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今后会有多少人?

(2008-03-10 14:37:14) 下一个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今后会有多少人?--从统计数字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email protected]

发表于光明日报网络周刊《光明观察》  

摘要:

中国目前人口没有13亿,而只有12.65亿左右。即使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中国人口永远达不到人口学界和计生委宣称的16亿。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中国人口比中央预期少生8000万。1996年定下的2000年13亿人口目标落空,“十五规划”的2005年13.3亿人口目标落空。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的话,“十一五规划”的2010年13.6亿人口目标也将落空。中国近年死亡人口严重低估,而出生人口却严重高估,中国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要是继续目前的生育政策,最迟将在2016年之前就开始负增长,人口高峰最多只有13.4亿左右。主流家庭需要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4、5个孩子才能防止中国人口剧减。中国人口统计已经进入了用后一个假象掩盖前一个假象,再用后后一个假象掩盖次前一个假象的怪圈。现行人口政策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应该“毫不犹豫地改”,“平稳过渡”意味着延误时机。二孩方案其实是一种催眠剂。


目录
一、中国真的能达到16亿人口?
二、迟来的13亿人口日
三、现在中国人口有13亿吗?
四、“超生”超得过统计吗?-网友反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
五、质疑2000年来历次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六、1990年以来的死亡人口是否被低估?
七、中国人口是否已经接近负增长?
八、不同生育方案下每年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的比较

一、中国真的能达到16亿人口?

计生委和人口学界多次说中国将达到16亿人口上限:

中新网 2004年8月3日:中国人口在接近16亿后方能零增长。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日前透露,今后20年左右,中国总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16亿后方实现零增长[1]。

2005年人民网的13亿人口日专题报道中也说:“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专家称,中国人口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10年就有1个亿的新增人口,这样推测再过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极限” [2]。    

中新网2005年1月6日电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中国第13亿名公民在北京出生。京华时报报道,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顾宝昌说,中国人口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10年就有1个亿的新增人口,这样推测再过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极限[3]。

2006年7月8日北京大学人口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穆光宗在第二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上说,尽管过去半个世纪生育率下降了一半以上,人口增长量却没有大的变化。1950年,人口增长量1030万人;2000年,中国人口增长量1100万人,人口增长量还高于50年前。虽然目前生育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但中国人口在13亿的基础上还将继续增长,到本世纪中叶人口达到16亿时,才可能出现人口的“零增长”[4]。

按照计生委和人口学界的说法,不调整人口政策,中国人口每年仍然能有1000万的增长,达到16亿才能停止增长。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看看中国人口增长情况再说吧:




表1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1.123754.jpg

其实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有数千万的水分(笔者下节将分析)。

很明显,人口增长在逐年减少。以年份为X坐标,以每年增加人口为Y坐标,直线回归拟合,方程如下:y = -59.786x + 120556,拟合优度(R2)达到0.9792。以这个公式推算2005年以后每年人口增长情况,得出2006年只增加人口625万,由于已知2005年底人口为130756万,因此2006年年底人口数为131381万。如此类推,到2016年中国人口达到顶峰13.43亿,然后负增长。



表2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2.07417.jpg

推测图如下:

图1、据1987年-2005年人口总量变化预测2016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图1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198172.1001.065140.jpg

笔者是根据前17年人口变化推测未来15年人口变化。当然人口增长远比这个复杂,笔者的这个推算至少比国家计生委的说法要可靠。比如2005年1月笔者用上面同样的方法预测2005年中国人口增加669万[5],而计生委预测至少增加1167万(2005年1月6日13亿人口,2010年13.7亿人口)[6]。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增加768万(有300左右万水分,下文详述),与笔者的预测结果接近,而与计生委的预测相距甚远。并且笔者采纳的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的人口总和,这个数字有很大的水份,因此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人口负增长时间还要提前。

美国人口咨询局2002年预测中国人口2050 年为13.9亿[7]。这个数据也过于乐观。

2004年张维庆在《关注人口安全 促进协调发展》一文中说:“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48亿,世界银行预测为14.89亿,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为14.83亿,国家统计局预测为14.60亿。综合各种预测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50亿-14.90亿之间”[8]。

