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又漏了"第二章北伐",在这那儿.

(2007-12-02 17:20:55) 下一个
第二章

(1924-1927)

2.1
苏俄插手,国共联合
北伐胜利,兄弟分生.

中共党旗血染红,兄弟睨墙动刀兵
曾为北伐齐努力,那堪甘来反成空.

一九二四年一元初始在革命大本营广州就发生了两件大事.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大会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共产党的协助下完成的.大会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具体做资格审查工作的就是毛泽东.国民党的代表大会做资个审查工作的却是共产党员,当然遇到国民党元老张继,谢持等的很大抵触.

与共产党联合在国民党内部是有很大反对声音的.众多国民党重要元老极力反对”党内有党”的做法,提出既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就应放弃共产党,而共产党又做不到,所以应该说一开始矛盾就是存在的. 而蒋介石在这件是上相比较而言还算是温和派了.实际上如我前面已经讲到的,孙中山联共也是无奈的选择,他一方面按抚国面党说苏俄已不是共产主义了,一方与苏共代表多次共同声明:中国不适合搞共产主义.如此这般欲盖祢彰.有孙中山在的时侯还能压的住,但隐藏了危机.其实共产党内也一样. 用张国涛的说法就是:”至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策略,更是纠分之源,闹的天翻地覆”.李达就为了反对这种政策而退党的.

闹归闹,大会还是如期召开了,大会选出照顾各派代表性的中央执委24人. 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方针.

据说在大会上毛泽东和李立三是发言最积极,发言最多的人.汪精卫感叹说:”究竟是五四运动中的青年,不错. 你看他们发言多踊跃,态度多积极”. 李立三发言常比较直接,锋芒太露,批评国民党的言论比较多.而毛泽东则比较婉转,常用孙中山的说法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两人做事的方式不同.大会结束时毛泽东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后补执委(相当于中共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具体负责上海方面的组织工作.而蒋介石此时还不是国民党中央委员. 毛泽东从此开始展露头脚.

年轻的毛泽东在一九二零年有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他于这一年冬天和杨开慧结了婚,没举行什么仪式.大概那年头也不需要什么结婚证.杨开慧就是夹了个书包走进毛泽东当时住的教师宿舍而已.用毛杨两人的话说,就是:不作俗人之举.不过杨开慧当天还是和两位女眷用六个银元办了一桌酒席招待从长沙远道而来的朋友.算是不能免俗.

二是用毛泽东的话说,他在这一年读了几本书,使他于一九二零年夏,在理论上和某种成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义者.此后丝毫没有动摇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
考次基的<阶级斗争>和吉古柏的<社会主义史>.

毛泽东生于一八九三年,小蒋介石六岁.家住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父亲叫毛顺生,是个农民.家境中等.毛泽东七岁起开始读书,教书的老师管的很严,动辄责打学生, 毛泽东常为此逃学.毛泽东的父亲脾气不好,经常骂他懒惰,让他去田里干活,动不动就打他,因而毛泽东很恨他父亲.毛泽东是属于不愿干农活的那种人, 后来他发现书里的英雄是不用干农活的, 因此他很崇拜英雄, 决心效仿他们.

毛泽东小时也是一个很爱犟嘴,很有反抗精神的孩子.为了反抗他父亲,他曾经离家出走, 威胁要跳水塘,与他父亲抗辩.等等.通过这些反抗,他父亲和教师都会给他一些原谅,这样就给他留下一个很深的印像,强权是可以反抗的, 只要你反抗了, 你就可以得
到好的对待.这种思想深深的反映到他以后的社会实践中.

毛泽东学生时期就表现出不同,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他非常关心社会, 读社会这部大书. 当时早慧的学生中流行一种游学. 既不带盘缠(路费) 外出旅行,了解社会, 了解地形地貌, 费用靠化来的, 用以考查自己的生存能力.

一次他和同学萧子升游走到安化县,欲拜访安化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化点盘缠. 夏默庵时年64岁, 学识渊博,经,史,子集都有研究, 非常高傲,一向不理游学的学生.毛泽东两次求见被拒, 第三次再来, 夏默庵方开门相见, 见面并不说话, 事先准备了一条原对
放在桌上, 以试来访人的文化深浅,原对写到: 绿杨枝头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看到这种情境马上明白主人用意, 略一思考即提笔写到: 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默庵看他写完,连声赞好, 大为欣赏. 遂留宿并赠八块银元.

毛泽东年轻的身体里流动着一股不安份的血液, 思想高远,只谈论社会变革,不谈柴米油盐,以谈论生活琐事为耻, (是否因此为他日后在经济建设方面屡屡失败埋下祸根)以至于自感孤独.他曾经为找志同道合者而登小布告征友 .结果来了三个半人. 一为共产党早期领到人罗章龙, 另两人现不知名,毛说这两人成了反动派, 半个人是李立三,只因李立三去见毛时,毛跟李讲了半天自己的见解,费了半天唾沫,李一言未发,
然后掉头走掉了. 所一毛说李算半个.毛一生喜欢用”半个” 来表现示一些人和事.比如后来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和.”半字师”等.

2.2
蒋介石虽然没有当上中央委员,但却被孙中山选中担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之所以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一方面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孙中山对他有眷顾,另一方面他也是科班出身,派他去苏联考察,应该说已暗含这层意思了.还有一点是张静江为他说项.张静江这个人没见他在国民党里作什么重要工作,却在中央的名单里总是有坐次.原因是他与孙中山认识的比较早,而且对孙中山上初期的革命多有帮助.

张静江早年是清政府驻法国使馆商务随员兼巴黎通运公司经理.官商结合发了横财.
1905年六月在去法国的船上与孙中山懈逅,几次交谈,深为赞同孙中山推反清政府主张.当即表示愿出资赞助同盟会.并与孙中山约定暗号.以英文字母顺序,A为一万,B为两万,C为四万,E为五万. 只要孙中山需要来电说出暗号,不必讲用途,即将所需之款寄上.后来果真如约.孙中山说他是同盟会时期”出资最勇和最多者”.

筹备黄埔军校之初,蒋介石的处境不是很妙,孙中山虽然委认他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但比他资格老的军队将领环立孙中山左右,使他沮丧,再加上有实力的军阀对他办军校嫉妒,让他也没安全感.范石生就指着鼻子讥笑他: 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军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完全缴你的枪. 完全视他如同儿戏.军校当时只有三十几条破枪,勉强够站岗用,军阀要收拾他还不跟捏小鸡儿一样,这也让他睡卧不安.

