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独龙人利用独龙江河谷山高箐深、树木竹林繁茂的自然条件,修建起遮风避雨的木垒房和竹篾房。这是独龙族竹篾房。
普米族寨。普米族自称“培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及维西、永胜等县,人口3.3万。
30 普米族民居。
31 普米族民居。
傈僳族寨。傈僳族现有人口有57.48万人,其中将近一半的人聚居在云南西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32 “刀杆节”广场。“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依靠当地傈僳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地驱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英雄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傈僳族人民决定将这一天作为“刀杆节”,由此沿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
33 “刀杆”细部。上“刀山”的不是傈僳族小伙子,而是傈僳族姑娘。姑娘们的表演极为精彩,刀杆高18米,42把锋利无比的钢刀捆在上面,刃口向上。祭师绕着刀杆周围一边念咒语,一边跳祭祀舞。傈僳族姑娘赤脚踩在钢刀上翻越18米高的刀杆,下来后手脚丝毫无损,实在令人惊讶。
34 傈僳族民居。
35 傈僳族民居。
傣族寨。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口l06万(1995年)。傣族寨是进入民族村的第一个村寨(我们的游览行程从歌舞厅开始,所以不是第一个参观傣族村),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寨内绿树、鲜花掩映着一幢幢“干栏式”傣客竹楼,交错蜿延的红砂石小径通向庄严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着傣乡的浓郁风情。
36 傣族寨中的白塔是仿德宏州盈江县的允燕塔,按1:0.9的比例建造的,中间的主塔高23.6米,周围有40座小塔簇拥。塔刹上悬挂365个风铃,不时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声响告诉人们风力的大小,傣家人认为这是来自天上的梵音,会给人带来吉祥。
37 途径傣族寨进口小径的小桥,独特的傣式风格建筑。
38 傣式庙宇。
39 傣式民居。傣家竹楼(现多为木楼)。
40 傣族宗教信仰。树上挂的是吉祥物。
41 偶遇一位可爱的傣族小姑娘(工作人员)。
哈尼族寨。哈尼族主要居住在滇南地区,人口129万(1995年)。哈尼族在境外的泰、老、缅也有分布,称呼为“阿卡”、 “高族”等。据考证,哈尼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茶叶的民族。在今天,哈尼族仍以蔚为壮观的高山梯田和数量众多的精品名茶著称于世。哈尼族曾自称“和尼”, “和”在哈尼族语中是“半山”的意思,“尼”是“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居住于半山的人,这说明哈尼族是一个居住于半山区的民族。
42 形式简洁而有特色的哈尼族寨门。哈尼族寨门叫“龙巴门”(也称为罗扛),分为正门和左右侧门。寨门上挂有木刀和驱邪逐鬼的器物,哈尼人认为有这个寨门,村子里才能受到神的保佑。寨门一年一换,旧门不拆,又加新门,这样就形成寨门的长廊。
43 站在寨门左右两个侧门前的是一对裸体男女木雕,它是生殖神,保佑村寨人丁兴旺,这是古代祖先崇拜的遗迹。这位是女生殖神。
44 哈尼族寨日月广场。广场正面是白色的半圆形巨型浮雕墙,两旁四棵白色的图腾柱。浮雕墙的图案描述了哈尼族鱼生万物的人类起源传说。日月广场中的四棵图腾柱则代表了哈尼族的起源、发展、高峰、南拓四个历史发展时期。
德昂族寨。德昂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汉晋时期就有文献记载。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人口仅有1.65万(1995年),在云南5000人以上的特有民族中排在倒数第二位,仅多于独龙族。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5 德昂族寨门。
46 德昂寨小乘佛教的佛寺。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绝大多数德昂族村寨都有佛寺和和尚。按德昂人的习俗,陌生人进入德昂村寨,应先拜佛。
