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贝10
当元明政府接收和使用贝币的时候,他们也试图控制,削弱,和结束贝币,代之以铜钱。前面提过,元朝政府试图分清真吧和私吧, 冀望限制贝币的流通。明朝政府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 1555年,明政府开始在云南铸造铜钱。 一份奏折指出,从前,云南的铜料被运送到湖广铸钱, 未免劳民伤财。所以户部最后决定在云南铸钱,从云南的盐税里拨白银20,000两作为本钱。 但是结果却令人失望。1558 年的一份奏折说,33,000 两的白银投资最终换成了28,740,700 枚铜钱,远远低于官方预计的定额33,012,100 枚铜钱。由于成本大于铜钱的面值, 这份奏折建议停止铸钱。皇帝看了奏折,批示说,既然云南产铜,就不宜惜小费以亏国用, 命令继续铸钱。
但是,朝廷内的争论并没有结束。1565年明政府还是下令停止在云南铸钱,不但因为亏本, 而且因为贝币统治着云南的市场, 铜钱的流通不被百姓接受。11年之后,1576年,云南的一个官员建议重新铸钱。 他说,况滇中产铜,不兴鼓铸, 而反以重价买海贝,孰利孰害?于是继续鼓铸, 然而贝币带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铜钱在云南依然不受欢迎,不得不运到贵州,用来支付士兵的俸禄。 四年之后,再次停止鼓铸。
话说回来,虽然铜钱几次在云南受阻,士大夫并不放弃,因为货币的统一是帝国的象征,是关系到统治的合法性的问题,因此,利益的考虑不停改成为首要的因素。1625年,也就是在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云南重新开始铸钱。这一次比前两次要成功得多, 老百姓开始接受铜钱。闵洪学, 云南巡抚,在他的奏折中就1626 年的成功夸耀了一番。这一年阴历7月10日,云南已经鼓铸了超过700,000 枚铜钱, 而且定于那天流通。老百姓之间也有许多留言,很多人持怀疑态度。闵洪学于是起草了一个章程, 向百姓做个说明,以抚慰人心。 官府还写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招贴,读给不识字的人们, 以赢得更多的支持。 到了阴历7月初, 全省的官员,官学的学生,以及地保, 全都动员起来,. 向老百姓解释和说明铜钱的发行。他们强调,铜钱是大明王朝的象征,大家既然生活在大明王朝的恩泽之下,怎么能不使用铜钱呢? 这顶帽子谁感戴啊?于是,从1626年开始,铜钱开始在云南流通, 和贝币展开了竞争。1627年的一份给云南的圣谕指出,铜钱开始在云南扎根, 所以要求京师把鼓铸的模子运到云南去。可是,700,000枚铜钱在云南的市场上能有多大作用?打个漂而已。因此,对官方的材料不可全信。贝币在云南根深蒂固,要被铜钱取代绝非如此简单。
明清之际的大西政权继续了明代在云南的鼓铸。 孙可望下令为他的政权铸钱,禁止贝币的使用。贝币使用者将被割掉鼻子。考虑到鼻子的重要性,我想,短期之间的昆明,应该没有人敢用贝币。可是, 在云南广大的乡村, 孙的禁令又有几分管用呢?
等待吴三桂统治云南的时候, 他也继续鼓铸。1673年吴三桂造反,于是铸自己的钱。1681年,康熙平定叛乱, 清政府又开始鼓铸。正当这个时候,欧洲的殖民主义向全世界扩张,新大陆的奴隶种植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欧洲的殖民主义者便用贝币购买大量的黑奴,因为非洲也用海贝作货币使用。 这样,贝币价格直线上升,贝币就不再流入云南。由于印度洋的贝币价格高,海贝还有可能从云南留了出去。最后,到了17世纪末,云南的贝币体系崩溃了。偶尔的海贝也只是用来做装饰品。
一句话,欧洲的殖民扩张帮助了清王朝对云南的控制。
信不信还是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