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建筑群寺庙众多,我们也只参观了一小部分。下面一一道来。
吴哥城东大门胜利门的东面,有一对神庙遗址: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 Temple)遗址和塔玛侬神庙(Thommanon Temple)遗址,两座神庙分别位于道路两旁,相距170米,塔玛侬神庙居北,周萨神庙居南。两座神庙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式极其相似。但这两组建筑为何而建,目前尚不清楚。
周萨神庙是一个小吴哥风格的印度教寺庙,由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所建,始建于十一世纪末期,完成于十二世纪中期。周萨神庙占地广阔,墙面雕刻生动自然。
1 发现时,周萨神庙已是一片废墟,后于2000年至2009年由中国政府援助,复原至现在面貌。
2 周萨神庙东塔门及东门外的高架通道。这条通道略高出地面,下面由三排石柱支撑。
3 周萨神庙东塔门外景色。
4 哪里都少不了的那伽蛇神。
5 神庙基座是顶起神庙的大力士。
6 周萨神庙有四座塔楼。这是东塔楼。
7 东塔楼门楼上的雕刻。
8 周萨神庙北塔楼。
9 周萨神庙中央圣殿。中央圣殿已经残破不堪,未被修复,看来是无法修复的了。殿内人影晃动,我胆子小,怕哪块石头坍塌下来砸着我,未敢入内,外面拍张照算了。
10 中央圣殿也有一圈四方形的护殿“沟”。
11 凶神恶煞的护殿神兽,威风犹在。
12 中央圣殿殿堂,部分。昔日巍峨壮丽,今日残败如斯。
13 周萨神庙内塔楼林立。导游躲到一边歇凉去了,也不来讲解。也许他也不清楚这些建筑物的用途。
14 周萨神庙塔楼群,另一部分。
15 这座塔楼看来是在残留遗物中清理出来的石料勉勉强强砌上去的,果真难以修复。
16 不过大部分建筑物修得很好,比如这座塔楼。
17 它的门楣上的雕塑,依然栩栩如生。
18 顶部的雕塑基本完好。
塔玛侬神庙与周萨神庙的建筑形式完全一样,位置也相对称,建筑时间也相同,也是吴哥风格的印度教神庙。有的资料说塔玛侬神庙是法国援建修复的,有的资料说塔玛侬神庙是德国援建修复的。现场没有如周萨神庙遗址上的标示牌,我搞不清是哪个国家帮助修复的。
19 塔玛侬神庙。
20 塔玛侬神庙的众多塔楼,部分。
21 塔玛侬神庙的众多塔楼,部分。
22 塔玛侬神庙高架通道。
23 与周萨神庙不同,塔玛侬神庙有与吴哥窟塔楼相同的莲花状塔顶。
24 与周萨神庙不同,塔玛侬神庙有着与吴哥窟同样精彩的仙女浮雕。托玛侬神庙供奉湿婆和毗湿奴,砌雕像小而美,雕工精细。托玛侬神庙也有体态丰满的丽华塔女神,不过主塔的丽华塔女神站比较比直,没有舞蹈的动作,感觉比较庄重,身上的装饰品很多,头上还有带着棕糖树花,是吴哥地区的重要农作物,露出丰满的胸部,细腰长裙,手上还拿着莲花,长耳下还垂挂着耳饰,可以说非常的庄严华丽。
塔凯欧寺(Ta Keo Temple),亦译“茶胶寺”,“武雄寺”,位于塔玛侬神庙与周萨神庙以东,是吴哥最原始的建筑。十世纪下半叶,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将它建造作葬庙,但在位时没有完工,在他呜呼哀哉(公元1001年)后,正做到装饰工序的工程便从此停工,因而成为吴哥建筑工艺的旁证。还有一种说法,当整座寺庙的雏形已大致完成,只剩下雕刻部分,千年前的一道闪电,不偏不倚的打中正在兴建中的塔凱欧寺上的最高一座建筑“须弥山塔”。这突如其來的电击,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不祥之兆,此地是不祥之地,兴建工作因而就此停止。这道电光,成就了吳哥遗址中,唯一沒有雕刻装饰的神寺。
25 塔凯欧寺是一个巨大的方形寺庙,尺寸分别为122米和106米,整个地基高出地面21.6米,使它成为吴哥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它原来也有一圈护城河,尺寸分别为255米和195米,现在已经湮没了。
26 塔凯欧寺共有三层平台,顶层是圣坛。每层平台间的石阶陡峻无比,梯阶近40公分高,而宽仅有10公分左右,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圣坛。一请早出门,到塔凯欧寺已经正午一点多了,饥肠辘辘,没有力气也没有劲头,看着这么高的阶梯还真有点犯憷了。年轻人都去爬阶梯了,我尚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耐,心想还是悠着点吧,就此望而止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老胳膊老腿的,既不灵活,又不经摔,出点事就麻烦。
27 我还是不明白:国王是怎么上去的呢?堂堂国君,不会“坍招式(沪语,丢人)”手脚并用向上爬吧。用人“抬上去”是绝对危险的,总不成用绳子吊上去吧?
28 在下面转转,抓拍几张。这是塔凯欧寺的外墙。
29 这个角度看塔凯欧寺的地势更清楚:一层比一层高。
30 塔凯欧寺顶层粗线条的莲花塔顶。
我们上午游大吴哥,中午游塔玛侬神庙、周萨神庙和塔凯欧寺,下午游小吴哥,傍晚便游巴肯山(Phnom Bakheng)了。这个项目名叫“巴肯山日落”,结果当日漫天云层,夕阳是没有了,就看了看山顶上的巴肯寺(Phnom Bakheng Temple)。其实晴天巴肯山还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它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 Bara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在巴肯山顶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吴哥窟。从这里向北可以望见泰柬边界。可惜由于阴天,偶尔依稀可以看到西池水面的波光,别的便是雾蒙蒙一片了。
建立于平坦的山顶的巴肯寺也是吴哥庙宇遗迹,是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开始以大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後的第一座印度教国庙,奠定了後来吴哥建筑群的基础格局。巴肯寺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当时高棉人对山的崇拜。这座小小的庙宇,象征着整个宇宙,设计上充满印度教的象征符号:巴肯寺有七层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层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中央高塔下的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而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祗。巴肯寺外原来还有长650米,宽436米的长方形壕沟,估计作水利工程用,现在已经湮没了。
31 巴肯寺。
32 站在最下一层平台向上拍摄,一层层平台和巴肯寺历历在目。
33 108座小塔中的一座。
34 巴肯寺主庙:中央高塔。进去几个人就转不开身。
35 巴肯山顶小塔。这是朝西方向,可以看西池,可以看日落。这种天气肯定是看不到夕阳了,许多游客依然抱着“万一会天晴”的心理,坐在那里傻等。其实刚下过雨,泥泞道路湿滑,摸黑下山终究不好。
36 诸位看看上下山情景。这还是比较安全的石阶呢,没有安装游客用木制阶梯。这个方向看,石阶够高吧。这还是够安全级别,不算高的呢。
37 这个方向看,石阶够窄吧。这还是够安全级别,不算窄的呢。上下好艰难。好在印度教庙宇没和尚,否则驻庙和尚水都没得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