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雾锁什刹海:如果没有什刹海的那一波碧水,北京的灵秀无论如何也要减去三分。那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曾在此安居……名人故居不只是陈旧的宅院,而是一个城市的文脉,走近名人故居,多了解这些为历史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名人生平,因为这些宅院能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分量,感受其中蕴涵着的独特的中国精神。
祖大寿
富国街3 号
明末著名将领,后降清
祖大寿故宅现为富国街3 号,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大门柱旁悬挂着北京市第三中学的牌子。这里是祖大寿降清之后在北京的住所,他在这里生活了十二年,最终在这个院子里病逝。
明末清初,祖大寿的名字可谓是名震四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与袁崇焕一起在东北抗击努尔哈赤,为前锋总兵持将军印。他的姐姐是吴三桂的继母,吴三桂也就算是他的外甥。他是袁崇焕手下时,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天启六年(1626 年)正月,努尔哈赤攻至宁远城,祖大寿辅佐袁崇焕守城,大败清兵,祖大寿以功升副总兵。次年五月,皇太极再攻宁远城,大寿、满桂率兵与清兵激战,六月,清军又败走,史称“宁锦大捷”。
后因袁崇焕被陷害入狱,祖大寿一气之下举兵造反,朝野震惊。崇祯皇帝命袁崇焕以书招回,孙承宗亦遣使抚慰,大寿得书,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州。崇祯四年(1631 年)在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用计诈降,逃往锦州城继续对抗清军,清廷屡次招降不从。崇祯十四年(1641 年)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
祖大寿降清时,清朝统治者还没能完全击败明朝军队。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清政权恩威并施,许以降将高官厚禄、宅邸田地。清定鼎北京后,在大桥胡同赐宅给祖大寿,胡同更名为祖家街。祖家街这个地名,从清代起已经三百多年了,1965 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祖家街改成了富国街。
如今的祖大寿故居建筑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另有一西跨院。大门三间,一进院,北房五间,带东西耳房。二进院,后院北房五间,带东西耳房个各一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西跨院有北房七间,南房三间。
恭王府
什刹海前海西街17 号
嘉庆四年(1799)的那个春节,整个北京城都过得不好,因为乾隆死了。作为乾隆小女儿的和孝公主在什刹海边的豪宅里坐卧不宁—不仅因为父皇归天的那天正好是她24 岁的生日,她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公公和珅的命运。
好在在担心中煎熬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正月十五刚过,和珅就被和孝的兄长嘉庆皇帝抄了家,而后被赐自尽。和孝的丈夫、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侥幸不死。和珅死后,和孝的十三哥庆亲王永璘成了和孝的邻居。永璘算得上乾隆诸王子中的“奇葩”,自幼在其他兄弟密谋如何除掉和珅时,他就只关心和珅家的豪宅。这回嘉庆遂了他的愿,把西半部分和珅府赐给了庆亲王永璘,东半部分仍为公主府,直到和孝死后,整个宅院才都归属了庆王爷家,不过这时永璘已经死了三年了。
“庆王府”这个名字延续了50 年,历嘉庆、道光两朝。由于庆亲王不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而是以世递降的王位,咸丰初年,第三代庆王奕劻已降袭至辅国将军,不宜居住在这里,咸丰帝将此府全部收回,然后将原庆王府赐给其六弟恭亲王奕訢。咸丰二年(1852 年)四月二十二日,恭亲王奕訢迁居此府,此地始称恭王府并沿用至今。
今天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奕訢那个时代最后形成的。恭亲王奕訢当年虽然权势很大,但是他身逢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多次战乱,又曾强烈反对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故而并未对王府大兴土木。恭亲王在府邸后面营建了著名的恭王府花园,并在不远处的小翔凤胡同营建了别墅“鉴园”。所以说,恭亲王府及花园是一组精美典雅的古建筑群,却不是一座典型标准的亲王府邸。
1921 年,奕訢嫡孙小恭王溥伟为筹措复辟资金,把恭王府抵押给了西什库教堂,后由辅仁大学赎回,从繁华到没落,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评价,其言不过。
张之洞
