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的阴影
— VT 枪击事件及其它
今年的四月,异乎寻常地寒冷。复活节,美国东部北至缅因州,南至乔治亚,竟然下起了大雪,以至于人们推起了雪兔子,到了四月十五日夜晚,天气又转凉下来。
第二天,四月十六日早上。在骤起的寒风中,一个黑影,正在维吉利亚理工大学的 West Ambler Johnston 男女混合宿舍里挨个房间找他的女友。灯光中,可以看见这个黑影有一副紧闭的嘴唇和一双充满了仇恨的眼睛。
随之而来的是一阵争吵,几声枪响,两条生命。其中一人是年仅十八岁的全优女生,希尔舍( Emily Jane Hilsher ),人称“小仙子”。另一位是学生顾问兼宿舍楼监管克拉克( Ryan Clark ) . 闻讯而来的警方人员,看到两具尸体,一滩血泊,凶手在逃,认为事情已经过去,一面安排调查,一面在市内四处追捕凶手。
他们万万没想到,凶手并未走远。就在校方开会商量对策,发送电子邮件给全校同学要大家注意“可疑分子”的时候,凶正在校内他自己的小房间里歇息,换弹药,并将预先录好的录像带寄给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 NBC )。而校方为了维护校园的“安定团结”,在电子邮件内未提学生宿舍死了人一事。
惨祸
上午九点半,这黑影又出现在校园另一端的 Norris Hall 教学楼。他走进教学楼,将门在后面反锁好。走到了刚开始上德语课的 207 室,向里头张望。这回人们终于看到了黑影的模样,是亚洲血统的人,穿得像童子军,脸上表情异常地严峻。
当他再转回头的时候,他的手里已魔术般地多出了两把手枪,首先开枪打死了教师比索( Janie Bishop ),然后又对他能够得着的学生们逐一开枪。他开枪的“呯”“呯”巨响,被周围教室的人听见了,开始时大多数人都以为那只不过是附近建筑工地打桩的声音。后来响多了以后大家开始回过味来。在 204 室中上固体力学课的 77 岁的世界知名以色列籍学者列维 利布雷斯库( Liviu Librescu )马上把住门,让全班同学赶快躲起来或从窗户里跳下楼。因他一堵,同学们逃出了一半,但他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列布雷斯库教授出生在罗马尼亚,他和他的妻子都是纳粹大屠杀集中营的生还者,竟然在纳粹大屠杀纪念日死于非命。
208 教室上的是法语课。听见枪响后,正在讲课的老师娄沃克( Jocelyn Couture — Nowak )紧张起来。他问:“不是枪响吧?”正面的学生维尔兰 (Clay Violand) 指着老师说:“快用那桌子将门顶住!” Jocelyn 照办了。可惜的是,她未能挡得住凶徒,门被推开了,一支枪口伸了进来。维尔兰见势头不好,一下钻进了桌子底下。凶徒开始对同学们逐一射击,维尔兰和班上的另一个女生躲在桌子底下,就听见周围一声声的惨叫。凶手打完后就出去了。
在 205 室教计算机课的中国籍博士生程海燕听到动静,忙和坐得离门比较近的学生 Theresa 一起出去看看。外面没人,可不到两秒钟,就从 208 室出来一个方形脸穿黑色弹背心的家伙,手时握着一把枪。程海燕一见,马上和 Theresa 一起跑回教室,一声枪响,子弹在身边飞过,震伤了耳朵,但不影响他们跑回教室。程海燕大声叫喊,让教室里每一个人蹲下, 4 个学生马上把讲台旁边的大桌子搬去堵住了门,然后他们在地上躺着,抵住桌脚。
凶手到了 205 室外面,在外面打了一分钟枪,然后抵门,可是他抵不开。于是,凶犯开始射门,子弹打穿了门,木头和金属片到处乱飞。他推了几次门,还是没推动,只好放弃。
凶手又回到以前几个教室,对已经躺在地上的学生逐一开枪,据法医说,受害者们每人都至少中了三颗子弹。最后一声巨响,然后一切都归于沉静。
谁干的?
