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乱 讲

历史学生 大学行走 文学参议 业余收藏
正文

菩萨蛮》是什么?

(2006-04-05 18:48:37) 下一个

诗词论坛的哥们姐们最近写了几首菩萨蛮的词曲, 小牛正好看书翻到《菩萨蛮》曲牌名的由来, 就顺便卖弄一下 。下文大致抄自 《中国阿拉伯海上交通史》, 桑原骘藏著,冯攸译。88-90

一个是宋代的解释。 北宋朱彧在《萍踪可谈》卷2云:“《乐府》有菩萨蛮, 不知何物? 在广中见呼蕃妇为菩萨蛮, 因识之。” 菩萨蛮为Mussulman 或 Bussurman 之译音。 Hirth 早已说明。Mussulman/ Bussurman 者,波斯语也,为阿拉伯语Muslim 之讹音。其意皆指伊斯兰教徒。  元代中国史籍将Mussulman 译作木连蛮(《元史》,卷5),木速鲁蛮(《元史氏族表》),铺速满 (《西游记》),谋速鲁蛮 (《西游录》),没速鲁蛮(《北使记》)等。

所以, 朱彧觉得菩萨蛮是对波斯(阿拉伯)妇女的称呼。 学者们认为菩萨蛮就是穆斯林波斯语发音的 译音。不过,唐代的解释又不一样。

唐末苏鹗在《杜阳杂编》卷下云: “大中初(847?)女蛮国贡 …., 其国人危髻金冠, 璎珞被体, 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 遂制菩萨蛮曲 , 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这是关于菩萨蛮最早之记事。北宋初年钱易在《南部新书》戊集提到的, 不过完全抄苏鹗而已。或谓菩萨蛮曲之起源, 系在大中以前。 其说难以凭信。

    这个解释则说, 菩萨蛮的来由是因为女蛮国的国人穿着打扮仿佛世俗画像中的菩萨, 于是当时的文艺工作者谱写了曲子, 文人墨客则填了词。 这才是菩萨蛮曲牌名的来源。




关于洋人/胡人服饰状若菩萨,后来的记载更多。 元朝刘郁的《西使记》记今欧洲诸国之风俗: 海西有富浪(franke)国,妇人衣冠, 如世所画菩萨状。仔细想想,近代欧洲妇女的服饰,峨冠博带,还真有点像洋菩萨。 宋代的《册府元龟》卷959 云,占城国之服饰曰, “其王者著法服加缨络没如佛像之饰。” 记真腊国则曰“王头戴金宝花冠, 被真珠缨络…, 耳悬金珰,身服白叠…., 臣人服制,大抵相类。” 卷960 记南海中波利国则曰, “王以缨络绕身, 头著金冠。”记南海之狼牙修国曰“女子则披布,以缨络绕身。” 以此种服饰类推,女蛮国或在南海。若杜阳杂编可信,则女蛮国人服饰颇与南海 诸国相类。

如此,则菩萨蛮不能即认为Mussulman/ Bussurman 之译音。 此外,朱彧以当时呼广东蕃妇所用名称之菩萨蛮,解释唐代乐府之菩萨蛮,未免过于轻率。 至于女蛮国之名,未之见,唐代有东女国,西女国。 东女国见玄奘之大唐西域记卷四,位于吐蕃之西, 于阗之南;西女国见卷11,位于波斯之西。 元胡三省曾以此东女国拟菩萨蛮。 然此等女国之服饰状态如何, 今已不传。

不过,小牛还是觉得宋代的解释非常有道理。菩萨蛮起自唐代,那时伊斯兰教也已经开始兴盛了, 完全有可能把穆斯林转訛成菩萨蛮。大食/波斯的富裕闻名唐都长安。李商隐之《杂纂》, 卷上“不相称”条云:穷波斯,病医人,瘦人相扑, 肥大新妇。 可见,一般唐人心目中, 阿拉伯人都是富裕的,如果某个阿拉伯人是小牛这样的穷鬼。 那可是当时的笑话了, 被列为十大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 后来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经常引这句话来说明尴尬之事。 另外,倘若菩萨蛮是因女蛮国的衣冠而来,为什么《册府元龟》里面提到的这么多类似的服饰,却一个字也不提菩萨蛮? 不免有些奇怪。

关于菩萨蛮,还有一个插曲。唐代许棠作《奇男子传》, 有菩萨蛮之记载。 唐玄宗时, 杨国忠滥起边事,郭仲翔为姚州(云南)都督李蒙之幕官, 征南蛮时被俘, 转卖几次, “转卖于南洞 洞主严恶, 得仲翔苦役之, 鞭笞甚至。 仲翔弃而走, 又被逐得, 更卖南洞中。 其洞号菩萨蛮。” 这里的菩萨蛮是洞名, 和曲牌名的菩萨蛮什么关系,不得而知。 郭仲翔此事, 后来编入《今古奇观》, 也被改编成戏曲。  顺便说一句,这里提到的洞, 可不是山洞的洞,而是聚居出,大致如村落。 洞是壮/泰语的译音。 四十岁左右的大哥如果听过评书, 特别是狄青征西, 就知道侬智高领着什么什么洞主, 杀将而来。 所谓洞主,就是土酋,也就是现在的村长。 不过,千万不要不把村长当干部,人家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干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phantom06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解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