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车易位

纵是千古,横是八荒
正文

了解上海史,认识上海人

(2008-11-15 21:02:40) 下一个

了解上海史,认识上海人

刚到上海工厂上班时,对工人时不时冒出的英文技术单词感到惊讶,我这个科班出身的都不敢乱说话,“钛白”“米利”“搭播”,好久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斜面,微米,双倍的音译。西方给上海留下的何止于现代工业呢,甚至可以说,这个城市和城市思想都离不开西方。

现代上海始于鸦片战争,根据《南京条约》《黄埔条约》,1845年后,英租界,法租界相继挂牌,很多西方人离开广州,迁到上海据说是因为他们嫌广东男人说话叽里呱啦太吵,广东女人皮肤太黑,吴语似乎要温和一些,江南女子也要白一些。上海的首批西方移民,英国以商人为主,法国以牧师为主,照现在的话讲,英国负责经济掠夺,法国负责文化侵略。所以说,上海始建于中国的战败,毛主席说“为什麽师傅总要打学生呢?”,学生要不服,怎么能成学生呢?

上海的第一次繁华也是源于中国的一场灾难,这就是被雕刻在纪念碑上的,永垂不朽了的太平天国。同中国历史上历次暴民造反一样,太平军对文明的破坏是巨大的,在那段时期,中国的总人口剧减,中国的国力遭受重大削弱,遭受战乱的地区十室九空,用现在的“种族灭绝”来描述也不确切,应该说是“人类灭绝”。许多江南富户乡绅纷纷逃往上海避难,华商的大量加入,上海商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上海逆势而行,反而繁荣起来了。由于清政府已无力平乱,于是允许各地自行武装自卫,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样成立的,上海人也集资雇佣洋枪队专门对付太平军向上海的渗透,在大陆的教科书上这也成了帝国主义镇压人民的罪证。

上海的第二次大发展大概是在清末民初。经过超过半个世纪的殖民主义发展,上海的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已经和世界同步了,当时由于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突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上海作为一个新兴城市赶上了这趟车,由于是从头造,于是市政规划,商业布局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甚至到了80年代,上海人口已经涨了十倍几十倍,一到雨季,闸北如入泽国,而在法租界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那时欧洲发生了战乱和十月革命,中国各地也不太平,由于失去了统一的政权,各地的局面很混乱,唯有上海的租界却相对保持了繁荣和安定,于是寻求出路的中国人,西方人统统涌入了上海,欧洲各国的移民把他们母国的文化带给了上海的同时,宁波人,无锡人,诸暨人,苏北人。。。也都汇聚到这里,取代了本地人,成了如今的上海人。

有人说同上海人做生意开始很累,因为上海人斤斤计较,而一旦协议达成,上海人就会努力照办,其实这就是长期给严谨的英国人做买办养成的特性。有人说上海人自私自利,胸中没有国家民族,其实长期和洋人一起混,在洋人手下混饭吃,对西方人实在也恨不起来。即使是有十几万之众被斧头帮控制的黄包车夫,和每天在街上混饭的数万乞丐,也对灯红酒绿的上海乐不思蜀,据说当年十三个上海妇女中就有一个是妓女,她们在上海有吃有喝,谁也不愿意回苏北挨饿。

刚改革开放时,上海人的出国热情中国第一,在公共汽车上,经常可以听到人们神秘兮兮地谈论“张三出去了,李四也出去了”,好像认识的人出了国,自己也脸上也有了光一样,上海人对外地人的蔑视大概也是源于自己和洋人的距离比乡下人更近的缘故。

上海的第三次发达,就发生在最近,其实在浦东开放的初期,上海的进展并不如意,真正使上海以致中国经济改观的是加入WTO以后, 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的确立以后,才发生的,上海经济的突飞猛进还是和西方有关,与原来不同的是,以前西方人亲自来赚钱,现在是把货送到西方人手里让他们赚。

以前上海不仅是金融中心,商业之城,更是中国思想自由的文化之都,中国近代的政界,商界,学界,文界出现的鸿鹄之士多和上海有关,连共产党都是在上海成立的。上海人同时也是有自省能力的,以下一段文字摘自1911911日上海的《民力报》,作者:病僧。

“。。。谚所谓人入北京,如锡入烘炉,鲜有不为其融化。吾谓上海亦然。不见夫未饮黄浦水者,规行矩步如故也,一履其地,每多抑华扬洋,风尚所趋,不转瞬间,而受其同化,生存之道未效,而亡国灭种之态维肖。吾有见夫北京人之气习多官气,故以充官奴为荣,而上海人之气习多洋气,而以充洋奴为荣,而其实则充卖国气以陶铸卖国奴也。。。”

100年了,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有什么改变吗?

瓦斯弹 于沙发

2008-11-1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safying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犀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