天津,南方学校有更多传统韵味。


 

    1933年,东北某地,准备迎战日军的中国军队。

    1931 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中日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


 

    1934年,广东汕尾,嘉德女校第二届毕业生。


 

    1935年,大连,一位神情庄严的信仰洋教的老人


 

    1936年,着长衫的民国文人。


 

    1937年,一身军装的国民政府军。

 

    1938年6月,国民党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抵抗日军进攻,黄泛区一片水泽,灾民成群结队逃难。


 

    1939年,北京香山卧佛寺,拍照。

    该照片最初刊登在《北支》。《北支》是一个记录 1939 年到 1943 年日本入侵中国后考察和介绍当时中国的摄影杂志,内容主要关于中国北方的民俗、农业、教育等,充满美化殖民的言论。


 

    1940年,福建协和大学淘大俱乐部组织的一次郊游。

    照片的基调与抗日战争的国家危机氛围格格不入,但学生们的表情却前所未有的热烈激扬。


 

    1941年,察南蔚县,道士合影。不同等级的道士服装也不同,大多数道士要遵守“调和中适,依按师仪”的服装规范。

 

    1942年,画家齐白石与家人。海达·莫理循/摄。

    海达·莫理循(1908-1991)是澳大利亚著名摄影家,于 1933-1946 年在北京居住。

    在此期间先后到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拍摄,主要活动范围是北京,作品涉及各地的风景、建筑、人像、市井生活和民间工艺,留下了 5000 多张影像。


 

    1943年,北京的新年,“破五”吃饺子


 

    1944年,福建,一名站岗的国军。


 

    1945年,上海,8年抗战结束后流落街头的难民父子。


 

    1946年,青岛,学童。


 

    1947年,上海,周海婴(中间携带相机者)与朋友们的合影。

    2009 年,上海爱普生影艺坊举办了《朝影夕拾–周海婴镜头下的上海 1943-1950》摄影展,作为摄影师的周海婴为那个时代的上海留下了珍贵影像。


 

    1948年,上海,逃难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第一届领导人、出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会议的中共代表在中南海合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