开办军校是当时中国一大”时髦”.是当时的风气,全国有军校几十所之多.国人整军经武之心可见一般.从此我们也看到,一个大国的崛起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要走百十年的道路.

孙中山几十年来的斗争,深深的感到建军的重要.现在苏联原出钱出枪出军事顾问帮他建军校.正是他投靠苏联的好处.但是苏联也给他塞了个条件,就是联合中国共产党.
黄埔学校招生的消息通过共产党和国民党组织的脉络传到各地.革命青年无比涌跃,其中以湖南省最为热烈,经过毛泽东等人的初选后,有一百多人初试通过.当时被称为黄埔三杰的蒋先云,贺衷寒,陈赓,以及小几岁的宋希濂都是这一批的湖南人.当时黄埔军校曾流传一个顺口流: 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庚的腿.可见都是有特点的人.同在第一期的还有山东的三李一王, 三李是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王就是王耀武. 1924年3月军校第一期正式录取是470人,后来有接收四川来的学生20人, 十一月份又并入程潜主持的讲武堂学生158 人. 一共六百多人.后来又建立了两个教导团由何应钦,王柏龄分任团长.这样一来黄埔军校有了自己的军队.教导团后来依孙中山的意思又叫党军,再后来有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黄埔军校的学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赶上社会大变革时代,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搏的很高的军衔,所以将星璀璨.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其他像我们熟习的: 徐向前,胡宗南,杜聿明,桂永清,余程万,关麟征,侯镜如,黄杰,黄维,郑洞国,范汉杰,李墨庵,周士第,宋十轮,张宗逊,郭天民,阎揆要.以及后几期的林彪,丘清泉,余洒度,廖耀湘,王耀武,朱云卿,刘志丹,李运昌,张灵甫,胡连,袁国平,倪志亮,唐天际,黄公略,毛人凤,赵尚志,赵一曼,胡筠,戴笠.等等,还有一些死的比较早的,如共产党里的王尔琢,左权,还有被张国涛杀害的许继慎.都是一时人杰.

军校其他一些重要部门的认命是: 廖仲恺为住校党代表,何应钦为总教官;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副主任;,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 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兼政治教官. 后因戴季陶坚决与国民党右派张继,谢持等人闹不和,离职去上海不干了,周恩来续任主任.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 号正式开学,举行了开学点礼,孙中山和宋庆玲莅临.各路在广州的军阀及孙政府要人出席观礼.这时侯苏联的援助还没到,学生里还没有枪,身上穿的还是粗布灰军装,脚上蹬的是草鞋,但是各个显的有青春活力,口号震天,军歌嘹亮.使军阀们看了心中震撼,当时就有人说:看吧,将来的天下者必是这帮新军. 有人提前退场,说是:看着心里不舒服.后来屡有军阀放出话来,要武力解决黄埔军校,枪毙蒋介石.也就不奇怪了.

翻开黄埔军校的校训,蒋介石的训话讲的最多的就是三个字: 不怕死. 比如他在1924年五月八日的训话就是: “我们革命军人的职分就只有一个死字,军人的目的也只有一个死字.偷生怕死不单是不能做军人,而且没有人格,就不能算是人”.他提的对联是: 升官发财往别处去,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然后是讲不爱财,和三民主义.当时处在大革命时代的人可能都是这种风格.记的我看到一本回意录说, 解放初刘伯承办陆军学校,在开学典礼大会上讲话就说过,到军校是来干革命的,干革命就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据说有一些青年学生当天晚上就给吓跑了.轰轰烈烈的二十年代初的大革命深深印在他们这一代的身上,影响着他们,也影响着下一代,文化大革命就是这种革命激情的延续,我们赶上个尾巴,我们读的懂他们那一代,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现在看来奇怪和不可思议的事情.

2.3
黄埔军校校圆里也不平静. 军校里有两个学生组织.分别是以蒋先云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和一个以贺衷寒为首的孙文主义学会.关于这段小历史共产党方面的回忆文章却大相经廷.有说是周恩来指使蒋先云,周逸群,王一飞(后两位是二期学生)成立的青年军人联合会. 蒋介石指示王柏龄,贺衷寒,曾扩情等人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又有人说是蒋先云和贺衷寒一起发起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后来贺衷寒闹独立性又分出去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我们不必追纠这些旧帐,我引入这件事主要是让你看到他对以后的影响,怎么个成立法无关紧要.

黄埔军校既是国党军的摇篮,也是共产党军的摇篮,年轻共产党员们的勇敢和才干在黄埔时期就开始展露.共产党员蒋先云是第一期的头名状元.展露头脚的贺衷寒,起先也是中国党员,可是由于跟蒋先云别苗头,越闹越僵最后跑到国民党里去了.陈赓不必说也是共产党.二期,三期黄埔生里的共产党员周逸群,李劳工等更了不得了.入校未几就组织了”星火社”.而且搞了一次成功的竞选.事情是这样的.1925年1月,国民党黄埔军校区特别党部届满,需要换届选举.在周逸群等共产党学生的活动下,选出的国民党部执委及后补执委全都是共产党员,没有一个国民党员.连蒋介石也落选.蒋很没面子.后在廖仲凯的协调下,蒋才叨陪末座,当了个党部鉴察委员.

有研究统计,黄埔前六期学生及教员中,共产党员有800人左右.在黄埔中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这就有在中山舰事件时,周恩来说的共产党在军中是有力量来制止蒋介石的反共行为的.但遗憾的是,在苏联的共产国际不同意.不同意共产党独立搞军队.共产国际的作法等于送给蒋介石一支军队.

学生被无端分成两个组织. 由于孙文主义学会有校长蒋介石的影子,所以气势旺一些.也有中间派,像杜聿明,胡宗南等, 这两个组织的学生经常吵架,后来发展到经常打架,拳头棍子都上,还发生过开枪事件.总之在学校里两派已经是经纬分明了,相互别苗头..以后到了国共斗争的战场上谁会手软?

黄埔军校的开办,苏联援助的承诺都在进行中.但是孙中山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个广州市住了众多不同派系的军阀,说起来都是他请来的,请神容易送神难,帮他赶走了陈炯明都是有功之臣,谁都不好惹,又谁都霸着一部分税收,所谓的革命军政府腰里没钱手里没权.日子十分窘迫. 广州的商民也对孙不满.搞的孙中山就觉的广州不是自己的家一样.恨不能躲开广州另谋发展.

