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女儿在哈佛研究生院学生会当主席(ZT) (图)

(2008-05-09 09:07:00) 下一个

朱成父母谈女儿

妈妈说:孩子,你的目标是,只追前一名。爸爸说:人生没有目标不行,但是目标太高也不行。不谈远大理想,但要有近期目标,让孩子更多的体验到成功。

  十年前,我们没有想到女儿会考上北大;六年前,我们没有想到女儿会入学哈佛并拿到全额奖学金;三年前,我们更不会想到女儿会三进哈佛,并当选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

孩子是从平凡的事情,一点一滴做起来的。在我们家里,我们不和孩子谈“远大”的理想。我们担心一谈理想,首先容易让孩子走进思维的死胡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结果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开心了,不快乐了,这就没什么意义了。毕竟人生有很多的变化,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更是随时在改变的,很早去固定、去划好框框没有必要;其次,在我们看来,远大的理想太“远”了,离孩子的生活非常陌生,与其这样,倒不如对孩子提出近期目标,让她以务实的态度来做更切合实际。

人生没有目标不行,但是目标太高也不行。

  如果目标定的太高,就会在努力过程中渐渐感到压力很大很重,从而丧失信心,进而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我们自己在工作学习中就有这样的体验——定目标的时候喜欢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估计不足,最终让目标落空。事实上,这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定的目标有问题,“假大空”的目标,只能产生这样的恶性循环。

  我们给朱成定的目标,就是“量身定做”,目标就比自身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也就是俗话说的,“掂个脚尖就能摸到”。我们不会定一些需要“跳”起来才能完成的目标,说不定一“跳”,不小心就伤筋动骨了。这样孩子发现,目标非常明确,而且经过一些努力就可以实现,自然就有了动力。而每次完成了目标后,她就非常快乐,开心。而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目标,做到可上可下。

在学习上,我们的目标就非常明确:每次考试只追前一名。

  说起这个原则,倒是和当时的情况有关。女儿小时候最不喜欢睡午觉,在幼儿园时,每次午睡时间是她最难熬的,自己不睡觉,还老是影响别人。幼儿园老师天天来告状:你这孩子怎么搞的?这么调皮!一会儿踹踹这个小朋友,一会儿又拉拉别的小朋友的手,和他们说话。为此,我们连换了三家幼儿园,但孩子还是不喜欢。我们也很头疼,再看看女儿已经认识了将近一千多字,会背几十首唐诗,数学也会1到10内的加减运算。爸爸就去找了一所小学的校长,向他说明情况,结果学校接受了女儿提前入学。所以,朱成上学时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一个,比其他孩子小半岁到一岁。

  当时,我和爸爸也有争执,我不同意孩子提前读书。我一直认为孩子应该“正常走路,不要超前。因为我们不是天才也不是神童。”但看到女儿上幼儿园时的那个痛苦劲,我就心软了,同意她提前上学。

  年龄差距一开始就在体育课上表现出来了。每次跑步,女儿总是最后一名,这让好强的她非常沮丧。我只好安慰她:没关系的,你个子最小,应该跑最后一名,你连上公共汽车都要我们抱上去呢。现在你的体力体能跟不上,但是以后你一定能跟上的。如果你推迟一年正常上学的话,说不定你体育还比人家快呢。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从跑步中得到的启发,后来我就引申到了学习中。第一次考试女儿的成绩在班级里也属于中游,女儿非常着急,但我还是这样一句话:没关系,你只要追前一名。你这起点很好,因为你前面的道路很长,你好走,你不累的慌。你下次考试超过一个,下次再超过一个,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的话,到六年级你就是第一了。

  因为有了这个平常心,孩子的心态一直很不错,学习不急不躁,一步步走得很稳当。因为追前一名容易做到,孩子觉得只需要多努力一把,可以完成这个目标,她没有很大的压力,也会很努力去实现它。还能一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而每次完成目标后,她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也为她感到骄傲。

  因为定下了具体目标,孩子也有了向上的动力。就说跑步吧,一开始她要爸爸一个腿跑,她在后面跟着。后来就发展到爸爸带带着她跑,最后妈妈骑着车陪着她跑步。就这样,到了三年级时,女儿的体育就赶了上来。而后来中考时,她的体育成绩更是达到了满分30分。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朱成每进一个新学校,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每次毕业时,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名。

  但是也有完不成目标的时候——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能前进一步,如果倒退了,目标没有完成,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适时修正目标了。同时我们会告诉她:“这次虽然你考得不好,但是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的弱项暴露出来了。虽然现在考得不好,但是经过这次考试暴露了你的缺点,让你提醒自己,在下次考试中弥补这些错误。所以考得不好也是在帮助你呢。”——经过这样的劝导,尽早让孩子脱离沮丧的情绪中,孩子就能很快摆脱成绩的阴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且重新充满自信。

