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2007-12:征服者的铁蹄(4)沙漠里的较量隆美尔和蒙哥马利 1940-
(2009-05-18 10:42:23)
下一个
沙漠激战
严格地讲,北非战争正式开始于1940年12月9日。本尼托·墨索里尼为了拓展意大利帝国在北非的疆土,派遣军队从利比亚出发进攻埃及,但却遭到英国人的有力反击。一时之间,意大利在北非的军队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其在北非的殖民地也将丧失殆尽。此前一直作壁上观的希特勒不得不采取干预措施,拯救他的意大利盟友免遭灭亡。
意大利在北非的溃败,直接威胁着希特勒“欧洲堡垒”的安全。在此情况下,希特勒认为已经到了不得不出兵北非的时候了。1941年2月中旬,第一批德军增援分队抵达的黎波里。这个分队规模不是很大——实际上,它只有一名将军和两名参谋军官组成——但是,那位将军的名字叫隆美尔。
隆美尔出击
作为法国战役期间著名的德军装甲部队“幽灵师”的师长,埃尔温·隆美尔是一位非常坚决果断的指挥官。最初,德国最高统帅部之所以派他前往北非,主要是为了稳定战场形势,加固意大利军队的防线。当时,他的手中只有第5轻型装甲师,兵力非常有限。根据正常的程序,如果他能够继续等待下去,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在发起进攻之前,首先必须等待上级下达命令才能行事。
但隆美尔决意不再等待。在短短数天之内,他便制定出了一套大规模的反攻计划,从此开始了德意军队与英军和英联邦军队之间长达两年之久的拉锯战。双方激烈角逐的战场将是利比亚沙漠,这个曾被形象地比喻为“战术家的乐园”、“军需官的梦魇”的地方。
3月24日,不顾上级指挥官们的告诫和提醒,隆美尔指挥第5轻型装甲师从的黎波里向艾季达比亚发起了进攻,并于4月3日在此建立了指挥部。紧接着,他抛开以往所有约定俗成的战争教条,大胆地将原本就十分薄弱的进攻部队分为三路:第一路德意联军向东推进;第二路德军由第5装甲师主力部队组成,向梅吉里推进;隆美尔本人随同第3侦察营的装甲车和轻型车辆向北朝着苏鲁克推进,当听到英国人正在撤离班加西的风声后,隆美尔命令部队直接向该港口挺进,他们在那里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对于德国非洲军团的到来,昔兰尼加的人们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兴。
此时,在隆美尔的有力指挥下,在广袤的沙漠上获得了行动自由的德国人继续向东推进,他们在兵员数量上尤其在士气上赢得了极大的优势。溃不成军的英国人被迫后退,一路上不断地遭到轴心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后者已经完全夺取了制空权。
截至4月7日,隆美尔已经攻占了代尔纳,并且孤立了梅吉里。此外,他的侦察部队已经向东推进到图卜鲁格南部地区。4月8日上午,梅吉里落入德国人之手。德军装甲部队乘胜追击,英军部队完全崩溃,在身后丢弃了大量的坦克、运兵车、卡车以及阵亡官兵的尸体。
到了4月9日,隆美尔的侦察部队已经抵达拜尔迪,距离埃及边境的哈勒法耶山口和塞卢姆只有几英里之遥了。一些幸存下来的英军部队竭尽全力地越过这两个山口,返回他们4个月以前开始发起进攻的地方。然而,更多的英军却没有这样好的机会逃离,他们被德军团团包围。
隆美尔的这次出击收复了意军丢失的全部地盘。在此情况下,他很快便开始与参谋人员讨论有关夺取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事宜。但是,他不得不考虑意大利的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943年年初,在北非的轴心国军队一直处于意大利的指挥之下,隆美尔只不过是一个军团指挥官而已,非洲战区指挥官是一个意大利人,同时,意大利部队也占到了轴心国军队的绝大多数。意大利军队虽然富有激情和锐气,却缺乏持久力。尤其重要的是,在隆美尔特别擅长的机动作战中,意大利步兵由于不是一支机械化部队,无法巩固和扩大德军装甲部队所取得的战果。而在德国非洲军团中,所有的部队均属于快速机动部队,德军步兵能够跟得上装甲部队的推进步伐,因此可以扩大装甲部队在盟军战线上所取得的突破。