然而上述这些预测全部落空,这些预测都认为中国13亿应该在2003年前就到达,但事实上2005年才达到13亿人口(还包括“修正”的数千万)。这些数据两三年的预测就与现实差距很大,15年甚至50年的预测就更加不可靠了。这些数据不准的原因并不在于预测本身,而是他们善意地以1.8或者2.0的生育率进行预测,但实际只有1.3左右的生育率,这些预测当然就不准了。比如说联合国预测中国2005年人口达到13.21亿。国家计生委2003年以1.8的生育率预测中国到2005年达到13.24亿,2020年达到14.54亿[9]。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底只有13.0756亿(事实上还没有这么多,下文将分析)[10]。近年每年只增加760万左右,两、三年的误差就有一千多万,这种预测准确吗?既然2005年达不到13.24亿,那么2020年能够达到14.54亿或14.83亿?30年后能够达到16亿吗?

二、迟来的13亿人口日

1995年2月14日,中国人口达到12亿。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总数1995年底为121121万人,1990年114333万人,五年增加了6788万人,每年只增加1357万人[11]。1996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六次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12]。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就是到2000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就是说按照中央的部署,从1995年到2000年底需要增加8879万人,每年增加1776万人口,这就需要政策要比1990年到1995年有所松动。

就是说按照中央的部署,从1995年底到2000年底需要增加8879万人,考虑这5年共死亡4030万左右,出生人口需要达到12909万,平均每年出生2582万,平均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2.23(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3个孩子)。可见江泽民总书记所要求的人口目标是与他所说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人口学的可持续发展就得将生育率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2.1附近)是一致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时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

然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客观数据显示,到200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才达到12.416亿,这5年共出生6898万(只相当于原计划的53%),平均每年出生1380万,平均总和生育率才1.2。这五年比预期目标少出生5679万人口。

从“稳定低生育率”角度,就算这个13亿就是上限,那么也得有个下限(才能突出“稳定”的意义)。1995年底12.1121亿人与13亿相差8879万,以上下限波动15%这个宽的波动范围计算,稳定点为增加8260万,就是说希望2000年人口稳定在12.826亿附近,那么下限就是12.764亿,也应该比人口普查的2000年11月的12.416亿多出3480万。

可见, “使十三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是将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定下的2000年13亿人口战略目标推迟四年多。

2000年底中国人口12.6743万(在人口普查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多“修正” 2420万),“十五规划”人口目标是2005年13.3亿,这五年需要增加6257万人口(每年增加1251万);但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人口才13.0756亿(水分在2420万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五年只增加4013万,只相当于预期的64%,又比中国的规划少出生2244万人口。离人口目标相差36%,还叫作“稳定生育率”?

就是说,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对照于中央的人口目标,中国人口比预期少生7923万。

而2006年“十一五规划”的人口目标是2010年13.6亿,意味着这五年每年需要增加1049万,假设今后几年每年死亡人口为870万(由于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死亡人口也不断增加,2004年死亡人口830万,2005年增加到849万)的话,每年需要出生1909万。而根据北京大学曾毅教授的统计,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38,扣去至少15%的不生育人口,现实生育率只能在1.175(依照目前的育龄妇女人口结构,每年出生1100多万人口);即使依照计生委认可的1.46政策生育率,扣去15%不生育人口,现实生育率也只有1.24(每年也只出生1200多万人口),远远达不到1909万,每年不可能增加1049万。比如2003、2004、2005年连续三年只增加760万左右(事实上只有400万左右,下文将详述)。

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84万女孩,现在这些人正/将成为生育主体,扣除15%不生育人口,还剩下921万妇女,这些人平均生育2个(还有相当部分人只愿意生一个,就必须允许生育三个)的话,每年也只有1843万,减去每年死亡870万左右,每年增加人口只有973万,达不到“十一五规划”要求的1049万。可见现在需要立即停止计划生育并改善民生、降低养育成本(以提高生育意愿),才能防止“十一五规划”2010年13.6亿人口目标再次落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15亿(每年增加1282万),这个人口目标是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利于缓解今后老年化的。但是,即使停止计划生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都难以实现这个人口目标。

三、现在中国人口有13亿吗?