47 龙阳塔。德昂族有“太阳爸爸和青龙妈妈”的民间传说,传说德昂族人是太阳“斯母达瓦啥那”和龙女“青龙”在岩洞中生活繁衍的后代,因此把太阳及青龙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相传,古时候一位青年法师居住在原始森林中,一天法师在追鹿途中听到美妙动听的歌声,顺着歌声发现一个湖中有七个姑娘在洗澡。青年法师情不自禁地与一位姑娘寒喧起来。夜幕降临了,两人依依不舍,就在湖对面的一个岩洞中住下。数月后,龙姑娘有了身孕。有一天,法师外出去找食物,回来时发现床上躺着一条龙,法师立刻晕了过去。醒来后法师感到恐怖,便对龙姑娘说:“我们不能在一起生活了。”随后,就向空中的太阳飞去。几个月后,龙姑娘生了三男三女,精心哺育了十六年,龙姑娘就让他们成婚,大的娶大的,小的娶小的,并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六个孩子,要他们记住,他们的父亲是太阳,母亲是青龙。说完就消失在湖中。这六个孩子就是德昂族人的祖先。
阿昌族寨。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人口2.7万人。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48 阿昌族寨口。
49 阿昌族民居。
景颇寨。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人口12万人。景颇族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
50 景颇寨门。寨门两侧种的是景颇聚居区常见的热带植物散尾葵。
51 景颇族的“目脑示栋”,又叫“目脑柱”。进了寨门迎面是一个大型广场,广场中心是景颇人的太阳神歌舞祭典坛“目脑示栋”,中间的两根为阳柱,上绘有太阳的图案;旁边的两根为阴柱,上有月亮的图案;日月图案反映了对太阳的崇拜。中间两把交叉的长刀象征景颇人民的勤劳、勇敢、善战,和征服自然的精神。四根柱子代表了幸福、丰收、胜利。
52 景颇族民居和在广场旁边穿着民族服装、正在排练歌舞的景颇族姑娘。
藏族村。云南的藏族主要聚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有11.6万(1995年)。迪庆州的藏族不仅完全保留了西藏藏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以香格里拉美名享誉世界。
53 藏族村入口。
54 白色的迎宾塔。这是按照藏传佛教仪规修建的覆钵式菩提塔,塔窗内供一尊四臂观音菩萨,以示永远护渡众生。
55 藏传佛寺。寺院整体建筑为二门走廊式寺院,是藏区寺院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式。
56 藏传佛寺旁边的藏族峡谷民居,也称平顶民居。这是一种是碉楼式建筑,房屋依山而建,有二层、三层、四层。房子底层用以关牲畜,二层以上住人。墙体用土夯筑而成,很坚固;屋顶是泥土建成的平顶,不盖瓦和房板,屋顶还可作打场,晒粮食。峡谷民居天井较小,围墙不高,仅留一道大门,关闭了大门,仿佛关闭了整个城堡。这是由于藏民族人口稀少,单村独户者为防匪盗而形成的建筑模式。
57 藏传佛寺门前广场的民族歌舞表演。
58 转经轮。转经轮诸位都知道,不介绍了。唯一想说的是,电瓶车司机说,经轮转动方向是有讲究的,云南藏族转动经轮的方向与西藏藏族是相反的。万一哪位突然游兴大发想去转动经轮,千万注意。
59 这是一个特地修造的、有特别之处的佛教寺庙。它是有讲究的,忘了是什么讲究;那天我们不能进,记得还有个讲究,电瓶车司机告诉我们了,也忘了。忘了忘了,时间太久了。哪位知道请指教。
60 牦牛群雕。牦牛是藏区是常见的家畜,不仅为藏民提供主要的食品——牛奶,而且还是藏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牦牛象征吉祥和睦。
61 我们到民族村是中午,又等着在歌舞厅看了民族歌舞,原以为可以游览到天黑,谁知电瓶车司机到下午五点就催着下班了,所以没有足够时间游览了。快走慢走,才参观了两个来小时,未曾尽兴。看来到处走到,哪怕走马观花,没有一整天时间也是不行的,只好待下次了。这是远处拍摄的著名的“大理三塔”的微缩景观。它与真塔的比例为1:4。三塔中的主塔叫千寻塔。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受住了多次强烈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洱海之滨,成为千余年前云南与中原文化相连的最著名的历史见证。
62 这是归程路过时拍摄的彝族寨门。
63 归程途中,突然发现有人在空中飞来飞去,仔细看非人的打扮,估计是在试验云南少数民族的悬索桥。这位飞人飞得相当潇洒。
64 民族村风光。
65 民族村风光。
66 民族村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