在隆美尔的指挥下,有两个意大利师——阿列特装甲师和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师——的战斗表现尤为出色。其余的意大利部队的战斗力平庸,一旦面临对手的强大压力,便会土崩瓦解。然而,隆美尔把他们与德军部队编制在一起,在一些关键地段执行作战任务,这样他们也会有相当出色的表现。
要想巩固和扩展自己的成果,隆美尔首先必须得到充足的增援部队和补给,他不得不依赖意大利的商船队为自己提供支援。然而,他却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英国皇家海军不时地对轴心国船队发起猛烈的无情进攻,地中海上的交通线实际上已经落入英国之手。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中队从埃及出发,潜艇部队则从马耳他岛出发,刚好扼住了意大利通往北非的地中海航线的咽喉。截至1942年年底,意大利商船队仅剩下一艘商船,其余的船只全部葬身地中海海底。
与德军对垒
1941年4月10日,隆美尔的部队抵达图卜鲁格要塞,并且仓促地组织起一场进攻,但被驻守的澳大利亚部队击退。隆美尔在北非的迅猛进攻引起了德军总参谋部的关注,于是派出了弗雷德里希·保卢斯将军前往调查。保卢斯不但没有为隆美尔的战绩动心,相反,他的报告中说隆美尔“刚愎自用”且“不听指挥”。同时,保卢斯非常担心,北非战场上的“细枝末节”般的战斗将会极大地消耗德国的实力,从而影响到即将对苏联发起的进攻。
随着英军发起的一连串进攻,有关德军在北非作战目标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1941年5月,韦维尔将军发起“布利维特行动”,后被击败。6月,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这次行动代号“战斧”,得到了来自英国的将近300辆新式坦克的加强。英国人试图通过坦克战来摧毁隆美尔的装甲力量。但是,德国人出神入化地使用了他们的拖曳式反坦克火炮,从封闭良好的阵地上进行射击,给英军坦克造成了极大的杀伤。最后,德军装甲部队从侧翼杀出,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战斗。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37毫米口径火炮无法击穿英军“马蒂尔达”和“瓦伦丁”等步兵坦克,于是就巧妙地将德国空军的88毫米口径高射炮用于反坦克作战。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英国人当时也拥有一种类似的武器——93毫米口径快速高射炮,但由于缺乏想像力和部队之间的有效协同,最终无法像德国人那样运用自如。
在持续3天的塞卢姆战役中,德国非洲军团展现出非常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极为出色的参谋能力。相反,英国人的表现实在令人不敢恭维。鉴于这种情况,伦敦高层撤去了韦维尔的职务,改派奥金莱克将军出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要求他尽快重新发起进攻,解救仍被轴心国军队包围的图卜鲁格。当时,交战双方都在向北非战场增派兵力,相比较而言,德国人显然力不从心,因为入侵苏联的战争已经全面打响了。面对重重困难,逆境之中的隆美尔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坚持,指挥他的已改名为 “非洲装甲集群”的部队战斗下去。
图卜鲁格非常关键:如果能够占领这座港口,隆美尔的补给物资就可以直接输送到阵地后方的陆地上,而不必从班加西港出发,沿着海岸线行驶数百公里后再上岸。经过密码破译人员的辛勤努力,英国人洞悉了隆美尔对于图卜鲁格的企图,赶在隆美尔发起进攻之前先发制人。11月17日,隆美尔的信号人员报告说,“英国无线电全部进入静默状态”——这是进攻正在迫近的迹象。然而隆美尔忽略了这一征兆,同时他还忽视了有关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的第一份报告。
