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轻易不跟读连载小说,主要是记性不好,连载又不能一口气看下去,间断几次就连不上了。海攀这个混在美国名校也一样,到现在我也没来得及看全。但是这个小说现在对我很有吸引力,不光是因为它在是YC大热,主要是因为它描述的留学生故事实在是太熟悉了。按说没看完小说,没资格写什么有感,但我这个有感,非常有限,而且非常具体,有点不吐不快。
Anyway,索性直奔主题,我的感叹就是怎一个混字了得。
首先声明,觉得海同学的确是过来人,下笔如有神,把所谓海外留学精英十年寒窗一路十八滚,写得巨生动。唯一让我困惑的地方,就是郑卫同学那个混字。觉得作者交代的不够充分,使得他实在显得有点混得没有道理。
混是这个书的支点,它主宰了整个故事的进程 (好好的海外学子,居然把LP都混丢了)。
作者对小静出墙的前后过程的一系列心路历程,交代得都十分详尽,甚至给了一些读者(包括我)一个作者有意在为她开脱的印象。
前面写的小四,也交待得比较清楚,整个一个社会环境的牺牲品。
但是到了男主角郑卫这里,就有点不清楚了。
说他是个混混,可他毕竟是当地高考状元,在中国最高学府完成了学业 (中国大学念不下来的,我可见过,考试不及格被开除的被迫留学转系的,我们年级都有)。自费出国和在国外站住脚,本身也应该是历尽千辛万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当时有个流行的说法是出国就像扒层皮)。后来郑卫的事业成功(看目录猜的),也从侧面说明了他的基础不但不差,反而应该有相当扎实的基本功。
(顺便和海攀争议一下,题外话 ,中国重点大学的本科其实是最难混的 – 综大一级院校的本科基础课几乎涵盖了美国的研究生的课程,绝对是世界一流)。
更大的疑点其实还是他混的深层原因。从表面看,他混得实在没有任何道理。我很难想象他是个自暴自弃的人,因为他的能力有目共睹,而且前程一片光明。如果说小四在混,那还有情可原,因为他实在看不到希望,努力也是无用功。但郑卫的混,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在海外的留学生,不管选的是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的专业,基本都能看到现在读书和今后事业生活的希望。尤其是下了一番苦功终于实现出国梦想的人,对眼前的机会应该更加珍惜。在广大海外留学生里,郑卫属于精英阶层里的精英(名校全奖PhD学生)。可是他却在锦绣前程触手可得的时候,选择打退堂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把他的颓废,只是归咎成一个懒字,好像有点简单化,也和他过去和未来的经历不符。
当然,这一个懒字,倒是给了杨小静的婚变起义提供了十足的理由 (这其实也是作者身份引起误会的一个原因)。
总之,觉得现在这个小说对郑颓废的深层原因没有挖掘充分,而且对海外学子在敌后作战的艰辛也没有足够的交代和支持。这里面,除了懒惰,也许应该还有迷茫,困惑,失望,甚至绝望。
海外十年寒窗,个中苦辣,岂是一个混字了得。如果海攀能略微增加一点这个混字表面掩盖的辛酸,也许这本书会深刻许多。
当然,这本书现在已经是非常之好了。感谢作者给大家带来了这么过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