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美国独立战争)
现在有很多人极端推崇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我觉得有很多是言过其实,仔细读读历史,了解背景,就会知道他的所谓“高尚”行为都是有着复杂原因的。
当然,我还是非常钦佩他的,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懂得进退,不逆势而为。这个最大的势就是美国人非常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不信任政府。政府和个人,就是一个零和,一边大了,另一边必然就会小,而中国人却总是在盼望明君和清官。
美国人之所以独立,就是认为英国侵犯他们了的权力,干涉了他们的自由。独立是因为征税而起(英国因为打仗造成国库空虚而加税,由此造成社会动荡在中外历史屡见不鲜。),经济上的自由和权力是最基本的东西。不尊重个人的财产,怎么能谈对人的尊重。
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件往往是由于经济话题,比如宗教改革是因为贖罪券而起,中国的辛亥革命起始于“保路运动”。但是看不到背后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就不应该了,单纯的经济问题是比较容易双方妥协的。
那时的美国军队都是真正的民兵,不是职业的。到了农忙的时候,军队会放假,让当兵的回去种地。军队是各个地方组建的,华盛顿只是临时地指挥,协调,将领也不是华盛顿任命的,而是各个州或者地方推选和任命的,他和士兵,将领根本就不存在那种相互依存,效忠的关系。
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地方的头面人物,多半是富有的乡绅,在教堂(早期的移民时代,教堂不仅是礼拜的地方,而且也是一种大家聚会交流信息的场所,是一个社区的纽带,社区在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现在对美国政治仍然如此,可以看成是美国政治的细胞)里对大家说:
“伦敦那一帮高高在上的贵族,根本就不把我们这些殖民地的老百姓当一回事,只是用尽办法从我们这里搞钱,不管我们的死活,现在我们这些名士开了一个会,决定不跟他们玩了,我们自己建立一个国家,以后我们就不是英国人了,而是美国人,自己管自己,自己当然不会跟自己收税的,你们支不支持?”
大家哪有不支持的道理,于是就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把家里的枪一拿(拥枪自由就是这样来的),耕地的马一牵,雄纠纠气昂昂的跟英国军队干仗去了。那个乡绅拿出一些钱来,作为军需,于是就成了某个上校,或者将军,不需要什么红头文件,大家承认就行,来指挥这一支军队。
不要忘记这是在教堂,于是大家最后在神父带领下虔诚地祈祷,确认自己得到了上帝的保佑。这里大概要知道,那些人移民到北美,很多人有宗教的理由,因为他们并不信奉英国国教(英国不是天主教,在历史上与一个女人有关,有点意思),所以这里的很多神父对英国政府不怎么感兴趣,因为他们要国民信奉英国国教。
这样就所有的东西都齐全了,剩下来就看上帝站在那一边。这一回上帝决定站在殖民地这一边,最后这个乡绅就成为了政治家,当议员或者州长去了,成了开国的元老功臣;当然,如果不是,那些人就有可能被英国人以叛国罪送上绞架,风险永远和收益成正比的。
也许我有些夸大,但应该离历史不会太远。比如说,不能说那些名士没有民心作为基础,他们是敏锐地察觉到人心的相背,这是成为政治家的基本功。那些农民都是独立的,不存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和地主权贵那种依附关系,更没有皇帝的谕旨,他们要是不愿意打仗,名士并没有办法。也可以这样来看,那些乘帆船远涉重洋,冒着巨大风险到殖民地来的早期移民骨子里都是有些反叛和冒险精神的人。那时的美洲大陆是相当原始和落后的,跟英国本土根本无法相比,这些人到这种地方,还冒着被印第安人剥头皮的的风险,是为了什么?