为了解除德军对于图卜鲁格的围困,英国第8集团军在坎宁安将军的指挥下发起了进攻。英军强大的坦克部队在沙漠上纵横驰骋,寻找并摧毁德军装甲部队。 11月19日,英军坦克抵达西迪赖宰格机场。隆美尔不愿意放弃原定对于图卜鲁格的进攻,于是就与英国人在西迪赖宰格周边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斗一直持续到23日。在这里,没有前线和后方的真正区别,双方的司令部部队和补给车队都曾遭到对方坦克的突袭,彼此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对于对方的损失均缺乏准确的掌握。在这样一场战斗中,心理优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11月24日,隆美尔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击退英军的进攻上,相反却指挥部队突入英军后方,目标直指埃及边境。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但是未能获得成功,相反却使这位德国指挥官与他的指挥部失去联系达数日之久。而在英军方面,坎宁安将军由于指挥作战不力,被中东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将军撤职,奥金莱克派自己的参谋长里奇中将出任第8集团军指挥官。
隆美尔的突击行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却被他的参谋班子视其为不成熟的做法。最终,德军放弃了对于图卜鲁格的围困,向后撤退。
失败与成功
隆美尔意识到失败后,下令德军向着加扎拉方向撤退。在发现那里没有可以据守的有效防线后,他很快再次下令向苏尔特湾撤退,企图在这里阻击英军西进。最后,英军的“十字军战士”行动,也就是德军所称的“冬季战役”,终于在阿盖拉周边荒凉的沙漠地带结束了,德国人遭到了惨败。而仅仅9个月前,同样是在这里,隆美尔指挥他的“非洲军团”对英军发起了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进攻。
看起来,历史似乎在重复着相同的一幕:一年多以前,一路所向披靡的英军经过长途追击之后抵达阿盖拉地区,部队疲惫不堪、组织松散,结果在此遭到轴心国军队的反戈一击,损失大片地盘。如今,这种局面将很快再次重现:非洲军团就像一根弹簧一样,到了1942年1月已被挤压到了极限,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反弹回去。
截至此时,被人们戏谑地称作“班加西障碍赛”的英德拉锯战还远远没有结束。隆美尔在指挥部队西撤的同时,始终在酝酿着如何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反攻。
隆美尔通过侦察和破译英方的无线电通信,掌握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情报。1942年1月,他意识到一个非常珍贵的反攻时机已经来临。当时,英国人尽管也在准备着新的攻势,但他们却认为轴心国部队经受了最近的挫败和撤退之后,没有能力立即发起一场进攻。
与英国第8集团军内部错综复杂的指挥系统相比,德军指挥官隆美尔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从理论上讲,隆美尔应当接受德国陆军西南司令部和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的节制,但他根本不理会这一套。他毫不在意他的德国上司,同样,他的意大利上司也只是在发现意大利部队已经开始向前推进时,才获悉隆美尔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这时,德国向北非战场增派了100多辆新式的马克IV型坦克,它们的火炮系统进行了升级,性能比任何一款英军坦克都要先进。隆美尔是一个能够抓住一切战机的指挥官,只要发现一个有价值的进攻机会,他绝不会让部队和装备闲置不用,而是将它们坚决果断地投入战场。1942年1月21日,轴心国军队突然发起反攻,打了英国人一个措手不及,迫使英军仓促撤退。
截至2月10日,疲惫不堪、饥渴难耐、满身征尘但捷报频传的非洲军团,在他们的卓越统帅隆美尔的指挥下,再次打回了迈尔莫里加,这里距离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图卜鲁格只有56公里了。