他又祭出北伐统一的旗号,急急忙忙又要拉着一帮军阀出广东北伐.我说他急什么? 为什么不好好经营一下广东,等苏援到了,训练一支新军,把基础打扎实,再筹划筹划,再出兵不迟,不要这样毛毛糟糟的,屡出韶关未得寸土.军阀跟着跑腿,但他们乐得军响,没有银子才不尿你孙大炮呢.像比较有实力的滇系军阀杨希闵,范池生原都是顾品珍的部下,顾品珍死后群龙无首被唐际尧赶出云南,无处落脚,. 正好孙中山缺兵,就打了拥护孙中山的旗号,跑广东来就粮就响来了.能有主动性去北伐么?

孙中山发表了文告然后领着这帮军阀陆陆续续到了韶关.北伐还没打出去,后院就起了火.

广州市有个商团组织, 是商民自己捐款搞的民间武装. 起自清朝末年, 政府无力保护商民,商民只好自己组织武装用以自保.而商团的大当家的是广州市商会主席,英国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小老头子陈廉伯.商会为了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向香港南利洋行,德商山打士订购一批枪械子弹,即各式长短枪九千多支,子弹三百多万发,并向孙中山政府申请了进口护照.

一九二四年八月九日, 住沙面的某英国人密告运枪械的船将要到广州.孙中山立刻饬令各炮台注意截查,又通知廖仲恺按排军舰截船.

八月十号 孙中山下手令给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既取消前发军火入口护照,并通知税务司,禁止该军火起岸,听侯发落”.同日手令黄埔军校校长兼长洲要塞司令蒋介石:派江固舰监押该船来省. 蒋即派出江固及永丰两舰前去监押,十一日中午载运枪械的哈佛轮随永丰舰驶至黄埔,泊于军校门外.随即开舱清点.在案记录为:步枪四千八百五十杆,子弹一百一十五万发,驳壳枪四千三百三十一枝,子弹两百零六万发;大小手枪六百六十枝,子弹十六万四千六百发.全部起出封存于军校内,派了两个连的士兵守护.

商团知道后马上派人来交涉.孙中山说出两点理由:”第一层,护照的时期和枪枝到岸的时期不相符的疑案;第二层,你们商团所买的枪枝之外,另有许多枪的疑案;政府都是非查明不可”.理由是官冕堂皇的.其实真实原恐怕是: 1,孙中山急需枪去武装黄埔军校.2, 孙政府和广州市民的关系非常不好.自然商团也是其百性的一部分.而且是武装了的一部分.把武器交给商团不是等于把枪往敌人手里送吗.

明眼人一看就知到,商团一但这些枪到手肯定是要与孙中山作对的.而且陈炯明与商团有密切联系,陈炯明一直被广东人认为是广东人自己的武装.其他军队则是被孙中山雇来的外省军队.必欲逐之而后快.在孙中山眼里就是商团欲联络叛逆陈炯明图谋叛乱.孙中山当然不肯把枪械交给商团.商会因此在佛山和广州两地发动罢市造成社会上恐慌.孙中山欲行镇压,湘,滇军军阀们反对,不听调谴.

滇军第二军司令范石生又强行出面调解,孙中山无奈只好逶以周旋,在这其间,孙中山给军校发了约两千枝枪,及相应的子弹,还让蒋介石陆续发了一些枪给军阀部队,其中还给了范石生的部队一些.同时让商团出一些钱给北阀军,以交换回枪枝.廖仲愷也至函孙中山说他有点顶不住了,要辞掉省长职务.还有一个重要情况是,十月七号苏联派来送枪械和经费的小型巡洋舰”波罗夫斯基”号到达黄埔军校停泊.蒋因此至函孙中山说苏联支援的枪械比商团的枪好,而且数量也充足,不必再继续扣留商团的枪械,还落的市面上名声不好听.经这些变故之后.最后商团实取回枪枝四千多杆和十二万四千发子弹.

但这件事并未结束.孙政府与商团的敌视越来越严重.商民在很大成度上代表了基本老百姓.在这种局势下,孙中山采取的是”逃跑主义”急欲脱离广东.他不断的发文告,又给蒋介石发函.让蒋介石撮地把黄埔军校收拾收拾逃离广州.九月九日孙致函蒋:”惟广东一地现陷于可制吾人于死之因有三:其一,即英国之压迫----- 其二,即东江敌人之反攻,----- 其三,则客军贪横,造出种种罪孽.----- 有此三死因,此地不可一日再居,所以宜舍去一切,另谋生路.现在之生路,即以北伐为最善”.十月十一日再函:蒋介石:”现当将黄埔学校收束,俟到韶关再酌可也.------ 北伐必可成功,无款也出,决不回顾广州.望兄速舍长州来韶.因有某军欲劫械,并欲杀兄.故暂宜避之,以待卫队练成再讲话.陈贼来攻,我可放弃,由争食之军自相残杀可也.乱无可平,只有速避而”.

他的这种策略遭到蒋介石的抵制.蒋认为欲要北伐,先把广东这个基础坐实,得有个基地.蒋的回电是:”埔校危在旦夕,中正决守孤岛,以待先生早日回师来援.必不愿弃根据重地,致我党永无立足之地. ----- 务望先生早日回省,是为今日之成败最大关键也”.十月十日,即双十节,商团又鼓动罢市,廖仲愷等人又迭电孙中山报告局势严重. 孙中山下令.要商民马上开市营业,再敢罢市者,”人即正法,店即没收”.十月十一日蒋介石再致电孙中山称:”中正料,不久逆敌必来反攻韶关,各军非准备南下,击灭逆敌,断难北伐.中正当死守长洲,尽我职务.尚请先生临机立断,勿再以北伐为可能,而致犹豫延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现在北伐军内部本身就不稳,背后还有陈炯明,及商团武装, 根本没有一个稳固的发展基地. 这样四周危机四伏,前线将士怎能安心打仗,经费从哪儿来,物资哪儿供,完全是逃跑的行为.北伐怎么能成功?