白米斜街11 号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在北京西城区白米斜街11 号的门口,一面硕大的照壁表明了房屋主人的身份,定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我们向街坊打听才知晓,这里便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故居。
张之洞从政期间办过新式教育,办过实业工厂,练过新式军队,他在1898 年发表的《劝学篇》一文中,提出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思想。在义和团运动期间,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坐镇武昌,积极替清廷出谋划策, 镇压了两湖人民的反帝斗争, 策划了“东南互保”, 参与了庚子议和。
这位晚清大臣为朝廷做出过重大贡献,于1907 年调任回京,授大学士、军机大臣。调任回京的张之洞就居住在白米斜街11 号的大宅子里,当时仅是对房子的修葺就花费了两万两白银,可谓耗资巨大,每进院落都由抄手回廊连在一起,花园里假山、凉亭、古柏应有尽有,好不气派。
据《石遗室文集》卷一《书广雅相国逸事》记载,张之洞作息时间异于常人:“公日凌晨兴,披阅文书,有事则迟明。余初见公,约迟明往,堂上燃烛以待,寻常辰己见客,午而罢,然后食。有事未而罢,或留客食,食必以酒,酒黄白具,肴果蔬并食,一饭一粥,微醺,进内解衣寝。入夜复兴,阅文书,见客,子而罢,有事,丑而罢,然后食。悉如日中,不解衣寝,或不进内。寒冬坐藤椅睡,夹以火炉,盖分一日若两日也。”可以想象到了晚上,张之洞的府邸一定是灯火通明,在那时,这也算得上是什刹海的一道风景了。
其实,张之洞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仅有短短两年,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两年。载沣罢免袁世凯职务后,以为已经控制了局势,便又于1909 年6 月免去津浦铁路总办李顺德等汉官的职务,并试图用满人取代。张之洞认为“不可,舆情不属”,怕因此“激出变故”,而摄政王却回:“有兵在”,这句话气得张之洞当场吐血就此病倒。当然吐血之说有所夸张,但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着实对张之洞的打击不小。自此之后,张之洞一病不起,于宣统元年(1909 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晚九时病逝在白米斜街的家中。
《清史稿》对张之洞的评价很高:“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荣禄
菊儿胡同
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光绪年间,任兵部尚书,掌握了清末最具实力的军队—北洋军,逐步成为慈禧的亲信,后党的核心人物。
荣禄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菊儿胡同3 号、5 号和寿比胡同6 号。多方向街坊打听,我们才知道这三个地址只是历史演变下最后的产物。当年的荣禄府,横跨两三条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
1836 年,荣禄出生于菊儿胡同里的瓜尔佳一族。瓜尔佳氏人才辈出,战功赫赫,乃是是满洲八大家族之首,可谓门第显赫,荣禄的祖父和父亲又都位列朝班,荣禄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1859 年,23 岁的荣禄因为贪污差点被砍了头,回到菊儿胡同的家后,他闭门思过,开始认真思考为官之道。1861 年,荣禄复出并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戊戌年间,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强国运动中,荣禄担任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告密者。荣禄外孙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道:“荣禄的愿望终于在戊戌政变时乘机达到了。这件事的经过,据说是这样:先是荣禄定计要在太后和光绪在天津检阅新军时实行政变。光绪知道了这个消息,秘密通知维新派设法营救。维新派人士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
袁世凯背叛了维新派,向他的上司荣禄做了报告。“荣禄得讯,连忙乘火车北上,在丰台下车直奔颐和园,告诉了慈禧。结果,光绪被幽禁,谭嗣同等六位维新派人士被杀。”从此,荣禄“身兼将相,权倾举朝”。
作为清末保守派的代表,荣禄最著名的言语是“祖宗之法不能变”。但他毕竟生活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年代,也经常与洋人来往,所以他的故居有着明显的西洋风格—这与他的政治主张南辕北辙。
荣禄故居的洋楼夹杂在诸多大楼的缝隙里,那些保存完好的雕花石刻,用时光打磨过的玉砌雕阑,若不是周边的砖石结构的80 年代楼房提醒,让人误以为正在异国欣赏的西洋建筑呢。而在寿比胡同的荣禄府,中式建筑又透着均衡大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