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掌故---名人杂谈齐白石挥笔写“KAO”字
(2010-02-20 20:30:27)
下一个
诸葛亮与博望锅馈
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留下了“博望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的佳话。这火烧博望一战,直杀得曹军死伤无数,尸横遍野,曹将夏侯淳、于禁、李典仓惶溃逃。蜀军得了博望城,留下五虎上将关羽领兵驻守。
那年,正值天旱,久旱不雨,城内古井干枯,水源断绝,连做饭的水都剩下不多了。眼看将士们饥渴难忍,军心浮动,关羽急得火烧火燎,连忙修书一封,派人连夜送往新野,请诸葛亮下令退兵。
诸葛亮接到告急文书,心想:博望乃军事要地,怎能轻易撤军弃城呢?苦苦思索了一夜,便回书一封,差人飞书送往博望城。
关羽拆开一看,原来军师在信中告诉他:“用干面,渗少水,和硬块,锅炕之,食为馈,饷将士,稳军心。”这是一种节水食品的制作方法。关羽心里暗暗佩服,想不到军师不仅善于用兵,甚至连做饼的方法也知道,真是奇人啊!
于是,关羽便按照军师所言,派人制作馈饼。这馈饼大如盾牌,厚似酒樽,食起来脆香爽口,做起来简单方便。将士们终于靠着它度过了道道难关,坚守了博望城。
从此,“博望锅馈”便出了名,绵延千载,流传至今。
清代两位嗜肉名人
有史以来,人们皆以五谷为主食,但在清代却有两位名人例外,他们并非庸碌之辈,而是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名流。一位是乾隆年代总纂《四库全书》的大学士纪晓岚;另一位则是远征西北的著名将领左宗棠。
晓岚爱猪纪昀、字晓岚(1724一1805),河北献县人,他不吃米谷,唯以猪肉为主食,餐餐大啖猪肉。有次,适逢友人光临,正值他在用饭,仆人捧上一个火锅,里面足有三斤猪肉。只见他犹如风卷残云、片刻即把锅中之肉装於腹中,来客为之愕然。纪晓岚视猪肉为珍食,对其他肴品、均敬谢不敏,甚至在佳宴酒席也是如此。有趣的是,纪晓岚对於鸭肉却毫不感兴趣,没有食欲,即便是手艺高超的厨师也很难吊起他的胃口,丝毫不会动心。为此,他曾有诗为证:“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花,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他以屈原(灵均)楚辞遍及万花百草。唯独不曾歌及著名的梅花;又以社甫为奇葩异草多有赋诗,却未涉及美丽的海棠作比,借此为己引据解嘲。
饮茶行家白居易
峨蕊茶,其名何其雅也。此茶产於四川峨嵋山,因其条索紧细,白毫显露,形似花蕊,故名峨蕊茶。
原来,在峨嵋山腰间的白龙洞、黑水寺一带,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茶叶生长理想之地。峨蕊茶就盛产於这个地方。
据《峨嵋读志》载:「峨嵋山多药草,茶尤好,异於天下;今水寺后的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春采。」远在一千多年前,峨蕊茶已列为贡品。
白居易是个饮茶大行家,他写了一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谢人送赠的四川新茶,说的是:「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收到红纸包封的新蜀茶,白居易立即添水煮茶尝新,并写诗致谢友人,也不忘自夸是识茶之人,他尝到的,想是峨蕊茶了。
齐白石挥笔写“烤”字
原来那是解放以前的事了。有一天,有一位老记者请齐白石老人去品尝一下“烤肉宛”的烤肉。齐老笑着说:“我的牙齿,哪里嚼得动?”这位记者说:“正是因为让你嚼得动,所以才请你去吃烤肉。”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齐老这天兴头很大,拿起手杖,同他一块去了。果然,烤肉宛的独特风味,让他十分高兴,连声赞美。切肉的的宛师傅,精心地给他切了两碗“牛米隆”,使齐老夸不绝口,兴致勃勃。宛师傅说:“我们这份烤肉,连个字号牌匾还没有哪!”于是请齐老给题一块匾。老人笑着答应。
回到这位记者家里后,拿来宣纸,老人提笔作书,写了一个钟鼎“烤”字。写完之后,突然停笔,稍加思索,又在下面缀了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杜撰”。写毕掷笔大笑,兴冲冲地走了。
白石老人走后,大家欣赏齐老题字的笔办遒劲,连连赞叹,但是只有一个“烤”字,能不能算匾?也有人出主意。不如仿其笔锋,添上“肉宛”两字,成为一块匾。后来认为那样不妥。就用这一个字,挂在墙上,当做“烤肉宛”的牌匾。
寒食与曹操趣谈
“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邺中记.附录》里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祭祀介之推寒食节的日期,自士就有两说:一说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节前两天。从“冬至”这天推算起到清明节前一天,或清明节前两天,其时间分别为“一百零五日”或“一百零六日”。据此,“寒食节”别称为“一百五”,或“一百六”。唐两位诗人元稹和姚合分别在《连昌宫词》和《寒食》里作了记载:“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
