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路灯光,夜里白战

(2008-05-05 13:54:12) 下一个
马路灯光,夜里白战

王六一

马路灯光,夜里白战,听上去很像电影名字是不是?是呀,有《马路天使》、《难忘的战斗》,为什么不能有《马路灯光》、《夜里白战》呢?你要是真相信有这两部电影,那你可就和我一样,上了大当喽。

那时候,看一部电影比登天还难。好片子不知怎么着,一到我生活的小城,就演有数的几场,领导、要人们看完了,往往轮不到咱老百姓,老百姓的小孩,更得等到猴年马月了。就算等到了片子,花一毛两毛钱看个电影,对工人家的孩子来说,也非同小可,要知道,那年月,一毛钱能买两块豆腐,一斤酱油,一网兜西红柿。井下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四百大毛。所以,单位礼堂一放电影,小孩儿们就跟闻见了血腥味的老鸹,黑压压地就聚过来了。

他们拎着小板凳,大马扎,或者空着手,聚集在礼堂的门口,等着把门的人发慈悲,电影放到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的时候,把这些可怜的孩子放进去。电影院里的人常常是看着看着,忽听门口一阵骚动,接着大批的小孩儿涌进来,把过道都挤满了,还有的跳上舞台,从银幕前边猫着腰跑过去,到银幕后边看反片儿。电影快到结尾处,我军大举反攻的时候,银幕前边黑影憧憧,无形之中壮大了我军的气势。《南征北战》我完整地看过一、两次,结尾却看了七、八次,所以对“张军长”的“看在党国的份上,请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记得比谁都溜。很多阿尔巴尼亚电影只看过一个结尾,到如今还是晕晕乎乎,对故事情节不甚了了。《山本五十六》只记得切腹的那一段,《征途》光看见张山赶着马车劫走万丽丽。

把门的人如果不发慈悲,我们就惨了,一直等到电影散场,垂头丧气地和看完了电影的人一起走回家,碰上同院的小孩儿问,看的啥电影?我沮丧得说不出话来,小刚他哥幽默地回答:看的“马路灯光”──这话把我也逗乐了,可不是?一晚上等在路灯下边,腿都站直了。

赶上哪个单位放露天电影,那就是我们小孩的大喜日子了。不过这个喜也是有限的──如果你去得太晚,就只能看黑压压的人头了。那次在师范学校的大操场上演《看不见的战线》,我没带高凳子,去得又晚,站在主席台后边的阶梯上,伸长了脖子,踮起脚跟,还是只能看见银幕上部的三分之一,四下里一望,连操场边上的大树上都坐满了小孩,不论挤到哪儿,都只能瞄到银幕的一个角。银幕挂在操场的边上,下边就是深沟,看反片儿是不可能了。银幕看不见,扩音器的声音倒是听得清清楚楚,我挤在人堆里,听了一回电影,还不算“夜里白站”。

冬天的晚上等在电影院门口,那个滋味不好受,又冷又着急,明知道电影院里边精彩的故事随着时间在迅速流逝,无论我们怎么哀求,门口的两个黑金刚就是不开面。到最后,等我们的手脚冻得发麻,大多数小孩儿都忍受不住跑回家,两个黑金刚也想进去暖和暖和的时候,我们终于冲进了影院。记得那次我带的是家里的高凳子,站在上边比所有人都高,不愁看不见银幕。可是不论我把凳子摆在哪里,都招致后边人的强烈抗议,我一路退到大食堂的最后边,和一帮小战士们坐在一起,他们骑在椅子背上,我站在高凳子上。一个小战士朝我招招手:过来过来,这边有好地方!我赶紧跑过去,他们把我拉上椅子背。一个战士操着河南口音问:这是谁家的小孩啊?俺怎么没见过?拉我的战士说,这不是陈部长家的老二吗!黑暗中我闭紧了嘴不说话。河南口音摸了摸我带来的凳子:不是我们院的凳子!俺看她是外边的!我被轰下椅子背。小小的我尝到了世态炎凉。

《卖花姑娘》是那时轰动一时的电影。同学们一上学就议论里边的情节,比较谁哭得最利害。我没看过,只能傻听着。一天晚上听说大食堂放这片,我赶紧拿上小板凳跑过去。食堂门口黑压压的人群,一直站到马路对面,来来往往的电车得不停地按喇叭才能通过。人群里不光是小孩,很多大人也夹在中间。人们挨得紧紧的,口里喷出哈气,我夹在当中,腊月天气都不觉得冷了。每放进一个有票的人,人群都是一阵骚动。等了一会工夫,从大食堂里传来《新闻简报》的音乐声,人群不再骚动了。又过了一会儿,两个把门的战士干脆关上铁门,也进去欣赏电影了。两个青年工人拿砖头砸门,也不见里边有动静。最后他们排开人群,从几米外的地方冲过去,使劲地踹门。铁门上出现一个个黑脚印和坑坑凹凹。

门开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探出头来,“他妈的是谁踹门?再踹我一枪毙了他!”人群轰地一声。我后边一个年纪大点的工人高声道:“军队和老百姓不是一家人吗?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满脸横肉的人悻悻地缩回去,我们仍旧站在刺骨的冷风中等着,等着……

不知过了多久,在我快要靠在旁边人的身上睡着了的时候,电影散场了。我甩甩脑袋,努力使自己清醒过来,随着人群走回家去。脑袋有点发热,但我还是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喉咙发干,脑袋发沉。我冻感冒了。妈告诉爸都是昨天晚上参加“夜里白战”闹的,爸发了慈悲,给我买了一张电影票。我捂着口罩,坐在文化宫二楼最后一排上,眼睛哭成两个桃,心里却美滋滋的──毕竟我是坐在全市最高级的电影院里,堂堂正正地、从头到尾地看完了《卖花姑娘》。

200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ziwei0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洋下乡的评论:

这位仁兄不仅有很多生活经历,还从经历中提炼出很多生活真谛。说得好!
ziwei08 回复 悄悄话 有些心酸的快乐。一篇文章能给人留下某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好文章。喜欢读!
洋下乡 回复 悄悄话 回忆是一种比较轻松的文学形式,不论对作者还是读者,决不是病态.回忆是在品尝用自己的人生调制的一杯咖啡,惟愈久远,愈能透过烟雾,体会出漫长的岁月中积淀的真蒂.当然非常欢迎将我的经历加进去,再将主人公换成第三人称,这样作品内容会更丰富,自由发挥空间也会更大些.
王六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洋下乡的评论:多棒的故事,怎么早不告诉我,我好把它写进我的作文!:) 头两天有人写文章说,回忆过去是一种病,这病我们得定了。

洋下乡 回复 悄悄话 六一同学你好!喜欢看你的文章,是因为其中的生活经历和我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就这篇看电影而言,听你娓娓道来,生动细致的描写,就像又回到了自己的从前.当然,我还有一些特色的情节:做假票.因为在影院外听电影多了,很不甘心,就想另辟蹊径.在影院门口收集废票,精心拼接起来,还真蒙成过几回,好不得意.有一次被把门的黑大汉识破,一脚揣来,瘦小的我被揣出好远.当时心里恨恨的想:等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我长成了膀大腰圆的壮小伙时,那黑汉已老了,我已早无怨气,反倒帮他提过一回东西.我常想,正是有了那时的极度匮乏和极度的不满足,才有了今天的知足长乐,才有了面对生活中风风雨雨的那份淡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