   心得:目标定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看孩子是不是能够完成。能够完成目标,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自信心也跟着增强了。如果这种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多,孩子就会有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并且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相反,目标定的太高,总是无法达到的话,孩子就会有受挫感,最终放弃努力并产生敌对和畏难情绪。

新闻背景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中国女留学生朱成,成功当选2006-2007届哈佛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从而成为哈佛研究生院首位中国籍学生会总会主席,刷新了哈佛370年校史。

据北大新闻网报道,2004年9月,就读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宁波女孩朱成经过全院学生选举,与三位美国学生激烈角逐,获选学生会主席,成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历史上首位中国籍学生会主席。这次当选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更是引起哈佛大学及美国华人社会的热烈反响。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由11个研究生学院组成,共有1.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此次竞选由11个研究生院推选47名代表组成委员会互相竞选,经过发布任职纲领、竞选演讲和回答委员提问等多个环节,朱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干练的作风最终胜选。

年仅26岁的朱成原籍上海,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2001年4月获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奖学金。一年后,又以优异的全A成绩,成为哈佛大学351届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者中最年轻的研究生。2003年9月,朱成获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6月,朱成获得了哈佛大学杰出工作奖殊荣,该奖是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对1200余名在院硕士、博士生颁发的最高奖项。

朱成的优秀不仅表现在她骄人的学业上,而且还表现在她有极强的社会参与感和活动能力。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作演讲,朱成是现场唯一得到机会提问的中国学生。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拉格曼曾称赞她“展现出富于智慧和充满活力的领导全体学生的杰出能力”。(记者沙卫)

宁波女孩再次轰动哈佛 打败40多个竞争对手

另据浙江新闻网报道,26岁的朱成,一个柔美的宁波女孩,再次在世界一流学府哈佛中掀起一股“中国风”。前不久,她PK掉数十位对手,赢得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的

对于自己即将成为1.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的“头”,朱成自信满满:“我一定行。”早在两年前,朱成就已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学生会的主席(本报曾作报道),由于其“富于智慧和充满活力地领导全体学生的杰出能力”,去年朱成还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杰出工作奖”。

“历史上,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7位当选为美国总统,可在美国人眼里,中国留学生只会读书。”昨天,朱成的哈佛校友在给记者的邮件里说,朱成的再次竞选成功,证明中国留学生同样也具有杰出的领导能力。

她教欧美学生跳民族舞

生在宁波,长在上海,在北京求学,又进入哈佛深造。北大的校友评价朱成:“她身上兼具南北地域风格,更将各地人物的优秀性格特征融于一身。”

从小习舞的朱成是哈佛学生舞蹈团义务教练,每周教授欧美学生练中国民族舞。2005年,两名同学宿舍起火,财物付之一炬。朱成火速筹备组织义卖捐款,创建急救基金帮助他们。

朱成也有北方人的豪爽和“侃劲”,她自诩组织活动时自己是个干部,但生活中绝对是个“开心果”。

三进哈佛的她最爱挑战

而朱成在哈佛的经历也颇具传奇。2001年4月,朱成被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以最高奖学金录取。2002年6月获得哈佛大学教育硕士。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再次获得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三进哈佛,很多人都费解朱成当中那一年的真空时期。

在这一年里,她从北大文学学士变成哈佛的教育硕士,从被哈佛录取的中国籍学生变成被哈佛聘用的中国籍老师。

“做学生时只受老师们的评价监督,和同学只是一种朋友关系,这是很自由宽松的环境。但做了老师后,就要受学校行政机构、老师、学生各方面无记名形式的评估,要赢得多方信任,压力很大。”朱成说。而哈佛学生好挑刺、眼光高是全美出了名的,朱成希望通过教师职位,进一步锻炼自己,赢得认可。

打败40多个竞争对手

在哈佛6年,最令朱成难忘的还是两次竞选学生会主席。她说半个多月的艰辛竞选和激烈较量,紧张的节奏和压力,感觉整个人都绷紧了。

作为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上第一名参选的中国学生,朱成背负着比别人更大的压力和期望。朱成用自己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让所有人记住了她的干练作风和善解人意。

“第一次竞争对手只有3个,而这次却有40几个。”据朱成介绍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由11个研究生学院组成,此次竞选由11个研究生院推选47名代表组成委员会互相竞选,要经过发布任职纲领、竞选演讲和回答委员提问等多个环节。

竞选成功后,朱成的感谢词里说:“我要感谢同学和校方的信赖和支持,竞选让我赢得了一次磨练机会,也经受了一次考验。我又一次跨越了自己,也更加坚定了信念,去迎接更多的挑战。人生短暂,这次哈佛的洗礼在我的头脑和心灵里留下永远的印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