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子的博客

我思我写我博,文果载心; 你来你阅你晓,余心有寄
正文

永远的怀念

(2008-04-06 11:10:01) 下一个
写在前面的话(若子)

爸爸走了以后,我收到许多生前曾与他共过事的同事好友们的短信、电话、邮件以及悼念文章,从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中,我看到了不为我和家人所了解的父亲的另一个侧面。 在我和家人眼里,父亲是个和蔼、细心、 自律和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他对子女并不严厉,家里的气氛很随意。从很小时候起,我们就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他会给我们意见,但不会用家长的威严强迫我们接受他的决定。他常说,人这一生要面临许多选择,选择是相对的,而结果是唯一的,要有心理准备去接受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并要有勇气去承担这个结果。

我从没听爸爸强调他个人对青蒿素项目,这一受世界医药界瞩目并拯救了千百万人生命的杰出发明的贡献,直到我听到许多中外医药界科学家、企业家、朋友们对他的回忆和高度评价,才诱发我去探寻父亲这一生为研究开发青蒿素而走过的历程。

我时常想,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父母这一生?有多少人能像了解身边同事那样了解父母在工作中的精神面貌和在同事心目中的印象? 我曾经动过想要去了解爸爸的念头,但始终没有努力过。现在虽然父亲已经走了,但我还是要继续去了解他、认识他。

人与人这一生的相逢相识,是个缘。人们常常重视与相爱人的缘份,而往往忽略了与身边最疼爱我们的生养父母的天成之缘。此生,我们可能会有不止一份的情缘,而与父母的亲缘注定只能是唯一的。




永远的怀念

 作者:  黄衡  罗泽渊
 (云南药物所研究员, 青蒿素发明人之一)
 
2008-1-25
 


敬爱的周克鼎同志离我们远去了,噩耗传来,止不住泪如雨下。

去年的五月在酉阳开会,他因病未能出席,其后又由天伟同志处得知入冬以后他一直在住院,我们的心中隐隐感到不安,因为2006年5月在北京开会时,虽然他仍是谈笑风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但从他的眼神中,我们已看到了疲倦,看到了他咬着牙的坚持,又知道他患有糖尿病,因此常常为他耽心,不想2006年的一见竟成永訣。

初识周克鼎同志,是在1973年9月。

那天,云南省化工厅殷玉英处长陪同一位非常儒雅的部队首长来云南药物研究所检查五二三工作,当他走进我们那简陋的实验室,意外地看到约400g晶莹剔透的黄蒿素结晶,并得知是从云南的大头黄花蒿中分离到的抗疟有效单体时,真是高兴极了,连连和我们握手和大加称赞,临行前又一次次地嘱咐我们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那时,作为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我们时时听到的是工宣队粗鲁的呵责,造反派们无端的刁难。他那温暖人心的话语,使我们的眼睛润湿了,在他的眼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鼓励和支持,也看到了同情。

因为周克鼎同志的这一次来访,1974年开始,云南药物研究所参加了与北京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院有关青蒿素的协作研究,1975年后,由于青蒿素在云南临床基地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更多的省、市,军区和科研单位加入了攻关的行列,我们与周克鼎同志的接触也就更多了,尤其是罗泽渊所参加的青蒿素含量测定的攻关项目,更是在他直接领导下完成的,因此对他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由于最初参加此项研究的单位很多,有的研究人员门户之见很深,加之早在青蒿素合作研究之初,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使得意见更难统一。周克鼎同志以他特有的耐心,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集思广义,发现了前景较好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此,周克鼎同志又立即组织了5人攻关小组,在卫生部中央药检所严克东同志的指导下,1977年底顺利地完成了攻关任务,建立了沿用至今的青蒿素含量测定方法。这是罗参加青蒿素攻关以来最愉快的一次合作,不仅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并结识了几位终身难忘的老师和朋友,同时,周克鼎同志外柔内刚的个性,渊博的学识,认真求实的精神,公正平和、尊重他人、热情诚恳的作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军人的看法。

1979年在完成云南药物所承担的青蒿素任务后,我所研究组基本解体,组员纷纷调离,我们夫妇也调到位于重庆的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工作。1981年周克鼎同志到重庆出差,特地前来看望我们,他一再对我们说:“五二三不会忘记你们对青蒿素的贡献”。当时我们还年青,并没有太介意这句话的份量,然而不想周克鼎等老一辈五二三战士却为这一承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87年,罗泽渊结束了在美国两年的访问学者生活回国,周克鼎同志不仅亲自提前为我们安排了在北京的住处,还通过电话对罗回国表示欢迎,并希望今后我们能继续为青蒿素作出贡献,使我们深受感动。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再次见到周克鼎同志时,已是在2002年五二三的35周年纪念会上,他儒雅、和霭、亲切的风度依旧,仍然是会上会下地忙着。当晚,我们与张剑方主任和他促膝长谈至深夜,才知80年代后他们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付出血和汗的广大五二三战士负责的精神,一直在为澄清青蒿素研发的历史而努力。他们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收集资料,筹集资金,不厌其烦地向不知情的新当权者解说当时的实情……他们毫无利已之心,只认为还青蒿素发明的真像是他们的职责,是对广大青蒿素研究人员应有的交待……

2007年,老一辈五二三战士心血浇灌之作——《迟到的报告》问世了,作者用大量的数据记述了青蒿素的发现、研究过程,讴歌了数以百计在文化大革命中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告诉人们如今享誉世界的青蒿素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军队和参加此项研究的五二三战士,但在其中,我们却找不到这项伟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周克鼎、张剑方等的名字…

周克鼎同志走了,一个无私、高尚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黄  衡  罗泽渊

2008-1-2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路漫漫难觅难寻 回复 悄悄话 将门出虎子,相信主人也是不凡之人。。。
江北刀客 回复 悄悄话 很优秀的爸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