所以蒋介石的意见是根本正确的. 现在有很多书写到这里都说是蒋的错,是蒋有野心所以不听孙中山的. 简直是昧着良心说话.听了孙中山的,国民党就完了.黄埔军校也完了.正是蒋介石平定了商团叛乱,又击灭了陈炯明,才有了广东这块基地.可以说是蒋介石挽救了国民革命,挽救了国民党.说他是是国民党里的毛泽东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这段危险时期一念之间的选择,蒋介石颇为自豪,以致于败退台湾后,有时还提起.一九六九年初,他就曾又捞叨这件事,言道:”-- 我认为广州和黄埔是革命的根据地,无黄埔,则革命军必无立足之地;无广州,革命政府即无复保障,更无进攻退守回旋自如之根据.所以广州和黄埔断断不可放弃”.我认为此言非常正确.

广州局势越来越紧张, 人心慌慌,社会上的传言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这边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文革时还没忘记,踢开原有政府,成立革命委员会),胡汉民任会长,廖仲愷任秘书;蒋介石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兼临时军事总指挥.政治部部长是汪精卫,副部长是周恩来,廖仲恺,谭平山.

13日,14日两天孙中山这边调集了武装力量.开始包围回澜桥,西门,太平门一带的商团.参加军事行动的有黄埔学生军,有吴铁城的警卫军,李福林的桂军,还有一些工农武装.
开始是轻武器交火.相持几小时之后,孙军开是用炮击商团的阵地.第一天没有解决战斗.第二天15日晨商团武装开始向西关内围收缩,双方不断交火互有伤亡.到中午时分
一帮理发匠用大量煤油开始在西关放火.火势很快漫延开来,沿街房屋不分良贱化为齑粉,商团不能再坚持立刻溃败.大火至17日晨才息灭.被焚烧房屋上千间,百性死伤惨重,财物损失无可计数.是此,孙中山更为广州民众所怨恨.

五天后的10月23号北方传来事变消息.正当吴佩孚的直军主力在山海关至九门口一线与奉军激烈撕杀的关时刻直军内部出现叛变,作为直军第三路总指挥的冯玉祥战场反戈,杀回北京,断了吴佩孚的后路.直军将士闻讯士气立刻瓦解,而奉军趁机将佩孚主力包围击溃,吴佩孚此战丧失了他从洛阳带出来的全部主力.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讲明,因为它直接应响到后来的北伐战争.也由于冯玉祥的战场反戈,使吴佩孚对冯恨之入骨,恨冯玉祥胜过恨张作霖,这种恨也对国民党领导的北伐产生了影响.

冯玉祥回到北京即囚禁了曹锟,驱逐了末代皇帝溥仪,然后要重开国会,因此电要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就是这次去北京而一去不返的.

评定商团叛乱之后,蒋介石在国民党里的名声大振,但在党内的地位并没有提高。翻看这段历史颇为令人感慨,蒋介石的这段经历颇像后来的毛泽东在红军时期的经历。其实蒋介石的军事才干,组织才能明显高于孙中山,更高于其他国民党高官,虽有平定商团叛乱之功,开辟广东根据地之策,在党里并没人把他看作领袖。即使随后的东征平定陈炯明,以致到北伐胜利,都不能跟本改变这种处境,真正使蒋介石成为国民党众望所归领袖的是抗日战争。现在总有人爱说抗战‘帮了’共产党,其实何尝不是‘帮了’蒋介石呢。

书归正传,我们不能跳过这段对国民党甚为重要的开基之战。在商团平定之前,陈炯明与商团之间就有合谋,里应外合夹击孙中山的势力。但没来得及动手,蒋介石只用半天时间就平定了商团。陈炯明只好单干了。一九二四年底,陈炯明改称他的军队为救粤军,他当然是救粤军总司令了。从谋略上讲他也不是单干,他还联络了滇军唐继尧过境广西,从西面夹击孙军。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

陈炯明的准备颇为认真。信心十足,信心基于两点,一,民心,各界民间团体云集汕头,邀请陈炯明回师广州驱逐孙政府。2,在时人眼里孙中山的主力是滇军杨希闵 ,胡思舜和桂军刘震寰。而这些人已经和唐继尧暗通款曲。因此陈认为是可以争取的力量。陈方将士被即将胜利的情绪所笼罩。

陈军攻击部队兵分三路,右路林虎领军,兵力两万,中路叶举领军,兵力一万,左路洪兆麟领军,兵力一万。另外地方上还有六个独立师有两万多人。也就是说陈炯
明拥有的武装力量有六万多人。

国民党方面孙中山走后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一九二五年元月十五日国民党政府跟据当时的情况,则针锋相对的发起东征讨伐战。国党方面的军队计有前面说到的滇军,桂军,及粤军许崇智部,湘军谭延闿,建国滇军朱培德,赣军李明扬。以及国民革命政府直辖的一些军队。合计有十万之众。也分兵三路,杨希闵率滇军为左路,攻击方向出增城已取河源攻击无华,兴宁,对手是林虎。以刘震寰桂军为中路攻击惠州,称为惠州攻城军 .以徐崇智领的粤军为右路,沿淡水,海丰,陆丰,潮州,汕头,攻击前进。攻击对象是洪兆麟军。蒋介石被任命为粤军参谋长。分配已定,黄埔军校学生军及教导团积极要求参战,蒋介石把这一要求向联军会议提出,竟遭否决。蒋不甘心,又请胡 汉民转请于孙中山,孙中山此时尚在去北京的途中。回电应允。后总部把学生军及教导团编入粤军,由蒋介石指挥。

为下面讲述方便我要介绍一下蒋介石所指挥的军队:由军校一期和二期学生组成的步兵总队,何应钦的教导一团,王伯龄的教导二团,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队,还有一个由第三期学生组成的入伍生营。计三千多人.黄埔军校应该还有留守部队,所以,大约四千人这个数字是对的。另外归蒋指挥的粤军还有,张达民的粤军第二师,该师参谋长是叶剑英。及第七旅旅长许济。共计一万人左右。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随军出征。

校军里有大批苏军顾问,有说每排都有顾问。不知确否,但苏联在穗人员高峰 时达六百九十人。所以连上有顾问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军事总顾问为加仑将军。从时人的回忆录上看加伦总是亲上前线,甘冒矢石,具体指挥战斗。而且商定作战方案时,他的意见往往起决定做用。此次行动据目击者说,学生军登车时,每个车箱都由苏军顾问登车检查装备携带情况,确定妥当后方才关门发车。

蒋的军队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一号由黄埔出发在虎门寨集结,与粤军会合,二月四日至五日,轻取东莞,再下石龙,常平。出师顺利。二月十日于常平车站等待修复机车时感慨而作诗,诗曰:亲率三千子弟兵,
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常空涕泪横