近年国家统计局和计生委宣称每年出生1600万人口,这么说的话就应该有1.6左右的生育率,这个数字与历次客观资料不符。让我们看看这1600万是怎么来的。

以下网站是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3]:从中可以看出,出生人口=增长人口+死亡人口,数据严丝无缝,非常漂亮。从中可见近年确是每年出生1600万人口。




表3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3.124317.jpg

那么我们比较一下根据该表的每年出生人口与人口普查数据中历年出生人口的差别。



注明:“人口普查”一栏的2001到2003年数据是根据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

表4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4.124449.jpg

从上表可见,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年增加人口减去死亡人口)与客观调查(人口普查和2003年抽样调查)的每年出生人口数数据在1990年前没有太大差别,1991年之后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明显多于客观调查数。问题是出在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之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被公认为最准确的)。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到2000年底,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比实际人口数多出4383万,就是说2000年人口普查没有12.658亿(这个数字是只考虑到滤报而没有考虑重报),而只有12.22亿(即使有漏报,也不应该超过12.4亿)。

同样,到2003年底,推测出生数据比实际调查出生数据多出5445万,平均每年多出29.3%。2004年和2005年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同样比例的夸大的话,等于每年只出生1240万,而不是1604万。那么到2005年底,统计年鉴推测出生人口比实际出生人口多出6172万。就是说2005年底实际总人口就没有13.0756亿,而只有12.4584亿。离中央“十五规划”的2005年13.3亿人口目标相差8416万。

既然2000年普查人口数都有12.416亿,那么为什么经过上面推测反而只有12.22亿?原因就出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重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几乎还没有流动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流动人口也还不多,因此这两次人口普查质量是很高的,这也是人口学界公认的。比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发现互相吻合得很好,1962年到1982年这21年出生的人口总和,第四次普查比第三次普查少223万(这8年有死亡)。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962到1990年这29年出生的人口总和却反而比第四次普查多1297万(理论上应该少几百万才对,因为光是儿童意外伤害就每年死亡50万左右,每年自杀29万左右)。人口学界将这种现象全部归因于超生隐报,2000年人口普查有大赦的意义,于是很多超生的都赶在人口普查报出来。严厉的计划生育始于1980年,要是说1982年到1990年年龄段人口数第五次普查比第四次普查多还有一些道理,那么1962年到1982年年龄段的人口总和(经过了两次普查的检验,吻合很好)在2000年第五次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要多344万就说不过去了,明显是重报。比如1962年这一年出生的人口在第三次普查显示为1562万,第四次普查显示为1593万,二者只相差31万,说明数字是比较准确的;但第五次普查却显示为2092万,反而比第三次普查多出530万(1962年出生人口在38岁之前会有部分死亡,到2000年应该减少才是)。再如:1968年这一年出生的人口,第三次普查与第四次普查只相差1万,说明数字是很准确的;但第五次人口普查却反而比第三次普查多出318万。光是1962年和1968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就重报出800多万。难道1962年、1968年多出的人口也是超生?

依照第五次人口普查,1980年到1990年这11年平均总和生育率应该在2.43(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43个孩子,部分独生子女、不分不生育、部分只生育2个,那么就需要一大半的家庭生育3个孩子)。但是从笔者所知道的老家湖南黔阳县(湖南省比较落后的西部山区,也就是城市人口印象中多生孩子的地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村在1980年计划生育以来,偶尔有生二胎的,到目前为止只有三户生育三胎的,1980年代初就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了,周围的乡镇情况也大多如此。要是全国都这样,那么就不可能有2.43的生育率,甚至1990年第四次普查可能重报都大于滤报(由于只是个例,对此笔者不敢肯定)。再说,上海1989年还有1.51的生育率也值得怀疑(扣除不生育人口,上海1989年一大半家庭生育2胎?)。

