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

音乐几乎伴随了我所有的文字,从音符中飘逸出的旋律有时比文字更能释译情感。
个人资料
广陵晓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2019年6月都柏林(2):坦普尔吧区和追寻偶像

(2020-08-23 05:48:10) 下一个



音乐:《Irish Music - Gentle Breeze》

陪伴先生探访了健力士啤酒展览馆之后,原本计划到都柏林著名的坦普尔吧区(Temple Bar District)逛大街窜小巷吃晚餐;但由于不会喝酒的我在参观啤酒展览馆时意外喝醉了酒(《2019年6月都柏林(1):徜徉于健力士啤酒展览馆》),我们就回到位于奥康内尔大街(O'Connell Street)上的旅馆吃晚餐;然后,在奥康内尔大街闲逛了一会儿便比较早地休息了。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吃完早餐,磨磨蹭蹭离开旅馆时即将10点钟。喜欢步行浏览旅游目的地的我们从旅馆出发,沿着奥康内尔大街向南步行前往坦普尔吧区。位于都柏林中部利菲河南岸的坦普尔吧区是都柏林的一个著名旅游区域,繁忙的街巷不仅酒吧餐馆林立,而且还有多个出售当地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和手工艺品的精品店;另外,以介绍爱尔兰历史闻名的国家摄影档案馆(The National Photographic Archive)、展示爱尔兰当代艺术的坦普尔吧区画廊和工作室(Temple Bar Gallery + Studios)、项目艺术中心(Project Arts Center)等也是位于坦普尔吧区,林林总总荟萃了大小五十多处文艺场所;此区域被誉为都柏林的“文化区”(cultural quarter)。据相关介绍,1742年4月13日,亨德尔的《弥赛亚》在爱尔兰的首演地点就在坦普尔吧区的菲什布尔街(Fishamble Street),直到如今,每年在同一个日期在同一个地点举行《弥赛亚》年度表演;U2乐队在未成名前,也曾长期在坦普尔吧区表演;如今,每天都有乐队现场表演;这里也是都柏林市中心夜生活的中心。

坦普尔吧区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街道格局,有许多鹅卵石铺成的狭窄街巷。先生和我漫步徜徉于丛横交错的街巷,观赏着林立的酒吧餐馆、各种手工艺品店、画廊、小型电影院、书市、街头艺人表演。。。,走饿了,我们在一家酒吧餐馆吃了午餐,各自点了爱尔兰风味餐饮:先生的午餐是烩牛肉(Irish stew)和羊肉派(lamb pie);我的午餐是煎三文鱼(grilled salmon)和黑布丁(black pudding)。先生点了一品脱健力士黑啤配他的午餐,而我点的餐后甜点是巧克力冰激凌。说实话,爱尔兰的菜肴比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菜肴相差许多,英国的菜肴也是如此,没有特别吸引人的佳肴;好在我和先生都不是特别挑剔的人。酒足饭饱后,我们继续在坦普尔吧区闲逛,我带先生前往我特别感兴趣的Icon Walk,欣赏由数十位艺术家在坦普尔吧区几条街巷墙上的绘画,涵盖了爱尔兰文学、音乐、体育等著名人物的面孔和故事,从中使我们体会感受爱尔兰人民的灵魂。在坦普尔吧区,我们度过了一段胃与心灵皆愉悦的时光。

注:爱尔兰歌手/词曲作者Billy Treacy写了一首关于该地区的歌曲,名称就叫《Temple Bar》,爱尔兰乡村歌手Nathan Carter以及爱尔兰摇滚乐队Kodaline发行了名为Temple Bar的歌曲。


