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或日耳曼语族中,宣传一般翻译成“propaganda”,但是由于语言里词汇用法的不同,“propaganda”通常指“政治宣传”而且有贬义的涵义,用来形容独裁政权。非政治宣传不利于用此单词形容。
英语的宣传(propaganda)除了少数作为“广告”的意思外,通常是一个贬义的和政治性的用词。
但在其他语言中,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在部分西班牙语系系的国家中,Propaganda等同于广告,因此和非英语母语的人交流时,Propaganda偶尔会引起误解。
政治宣传的历史虽然跟政治本身一样古老,但是一开始并没有Propaganda这个用法,到了19世纪时,Propaganda才用于政治宣传,当时也包含了正面的政治沟通。宣传在西方社会带有贬义主要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政府的宣传运动。此后纳粹德国对宣传的进一步发挥使宣传词义开始产生了异化。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被认为是将宣传发挥到极致的人物。他的名言:“谎话重复千遍即会成为真理”。共产主义国家也开始利用宣传为政治制度服务,但由于政治运动和社会实践的失败,从西方自由国家看来,纳粹和共产国家利用宣传使得民众丧失人格独立性,“宣传”词义贬义色彩日益浓重。
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宣传”的是西晋陈寿《三国志》中《蜀·彭羕传》中言:“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中国古代宣传含义有传达、宣布之意。
讯息传递的方式也是辨别宣传与否的重要方式,而非其真实性。
事实上,现代宣传主要也是传递真实的讯息,只不过在传递真实的过程中,还带有部分的偏见,无法呈现完整客观的真实。
宣传的另一个特征是讯息的规模,宣传者为了影响阅听人,会尽量让讯息密集地出现在所有地方。
也因此,宣传者会以一再反复的方式强化讯息,并且将不必要的讯息都删除。
宣传与广告经常使用相同的技巧,事实上,广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促销商业产品的宣传,而宣传则通常用于政治或国族的主题中。宣传可以透过传单、海报、电视、广播等方式进行,并且可以延伸至所有的媒体形式。
宣传与其他沟通方式另一个差别在于:宣传者究竟是想混淆或欺骗民众,或是透过说服的方式使其理解。对于宣传者而言,尽管要宣传的讯息可能并不真确或者仅为片面之词,但他并不会介意。
狭义的宣传通常指当权者故意传递错误的讯息,使人支持其政治立场或利益。宣传者会企图改变民众理解事物的方式,并进一步借此改变他们的行为或对于特定利益团体的期待。
为了达成同样的目的,宣传者也可以透过检查制度过滤不被允许的讯息,让民众无法接触来自反对立场的意见。
宣传在战争中也是一项强而有力的武器,借由建构错误的形象,由内而外解除民众对于敌人的同情、增加对敌人的敌意。宣传者可以借由使用特定字汇、避免特定字汇、或无端指控敌人根本不曾犯下的罪刑。宣传战最重要的目的是透过虚构或确实的资讯,让自己的民众感觉到对方是不公不义的施暴者,并且将我方视为正义的一方。
宣传也可以被当成心理战的一种方式。
在另一个更为狭隘的定义中,宣传指强化阅听人原本已经相信的假讯息,这个定义虽然较为罕见,不过却很合理。这个定义假设如果有人已经相信某项虚假的讯息,他的内心就经常要面对怀疑的挑战,为了消除自己的认知失调,人们会渴望减少这些怀疑,这时候他对于当权者消除疑虑的的讯息就有很高的接受度。
辨识一个讯息是否为宣传,就必须了解宣传主要的技巧:
平民法:企图使阅听人相信,宣传者本身及他们的想法都来自人民,所以会为人民服务,而且对人民有好处。为了赢得人民的信赖,宣传者会利用与人民相同的行为及风格来沟通,例如人民的语言、服饰、语调、词汇。
诉诸恐惧:宣传者警告阅听人可能面临的危险或灾难,如果阅听人不立刻跟随或改变信念,就会身陷于危难当中。
乐队花车:宣传者营造出一种“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气氛,要求阅听人接受某种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
红鲱鱼:当宣传者面临危机的时候,利用一个不相干的事件或议题,将群众的注意力移开原先关注的议题上。
代罪羔羊:宣传者将问题的责任简化后,加诸于某少数族群、事物或个人身上,规避大多数人的责任。
转移法:将正面或负面的人格特质、个体特性或价值观投射或连结到别的人、事、物上,让后者更容易被接受,或,降低其可信度。
证言法:让知名公众人物或一般民众利用书面或实际演说的方式,替特定事物证明或背书,借此提高事物的可信度。
贴标签:将某项事物与负面的符号连结在一起,宣传者利用这种技巧,让阅听人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单单凭借著被赋予的负面符号就直接拒绝某种事物或人物。
光辉普照:利用正面、高质量的概念或信念,例如对祖国、对家园的爱;对和平、自由、光荣或名誉的渴望等等,与想要宣传的事物连结在一起,并且让阅听人在没有验证或背景资料的情况下就轻易接受或认同所诉求的讯息。
双言巧语:一种故意扭转或隐藏原意的修辞法,利用新的词汇来取代原有的意涵,影响阅听人的情绪,有时候可以视为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不过被政府、军队或企业使用时,通常称为双言巧语。
----------
资料来源:维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