案发之后,警方还在搜索和验证凶手,一时没有向外界公布详细情况。一些媒体就开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一种反中国心态的支使下,将矛头指向中国留学生。
事发数小时之内,《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女作家麦克尔施奈德 (Michael Sneed) 就发表了一篇名为《施奈德:枪手是持学生签证的中国人》的文章,说凶手是一位叫江伟恩的 24 岁中国留学生,是从上面拿签证入境的。
紧接着,在 Fox News 和 CNN 频道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录像,上面有四名警察将一个亚裔男子按倒在地,双手背后,用长抢指着。解说员则顺着《芝加哥太报》的思路编,说这名男子是上海来的,持 F1 ,等等。其实这个人不是江伟恩,而是 VT 校刊的记者崔少卓,是事发后去采访的,也被当疑犯抓起来了。
看着这些报道和画面,有些人就趁机发泄一把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不满。说中国人来美国抢了本地人的饭碗,不服务社区,还不时整出这种事来,云云。而留学生们和在美华人都感到担忧,指如果凶手真的是中国人,会给中国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真相大白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既四月十七日早上,警方才公布杀人凶手的名字及其背景。杀人凶手名叫赵承熙,是出生在韩国的新移民。一时间,关于凶手是中国留学生的谣言不攻自破。赵承熙是维吉利亚州理工大学英文系 4 年级的学生。 1984 年出生,小学时随父母移民美国,现持有南韩护照和美国公民外籍人士身份。虽然在学校压力大,但赵人似乎还能将功课做完,以他的成绩算,毕业应该没有问题的。
遗憾的是,虽然赵似乎有了一个很好的前程,他的性格却很不阳光。从小开始,赵就很忧郁,不太理睬人,他 1992 年随父母来美,居住在华盛顿郊区,赵的父母在一家洗衣店工作,据说赵在移民过海时对移民官是一句话民不说,被认为是有“自闭症”。
赵承熙于 2003 年从维吉利亚州的 Westfield 高中毕业,然后进入维吉利亚理学院修英文系。据邻居们回忆,他很安静,总是一个人呆着,有很多时间打篮球。人家和他打招呼,他从不搭理。同学们回忆,有一次在英国文学课开课,大家轮流介绍自己,写下自己的名字,惟有赵一个字都没有写,而是在原纸上画了个问号。
赵曾给学校中女生们发短信,但不太受欢迎。有一个女生还将他反映给警察,以至于警察给了隔离令。还有他曾经被送去治精神病。赵的英文老师们对他也没有好感,因为他写的剧本充满了血腥恐怖的情节,其中一个剧本是关于继父和继子用榔头和锯子互殴,而另一个剧本是写学生幻想跟踪性骚扰他们的老师并将老师杀死。
不知怎么的,赵承熙和小仙女艾米妮好上了,没几天,俩人就谈崩了。赵承熙受了极大的刺激,铤而走险,演出一场大屠杀的惨剧。
等到尘埃落定以后,连赵承熙本人,这次事件总共有 33 人死亡,多人受伤,整个 VT 停课几乎两周。在死亡的人们中,有风华正茂的新大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他们中有教语言的,教生物的,有学语言的,心理的,动物的,家禽的,士本工程的,政治科学的,国际关系的,城市工程的,建筑的,如果这些人团结在一起,劲往一起使,不知会创造出多少人间奇迹。现在,他们都倒在凶犯罪恶的枪口下,珍贵的生命就这样被浪费了。
“做华人真累”
赵承熙案发之后,由于《芝加哥太阳报》等媒体的炒作和误导,有一段时间凶手被指称为中国来的留学生。 VT 校园和美国各大学校内的中国留学生被搞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地步。“听说(凶手)是亚裔,心就悬了半空中,很怕真是中国人。”密苏里大学研究生李由如是说。“如果凶手是中国人就麻烦了,那样会有许多负面影响。” VT 研究生夏晓(音译)说“如果是那样,中国学生在这的处境可能变得困难。大家都担心可能会发生排华现象。以后美国学校有可能变得不倾向于招中国学生。”
消息传到中国国内,居然引起了一批想出国的学生的焦虑。有人在 MSN 的签名档中写道:“真倒霉,为什么是中国人,害得我们这些人好惨。”
总的来说,全球华人有的恐慌,有的愤慨,还有的疑惑。而部分对中国不友好的人,则趁此机会煽风点火,造谣,发泄对中国人的不满。
等到真相大白,警方宣布凶手是个韩国人的时候,人们松了一口气之余,就开始找那些登载不实消息的媒体算账。在事实的见证下,各大媒体不得不认错,向华人道歉,唯独《芝加哥太阳报》不买账,至今尚未做出令人心服的道歉。
虽然有些华人认为因为不是华人凶手,这件事和自己就脱离关系了,但事实上并没有。 VT 的中国留学生夏晓说:“我们现在不太敢出门,毕竟对美国人来说,东方面孔就是“亚裔”,他们还分不不清是韩国中国日本啊!”