王广州分析了滤报和重报后在《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中认为200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数量可能只在12.26亿左右[14]。王广州的这个结论与笔者上面粗测完全吻合。

考虑到漏报,笔者还是倾向于相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416亿这个原始数据(不是修正数据),那么2005年底人口为12.65亿左右(近五年平均每年增加477万)。

四、“超生”超得过统计吗?-网友反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

在城市人的心目中,农村超生很严重,实际人口远远比人口普查的人口多,有很多黑户口,现在的人口远远不止13亿。其实户口与人口普查是两回事。人口普查规定,过去超生未落户口的孩子允许户口登记,对流动人口不得罚款、不得驱赶,普查个人资料必须保密,不得作为行政管理和政绩考核的依据等等[15]。

以前以为超生隐瞒可能是计生委数据不准确的最大原因,但事实各级官员虚报才是最大的原因。请看看基层干部的反馈:

网友1: 文章提交者:冰雪莲 加帖在 猫眼看人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star=1&replyid=10339616&id=1053326&skin=0&page=1
尽管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已经过去了6年了,但是回想当时的普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想我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普查工作人员有必要把我所亲身经历的这次人口普查的一些真相告诉国人,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的领导能够认真反思这次的普查。我参加了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本人且有幸成为本区的的规划者和指导者。我所在的城镇,经过我们的普查人员的相近核实,本普查区最后统计上来的人口数据是39000多人,统计数据是那些普查员挨家挨户走访调查的结果,应该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且这些普查员大多都是居民委的人员,居民委每月都要上报所辖区内的人员变动状况,包括结婚、怀孕、生产、死亡、搬迁、迁入、户口迁出、以及临时迁入、暂住人口等情况。这个数据报上去之后,被哈尔滨市的普查办打回来重查,其原因是与他们预想的数据差别太悬殊,按照黑龙江省人口普查办的预测和统计,黑龙江省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口在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内至少要增加10%左右,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增长的数据,那么就是所在地的人口普查没有核实准确人口,即普查中丢失了人口。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们的人口普查人员决不至于丢失掉5000人(总人口的12.5%),尽管我们竭力说明并进一步核实,但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本不听这一切的解释。

当时黑龙江省普查初步的人口统计数据比省人口办预计的人口少了大约是200万人。这个数据是我们参加地方人口会议时县人口办领导所讲的,也是后来要我们继续重新核实并“编造”的数字依据。

另外当地的政府官员有的也在说:干吗要说我们这么少的人口?我所在的方正县一共是23万人口,黑龙江省的人口普查办说我们少统计了45000人,让我们县重新核实,大家知道吗最后的是怎么得到了黑龙江省的人口办的满意吗?一个字“编”人口。

我所在镇,下达了指标是5000人,我接到这个通知时,真是无法形容。这是对我们的普查的真实结果的否定。没办法,接下来就是胡编乱造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5000人口,开始大家还廷有兴致地“编”,当我们几个人编了几百个名字之后,可以说我们几乎都江郎才尽了。真不知道如何在编下去,这种说谎的做法也令我们直“恶心”。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编”下去,这些多于出来的5000人口怎样编呢?当然不能再为他们比居民的住址,只能是把这些人口编入到其他的家庭中去。于是我们挑选了一个大约只有两千多户的小区,把这5000人分别“编入”到不同的家庭,其结果就是: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增加了2-3人不等。这就是被编得面目全非的一个人口普查小区的最后上报的结果。

就是这样我们完成了当地的多出了12.5% 人口普查,我们县完成了多造出的45000人的普查。

网友2: 网友lxmb169来信:关于2000年五普时,当时我参加了市里的一个人口统计工作,山东冠县、东阿县报的人口已是负增长,但是计生委认为不可能,要求重报,当时的东阿县县长尹XX还和主持会议的副市长白XX还就数字问题发生争吵,尹XX认为他们的数字是真实的。当时年龄小,还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看虚造人口数字那是犯罪,中国必须建立高官问责制度,对祸国殃民的计生委高官和“人口专家”问责,他们犯下的罪比抢劫犯、杀人犯要严重不知多少倍!!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急就是人口问题!