1. 前往坦普尔吧区

照片1:我们从位于奥康内尔大街的旅馆出发,沿着大街向南步行前往坦普尔吧区,站在奥康内尔大桥(O'Connell Bridge)北端回望奥康内尔大街以及位于大街中段的光明纪念碑(Monument of Light,又称都柏林尖塔)。据介绍,位于市中心的奥康内尔大街是都柏林最宽和最繁华的主街;大街两侧有多栋古典建筑,服饰品牌店,旅馆酒店、酒吧餐馆,也有不少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于2003年落成的由不锈钢制成的高达121.2米的巨型针状光明纪念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户外雕塑作品,其设计理念是找寻艺术与技术之间优雅和灵动的结合点,曾荣获多项国际设计大奖;如今是都柏林著名的地标之一。

照片2:途经位于奥康内尔大街上的都柏林著名地标建筑邮政总局(General Post Office)。据相关介绍,此建筑由爱尔兰著名建筑家弗朗西斯·约翰斯顿(Francis Johnston)设计,于1818年落成。在爱尔兰著名的1916年复活节起义过程中,志愿军组织和公民军队占领了邮政总局,宣布爱尔兰共和国从英国统治独立,邮政总局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从此,这栋建筑在爱尔兰人民心中成了爱尔兰自由的象征。

照片3-4:横跨利菲河(River Liffey)的奥康内尔大桥北端、桥面、和南端。据介绍,此大桥的宽度比长度还长了5米,是欧洲唯一一座宽比长长的的交通桥梁。在英国留学期间预备第一次都柏林公务行程阅读到相关信息时,我曾经觉得那样的介绍有一点矛盾,纳闷为什么不将桥长的那一面定为长度,端的那一面定为宽度。30来年后,我还记得当初的纳闷;于是,在此行为先生做导游时,我将此纳闷询问他。先生微笑着回答:“桥梁不是独立存在的建筑,它的长宽定义是有参照物。比如,奥康内尔大桥的长度是指它跨越利菲河两岸的距离”。嗯,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

照片5:都柏林沿着利菲河的南北两岸而建,穿城而过的利菲河面上在市区有10座桥将将河两岸连成一体。


2. 徜徉于坦普尔吧区的中世纪街巷

照片6:从网上下载的位于利菲河南岸的坦普尔吧区地图。据相关介绍,此区域的边界分别是北边的利菲河岸,南边的Dame Street,东边的Westmoreland Street,和西边的Fishamble Street。

照片7-8:坦普尔吧区面临利菲河的街道和酒吧餐馆,其中包括著名的Fitzgerald’s (Bar & Restaurant),当然也少不了看到几乎随处可见的爱尔兰著名健力士黑啤Guinness的标志。

照片9-11:位于坦普尔吧区的坦普尔巷(Temple Lane)的坦普尔吧(Temple Bar),有点儿象绕口令:-)))。有人将Temple Bar按字面意思翻译为中文“圣殿酒吧”,但实际上这个建于1840年的都柏林著名酒吧得名于17世纪居住在该区域的坦普尔家族(Temple family)。这个家族的祖先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是英国人,随英国远征军移居爱尔兰,曾经担任过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的教务长。此酒吧外墙被漆成显眼的鲜红色,墙上有坦普尔爵士的头像,也有其它与此酒吧关联的人物雕像或记事牌。

照片12:坦普尔酒吧拥有从世界各地收集的450瓶稀有和奇特的威士忌,是爱尔兰最大数量的威士忌收藏。

照片13-15:坦普尔吧区是名符其实的吧区,传统的爱尔兰酒吧餐馆随处可见。爱尔兰有一句谚语是“你不可能在都柏林任意一条街道上找不到酒吧”,这种酒文化在坦普尔吧区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照片16-18:除了林立于大街小巷的酒吧餐馆,坦普尔吧区也是艺术文化区域,包括这个广场上的书市。先生和我浏览了其中几个旧书、旧唱片、旧画刊摊位,有趣的是有两个摊位没有人看顾;虽然相关书刊有分门别类标价牌,我们纳闷万一顾客看中和购买其中的书刊如何付款。围绕相关摊位转了一圈,也没发现有收钱的盒子:-))),不过,我们也没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画。

