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经济学角度看浙大学生素质和浙大并校

(2005-02-14 13:57:41) 下一个
从经济学角度看浙大学生素质和浙大并校 2001.05 首发于网大论坛 最近我们对北京市某区招聘单位的问卷调查,他们在招聘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文凭作假现象。从统计看,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科大、浙大比较而言,浙大文凭作假现象最为严重。最初我感到很迷惑,因为印象当中应该是清华文凭作假严重才对的。后来仔细分析也就知道原因了:浙大最近几年合并了很多二流学校,还开办了许多“城市学院”,学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但是浙大由于宣传好,在民间有一定名气,所以冒充浙大学生是最佳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冒充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科大的学生,别人对作假者的期望值会很高,经常会要求干一些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很容易露馅。如果冒充浙大的学生,由于浙大正式毕业出来的学生整体水平很低,别人的期望值就不会这么高,同时由于浙大名气比较大,也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退一万步讲,如果被发现水平不高,你也可以说自己不是老浙大的毕业生,同样不会被查出来。结果大家都这么想,招聘单位收到一大堆浙大毕业生的求职信,引起怀疑,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自然作假被查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冒充浙大的学生。我拿这个很有意思的案例问了很多同学:如果你的水平很差,但是又打算冒充一所名校学生,你应该冒充哪一所?这个问题没有多少本科生答对,不过那些MBA就很厉害,几乎全都回答应该冒充浙大。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浙大竟然成为造假者亲睐的对象,可见自身培养出来学生素质是如何了。浙大是很大,大有大的好处,不过大也有大的难处。好处是学生可以遍布全国,增加学校的影响力。难处是学生太多了,鱼龙混杂,总有一些素质极差的学生可以拿到浙大的正式文凭,进入社会必定造成恶劣影响。须知,良好声誉培养起来很难,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但是毁掉声誉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了。 “马太效应”的后果:1、好一点的用人单位不敢聘用浙大的学生,害怕受到欺骗;2、好学生不敢报考浙大,担心自己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当中缺乏竞争力;3、浙大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没有竞争力,造假者越来越多,浙大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差。这些仅仅是预测而已,但愿不要一语成谶。 有趣的是,浙大的学生素质可以用经济学上的“柠檬市场”加以总结。所谓“柠檬市场”指的是“信息不对称”市场,典型例子是旧车市场。显然在旧车市场上不可能所有的车都很差劲,甚至有很多车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就是卖不了高价。为什么?因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买车的人对车况几乎一无所知,而卖车的人对车况十分了解但不会把真实情况告诉买车的人。这样的话,买车的人愿意出的价钱就相当于买质量很低的旧车的价钱,因此旧车市场上不会有价钱很高的车,即使你的车实际上很好,同样不能卖到高价。信息不对称的后果有:1、好车不敢拿到旧车市场上卖,而是采取其他渠道;2、更坏的车愿意拿到旧车市场上卖,因为有信息不对称。经济学上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就是这个道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看一些“不完全信息市场”方面的文章,对此将会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回到学生素质上来,确确实实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几个学生不能代表整个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但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企业雇主雇用各大名校毕业生的时候也相当于在旧车市场上买车,同样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他碰上一个某校素质很低的学生,就会对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整体素质大打折扣,愿意出的起薪就不会太高。这样,也会造成以下结果:真正优秀的学生不敢到那所学校去,因为害怕自己(良币)被其他素质低下的学生(劣币)驱逐,而更差的学生就愿意去那所学校,最后形成马太效应。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否对“个体能够代表整体”有了一个辨证性的认识。下面继续讨论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有两种:1、整个旧车市场上存在质量低劣的旧车;2、信息严重不对称。解决第一个问题,应该把质量低劣的旧车从市场上驱逐出去,从而提高市场上车况的整体素质。解决第二个问题,应该由权威的机构提供信息,例如成立一个车辆质量评估委员会。 清华大学的解决方案是第一种,只要某个清华学生被认为玷污了清华的名声,大家立刻群起批判,绝不留情,目的是把劣车驱逐出去或者可以说,提高劣车的素质。我记得沈忠耀替核酸营养品说好话的事情被披露之后,水木清华上可以说是一片谴责的声音,没有替他说好话开脱的。其实真想替沈忠耀开脱的话,我自己就可以找100个理由,但是大家碰上这种事情,不会因为大家都是清华人而装聋作哑,睁只眼闭只眼,因为这样的话,最后只会伤害到自己。这已经成为清华的一种文化,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我注意到在网大论坛上,有几个名校同样有这样的传统,例如北京大学、中国科大、复旦大学等等。 我也注意到浙江大学是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解决方案的。也就是说,由权威机构提供信息。网大论坛上的浙大人对自己校友的不良行为和污言秽语似乎不闻不问,一定要等到火烧大了才急急忙忙过来救火。但是浙大对于“竺可桢班”、“文理强化班”之类的班级似乎情有独钟,这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可以非常有效地把素质低下的浙大学生和素质优秀的浙大学生区别开来。如果企业认同浙大的划分方式的话,以后竺可桢班的毕业生就应该可以领到比浙大其他学生更高的工资。不过这样的解决方案需要的前提是:企业对浙大划分学生方案的认同,所以浙大需要花钱宣传自己的竺可桢班。 不同学校的解决方案不同,这都可以理解。我提出这些问题,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下自己的“个体不能决定群体”的论调,并思考一下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这种可怕的马太效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