网友3:2000年人口普查的一个真实情况,当时人口普查以居住地为登记原则,第一轮登记,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户口所在地不予登记,导致了登记人口大大少于预计与实际人口,于是进行第二轮登记,将所有在籍人口及所有未上户籍人口全部登记,然而,既使如此,比预计人口仍差很多,于是,上级(不清楚是那一级)规定,以已登记人口数为基准,上调10%,于是,我所在的乡镇2.4万人,一夜之间生了2400人。

网友4:[驿站老街]于2005-01-21 10:10:40上贴(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838477&typeid=17):“我在西部的乡镇工作,也管过计划生育几年,从我们这地方的实际情况看,已有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了。前几年,县计生委不准报负数,今年终于报了负数了”。

根据上面网友的反馈,“超生”超得过统计吗?超生使得家庭破产,全县超生数百人就不错了,而统计大笔一挥就“多出生”数千、数万人口。

计生委每年花费巨额经费(光地方计划生育经费就是每人摊派10元),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央只拨出5.5亿经费,省、地和县以及乡级单位都相应匹配了一定经费。就是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的费用不到年度计划生育费用的十分之一。要是能停止一年的计划生育,将费用提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包括可靠的生育意愿调查),将会得出非常精确的数据。

不过就算数据再准确,只要经过人口学家的“修正”,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口普查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即使不进行这样一次人口普查,仅仅根据常识也知道现在的生育政策的荒谬性,参见笔者的文章 《中国能有1.8的生育率吗?》,也能看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急迫性[16]。

五、质疑2000年来历次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005年11月1日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本来应该2006年2月初出结果,但由于人口数量和民族结构(这五年增加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与预期相差太大,也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差太大,在“两会”结束、“十一五规划”发布之后才公布出来。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10]看,总人口以及0-14岁的人口有明显的“刀工斧痕”,多“修正出”出数千万人口。

目前只公布主要数据,没有公布年龄组的数据。从道理上说,1%人口抽样调查应该是独立的,要是过去几年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有误的话,1%人口抽样是可以纠正过去的错误的。但从这次抽样调查结果与2000年人口普查的“修正”人口总数、前几年的统计年鉴的人口总数非常吻合。说明他们是肯定相互参照过。

那么我们先看看2000年后三次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比较这些人口中各年龄组人口数与前两次人口普查的差异。




表5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5.124641.jpg

从表5可见,2001、2002、2003年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夸大0-14岁人口组的人口数,并将15-29岁人口组的人口数进行缩小。夸大0-14岁人口组的人口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199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太低,在1990年代中期后只在1.2-1.3,这个数字不但威胁计生委的生存,而且意味着有些人需要为此负责,因此此后的人口调查都尽量地往1990年之后的人口组移入人口,使得生育率在1.5左右。但从1982年到1988年这个年龄段移出人口,那岂不是说明人口普查显示的1980年代2.4左右的生育率是偏高的(证实笔者的怀疑)?从1977年到1982年这个年龄组也移出人口就有些莫名其妙了,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可是经过了三次人口普查的检验的,从这个年龄段移出人口是不是为了填补人口总数的差值(因为0-14岁年龄组移入太多的人口,只好从1977年到1982年这个年龄组移出)?