此诗大不好,为何要“涕泪横”缺少英雄气盖。这一点与毛泽东 不同,毛即使艰难时候也还能唱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生写诗不带哭字。随然说“咒逝川”是后改的但毕竟是该了。

徐向前的回忆也说过蒋介石的哭,----- ,更有失领袖形相的是蒋介石两次欲自杀。

接下来碰 到的第一个攻坚战是取淡水。淡水为一土质城墙,上设三层抢眼,守淡水的是熊略和杨坤如部约四千多人,杨是土匪出身打仗很勇猛。他们计划坚守待援。
洪兆麟已派3000 人马救围。

初时蒋介石对校军的战斗力心里没底。对攻击有些犹豫,想让粤军主攻,但加伦将军认为校军更可靠,提出组织奋勇队, 周恩来下部队作政治鼓动,你知道共产党的鼓动向来是很有力的.周恩来要求共产党员带头参加奋勇队.带领奋勇队的十名军官中有八人是中共党员员,两名国民党员.可见中共党员从开始就是勇冠三军. 奋勇队由每团抽105 人组成,分成七组,每组十五人, 带一架云梯.在大炮和机枪的掩护下,前赴后继,奋勇登城.教导一团首先入城.陈军不敌由东门溃逃. 蒋介石的部队进城后,喘吸未定洪兆麟派来的三千救援军刚好赶到,汇合逃出城的杨坤如,熊略残部立刻反过头来攻城.蒋军防备不足,接战一段时间后,第七旅和教导二团败退,教一团团长何应钦在这关间时刻,命令教一团二营营长刘峙带领 二营反攻.此时天已将黑,陈军呼喊而至,刘峙命令全营上刺刀,并不搭话,猛扑上去见人就捅,陈军为蒋军的气势所镇慑.惊恐而走,淡水城总算稳定下来了.

刘峙后来没打什么好仗,可是官当得不小,我就一直纳闷儿,蒋介石为什么给他那么高的职位打仗又不好.看来是在此一战成名的.

此战教二团团长王伯龄被撤职.升带领奋勇队冲锋的队长沈应时为教二团团长,但此时沈应时因战斗负伤住院.在这期间团长职位由钱大钧代理.教二团一营营长顾祝同在找不到团长王伯龄的情况下,带领全营坚守阵地不退,受到表扬, 全营官兵每人被奖历大洋30 圆.

接下来的棉湖血战也让何应钦一辈子都忘不掉.

蒋介石指挥的军队,于十五号取得淡水后,18日再取坪山,21日取三多祝和梅陇.27日
攻下海丰.陆丰,一路追击洪,叶部溃军,直过揭阳,向讪头,潮州攻击前进.黄埔学生军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路攻城掠地,早惊动了陈炯明的其他两路军,也让敌我双方的政要及军阀头目惊的目瞪口呆.由于孙军的左路和中路军不思进取,陈炯明把他自己的右路和中路军东调来加强自己的左路军.中路叶举军的加入并未挡住蒋的攻势.林虎的援军兵分两路,一路出紫金攻海丰,并于三月九日收复海丰.另一路出河婆攻击揭阳,意图截断蒋介石 的后路.

蒋闻讯后于三月十二日即回师出揭阳向河婆(今揭西)迎战林虎援军.十三日两军相遇在棉湖 , 鲤湖地区 , 教一团在棉湖先遇林虎援军.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立刻投入撕杀.林军人多势众, 对教一团呈包围状态.教一团不足两千人,而林军前后投入战场一万人左右.学生们不知恐惧以少战多,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血战不退.这时教二团尚在十里以外.蒋的指挥部随教一团在包围圈里.蒋本人及加伦将军,还有周恩来都在团部协助何应钦指挥.廖仲恺拄着拐杖监督随军役夫搬运弹药.林军发现何应钦团部在增塘村.集中攻击,增塘村四 周死伤叠陈,

军校生死伤残重,阵地有所动摇.蒋也被眼前地景像所刺痛,流着泪对何应钦说:何团长,你要坚持,必须想办发挽回局势,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败了,再无希望返回广州了.革命事业也将遭受挫折”.何应钦被情景所感动,也流着泪答道:”既然非拼即死,那我就去了”.说完舞抢冲出指挥所,命令刘峙仿照上次,挥兵肉搏.

在这紧要关头,蒋忽然想起炮怎么不响了.蒋回头冲着炮兵连长陈城喊道: 炮怎么不响了.陈诚说: 不知为什么, 炮打不响了. 蒋说:是都不响了么,你这个连长,不会亲自试一试??说着话,蒋介石和苏联顾问随陈诚来到炮兵阵地.陈城亲自操炮 ,瞄准正在进攻团部的林虎军亲自拉火发炮,嗐,奇怪了,炮响了,炮弹洛到敌军里一下子炸到十几个敌人.陈接着连发几炮 ,炸死几十个敌人,打乱了敌人冲锋的队形,遏止了敌人冲锋的势头.

激战中教一团黄埔军校学兵连,表现突出.史书多有褒扬.学兵连连长曹石泉,党代表曹渊,副连长唐同德都是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正好赶到.立刻投入撕杀.到下午四点,教二团和粤军第七旅赶到,稳住了整个战线.双方形成对峙.

战至三月十五日,粤军第一师陈明枢部及吴铁城率领的警卫军出兵直接攻击河婆断林军的后路.林虎军全线溃败. 棉湖一战教一团伤亡六百多人, 九个连长 ,战死六人,伤三人.


.蒋军乘胜追击,于十八号那下五华,而二十日攻占时林虎总司令部所在地兴宁.林虎逃走.二十一日攻占陈炯明总司令部所在地汕头.陈炯明军向粤赣边境,粤闽边境退去.