这大概就是美国人一天到晚挂在嘴边,自诩地所谓追求自由的精神。
也不能说那些名士只是为了当官,加税损害了殖民地所有人的利益。比如说富兰克林可以看成是美国那时的清教徒的一个代表,有异常强烈的宗教信仰(虽然后来不去教堂),认为努力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就是白手起家),但是,豪华的生活却是一种罪过,钱是应该用来做善事的,像学校(UP),图书馆(费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消防队(美国第一个),所以他是一个著名的慈善家。他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生的兴趣,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典型的自学成才),却有一些科学上的发明,并不热衷于权势,还是反对奴隶制的先驱(而华盛顿是一个奴隶主)。总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圣人。他那本著名的自传恐怕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非宗教的书籍。
但现在的美国人根本就把他给忘了,他竭力主张节省,认为借债一定要还,所以对自己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除非是借钱为了赚钱,那就千万不能借,美国人要是记住他的话,今天怎么可能有经济危机。
很多人都没有料到战争会持续那么久,相当艰苦,当然也有人不想打了,华盛顿在这种基础之上,与英国人在战场上周旋了那么许久也确实不简单,把人心拢起来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所以说华盛顿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据说有人劝华盛顿建立军事独裁,怎么建立,将领和士兵能够支持他吗?他们刚刚把高高在上的强权英国人赶走,又自己来找一个?实际上当时美国和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喜欢英国的大有人在,从历史和现实考量,指望他自己的威望能超过英国皇室那就太不实际了。
读读那一段历史,就知道又是一个官逼民反的老故事。
美国独立的领导人都基本上是有钱人,庄园主和商人那一类社会名流,这样的人对打仗肯定没有多少兴趣,况且面对的是世界一流强国,一流的军队,特别是海军。他们开始想争取的说到底只是相对有限的权利,那时的殖民地没有英国议会的席位,要他们纳税却不给政治权利,这使得他们愤愤不平。当然,反过来看,如果殖民地有了议席,在决策时有自己的代表,那么就不会有横征暴敛。从来政治和经济权利密不可分,要今天来看,这根本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指望别人代表,或者发善心那无异于白日做梦。
尽管殖民地方面一再表示愿意谈判,但是,英国却不打算作丝毫让步,英王甚至说:“寧可不要頭上的王冠,也決不會放棄戰爭”,硬要把他们当成造反的暴民,派军队去镇压,这就不是看成经济问题了,而是权力分享的政治问题,殖民地的老百姓应不应该有某些政治权利。英国过高地估计自己力量,拥有强大军队往往如此,结果却是鸡飞蛋打。
《维基百科》关于富兰克林说:“較少人知道的是,雖然班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建國元勳,但在美國革命爆发以前,他主要是作為外交人員,亦曾經強烈反對革命。在看到英國不可能繼續維持美洲殖民地統治之後,他才成為獨立運動的熱切支持者。直至1780年,他仍然考慮呼籲容許英國保持對美洲的主權,以換取殖民地的高度自治。”
打仗总是不好,要死人,破坏经济,我看富兰克林要更应该推崇。
就像许许多多这一类历史一样,美国人往往夸大了自己的历史作用,人人都有虚荣心,美国人一样不能免俗。“法美聯軍由華盛頓統率,南下弗吉尼亞,而增援的法國艦隊也在法國海軍司令德格拉斯伯爵率領下由西印度群島調來,進入切薩皮克灣,進抵約克鎮城外的海面,並且擊退了增援的英國艦隊,掌握了制海權。”《维基百科》
英国一旦丢失了制海权,就大势已去。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就是陆地上的战斗,也是法国人起了关键的作用,民兵是很难与正规军抗衡的。
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是后勤保证,英国和美洲隔着一个大洋,当时只有帆船,什么时候能到得看天的脸色。华盛顿对此心知肚明,“華盛頓率領大陸軍採取持久作戰以消耗英軍的策略,與英軍展開長期的作戰。”《维基百科》
那一场战争很有些和中日之间的战争相似,英军占领沿海的大城市,背后有强大海军提供的火力支援,和关键的机动性。殖民地谈不上有海军,对此毫无办法。但一深入到内陆乡村,英军就无辙。
华盛顿也是一样,经历了数次惨痛的失败,如果没有法军的介入,这一场本来就旷日持久的战争会拖得更长。但总的说来,英军的形势要严峻得多,一是因为日军是有满洲作为基地的,可以战养战;二是日军的运输工具是一百多年前根本无法相比的。
所以说殖民地这一边只要团结一致,不出现倒向英国的州,胜负其实早就定了,只是时间的长短,最终英国人会拖不起。那么,是谁让殖民地这一边不出现分歧的,恰好是英国人自己。
其实开始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下决心独立的,殖民地这一边的人长时间都是以英国人自居的(这和中日战争完全不同),亲英派有很大的势力,但是,英国人却一点点把这些人变成了自己的敌人。
这场战争不止只有一个悲剧角色,尽管法国人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鲜血凝结的战斗情谊是冷得很快的,马上法美就开始冲突,战争。当时路易斯安那那一带是法国的殖民地,在此之前的七年战争中,法国给英国狠狠地整了一把,丢失了大片的殖民地(包括密西西比河東岸和加拿大),法国人明白在北美迟早要跟英国人干战的,所以美国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对他们简直就是及时雨,当然会鼎力相助。
但是,恐怕没料到独立的美国翻脸那么快,最后相当不情愿放弃了路易斯安那,用不着后悔,当初他们也不是为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其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这样的。
当然,现在美国没有人怀疑独立的意义,但是在当时,刚独立的美国是相当混乱,前途不明。从经济上说,美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是落后的农业国,严重依赖进口;更要命的是政治上的挑战,美国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联邦制在近代是没有先例的,其它国家大都是王国。古代倒是有,但古希腊却可以说是亡于内斗。
那些头面人物,政治家其实都不过凡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很多时候和自己的集团利益相等)是可以大打出手,国家利益一样是可以忘得干干净净。现在美国两党吵得一塌糊涂,根本用不着吃惊,历史上吵得还要厉害,比如副总统和财政部长为了选举而决斗,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密尔顿就此丢了性命,这哪里有一点点现代的民主的精神。不用选票,而用枪,不过这倒真是爽快。
其实我读这一段历史,感觉美国能走到今天是有些奇迹,至少是运气好极了。它曾多次走向分裂(特别是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外面的压力),可能更糟,利己的政客建立军队,发动内战,然后强人比拳头,最后走向独裁。
美国就这样一直斗来斗去,但却总是在关键的时候站住了,原因大家去说吧。
说华盛顿不贪权,那么首先得弄清楚那时的美国总统有多大的权利。但十分不幸,那时的美国总统和现在相比,好像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职业军队,更关键的,连征税的权利都没有。无钱无枪,权利极小,烦人的事却少不了,这样的总统更像一个荣誉,或者说,大家都不知道总统应该是一个什么位置,有什么权限。权利实际上在各个州,那时的美国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最大的权利在外交,但那时美洲由于交通,通讯的隔绝,又有多少外交事务?