就在这时,隆美尔的德国上司凯塞林陆军元帅提醒隆美尔,无论如何不能继续贸然行进了,至少应当等到足够的人员、装甲部队、弹药,尤其是燃油完全到手后,才可以考虑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当然,隆美尔本人也认识到了建议中的合理性。当时,只有他的侦察部队向前推进到了特密米,他们在那里很快发现,英联邦军队已经沿着从加扎拉湾到比尔哈凯姆一线集结起了大量的兵力,在北段和中段正在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在附近地带埋设了大量地雷。很显然,非洲军团必须绞尽脑汁去突破或从侧翼绕过这些防线。
双方都在竭力积聚大批的后勤物资,为接下来的战役做准备。由于地中海航线遭到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有力封锁,轴心国军队的补给物资很难抵达北非战场。相反,在1942年春天,来自美国的第一批战争物资抵达埃及,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3中型坦克。M3坦克的炮塔上装备一门37毫米火炮,车体上装备一门75毫米火炮,其装甲防护能力要比英军坦克强得多。
目标:图卜鲁格
5月中旬,隆美尔的战场侦察部队报告,发现英国人即将发起进攻的迹象。这时,隆美尔的兵力与英军相比仍然处于劣势,于是他建议凯塞林元帅,希望能够将马耳他战场上的部分空军战机调来增援,其中包括俯冲轰炸机和“梅塞施米特”Bf109F战斗机,后者比当时北非战场上的任何一种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都要先进。
英军防线由一系列的加固兵营组成,里面驻扎着得到炮兵火力支援的步兵旅,周围架设了密密麻麻的带刺铁丝网,并在铁丝网的后面埋设了50多万枚地雷,严密防范德军的突破。在这些防线的后方,部署着严阵以待的英军装甲师。从理论上讲,他们将集中起来随时准备对德国人发起致命一击,但实际上,由于英军内部混乱不堪的指挥体系,他们将在沙漠里各自为战。
隆美尔确信他的英国对手并不了解战争的基本规律,但事实并非如此。英国人懂得这些理论,但是,第8集团军内部盛行的“听从委员会指挥”的综合征,导致这些理论无法得到贯彻实施。
在此前的3月份,隆美尔曾经单独面见了希特勒,从他那里获准发起新一轮的攻势。按照希特勒的想法,隆美尔的进攻目标将是图卜鲁格,达到之后不再向前继续推进,他还要在1个月内将支援作战的德国空军飞行中队返还西西里岛战场。然而,隆美尔在他的私人信件中流露出了更大的野心,甚至早在加扎拉战役之前,他就曾打算一路打到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将一场局部胜利转变成一场战略胜利。
5月26日,隆美尔发起了进攻。然而,无论是他的作战计划还是英国人的作战计划,在双方第一次交手后都没有完整地得到执行。首先,他对英军防线中段的佯攻并没有将对方的预备队吸引过来;其次,他所进行的宽大侧翼机动并没有遭到预料中的英军装甲师的截击,那些英军的坦克静静地停在原地不动,听任指挥官们争吵不休。
战斗刚一打响,非洲军团指挥官克鲁维尔将军(隆美尔此时已经升任整个装甲集团军指挥官,非洲军团隶属于该装甲集团军)乘坐的轻型座机就被英军击落了,他本人也被生擒。当时,凯塞林刚好前往非洲军团指挥部进行视察。作为在场的最高级别的军官,这位空军元帅(曾任炮兵军官)亲自担负起指挥任务,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下午。最后,隆美尔赶到接手了这项工作。
在战斗进行期间,经常被指责不重视后勤工作的隆美尔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亲自为第15装甲师组织了一场夜间补给行动,令英国人目瞪口呆。当时,第15装甲师突破了英军防线后,意外地发现自己却被包围了。英军指挥官确信隆美尔已经掉进了陷阱。
有这样一句军事格言:一名指挥官永远不会被击败,除非他自己首先承认失败。这句格言在隆美尔身上得到了最为生动、准确的验证。据一名被俘的英国军官讲述,当时,他曾经亲眼目睹了隆美尔作战指挥的场面。在被英军包围之后,隆美尔并没有惊惶失措,相反,他镇定自若地站在指挥车上,头戴耳机,一边研究面前的作战地图,一边下达不计其数的命令。在那场战斗中,隆美尔无与伦比的超然自信、从容不迫的指挥调度以及对于战局的熟练把握,与他的对手英国人的惊慌、混乱、莽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战斗进行到这个时候,战场上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阵线,敌我双方的军队胶着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场面极其混乱和危险。