从三次人口抽样调查看,每次移入、移出的人口数都不完全一样,就是说因为有数千万的人口差值,足够人口学界移来移去,人口统计的人口学家就完全变成“蓝领搬运工”。即使经过人口移入(将每年出生人口增加上百万),1997年到2003年这几年每年出生人口也只在 1283万到1388万(而统计年鉴用“出生人口=增加人口-死亡人口”推测却有1600-2000万),生育率也只有1.3左右,远没有计生委宣布的1.8。

2005年1%人口抽样的人口总数与前几次的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及第五次人口普查非常吻合,那么人口结构也应该很吻合。我们看看人口结构再说: 2003年抽样调查显示0-14岁(1989-2003年出生)是26104.3万。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0-14岁(1991-2005年出生)的人口为26478万(2005年为26504万)。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1990年出生2621万人,1989年出生2513.8万,这两年共出生5134.8万。2003年的末0-14岁26104.3万减去5134.8万,意味着1991年到2003年共出生20969.5万。再根据2005年末的0-14岁(1991-2005)26504万,等于2004年和2005年平均每年出生2767万(而1999-2003年这五年平均每年才出生1283万,生育率不到1.3),总和生育率高达2.7以上,2004年和2005年生育率竟然比2003年高出一倍!扣去至少15%的不生育人口,意味着城乡每个妇女平均生育3.2个孩子! 停止计划生育并强迫性地鼓励生育都不可能的。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的家庭结构却是“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说明生育率不会太高,也说明人口结构与前几次的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并不吻合,捡了芝麻(人口总数),丢了西瓜(人口结构)。由于1%抽样调查的具体年龄组人口还没有公布,还不知道人口学界这次是怎样搬运人口的。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修正后的资料,2000年底为12.6743亿人口;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底人口为13.0756亿,增加4013万,而这五年共死亡4142万,那么意味着这五年出生8155万,每年出生1631万。 而人口普查现实1997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只出生1344万,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0-4岁总人口才6413万,每年才出生1283万人。而近年政策反而更紧,不生育人口比例在增加,而育龄妇女人数却在减少(1997年到2000年每年平均大约1129万,而2001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只有大约932万),每年出生1100万-1200左右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人口统计再怎么搬运都不可能将0-4岁人口搬运成8155万(笔者预计他们会搬运成6500万左右,每年出生1300万左右),因此意味着国家花费巨大的1%抽样调查彻底被搬空。

中国人口统计已经进入了用后一个假象掩盖前一个假象,再用后后一个假象掩盖次前一个假象的怪圈,当越来越多的人牵扯进这个怪圈后,承认真相的阻力就越来越大。

有些学科,宁愿从来没有设立过,也不愿他们影响太大。

六、1990年以来的死亡人口是否被低估?

解放后中国人口寿命显著延长,平均预期寿命从1950年的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有生必有死,寿命延长导致低死亡率,老年人口累积,死亡时间滞后。现在预期寿命延长已经很缓慢,从1980年到2005年这25年只增加4岁,平均寿命增加也必然减缓,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从1982年的4952万增加到2005年的1.0045亿,2010年将增加到1.13亿,2020年1.72亿,2030年2.42亿,2040年3.24亿。老年人数增加意味着死亡人数必然增加。

从表3可见, 1982年以来中国的死亡率一直稳定在6%到7%之间。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而1990年之后总人口已经增加非常缓慢,死亡率应该增加才对,但1990年之后死亡率还有所下降,让人怀疑。

由于寿命目前仍然在缓慢延长,老年人增加速度稍微快于死亡速度是合理的,比如1990年老年人数比1982年增加28%,死亡人口只增加14%,死亡人口增加幅度是老年人口增加幅度的一半,而人口学界也公认1990年之前的人口普查数据更为准确;但2005年老年人数比1990年增加59%,但公布的年死亡人数反而只增加12%,死亡人口是否低估?要是死亡人口增加幅度也是老年人口增加幅度的一半,那么2005年死亡人数应该是977万而不公布的849万。笔者的估算(死亡人口与老年人口挂钩)并不非常精确,但是至少比统计年鉴(死亡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恒定为6-7%)要准确,因为每年死亡人口毕竟大多是老年人口。



表6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6.124753.jpg

笔者用1978年到1990年的死亡人数直线回归拟合,拟合优度为0.95,据此推测1991年以后的每年死亡人数,在1995年后推测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公布死亡人数,到2005年死亡人数为956万。

