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音乐原教旨主义者

(2010-06-20 13:04:21) 下一个
相信世间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吃喝拉撒睡,上班下班,上床下床,他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大脑里有个开关,啪啦一声开了,另外一个寂静的宇宙就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啪嗒一声关了,就又回到了现实当中的那个纷乱的人间,开关的触发器不是别的,就是音乐。

他们当中有些人穿着色彩鲜艳的衬衫,在酒吧里兴奋地敲着架子鼓,或者喝着啤酒与人高声谈论着音乐,而有些人则低着头匆匆穿过喧哗的城市,躲进城市深处一个最最不起眼的房间里,小心翼翼地锁好所有的门,关上所有的窗子,再拉上黑色的丝绒窗帘,长出一口气之后打开价值万贯的音响。

更多的人表情冷漠,眼神诡秘地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正是他们寻找同类的时机,他们相互颔首,微笑,用眼神交流,因为他们懂得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如同相互平行或者错乱着的封闭管子,各人的思绪只能在他自己的管子里流动,别人的进不来,自己的也出不去,知道有人是自己的同类,也和自己一样,拥有另外一个宇宙就足够了。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手段,音乐也同样是,别的恐怕还有数字,毫无疑问,这三种中间最准确的当属数字,然后是语言,最后才轮到音乐,但就表达力的丰富和细腻而言,这个次序恐怕要颠倒过来,就现阶段而言,人们无法把自己对某段音乐的感受传递给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感觉,也许,将来人类进化能达到这一步,可能性更大的则是发明一种转换器,先对这种感觉储存,然后再在另一个人的接收端口释放,这个构想很拙劣,未来的人们不会那么傻,他们定会想出更加巧妙的传递方式。

豆瓣网上巴赫小组的人数是7527,贝多芬3241,肖邦3774,莫扎特4933,也就是说巴赫大于贝多芬+肖邦,但小于贝多芬+莫扎特,或者肖邦+莫扎特,这个结果有点儿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感觉从旋律的优美和感情的表达而言,后三位都比巴赫要占优势,按说流行度不该这么排列的啊,我承认对巴先生有偏见,因为不懂。

贝多芬的音乐让我感觉他是个总在自我反省的人,他好像一刻不停地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是对的吗,是好的吗,当然他也有放松的时候,但绝不像莫扎特那样没心没肺,莫扎特则是另外一个样子,他站在云端之上引吭高歌,不断地变幻角色,扮演男人女人老人孩子,贵族平民,快乐至极的到悲恸欲绝的,每一个角色他都扮得极好,他也知道他是最好的,所以毫无保留也毫不羞怯地把自己袒露给众人。肖邦则好似一个躁抑症,别怕,他的人格没问题,这里说的是他的音乐,时而激昂,时而阴郁,激昂的时候好像能把全世界都踩在脚底下,阴郁的时候则脆弱得吹口气就倒,他呢,就在这些从激昂到阴郁的情绪当中跳舞,一会儿把你拉到辉煌的殿堂,一会儿就把你扔进深不可测的幽谷,这之间衔接的天衣无缝,这就是肖邦。

至于巴赫,我说不出来,感觉上他像漂在水面上的海市蜃楼,或者是在空间跳跃着的一些点线面体,音乐响起这些几何形状逐渐堆砌起一幢宏伟的建筑物,音乐停止建筑物随即灰飞烟灭,不留痕迹。

别人是离我几十或者几百光年的恒星,而巴赫则是距离几十亿光年的类星体,用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也只能得到些模糊的影像,对了,这些伟大的音乐家就是我们宇宙当中不灭的恒星,我们这些音乐原教旨主义者站在各自的星球上用光学的,射电的望远镜对他们进行观测,有些人对他们的光谱进行分析研究他们的元素组成,有些则对他们形成的原因感兴趣,更多的则可能跟我一样,迷恋于恒星们传递给我们的变幻无穷的美丽光彩和光彩下面所承载着的信息。

后记:最近在看本书,叫作《天体的音乐》,记录的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试图把音乐与自然规律联系起来的努力,叫我看来这努力纯属自作多情兼浪费时间,能够挨上边儿的,恐怕也就把音乐家比作天体,听众比作沐浴在天体光辉之中的行星还差不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