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传奇背后的真实——中国科大的精气神

(2005-02-14 14:16:38) 下一个
传奇背后的真实——中国科大的精气神 2002.07 首发于万维读者教育学术论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外人看来,是一所神秘的学府。很难想象,这个历史如此之短,地处小城合肥的大学,竟然培养出这么多耀眼的明星: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联想集团总裁、通用汽车公司亚太地区首席科学家、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地区总裁、布朗大学数学系主任、许多的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都来自同一所大学——中国科大。其实,只要了解一下真正的科大精神,就不会对科大容易出精英感到奇怪了。我个人对科大精神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求真求实 其实在本科阶段选择进入科大的学生,就是抱着这个目标去科大的。科大是地处偏僻小城的名校,周围没有多少娱乐旅游的景点,也没有多少兼职的机会,所以科大有点象一个长得不够漂亮但是很有内涵的姑娘。选择本科阶段的大学和选择配偶一样,都是人生当中的重大选择。所以那些在本科决意选择科大的学生,本身就有求真求实的精神——不注重表面的东西而注重内在。一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不是凭空或者随便“培养”能产生的,这里面也有自然形成的结果。 正是在这种“求真求实”精神的影响下,科大学生对制假造假有天然的厌恶感,对各种问题都力求得到真实的答案,绝不含糊。可是“求真求实”精神是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取得科学上的成功,另一方面却导致人际关系方面的失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在美国华尔街、美国硅谷、科技界上取得成功,而在中国官场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因为前述的地方需要信用、真才实学,而后者则需要吹牛拍马、欺骗公众领导。为什么“求真求实”会导致人际关系上的失败呢?原因是“求真求实”要求对事不对人,即所谓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连自己的老师都可以反对,更不要说自己的校友了。 在很多学校里面,校友之间都相当团结,甚至达到了帮助自己的校友包庇错误的地步。而在科大,校友之间根本没有这种所谓的“凝聚力”,科大人认同自己的学校,但是校友之间不怎么相互认账。科大人之间发生激烈的争论是常见的事情,因为科大人过于“较真”。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批评清华最厉害的是北大人,而批评科大最厉害的是科大人自己。前者是对校不对事,后者是对事不对校。 求真求实的精神还延伸到其他方面,塑造出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科大精神”:1、蔑视权威的独立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说过一段有趣的话:“我竭力告诫自己要蔑视权威,命运却使我成了权威”。科学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才能去伪存真,不断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蔑视权威的勇气,恐怕永远都当不了权威。追求真理的科大人容易接受理想主义的感召,对“权威”绝不手软,不瞻前顾后、束手束脚,敢于提出自己的创见,具有“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事实上,科大在少年班、四六级、出国热潮上都敢为天下先,在并校大潮当中也坚持“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原则,没有跟风、随波逐流。2、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蔑视权威也就意味着蔑视专制统治下的偶像和权威。集权统治下的领导者必须彻底消灭民众对真理的信仰,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权威,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则是专制制度的天敌。科大从建立时开始,就有了民主自由的传统,这就是“学术的民主自由”。学术需要自由民主,因为在一言堂之下,只有偏见和误导,在民主气氛下,才能不断修正错误,得到真知。民主自由的传统也让科大和几次著名的运动联系在一起,让“方励之”、“温元凯”这些名字默默留在科大人的记忆当中。3、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一个平时畏首畏尾的孩子,只要到科大磨练一年,往往变得非常善辩,一改昔日唯唯诺诺的作风,喜欢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各种质疑;甚至我行我素,不会改变自己去迎合大众口味,和上海地区高校毕业生身上的“时髦”有巨大的反差。科大人身上的孩子气很重,或者说有一种“野气”,他们那种无所顾忌的叛逆精神,来自于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2、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黄山松精神 “黄山松精神”和科大的历史息息相关。国内许多大学在文革年代都受到整肃,不过恐怕没有哪所学校象科大这么惨的。文革时期清华北大科大都被赶出北京。清华北大头脑灵活一点,他们在北京郊区设立了京郊校区,总算躲过了被永远驱逐出北京的命运。科大就很死心眼,认为科学应该远离政治,这样科大刚刚建立没多久就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最初的建校地点——北京。 1970年,科大从北京一路南下,本来想在郑州市立足,不料郑州拒绝了这帮不受当权派欢迎的科学家。科大就象一个弃儿一样到处流浪,最后还是安徽省接受了这个中国科学院的落难公子。为此安徽师大还被安徽省政府打发到芜湖,腾出地方来给科大落脚。当时的中科大,院系散落在马鞍山、淮南、合肥等地,学生和老师还天天被红卫兵折磨,许多人上吊、卧轨、服毒,以个人卑微的生命来反抗丑恶的社会现实。 最近中科大校长朱清时用《犹太法典》上的话来激励科大学生:一个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能够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仁”);要有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勇”);要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件事(“智”)。 科大人和犹太人非常相似,犹太人的建国历史血泪斑斑,科大的建校历史同样如此。和一些老科大人谈到科大,他们有时会声泪俱下,可想象当时的科大受到了多少的磨难和挫折。每听到《出埃及记》,就感受到一种苍凉、坚毅和不屈的音乐元素,那分明是野地的狂风、沉重的脚步和战鼓的雷鸣。科大人身上缺少那种清灵飘逸的气质,因为科大的历史太沉重太沉重,选择了科大,也就选择了悲剧性英雄的角色。 在经历了几千年来独裁者的追杀屠戮之后,犹太人家破人亡,但这个民族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现在的犹太人通过自己的金权操控了世界上最大的强权——美国。科大的发展也同样富有戏剧性。科大这个弃儿搬到合肥的时候,所有仪器在运输途中损坏得所剩无几,许多人也不愿到合肥来。但是科大的第一代精英,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科大的第二次创业,那时候国家最需要的是国防科技,当时科大出来的毕业生有很多人走向了边陲小城,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国家的国防事业。