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胜利将会属于那个坚信自己必将取得胜利的人,而失败将会降临到那个认为自己力不如人、技不如人的指挥官的头上。随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结果。在双方的角力中,优势逐渐偏向德军一方。在盟军阵线最南端的比尔哈凯姆,驻守的是自由法国的军队,他们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进行了长达一个星期的史诗般的抵抗之后,最终被迫撤退,比尔哈凯姆失守。紧接着,英军也开始撤退。隆美尔随即倾其全部兵力穷追不舍。几乎就在刹那之间,图卜鲁格陷入了极度危险之中。6月20日凌晨5时20分,隆美尔对图卜鲁格防线的东南段发起了猛烈进攻。对于英国人而言,不幸的是,他们一直错误地认为敌人将会从西南方向发起进攻,于是将大部分火炮和整个第2南非师部署在西南段,并将原先部署在东南段的大部分地雷也转移到了其他地段,这就大大削弱了东南段的防御能力。德国人的进攻就像预先设定好的时钟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凯塞林元帅的轰炸机拉开进攻序幕的3个小时后,第15装甲师突破了英军防线,意大利阿列特师和的里雅斯特师紧紧跟进,全力以赴地扩大突破口。此时,在突入英军的环形防线后,轴心国军队就可以通过真正的“闪击战”来摧毁敌方的整个防御。
第二天,正当图卜鲁格要塞的英军和英联邦军队继续顽强抵抗时,突然发现在己方司令部的上空升起了一面巨大的白旗,这让他们极为震惊和愤怒。随着当天第一缕晨风徐徐吹来,象征着投降的白旗在空中微微摆动,整个阵地上弥漫着一种非常强烈的痛苦、悲愤、失望的气氛。在任何时候,战败都是令人极端痛苦的,但是,对于在这里的成千上万名刚刚经历了战败痛苦的英军来说,他们还要承受投降所带来的巨大屈辱。就在那一天,有3万多名盟军官兵沦为战俘,当他们列队从隆美尔面前经过时,也许大多数人并不认识这位志得意满的胜利者。英军遭受的损失极为惨重,共计2 000多台车辆、4 335吨物资和1 814吨燃油被德军缴获。如今,踌躇满志的隆美尔甚至开始认为,最终的胜利已经近在咫尺了。
英军溃败
攻占图卜鲁格使得德国装甲集团军上下欣喜若狂,也为隆美尔本人带来了一根陆军元帅的权杖。然而,事情至此远未结束。
隆美尔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后,参谋人员纷纷表示祝贺,他却以超然的态度回答:“所有部队必须集结起来,为进一步的攻击做准备。”他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埃及边境、尼罗河三角洲、苏伊士运河等更远的地方,梦想着赢得更大的荣耀。对于来自他的上司凯塞林元帅以及意大利指挥官们的不同意见,隆美尔回答说,敌人现在已经阵脚大乱,根本无力抵抗自己即将发起的迅速有力的强大突击。他补充指出,如今拥有了图卜鲁格这个巨大的物资储备基地,在发起进攻时,再也不会受到物资短缺的致命限制了。这一主张得到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支持,他们希望隆美尔能够为自己带来压倒性的胜利。
截至6月22日傍晚,第90轻装甲师已经抵达拜尔迪,第21装甲师正在前往这里的路上。到了次日,第15装甲师和阿列特师开始对埃及边境南段进行夹击,追击前面不断溃退的第8集团军残部。与此同时,隆美尔本人视察了第90轻装甲师刚刚缴获的一个物资仓库,它位于卡普佐堡,仓库里有数量巨大的燃油。
在英国人方面,军事上的“死亡舞蹈”仍在继续上演:军令不畅通,情报延迟且不准确,前线部队不再相信上级和支援部队,步兵不再相信装甲部队,炮兵和工兵部队只顾自己逃命去了……那些愿意为了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如今也不再对他们的指挥官表示忠诚和服从了。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人根本不值得信任,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将会由于军事指挥的无能而白白葬送。