凶手是韩国人,造成了韩国人中的耻辱感。赵承熙的家属出面道歉后,韩国的上下各阶层居然道歉成风,连韩国总统也表示了歉意。
通过赵承熙事件,大家也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中滋长的种族主义的恶瘤,根据凶手的族裔,将罪犯和他们种族和区域划在一起,实行连坐,然后给一个区域的人贴标签,对一个种族的人产生偏见,在美国社会里一次又一次,前仆后继,屡试屡爽。长久下去,必引发种族与文化上的冲突。
不是“疯子杀人”那么简单
四月二十一日,万里晴空。在 VT 的中央广场上,颁布扬遇难者的是足球大小的花岗岩悼念碑排成了一个椭圆形。总共 33 个,包括了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碑。人们也给赵的悼念碑,送了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鲜花和紫色的蜡烛。在前一天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敲响了 33 声丧钟,放飞到空中的气球也是 33 个。 VT 学生对此百感交集,该校毕业生比尔-贝内特苦涩地说:“他也是一个人啊。”
除了赵承熙的家人勇敢的道歉行动使得不少人觉得于心不忍之外,大家也对校方明知赵承熙身患精神病还置之不理的做法很不满。从法律上说,一个精神病人是无法为自己的行动负责的。可是赵承熙对于他所杀害的 32 条宝贵的生命却是滔天罪犯,死有余辜。
痛定思痛,人们问,为什么在过去 10 年中,恶性犯罪一次比一次严重,杀的人也一次比一次多?为什么杀人的枪支到一次比一次容易得到。像赵承熙以一个精神病人的身份竟然毫不费力地合法地买到了他的杀人凶器。在美国,民间总藏枪量达到二亿四千万枝,比成人的总人口数还多。民间枪械数且暴长,枪击案暴长。统计表明,美国每年因枪杀造成的他杀或自杀案达 3 万宗,比打仗人死得还多。
不少学者将日益增长的暴力事件归结于“人心不古”,那社会竞争加剧,传统观念解体,以及暴力文化流行。社会竞争加剧的结果是,赢家通吃,获得的利益大大超过合理的程度,而输家只会得到公众的耻笑和排斥,所谓“笑贫不笑娼”是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环境产生的孤独感和敌意,使得“愤怒杀人”的案子剧增。像赵承熙就属于愤怒杀人。
对国际上某些人士来说,赵承熙事件与日前美国对外政策中日益浓厚的“武力至上”思维有关。伊位克人对此感受很深。他们认为,正是美国的入侵,导致伊拉克社会崩溃,在学校,街头,市场,几乎每天发生流血杀人事件。在赵承熙杀了 32 个人的同一天,在伊拉克的冲突中有 165 人在汽车爆炸中死亡。 33 对 165 ,都是生命,谁轻谁重?无怪乎 19 岁的巴格达大学生拉尼耶里亚德说,与伊拉克每天发生的灾难相比,亚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只是一桩“小事件”,他接着说:“我们天天都在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