相传,三国时期的曹操有一年视察和了解并州地区黎民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们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已经非常严重地危害和影响了黎民百姓的身体健康。
为此曹操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坚决下令颁了《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泛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儿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于右任的烹饪情怀
饮食烹饪属于文化范畴,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人雅士对富有地方风味特色的美馔佳肴给予评价,题词(匾),或吟咏赋诗以述怀,使这些菜点增光添色,身价倍增。
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大师、诗人于右任,祖籍陕西省三原县,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在县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这餐馆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缕缕金丝盘烧、层层塔楼相叠,口感油而不赋,清爽利口的金线油塔;有由唐代《烧尾食单》中的“见风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的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面膨松,如轻纱、蝉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入口即消,其形玲珑剔透,酷似巧制绫花。于氏对这些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特色倍加赞赏。他乘兴为该店挥写了“明德亭”匾额和“名厨师张荣”的题词,从而使这家创建于一九三一年的餐馆,蜚声遐迩,誉满三秦。
一九二一年清明节,他亲临西安东关长乐坊徐仁福开设的徐记稠酒店。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醪槽”演变而来的黄桂稠酒。当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三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此酒酒精成分含量为15%,汁稠似乳,色白如玉,入口绵甜清香,酒味浓郁醇厚,饮后口齿流芳。风味独特的美酒使这位书法大师为倾倒,饮后啧啧称赞,即兴挥毫书写了,“徐家黄桂稠酒店”。徐家将之制成牌匾,高悬店门之上,声誉大增,在古城传为佳话。
一九四二年入蜀途中,于右任以陕南宁强县,品尝了县城里著名的王家核桃烧饼。此饼清朝时曾作为贡品,它是以面粉、核桃为主料,配以油、盐等辅料制成的,酥脆油香,回味悠长,营养丰富。于氏食后赞不绝口。随后,这家店生意日益兴隆。
一九四七年夏,陕西师专第一届学生毕业,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到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东南各省观摩学习。到达南京后,当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闻讯,特意邀请全体师生到他的寓所会见。接着,招呼大家聚餐。在大院之内,花坛四周,摆满了众多的摊担:有凉粉、酿皮、凉面、扯面、醪槽、元宵、甑糕、烧饼、腊汁肉等各种陕西风味小吃,诸色纷呈,香气扑鼻。于氏让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师生们情绪活跃,欢声笑语不断。
饶有兴味的是,在江苏省太湖之滨,灵山下的吴县木读镇,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饭店”。店里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鱼巴)(鱼市)汤”。此菜原名“斑肝汤”。系采用太湖特产斑鱼的肝,辅以火腿片、香菇、笋片等,用鸡清汤烧制而成。一九二七年,于氏偕夫人游西湖赏桂,归途中在石家饭店尝了“斑肝汤”,食后,他即兴题诗:“老桂花开天下香,香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鱼巴)(鱼市)汤。对(鱼巴)(鱼市)汤有人分析,于氏是陕西人,对“吴侬软语”听不真切,故误写了。以后,又由于他的书法颇负盛名,加之特诗也写得有韵味,“(鱼巴)(鱼市)汤”反而取代了“斑肝汤”而流传至今,在烹饪界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