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语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正文

方言丢不得

(2012-12-17 11:08:40) 下一个

近期看了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有一位自称重庆来的可爱小模特,当被要求说几句重庆话时,居然一句都说不出来。假冒重庆人,这有什么必要,不大可能吧。估计真是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自己地方方言。
原来只听说上海、广东有这情况,没想到重庆也出现小孩不会说重庆话,但愿她只是一时紧张,不是真不会说。
语言是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中译英,英译中,都会漏掉其中意味,翻译再好,都不会原汁原味。方言也一样,不会说某种方言,就领会不到其中的韵味。
50
岁以下的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著名演员谢添的名字。他抗战期间生活在四川,非常欣赏四川话的生动、幽默,像形容糖的甜,四川话说mīn甜(近似:命甜),形容臭,四川话说帮臭,形容盐放多了,四川话说齁含。换成普通话就不一定有对应的字和对应的音调。同样的道理,其它方言也有其独特的深层韵味,普通话不可能替代。

在播音行道,讲究普通话说得标不标准,尚可理解。

其它行道,大致7-8成就很不容易了,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的标准普通话,因为它不是生活语言,只是东南西北大家沟通交流需要的,不像四川话、北京话、东北话、广东话、江浙话……等等方言有数千年生活存积,所以它可以表达意,但难以表达味。

就拿主持人来说,普通话的要求肯定应有一底线,过了这一底线,普通话标准不标准就不该是第一要素,因为它不是生活语言,标准太严格,就像瞎子的眼镜——多余的框框,作茧自缚。

像董卿、朱迅主持《上春晚》,《墙来了》,显得就放不开、拘谨,比起孟非这位普通话时常被人纠正的主持人的机智不油滑,幽默不轻浮,掌控场面化解出现的窘迫的快速反应,以及与观众互动等等方面的能力,中央台的几位明显落后了。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基础,对社会大千世界的认识感受能力,显然更被观众重视。

普通话的重要不可拔得过高,如果只会说普通话,而没有了方言,中华文化肯定就干瘪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焕华 回复 悄悄话 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