实际上美国现在的所谓民主制度是经过很长时间慢慢形成的,很难说哪一步最重要,说美国独立建立了民主只是一个笑话。比如说,黑人在1870年才有了选举权;妇女更是晚到1920年才有。我总觉得妇女有了选票美国才能说是一个所谓的民主国家,一半人不能选举何以谈民主。这一点极大地影响美国了政治和社会,不是妇女占很大优势的选票,今天的美国总统就不是奥巴马。
所以说事情只能慢慢的来,指望一场革命就一蹴而就,解决一切问题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
就像有政治评论家不断指出,权利不但是春药,更是毒药,不过不是氰化钾,而是海洛因,会上瘾的。这是人的一种本性,因为那些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对权力的追求是从猴子就开始了的(为了食物和配偶)。
前一段时间美国大选,在电视上看到了四年前奥巴马的镜头,接下来就是现在的,这才惊奇地发现,他居然老了那么许多。要是他在里根那个年纪当选,那话就不好说了,可见美国总统对他并不轻松。可他一点都不在乎继续按这个速度老下去,权力这个东西对政治家引诱力实在太大了。
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美国的两党还是要内斗到政治瘫痪,斗到美国人对国会的支持率不断创新低,低到不足百分之十。追根溯源,从政就是要追求权力,不然是为什么?所以说,换人是没有用的,只要是从政的人就是冲着权力去的。
如果是要为人类谋利益,我觉得最好的是从事科学研究,整出艾滋病疫苗,找到治疗癌症的办法;或者解决能源,污染,这都是只有科学才能解决的问题,耍嘴皮子办不到。
仅仅要历史地位,那不一定要从政,实际上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政治家,而是思想上的人物,我在谷歌上搜索,Bertrand Russell的结果是85万,George Washington只有47万;至于要名声,那就根本是一个笑话。
所以说,人对权势是追求是一种本性,既然是本性,说好坏就没有意思了。人想做一些事情,要改变周围,或者世界,自然要追求权利,渴望名留青史是人之常情,不能说是不对头,但是,怎么来把握自己,怎么来划出一条线来,就是谁都说不清楚了,人永远是复杂而琢磨不透的,绝对的好坏是很难决定的。
虽然追求权势不能说错,但给自己穿上一些华丽的外衣来糊弄人就是在害人害己了。大家都相信,最后连自己都相信所谓战无不胜,那就是灾难了。这在中外历史上真是太多,太多。
庄子在二千多年前说过:“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真是至理名言。
中国新的领导人说了一句“要把权力关到笼子里”,引来一片欢呼,认识到这一点当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事情并没有完,还得要解决由谁来关的问题,如果还是由权力来关,那等于什么都没有说。
中国人那种明君,清官情结真是要人受不了。如果搞政治的人就是追求权力,那么他们就不能信任,也就用不着失望。他们都是人,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指望他们会比我们好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有一个朋友在国内做实业,大概是送礼送烦了,送钱,东西给人还要看脸色,装孙子,有一天大为愤慨地说:我宁愿被强盗抢,给了买路钱让我走人,至少不会啰嗦什么“为人民服务”。
我想我能理解,美国的计划宽松必定造成钱不值钱,物价上涨是每个人都能感到的(弄不明白美国的物价指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和我自己的感觉总是相差不小),政客还要谈“要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不要光想国家为你找什么”的确让人生厌。
到底什么国家,政客能代表国家吗?为什么总是要老百姓作出牺牲,而政客的牺牲我们就是看不到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有逻辑矛盾,奥巴马老那样快,这就是牺牲。但我大概是有些世故,所以难以相信。而且认为是有理由的,这一说到美国也超过十年了,要说现在的美国比过去的要好,我是找不到理由相信的。当然,奥巴马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并不这样想,看不到这种牺牲的价值,所以情愿还是没有的好。老老实实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谢天谢地了,还是不要谈什么牺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