此次东征,国民党右路军一万多人,连战连捷打垮陈炯明四万多人,思其原因:一是黄埔校军作勇敢不惜死.当时对校军的教育,除平时教育的为革命不怕死,舍身取义之外,蒋与廖仲恺进军途中还制定了<革命军人连坐法>规定: 一班同退,只杀班长; 一排同退,只杀排长;一连同退,只杀连长;一营同退,只杀营长;一,团同退只杀团长.一师同退,只杀师长.如二月十五日淡水战斗中,教二团有一些部队顶不住退了下来,七连连长孙良就被当作典型而枪毙.事后蒋介石总结说:当时杀完孙良有些后悔,认为杀的仓促了.但现在想想,还是对的,若不然谁会”前仆后继,每于肉搏登城,碧血淋漓之时,毫无季怖状,浩然捐生,乐如还乡”. 二是,苏联的武器支援,经费支援,军官顾问.比如棉湖之战,如果不是关建时候大炮打响,那恐怕就很难说了,蒋军的炮,口径大,射速快,射程远. 还有铁甲车.林虎军作战也很勇,可惜缺少大炮,既便有炮,炮的威力也小,机枪也少.机枪也不如蒋军的苏式机枪火力猛,否则的话,两千人对一万人那是要全军复灭的.三是共产党的舍身赴死的带头作用.以及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所其起精神作用,思想精神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否则你就是砍头也挡不住退却.比如我们后面将会讲到的吴佩孚情况.当时的港报就有评论说:”是此次东江粤孙两军之战,换言之,即粤军与中俄两国共产党之战”.

说到此,我不禁想起,国民党人士多有国共合作国民党吃亏论.说什么: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了两次吃了两次亏.看看这段历史,果真如此么? 如果没有俄中两国共产党的合作,国民党肯定失败.孙中山一死,国民党肯定分崩瓦解.尤其是蒋介石,更不可能成功.蒋当时的政治地位不高,如果不是有军队支持,他不可能成为国民党政治领袖的.说来说去最笨的是共产党,纯粹是为别人做嫁衣裳.由于最初的共产党人不须搞自己的军队,只能为国民党卖命.单纯的认为中国没有大量的劳工阶级,不足以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没有看到很多农民实际也是赤贫的无产者.也没有看到即便是有地的农民,也存在大量的农民只拥有少量的土地和大量的土地却掌握在少量的大地主手里的严重的和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问题.所以得出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在中国成功,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得结论.而一心投在国民党门下,一心要为实现国民党的主义而奋斗.这就造就了国民党的军队,造就了蒋介石的领袖地位.

书归正传.

二十一日占领汕头后,蒋得到孙中山病逝得电报,蒋当时悲痛欲绝.口里囔囔自语:”先生死了,学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干脆也死了吧.说罢拔出身上佩的短剑就朝自己咽喉刺去,身边人员立刻上来抱住夺下短剑.众人纷纷言道:总指挥不能死,还要带我们去讨伐陈逆.蒋介石为什么会做这样 急的行动.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蒋的地位不稳.而且实力不强.孙中山一死,他政治上没了靠山,武力上怕军阀们把他吃掉.把他抓起来枪毙都有可能.所以这时他想死是真心真意的.可是后来突发的”刺廖案”给了他打击别人的机会.我们只能说”吉人自有天相”了.

前线蒋介石所领军队于三月三十号在兴宁,开展奠祭孙中山活动.活动为时一周





2.3

广州平叛和二次东征

拿下梅州,汕头之后,蒋介石带的校军何许崇智的粤军在这一带休整,编制上也做了
调整,将两个教导团合编为党军第一旅,何应钦认旅长,新成立教导三团,钱大钧任团长,

四月初参加东征的杨希闵等滇军,和桂军刘震寰等部都陆续撤回广州,发动反叛,到五月下旬反叛行动已经全面展开.街上的军阀军队你来我往,抓人杀人,有的手里举着牌子”拿获共产党员就地正法”.你要注意的是,牌子上写的是共产党员而不是国民党员.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情形.在这种局势下,国民革命政府机关都退到黄埔岛,依靠黄埔留校军人的保护.

当四月下旬,杨,刘撤军回广州叛相已明的时候,蒋阶石,廖仲恺,加仑就去了汕头找许崇智商量对策.当时来讲许崇智的态度很关建.许在军中资格老,手上兵力多.争而取他的支持很重要.当时会上发生争论,蒋一开始提出自己的意见.考虑到北有陈炯明残部南有杨,刘叛军,杨,刘的辈后还有滇军唐继尧,借道广西,进入粤境为后盾.蒋提出先不急于回广州.可先留在江东发展,待时机成熟时再回广东.但加仑将军不同意此论,认为广州不可丢.一是税收比江东大的多,有了钱才可以发展自己的军队,二是广州是联
接外界的窗口.三是,对校军战斗力有信心. 后来的会义连开三次,将介石大部分时间时在沉默思考,会义基本是以加仑的意见为主,进军方案也是加仑制定的.你可以看到实际上这是的国民党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会议决定动员三万兵力,分东路,南路,西路回师广州讨叛.蒋介石对兵力分配有异议,
但是未获多数.散会后当送走了廖仲恺和加仑,蒋又找粤军总司领许崇智提出多留军防守江东,他只需带八千人枪回师就可扫平叛乱.许以会议已经作出决定不宜改变为由加以拒绝.

这样蒋就任东路军总指挥,带领党军何应钦第一旅两个团,钱大钧的教导三团,粤军陈铭枢第一旅,粤军许济的第四师,警卫军一个旅.等共计一万五千多人,浩浩荡荡离开梅,汕地区会师广州.

平叛之战六月九日开始到六月十三日结束,没碰到甚么硬战,.只有滇军杨希闵的六个警卫团抵抗了党军一天时间,第二天党军调整部署再攻杨军就无力抵抗了.战线崩溃,后被谭延闿和朱培德部兜住屁股缴了械.

海军站在国民党一边,当进攻开始时用舰炮支援第三期入校生军对广九线的进攻,直接用舰炮炸死滇军在前线指挥的师长赵成梁.结果广九线上防守的滇军立刻也溃不成军.

蒋介石是六月十三号进入广州的.

国共两党一干政要及其嫡系军队进入广州后,两党的政治要人开时筹划组建政府的事.以前孙中山在时,曾经叫过”护法军政府” “大本营军政府” 等都是阶段性的政府.已不合时宜.眼下是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就由胡汉民召集一干政要于六月十四日召开中央政治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国民政府.名字看上去正规多了.有了长远打算.

七月一日,会议选出十六人的国府委员,蒋介石未进入国府委员行列,因为从职务上蒋还是 粤军参谋长在许崇智之下.会议还选出胡汉民,汪兆铭,张人杰,谭延闿,林森,许崇智为常务委员.汪精卫被选为主席.国府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共八人,蒋介石为八个委员之一,军事委员长由汪精卫兼任.

从以上的选举结果看,蒋介石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视.还未进入政策决策圈.而这种局面并没维持多久,就因为廖仲恺被刺案而打破了这种格局.蒋也就成为政治军事上妁手可热的人物.