英军一项旨在在马特鲁港以南阻击德国装甲集团军的计划以惨败告终。直到这时,奥金莱克才采取了一项在许多人看来——包括丘吉尔首相在内——早就应当采取的措施:下令撤销里奇将军的职务,由他自己亲自指挥作战。通过这一做法,他轻而易举地将此前战败的一切责任推卸到了里奇的身上。
后勤的成功
隆美尔似乎取得了优势,但实际上却是盟军方面赢得了后勤战的胜利。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在撤退时炸毁了港口设施,图卜鲁格港口虽然落入轴心国军队之手,却无法使用。因此,他们不得不花费长达3周的时间,将补给物资从的黎波里港口通过陆路运到前线。
当时,马耳他岛遭到了德意军队的狂轰滥炸。为了救援马耳他岛,1942年7月,盟国6艘满载作战物资的货船从直布罗陀出发。另外有11艘货船从亚历山大港出发,在1艘战列舰、2艘护航航空母舰、12艘巡洋舰和大批小型舰艇的护航下,向马耳他岛进发。最终,这组船队只有2艘货船平安到达,6艘被击沉,3 艘严重负伤。在护航舰船中,5艘巡洋舰遭到重创,4艘驱逐舰被击沉。
1942年8月,就在隆美尔试图进攻开罗的同时,盟军对马耳他岛进行了最后一次的燃油和物资补给努力——“支座”行动。在2艘战列舰、3艘护航航空母舰(1艘被击沉)、7艘巡洋舰(2艘被击沉)、33艘驱逐舰(1艘被击沉)的护航下,14艘商船驶向马耳他岛,途中9艘被击沉,最后仅有5艘抵达了目的地,其中就有严重受损的“俄亥俄”号油船。而此时盟国空军的增援部队已经缓解了马耳他岛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从1942年7月开始,在盟国海空军的共同打击下,轴心国船队从意大利出发向北非战场进行海上运输补给的第三轮努力,最终以葬身地中海海底而告结束。此时,盟国空军已经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轰炸机部队。在空中,尽管约阿希姆·梅塞勒之流的王牌飞行员有了建功立业的千载良机,但是,这种永无休止的空战也不可避免地消耗了德国的油料和熟练的飞行员。
在盟国空军的现代化战机面前,隆美尔的“飞行炮车”——“容克”87式战斗机也被无情地逐出了空中战场。但是,英国人的空中优势暂时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截至6月29日清晨,轴心国军队已经越过了马特鲁港,沿着海岸公路推进到富凯,朝着下一个目标埃尔达巴进发。德军两个装甲师和意大利阿列特师向西南方向的古塞尔推进。这时,他们的正前方是阿拉曼的一个小火车站,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它的名字几乎闻所未闻。
隆美尔的命令简洁明了。对于横在自己面前的英军防线,隆美尔绝不相信它们会比以前所遇到的任何一道防线都要难以突破,因此,尽管部队经过连续4个星期的突击之后已经疲惫不堪,他仍然要求他们振作精神,发起最后一次冲锋。然而,对于此时的轴心国部队而言,仅仅凭借隆美尔本人钢铁般的意志是远远不够的。在进军途中,他们遭到了盟军空中力量的猛烈轰炸,却毫无还手之力。
7月1日下午晚些时候,第90轻装甲师官兵突然遭到盟军方面铺天盖地的炮击,他们从来都没有经历过那种猛烈的火力。盟军的重型火炮、榴弹炮、轻型和中型野战炮、迫击炮、反坦克炮……一齐开火,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令人恐怖的弹幕。这种场面甚至惊动了隆美尔本人,他急忙乘坐装甲车赶往前沿阵地进行指挥。这种战术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奥金莱克终于找到了一种阻击德国人的方法。
激战持续了3个星期,但是,隆美尔最终只被击退了1英里。这次战役再次暴露了英国第8集团军内部在协同作战方面的严重问题,他们的战术和战役水平与德国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必须进行彻底的重组和全面的训练。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双方各有得失。奥金莱克虽然阻挡住了隆美尔前往尼罗河的脚步——但是,轴心国的装甲集团军依然存在,没有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将会再次发起攻击,并且能否得逞。
蒙哥马利出任指挥官