用上面这两种方法都显示2005年公布的死亡数849万比逻辑上偏低100万以上(具体数字笔者不敢肯定)。而每年还有因儿童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40-50万人,自杀29万人左右,事故死亡13万左右。可见近年死亡人数明显低估。

有生就有死,寿命延长使得死亡时间滞后,但寿命延长是有极限的,今后寿命延长更加缓慢(由于社保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医疗产业化,寿命甚至会停止延长),每年死亡人数都将超过1000万。累计的老年人口增加到一定时候,必然会导致死亡人口剧然增加。比如2045年65岁及以上老人增加到3.3亿,10%死亡的话,每年死亡人数超过三千万(死亡高峰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人口,当时每年出生2800万)。




表7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313902.1007.06496.jpg


七、中国人口是否已经接近负增长?

2005年底的13.0756亿人口是依照2000年后每年平均出生的1600万(平均每年增加802万)来推算的。实际上这五年每年不可能出生1600万人口。比如2005年的768增加人口就是“修正”后的数据,是不可靠的数据。依照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4年底中国人口129988万,2005年死亡人口849万,就算这两个数据是准确的,那么2005年底的130756万比2004年底增加 768万,768+849=1617万,意味着2005年出生1617万。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9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只出生1283万,在生育妇女数量有所减少、生育政策执行力度更为严厉、生育意愿更低的情况下,出生人口反而从1283万增加到1617万?

假定2000年人口普查修正的12.6743亿人口是对的,假定统计局的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4142万死亡人口也是对的,那么就算这几年每年出生人口没有下降(仍然保持在1300万左右)计算,扣除4142万死亡人口,这五年共增加2358万(每年只增加471万,而不是802万),加上12.6743亿,等于2005年底只有12.91亿,也没有13亿。扣除2000年人口普查“修正”的2400万,等于2005年底只有12.67亿人口。

而每年生育妇女由1997年-2000年间大约1129万降低到2001年-2005年间大约932万(以25岁生孩子来推算),降低17%,1997年-2000年间每年出生1344万(近年小学人数和小学合并情况说明人口普查的数据是基本准确的),那么2001-2005年这5年平均只出生1111万;2004年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0-4岁(1999-2003年出生)共有6413万,每年平均1283万,而从表5可见,5-14岁每年比人口普查虚报出100多万,0-4岁人口就更有可能虚报,那么1999-2003年间每年出生就没有1283万,而只有1100多万;而考虑到这几年城市化在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就更多,经济结构所伴随的生育意愿也在降低,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增高,单身、丁克思潮兴起,而1980年代的那种极端执行计划生育的粗暴方式近年在各地死灰复燃,那么这五年平均可能只出生1000万左右。而笔者上面已经推测2005年死亡人口849万隐报了100万左右,那么中国人口已经在负增长的边缘。

就算近年出生人口1283万还有10%漏报(1411万),而今后几年每年死亡人口数将突破1000万,那么最乐观估计,今后几年每年净增加人口也不过400万左右,而不是700多万,不是800多万,更不可能是计生委多次宣称的1000万。

八、不同生育方案下每年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的比较

人口预测没有数十年可信度的实例,更何况百年、数百年的人口预测。究其原因是人口学家用复杂的模型,采用多个参数,这些参数要是都准确的话,理论上可以得出精确的预测,但实际上这些参数稍有变化,便可导致预测结果的偏离。而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是动态变化的。比如当时宋健认为,“短期预测的精度与人口普查精度一致,长期预测精度也能保持在百分之几的水平” [17]。然而仅仅过了几年,中国的首次百年人口预测结果就已远脱离实际[18]。

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笔者采纳比较粗糙的方法:假定平均每个妇女25岁生孩子,平均73岁死亡(有人73岁之前死亡,有人73岁只有死亡,假定平均73岁死亡)。