照片19-21:坦普尔吧区忙忙碌碌、熙来攘往的街巷。

照片22:位于坦普尔吧区的另一个著名酒吧“老都柏林人”(The Auld Dubliner)是传统的爱尔兰酒吧,提供传统的爱尔兰饮食,尤以现场演奏的爱尔兰民间音乐著称。这个酒吧的名称使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成立的一支著名爱尔兰民间乐队“都柏林人”(The Dubliners);这个酒吧的名称也使我想起世界著名的爱尔兰作家和诗人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久负盛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

照片23-24:相对来说,坦普尔吧区游人稍微空旷一些的街巷。

照片25-27:漫步于坦普尔吧区的图标/偶像区域(Icon Walk)。坦普尔吧区不仅是酒吧餐馆聚集的街区,也是当地艺术文化街区,先生和我很喜欢漫步在这些两侧墙上画满了图标人像和写着文字介绍的街巷,欣赏了由数十位艺术家在坦普尔吧区几条街巷墙上的防喷壁画,涵盖了爱尔兰文学、音乐、体育等领域多位人物或团体的面孔和故事,使我们从中体会感受爱尔兰人民的灵魂。

照片28-31:在图标/偶像区域,我们寻找到了特别感兴趣的小说家、戏剧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团体等人像图标以及相关介绍,其中包括王尔德(Oscar Wilde)、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贝克特(Samuel Beckett)、乔伊斯、和希尼(Seamus Heaney)。


3. 追寻文学偶像们的足迹

都柏林对欧洲文明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文学,产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作家,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奖文学获得者叶芝、萧伯纳、贝克特、希尼;都柏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 “文学之都”。除了在坦普尔吧区Icon Walk从墙上的图像画面将我喜欢的文学偶像们介绍给先生,我们还一起实地考察了其中一些人的故居和相关纪念标碑;我们都很享受这些游览,帮助我们对他们的作品多一份了解。

照片32-33:座落于都柏林都柏林利菲河南岸西侧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St.Patrick’s Cathedral)及其一侧圣帕特里克公园(St.Patrick’s Park)的都柏林千年文学大阅展(Dublin Millennium Literary Parade)。千年文学大阅展示的是从988年至1988年12位世界著名的爱尔兰文学家,分别是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曼根(James Clarence Mangan)、王尔德、萧伯纳、叶芝、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奥凯西(Sean O'Casey)、乔伊斯、克拉克(Austin Clarke)、贝克特、狄龙(Eilís Dillon)、和贝汉(Brendan Behan)。每一位被展文学家有一个红砖拱形壁,其中包括青铜肖像画匾,画匾上配有简短的传记和主要代表作。在千年文学大阅展的青铜牌上介绍都柏林对欧洲文明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文学,产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作家,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文学获得者叶芝、萧伯纳、和贝克特(注:其实都柏林还有一位诺贝尔奖文学获得者希尼,但由于他是在1995获获,所以不在988年至1988年的千年文学大阅展之内)。

照片34-35:留连忘返在著名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散文家、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爱尔兰国家大剧院创办人之一叶芝的阅展,并与之合影留念。


【感受】:叶芝是我特别喜欢的爱尔兰作家,他的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等意境和魅力,给读者独特的心灵感受。他的诗《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由于被配乐为歌曲如今在华语世界更加广为人知,而他的巅峰之作之一《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则被收集在《塔楼》(The Tower)诗集中发表。他在《蜉蝣》(Ephemera)中的著名诗句“Before us lies eternity; our souls are love, and a continual farewell.”(面对着永恒,我们的灵魂是爱,是一场缠绵不尽的离别)则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有翅昆虫蜉蝣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绽放绚烂的光彩;人生须臾,无论热烈还是淡然,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使之成为生命中的精彩,串联为飞向永恒之途的花絮。叶芝的墓志铭也非常令我难忘,是他的诗 “Under Ben Bulben”(《本布尔宾山下》)最后一句“Cast a cold eye,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冷眼一瞥,生与死;骑者且前行)。逝者的墓志铭就是逝者想要对生者所说的话,叶芝在他的墓志铭对生与死表现出的淡定、从容、通透、纯净、和智慧帮助我更好地面对人生。