此时此地,双方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喘口气。等到再次补给完成后,无疑又将有一场恶战。疲惫不堪的士兵们终于有机会躺在战壕里休息一下了,读一读家乡亲人的来信,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上体味一下久违了的亲情。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种平静不会持续太久。
8月30日,隆美尔对阿莱姆哈尔法再次发起进攻,随后4天的战斗将会决定这场沙漠战争的前途。这一次,隆美尔开始面临一个新的对手——刚刚被奥金莱克任命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的伯纳德·L·蒙哥马利将军。后来,人们通常把北非英军命运发生转折的原因归结于蒙哥马利出任指挥官这件事情上。但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毕竟,仅凭一个人,无论他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也不可能赢得一场战争。
英国皇家空军夺取了完全的制空权,对德国人的物资储备库和司令部部队展开了无所顾忌的猛烈轰炸。此时,隆美尔由于长期作战积劳成疾,他手下的17 000名老兵同样患上了各种疾病,要知道,他们已经在北非沙漠里连续苦战一年之久了。
随着蒙哥马利的走马上任,英国人拒绝再与德国人玩儿以前的老游戏,他们的装甲部队不再像过去那样进行“自杀式”的主动出击,而是在炮兵和空军的支援下以逸待劳,耐心地等待着德国人的到来。因此,他们这次再也没有出现隆美尔在当年夏天所见到的那种松弛慌乱的场面。眼下,隆美尔的“东方计划”已经被迫推迟了。“东方计划”是一项极其宏伟的作战方案,它得到了第三帝国总理府的认可,计划由德国国防军向高加索方向,德国非洲军团向苏伊士运河方向,同时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钳形攻势。上述两支部队会合后,将继续向东推进,直到与从西向东对进的日本人会师为止。然而,由于贻误了有利的战机,“东方计划”最终流产了。
向上司请假后,隆美尔获准返回柏林治病,北非战场的指挥权暂时交给施图姆将军掌管。在戈培尔全家为他举行的接风宴会上,隆美尔表示,一旦英国人发起进攻,他将立即返回(北非战场)。这番话后来让施图姆知道了,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正如隆美尔所担心的那样打响了。蒙哥马利,这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上血腥堑壕战的军人,对那种无谓地浪费士兵生命的做法非常反感。他甚至拒绝了丘吉尔要他立即发起攻击的命令,坚持在战斗前做好一切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1942年10月23日,在拥有了完全制空权以及步兵和坦克的绝对优势的前提下,蒙哥马利首先指挥英军进行了自191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炮火准备,而后发起了全面进攻。
接下来的8天内,双方在海岸线到默特亚山脊之间展开了激烈厮杀。隆美尔在呼叫火力支援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将预备队投入了战场,用来阻击英国人的进攻。随着德国空军在空战中的彻底失败,装甲部队无法得到以往由“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所提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隆美尔陷入了更加糟糕的处境。
隆美尔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非洲之梦破灭了,要想避免这支曾给自己带来无限荣光的部队全军覆没,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把他们从英军坦克不断形成的包围圈中撤出来。当时没有人知道,蒙哥马利对于阿拉曼的进攻,标志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走向末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