笔者这种方法是在假定寿命为73岁的前提,而低年龄段死亡率率(尤其1950年代的婴幼儿死亡率高)影响这种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因此1943年以前出生人口数据的采纳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资料(1943年出生的人到1953年已经10岁,已经度过高死亡率年龄段),1943年到196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采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1962年到1969年出生人口采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1970年到1979年出生人口采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80年到2000年出生人口采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然后,每年出生人口数就等于73年后的每年死亡人口数(年龄平移)。考虑到事实上死亡曲线会比出生曲线光滑,将71岁-75岁这五年人口平均得出每年死亡人口。

图2、预测死亡人口数与实际死亡人口数比较



图2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198172.1002.065331.jpg

从图2可见,笔者粗测的死亡人口与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之前的调查资料基本一致,而统计局2000年之后的死亡人口比粗测偏低还是因为隐报100万的原因(见上面分析)。从图2还可看出,每年育龄妇女人数从2010年后将不断下降。

图3、不同生育方案下每年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的比较



图3图片: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19/284198172.1003.065457.jpg

图3中的死亡人口是用出生人口平移所得,比如1996年到2000年这五年出生人口平均值(71岁到75岁)等于2071年死亡人口,就是说今后71年的死亡人口数已知的。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每年出生妇女人数,每个妇女25岁生育孩子,今后出生人口性别比用正常的105:100来计算。扣除15%的不生育人口,生育妇女每个妇女生育1.5个孩子的话(总和生育率在1.275),在2017年左右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当,然后出生人口负增长,在2045年左右,每年减少人口超过1500万;每个妇女生育2个孩子的话(总和生育率在1.7),2020年开始负增长;每个妇女生育2.5个孩子的话(总和生育率在2.125,世代更替水平),出生人口在2022年之前大于死亡人口,然后二者相当,人口平稳。可见扣除15%不生育人口外,每个生育妇女平均得生育2.5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由于相当部分人只愿意生育一两个孩子,就需要主流家庭生育3个孩子,另外部分家庭生育4、5个孩子才行。

这种方法虽然不可能非常精确(比如生育1个孩子的话,在25岁左右,生育三个孩子的话,平均生育年龄迟于25岁),但是也避免大的错误(有生就有死,即使平均不是在73岁死亡,也可能75、80岁死亡)。有人可能说笔者的模型太简单,不可能完全反映真实精确数据。但人口问题毕竟涉及到多种因素(经济、文化、生殖心理、生殖生理、生殖病理等等),每年差异本身就大,不可能完全预测出非常精确的数据。就像一个最小单位为克的天平,计算时候用克为最小单位就可以了,用非常复杂的模型算出毫克级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用精细的方法反而容易偏离实际,比如1980年左右预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2030年之前不会出现老年化,但实际上1999年中国就进入老年化社会。

目前全国生育意愿不到1.8,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观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是生育意愿也难以达到2.0。随着社会发展,不生育人口比例还会增加(比如,光是不孕人口西方国家目前就已经升高到的15-20%左右了;日本有一半的女性到33岁还未生育;北京等地不生育人口已经增加到30%左右了),生育人口的生育意愿也会降低,因此光是停止计划生育是无法防止人口剧减的。日本、韩国、欧洲、台湾有足够的财政用来鼓励生育,但仍然不能成功提高生育率。而中国一方面无力通过物质刺激鼓励生育,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几十年计划生育宣传所形成的惯性思维。这两方面原因,意味着中国今后鼓励生育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可见除了立即停止计划生育外,鼓励生育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胡锦涛主席指示:“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全力以赴地干,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犹豫地改”。要是现行人口政策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应该“毫不犹豫地改”,而不是“平稳过渡”。“过渡”意味着延误时机。“二孩晚育软着陆过渡”方案就像秋天了,还只发几粒春天作物的种子给农民播种。二孩方案其实是一种催眠剂,由于大多数人只愿意生育一两个孩子,二胎方案满足了大多数人的生育意愿,使得人们对政策调整没有压力,也就没有改变政策的动力。检验人口政策调整方案是否正确,应该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标准,不是看近两三年的生育率变化(即使二胎晚育,由于生育积压,暂时两三年生育率肯定会升高),而是看是否遏制了生育率下滑的势头,今后生育率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在可持续发展水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