照片36-37:离开离开千年文学大阅展,前往著名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的故居(Shaw's Birthplace)途中经过著名的维多利亚风格公园--圣史蒂芬公园(St. Stephen’s Green)。因为计划隔日探访三一学院之后到这个公园漫步,所以,我们没有在公园停留,只是一瞥而过。

照片38:萧伯纳故居位于Synge Street一排简朴维多利亚时代联体房中的第33号(蓝门),萧伯纳出生和早期生活的居所。此街靠近大运河广场(Grand Canal Square),即使从圣史蒂芬公园步行前往,也只需15分钟左右。萧伯纳从出生至20岁左右离开爱尔兰,皆生活在这里;如今主要展示维多利亚时代萧伯纳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一些早年作品(小提示:故居每年只在6月至8月旅游旺季开放,而且并非每天都开放;去之前在网上查开放时间,免得白跑一趟)。


【感受】:萧伯纳因其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于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几十部戏剧作品中,我只读过7部,其中留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凯撒和埃及艳后》(Caesar and Cleopatra)以及《医生的困境》(The Doctor's Dilemma)。然而,30多年前,刚到英国留学时,我曾经抄写过上百句他说过的励志名言,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包括:“Life is no brief candle to me. It is a sort of splendid torch which I have got a hold of for the moment, and I want to make it burn as brightly as possible before handing it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我为生命的本身而欢喜。对我而言,生命并非短暂的蜡烛。它是一种光辉的火炬,此刻为我所拥有;在交给将来的世代之前,我要使它尽量烧得光亮。)以及“Liberty means responsibility. That is why most men dread it.” (自由意味着责任,正因为如此,多数人都惧怕自由)。然而,当那天看到他的故居时,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的却是这几年才对之印象深刻的萧伯纳一句名言 “We don't stop playing because we grow old; we grow old because we stop playing”(我们不是因为年老而停止玩乐,而是因为停止玩乐才会变老)。看来年纪不一样,侧重点就不一样:-)))。萧伯纳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语言的大师,94岁高龄离世的他给自己按排的墓志铭是“I knew if I stayed around long enough, something like this would happen.”(我知道无论我能活多久,这种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照片39:以著名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诗人、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命名的塞缪尔.贝克特桥(Samuel Beckett Bridge)。横跨利菲河两岸的贝克特桥给人典雅优美的视觉感受,其形状很像爱尔兰的文化标志竖琴(国徽上的图案),桥的拉索仿佛是竖琴的弦,所以,此桥也人们被称为“竖琴桥”。这座桥梁看似简洁却蕴含着力量(桥梁的背部电缆可以承重大约8万人的重量)的美使我想起贝克特作品的语言简洁却蕴藏着深刻哲理的美。他的主要代表作包括《等待戈多》、《剧终》、和《啊,美好的日子!》。他在1980年的剧作“A Piece of Monologue”(《一句独白》)的开篇词是“Birth was the death of him ”(诞生即是他的死亡),在爱丁堡戏剧节上用这一句话阐明了通常需要花上一小时讲述的存在主义。

照片40:前往乔伊斯中心(The James Joyce Center)的途中随便探访了位于市中心North Earl Street上的乔伊斯雕像(James Joyce Statue)。乔伊斯这位著名的爱尔兰作家和诗人是20世纪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及“意识流”写作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受他影响的作家包括曾为他当过助手的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