首先看一下蒋这一段的做为.蒋非常懃奋,六月二十三日至七月一日写成了奠定今后国民党军事政策基础的<军政意见书>涉及军费,军队编制,军备设施,军事教育,及改良士兵的生活等等,内容全面而详细,对国民党的军队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蒋介石勤思襌虑,积劳成疾,于七月出因鼻出血而晕倒,住院期间仍不忘工作,不断上书中央政府及总司令许崇智,提出练军,制军,及军费等问提.实在勤奋.住院期间做了手术才治好鼻病.

如前面我们讲到的,对联合共产党这件事在国民党内部有很大的意见分歧,国民党的元老大部分人都是坚决反共的,叫的出名子的就有:居正,林森,谢持,张静江,戴季陶,邹鲁,吴稚晖,张继等等,而握有实权的五个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当中,胡汉民和许崇智也是反共的.

汪精卫,廖仲恺,蒋介石是积极赞成联共政策的.他们明白国民党只有得到苏俄共产党的援助才能成功.虽然也许他们也明白将来某一天还是会和共产党有分争,但眼前没有苏共的帮助就活不下去.人的思想来自环境,物质决定精神.孙中山何尝不是如此?
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还有一点我在这要特别指出借以窥视孙中山的内心.孙中山几次不在广州大本营时都是指定反共的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务.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次北京之行时依然是指定胡汉民代理大元帅职务.而不是让亲共的汪精卫来担当此任,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内心倾向.孙中山联共实为不得已而为之.

而反共的国民党人士也并没有都闲着,文的有西山会议派,武的有一些反共俱乐部
聚拢了一帮痛很共产党的人,有政客有失意军人,酒酣耳热时,咬牙切齿,咒骂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 他们筹积资金收买敢死之士,以图得呈.上了他们黑名单的有苏联顾问,还有汪精卫,廖仲恺,蒋介石.

蒋介石首先遇刺.关于蒋介石的遇刺,说法上比较混乱,大部分史料是跟据蒋的卫士长密熙的回忆发生过两次.而且没有具体时间.只知到是廖仲恺遇刺之前发生的,大约是八月初.而实际上蒋的妻子陈洁如的回忆录里还记载过一次,时间应为廖仲恺遇刺之后,估计可能因为国内作者当时没机会看到陈洁如的回忆录,所以只记了两次.

资料上说,有一天下午卫队长密熙带着卫士及两部汽车去北教场的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部接蒋去城里的黄埔军校办事处上班.蒋的车插有一面青天白日小旗.卫士的车没插旗.当蒋坐进去后不知何故,车发动不起来.司机只好下车查毛病,蒋不耐烦等,就下来上了卫士的车.队长密熙带一个卫士随蒋,而警卫排长张友文带六个卫士等车修好后坐车后来.结果当卫士坐的车到了东坡楼附近时,东坡楼附近的驻军对着汽车猛烈开火射击.将车打翻,油箱打着火,死了两个卫士.

经查驻军是粤军第四军(就是后来北伐时的铁军)两个连长接上级命令: 看到有插青天白日小旗的汽车过来就打,把车里的人全部打死,有重赏.后查清是有军官接受贿赂替别人办事.事后扣押了一个旅长,两个连长交军法处审判.

另一次是在蒋介石住家附近,当时他和廖仲恺家住邻居.在东城门外山脚下.廖建了两栋小楼,一栋自住,一栋让给蒋介石夫妇住.事件发生之前,就有卫士报告卫队长密熙,说近两天有两个行迹可疑的人总在附近转悠,一个穿长衫,一个穿短衫.密熙立刻命令卫队提高警剔注意这两个人.果然有一天下班回来,车走到城门附近,就看到这样两个人,

密熙立刻拔枪准备,并同时回头报告蒋说:发现两个形迹可疑之人,我已作警戒准备.密熙说着就摇下了前车窗.当车接近这两个人时,只见穿长衫的欲要抬手,密熙不等看清对方是否有枪,伸枪就打.啪啪,两枪穿长衫者应生倒地,密熙喊司机不要停车,快开.
后面车上的卫士把穿短衫的摁倒活捉.经审问是前商团团长陈伯廉派来的刺客.

陈洁如记录的说,有一次蒋介石要她陪蒋去开会,午餐过后他们并肩走在财政大楼二楼的走廊上.后面跟,一群政客,议员,卫士等,突然有一年轻人迎面走来,双手捧着一些叠着的报纸,当走到面前时,青年对蒋说:你霸占我堂兄的军队,还把他手下最好的两个将领枪决,现在就给你这个.说着就从报纸里抽出一枝手枪就打,蒋的卫士从后面跳上前去夺枪,枪打歪了,又上来几名卫士打死了刺客.经查刺客是许崇智的堂弟.

陈洁如讲的这件事可信度有多大,值得怀疑.其一蒋介石是革命军人,又一向律己甚严,开会带着老婆似乎不大可能.其二,按陈说的行走顺序,卫士走在后面,她和蒋并排走在前面,当时的地点有是在二楼走廊.在刺客举枪的瞬间卫士怎么可能越过陈洁如和蒋介石扑住刺客的手呢?太不可思意.权且记之.

廖仲恺被刺案却是有具体时间和人物的.1925年8月20日早上九点左右乘车去中央党部开会,车到门前,车里的人先后下车.就听一阵枪声.何香凝说当时她以为是鞭炮声,当她转过脸来就看到廖仲恺已躺在地上了,卫士也在地上躺着,同车的陈秋霖也正在痛苦的慢慢倒下.这时她才意识到是行刺.赶紧上前抱住廖仲恺.在去医院的路上廖就一经断气了.

凶手陈顺开被打伤并抓获.

得到廖仲恺被刺的消息,蒋介石极度的愤怒和痛苦,以致于脸部肌肉不听的抖动,身体也在发抖.廖仲恺跟蒋的关系的确不一般.在办黄埔军校的事情上廖仲恺就是蒋的靠山,遇到棘手的事都是廖出面解决.比如办军校的命根子,办校经费.蒋一开始上任就被经费的事难倒了.苏联的经费还没到.没有钱怎么办校?撂挑子跑了.是廖仲恺四处跑着低声下气的跟军阀要钱.使军校能够为持开张,又把蒋叫会来当校长.