1978年,科大创造性地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少年班”;80年代,中国科大和清华、北大、复旦一起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四大高校,在中美交流的CUSPEA计划当中笑傲江湖;90年代,科大在朱清时的带领下走出了90年代初的低谷,进入一个群星璀璨的时期。科大早期的毕业生如舒其望、文小刚、张亚勤、杨元庆等,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明星;而科大当前的学生如段路明、刘庆锋等,则成为新一代科大人的代表。在最近的重点学科评比、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评比上,科大更取得超乎预期的好成绩。“科大走向衰落”的评语在科大搬迁到合肥之初就早已存在,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科大并没有走向衰落,而是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科大在苏州、上海两地分别设立研究生院就是一个证明。科大人习惯使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回答别人的质疑。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科大人就是这样,不断与命运抗争,不断创造历史,也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科大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与梦想。科大人在不断寻找自己的道路,如果没有路,就在前面建出一条路。不断前进,是科大人的宿命,也是科大人对母校最深沉的爱。“不要命的上科大”,前进的道路如此曲折,可是我们经历的不仅有泪水和汗水,还有欢笑和共同的辉煌。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科大人,科大就永不沉沦。 3、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精英意识 “不要命的上科大”,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科大人刻苦勤奋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科大人的精英意识。在科大,你可以接受平凡,但绝不能接受平庸。科大是一个很小的学校,不象其他大型学校用工业社会的流水线批量制造学生,在每个班上,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都不会被忽略。科大学生当中没有第二,几乎全都是“第一”。你可以不是“学术水平”第一,但肯定可以争取到“学生活动”第一、“校外兼职”第一或者“文体活动”第一。就算再差再没有斗志的学生,至少也有个“乒乓球”第一、“游泳”第一,再不济也还有“拱猪”第一。因为科大太小了,所以每个学生都是“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科大人的精英意识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起来。 与清华大学培养学生方式不同的是,科大对学生的管理极为自由宽松。在清华大学,评一个小小的奖学金,除了看学习成绩,还要看“同学互评”、“辅导员评分”,“是否在校运会上有贡献”等等等等。如果有一次不小心没献血,这奖学金还可能会丢掉,因为思想道德不够高尚,如果不小心发表了“反动”言论并遭到告密,不要说奖学金,连党员都当不成(这是科大人使用的句式,清华人不会在“党员”前面加上“连”字)。这种评价体系下,有棱有角的学生几年下来都变成林黛玉:“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人变得老成稳重。如果告诉科大毕业的校友说应该学习清华大学管理学生的方式,他们会把下巴笑掉的,因为科大从不要求学生应该培养成什么样子,更不可能用一个模子来培养学生。就象自由社会的“政教分离”原则一样,科大学生在学术、文体、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评价是完全分离的。评学术性的奖学金,只看成绩,其余基本上不考虑。如果社会活动好,还有专门奖励社会活动的奖学金等着(通常这类奖学金荣誉比学术性的低),决不会给这些同学加分让他们参与学术性奖学金的评比。如果文体好,自然有文体方面的奖励,决不和其他事情混在一起。所以在科大,平时从来不参加班级活动但是成绩好的,成绩几乎挂红灯但是社会工作做得好的,都可以拿到奖学金,这在清华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宽松的管理,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科大“最好”的学生不是学校定义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干出来的。相信自己最好,这就是科大人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即使毕业,科大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也不会忘记自己能够做得“最好”,他们总是精神抖擞,永远象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和活力,这种干劲就来自于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精英意识”。 其实进入科大的学生大多在高中都已经有了“精英意识”。科大是地处小城合肥的名校,如果你只是想“赶快毕业,找一份中等偏上的工作就行了”,你绝对不会选择科大。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最好的选择是上海北京广州的学校,而不是科大,因为在大城市“中等偏上的” 工作机会更多。选择科大的学生,大都抱着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和为国贡献的心理而来到科大。他们并不攀比物质的优劣而是比着成绩的好坏、精神的充实与否以及意识的先进或者落后。尽管大多数科大新生也许只是丑小鸭,但这不影响他们拼命向前冲,因为他们有目标有理想有动力。很多人只追求成名成功,但很少有人梦想成为英雄,但科大人不,他们真正的梦想是成为英雄。名人身边是热闹的,而英雄是寂寞的;撞大运也可以当名人,而当英雄则要付出汗水泪水甚至生命。当初选择来到合肥的学生,在选择寂寞的同时,也选择了拚搏,他们相信自己不会永远寂寞下去,因为他们的宿命就是在某一天从丑小鸭变成天鹅。 科大的历史也造就了科大人的“精英意识”。科技大学是为了造出两弹一星而成立的,刚建校的时候师资力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成为不折不扣的中科院王子。即便这个王子在文革受难,科大始终都没有丢掉自己的贵族气质,科大人的血液当中仍然流着“骄傲”。正是这种永不服输的骄傲,科大人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谱写出壮美的史诗。目前科大的纳米、量子信息、单分子化学物理、凝聚态物理、绿色化学、火灾科学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正当别人夸耀自己国内第N的时候,科大早就瞄准了国际前沿科技阵地。出产精品科学技术,才是科大人的追求,这就是“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精英意识。 科大精神,是早已溶入科大人血脉当中的气质,也是科大生生不息的源泉。前进的道路有风有雨,但那代代相传的科大精神,必将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前方的道路。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科大、科大人还在迈着坚毅的脚步,不断前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