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的下午
南锣鼓巷的名字第一次听说,Y说是北京正在兴起的休闲场所。像三里屯,后海之类的地方已经很不新鲜了。Y是大学同学,身在北京的文化传播领域,又单身,对那里好玩那里新潮很是消息灵通。她建议在荷花市场的牌搂下见,说可以延平安大街走到南锣鼓巷。北京冬日的下午,灰蒙蒙的,衬着老四合院灰色的院墙。 不太冷。标准的北京冬日的天气。荷花市场的牌楼下三五成群的人们在下棋,扎堆儿聊天,非常老北京的感觉。我喜欢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氛围里闲庭漫步或无所事事。用北京话叫卖呆儿。
Y建议在南锣鼓巷找家咖啡馆或茶馆坐下之前多走几步去趟中央戏剧学院。当时正在招生,说不定可以见到帅哥美女。帅哥美女我喜欢, 于是同去。北京电影学院门前聚集着成群的人,有学生模样的,也有家长模样的,好像在等发榜的样子。我们在人群里左右张望,看到一两个有"艺术家气质"的,可绝色的没有, 令人失望。没劲。也许今天是导演系发榜?
踱回到南锣鼓巷南端。我们计划从南向北先走一趟。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都是从南向北。网站上说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近几年,它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wm/2006-08/15/content_7781820.htm.
走在这样的巷子里,仿佛自己已经活了几百年。又仿佛自己是回到阳间的如花,只是时间在倒流。巷子里青砖铺地,青砖泛着新近被整修过的气息。两旁的四合院也都是青砖建造。面对巷子的门脸和窗子大都有原木的装饰,古色古香。某些转角处的房子在装修,有一栋在加木质的飞檐。融合在古典气息里的还有现代元素。面街的房子都是小商店,有T恤店,印着很前卫的图案;有首饰店,卖手工做的耳环,饰品;还有北京传统小吃店... 最多的是咖啡馆,茶馆和酒吧。
真的好喜欢这里的咖啡馆。面街的门脸有的是棉布的门帘;有的是木质大门,带着铜的大大的叩门;还有的是居家的模样,木头的窗格精致地漆着红的或绿色的油漆。走进去都别有洞天--木头的桌椅或布料的沙发错落有致的摆放着,烧蜂窝煤的炉子在煮咖啡或茶。客人们可以三五成群,也可以选个角落,伴着茶香,读一本书。
Y和我最后选中了一家。推开沉重的木门,里面的暖气迎面扑来。像走进塞外的龙门客栈那种感觉,把寒风和尘土关在门外,里面有些暗,人头撺动。有些人的目光漫不经心地扫过我们。 所有的的桌子都满了,只有红砖砌的吧台前一张矮桌,两张有木头扶手的沙发椅一边一个,空着。我们坐下来。有几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女孩穿着居家的衣服在吧台里忙碌。我们一人叫了一杯咖啡和一杯奶茶。
Y在Amsterdam的一所学校读的硕士,传播系。当时还去荷兰找她玩儿来着。她去年年末和一个朋友成立了自己的传播公司,专门进口海外的电视节目,然后卖给中国的电视台。据说生意很好。最好的是她不用上班,有很多自己的时间。然后又聊各自的生活,前几天在上海的聚会,同学的变化。
南锣鼓巷是消磨冬日下午的绝好去处。我们坐了大概两三个小时。没人来催我们走或是点更多的饮料。有时有客人走进来,如果没有空座位,服务生就会迎上去,告知情况,请他们去别家。喜欢这里是因为享受老北京那种奢侈的,又有些颓废的悠闲。还喜欢它近乎做作的西式小资情调。这两者大多时候没有契和点的,但在南锣鼓巷,他们有美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