照片41:即将到达乔伊斯中心时经过都柏林的中国城,意外地发现二者靠得很近。因为午餐吃得太饱,并且离吃晚餐还早着呢,我和先生都不饿,我们没有在中国城闲逛。

照片42:乔伊斯中心位于这栋18世纪乔治亚建筑风格的联体房的35号(35 North Great George's Street)。看到联体房的许多房屋正门漆成许多不同颜色时,我忍不住笑了,想起在英国留学时一位爱尔兰籍教授曾经给过的相关解释。他说爱尔兰人喜欢喝酒,在都柏林深夜时常有在酒吧喝得醉熏熏或迷迷糊糊的男人回家时敲错家门,使得周围邻居不堪其扰;于是,妻子们中有人出主意将邻居们各家的门漆成不同颜色,方便从酒吧夜归的丈夫正确认家门。挺有趣的解释,只是我不知道那位教授所言是不是事实:-)))。

照片43:这是乔伊斯中心的正门入口,这个中心主要展示了有关乔伊斯的生平传记信息(其中包括他在巴黎居住时用过的家具)、作品、文学历史地位、以及相关影响,增进了参观者对乔伊斯生活和作品的理解。虽然乔伊斯大多数时间飘泊在欧洲其他国家,包括法国和瑞士,然而,他最出名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以及长篇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中的人物、背景、和故事都与这座他出生和成长以及让他又爱又恨的城市都柏林息息相关。

照片44:从乔伊斯中心出来,漫步几个街道便来到都柏林作家博物馆(Dublin Writers Museum);这是一栋不很起眼的18世纪乔治亚建筑风格的建筑,紧邻一座大教堂(Abbey Presbyterian Church)。

照片45:购买门票,从这个门进去参观就不能拍照了。作家博物馆内主要收藏了爱尔兰著名作家的手稿、作品、书信、剧院海报、作家用过的小写字台等,其中包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芝、萧伯纳、贝克特、希尼)、王尔德、乔伊斯等作家;从斯威夫特到希尼、仿佛是一部爱尔兰几百年来的文学史。熟悉这些作者作品的游客或者对爱尔兰的文学感兴趣的游客会从中更好地理解那些作品以及对爱尔兰文学的丰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先生开玩笑地说:“如果先来参观作家博物馆,就没必要去参观萧伯纳故居和乔伊斯中心”:-)))。

照片46-47:作家博物馆马路对面是纪念花园(Garden of Remembrance),in memory of “all those who gave their lives in the cause of Irish Freedom”(纪念所有为爱尔兰争取自由而献身的人们)。

照片48:纪念花园里的著名雕塑《李尔王的孩子们》(Children of Lir),象征着爱尔兰民族的复兴。《李尔王的孩子们》也是爱尔兰一个著名传说的名字,爱尔兰最终从英国统治中独立的苦难历程就像故事中天鹅们一样经历了千辛万苦,包括战斗和流血。

照片49:雕塑附近的一侧墙面上有一个标牌,分别用爱尔兰盖尔语和英语写了“WE SAW A VISION”,其内容令我感动。无论是阅读真实历史,还是阅读文学作品,爱尔兰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悲情民族。爱尔兰人崇尚自由,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在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充满才华,但他们追求民族独立和寻找身份认同的历程非常艰辛,许多人为之失去了生命;这一切对爱尔兰作家们的作品中有诸多的影响。

照片50:站在雕塑《李尔王的孩子们》台阶上看纪念花园,尽收眼底;公园左侧马路对面的大教堂清晰可见,而与之相邻的都柏林作家博物馆被一棵树遮掩,隐约可见。不知道为什么,著名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的一句话冒出我的脑海“Our ambition should be to rule ourselves, the true kingdom for each one of us; and true progress is to know more, and be more, and to do more.”(大意为:我们的抱负应该是统治自己,成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真实的王国; 真正的进步是了解更多,成为更多,和做更多)。感谢爱尔兰作家们对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的贡献,祝福爱尔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广陵晓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我胖我的' 的评论 :

谢谢月半妹妹。我和我先生在英国留学的时光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经历。“想去耍的地方太多了”,与你同感。

祝新一周愉快!
我胖我的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小胖姐介绍,让我很向往呀。我没有去过爱尔兰呢。哎,想去耍的地方太多了。这次刚知道,你还在英国学习过,足迹遍布几大洲,真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