后来虽说是有了苏联的经费,但是军校要扩张,要打仗,要办的事情不断增加,经费还是不够.廖遇刺的头天晚上就是在为军校筹措经费.很晚才回到家.另外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好,平时少言寡语,不联络人,结果在25 年初的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改选时,从执委的位置落选.后来还是廖出面跟大家做工作,才让蒋担任了个监察委员.还有正如前面已讲到的,蒋这时住的房子正是廖让出的自己的房子.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属于那种同志加兄弟的关系.而决不是我们看到的共产党宣传的什么蒋介石派人刺杀了廖仲恺.可见历史被歪曲的有多历害.

廖案的发生及后来产生的结果使蒋介石在的其人生道路上大大的前进了一步,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蒋介石成了廖案的最大受益者.恐怕蒋本人也没想到.

廖案发生当天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廖案特别委员会,彻查廖案.特别委员会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被受于政治,军事,警察全权.8月25号又成立检察委员会,由朱培德,陈公博,周恩来吴铁城等九人组成.负责检察事宜.

调察展开之后很快发现,刺客来自由胡汉民堂弟胡毅生为头目的反共俱乐部”文华堂”主使.这样胡就受到牵连,开始有点失去说话权.再调察下去,粤军多名将领涉案.
许崇智也脱不了干系.到这时蒋和汪才看到联手搞掉着这两人既可了了廖案平了舆论又可搬掉政治上的拌脚石.为了蒋便宜行事,汪为首的军是委员会又任命蒋为广州卫戍司令.

8月25号,党军和军校学生队开是拘捕一干人犯.当即拘捕林直勉,胡瑞清,及粤军将领梁鸿楷,杨锦龙,张国桢等人并将这些人所率领的粤军缴械收编.蒋对许崇智还算客气,派兵包围许崇智在粤军总司令部的家之后,派人给许送去一封信历数许的罪行,.信的大意是,廖案发生,军民共愤,而害党叛国者均为吾兄所部.兄当负知人不明,用人不当之责.又霸占中央银行,囊括全部税收不给各军,再又只顾自己敛财,几个月不给士兵发饷,惹起官兵愤怒.最后希望许能自动逃亡躲避风头.许无奈只得逃去香港.

拘捕胡汉民有一点戏剧性,去执行拘捕任务的是校军一个军士和两个士兵,胡的女儿来应门,胡女问到:你们来干什么?军士答到:我们是来逮捕反革命分子胡汉民的.胡女说:你们等一下,我看他在不在.说罢进内屋告诉了胡汉民,胡汉民从床上下了赤脚从后们跑到汪精为家躲避.要汪保护他.汪一面招待他一面悄悄打电话给蒋,蒋即派人来把他带走,送到黄埔军校软禁起来.后给了个出使苏俄的名义,迫他出洋.

而廖案主犯朱卓文,胡毅生则逃去香港.

周恩来也差点丧命,廖案发生后他即赶去医院探视,后又和蒋介石等人商讨工作,两天没回家.等把全城戒严抓捕凶手的工作安排好,要赶去司令部时,没想到戒严提前了两小时,口令也变了.当周的车到司令部门口时,卫兵喊口令.他们答不对.卫兵立刻开枪,命中司机头部,司机当场毙命,鲜血溅了周一身,周赶紧爬在下面,并俟机高声报出自己的性名,卫兵才停止射击.

就这样该抓的抓了,该清除的清除了,该解散收编的部队解散收编了.回眼望去国民党的领导层上只剩下汪精卫,谭延开,蒋介石,而位在蒋之上的,政治影响力在蒋之上的只有汪精卫了.这不谛像是一次政变.而汪,蒋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次清洗,依靠的是共产党的支持.由于共产党的支持,才有战斗力极强的党军和校军,而这只部队的战斗力来自苏共的武器支援,来自苏共的经费支援,来自中共党员不怕死的精神.经过第一次东征,经过回师广州驱逐军阀的战斗洗礼,使这支军队变成人人敬畏的虎贲之师.

再者蒋在政治上占上风.国共合作是孙中山共开倡导的,是政治上的主流. 而胡,许都是反共派.政上不占主导.再有就是舆论,由于暗杀事件与他们有牵联,所以反共派在舆论上趋下风.

事实上苏联顾问团在广州的政治生活里很有影响.据李宗仁回忆当时广州的政治人物均以能去包罗廷家里一坐为荣.

经过这次清洗,广州就成了山河一片红了.政权基本掌握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手里.国民党右派逃的逃,下台的下台.

廖案的处理从8月20号发生一直到9月25号算基本告一段落.这一时期陈炯明的粤军又在广州附近的活动加强.广州国民政府又决定东征平定陈炯明.史称第二次东征.
与第一次东征不同的是,这一次蒋介石任东征军总司令,以黄埔军校生为骨干的第一军,及重组后的第四军为主力.共产党员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和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及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此时苏联军事顾问已换人.已经不能像加仑将军那样对蒋施加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东征以会攻惠州为最重要最激烈之战,连续猛攻两天,多次组织敢死队,国民党员,共产党员都有参加.共产党是由蒋先云负责组织.陈庚,陈明仁都是以连长的职务参加了攻击惠州的战斗.到后来炮弹几为不继,蒋介石几乎动摇了攻击决心.好在炮弹及时运到.蒋介石,苏联顾问罗克觉夫,周恩来等人重新调整了布署.又在大炮支援下开始攻击,这一次陈明仁连的士兵攻击得手,登上了城墙.一但有了突破口,后续大队源源而如入,守城军不能敌挡出东门而逃.

实际守城军的人数并不多,只有三千人左右..而蒋的攻城人数有七,八千左右.死伤近六百人二次东征的死伤主要发生在此.当时认为这个战斗已经是很惨烈的了. 哪知道以后发生的战斗要比这次惨烈的多.比起后来的战斗这次战斗不算什么.中华民族注定要经过火与血的洗礼,才能浴火重生.才能脱台换骨.当时的军中画家梁鼎铭据此于数年后画了幅<<惠州之战>>,此画我在台北蒋中正纪念堂里见过.总之攻下惠州很有成就感. 要知到当年孙中山用三万人围攻惠州一两个月也没打下来.

随后发生的战斗却差点让蒋介石把命丢了.打下惠州顺手得了惠阳,蒋的军队一路追击而去.前锋已达五华,而在华阳集结的林虎部趁机反扑过来.林虎部是粤军劲旅,且有一万多人,一下就把在此地布防的谭曙卿第三师给打垮了.蒋得讯后,刚开始不信粤军后卫部队有这么强,亲自赶来指挥,结果遇到了大败溃,指挥顿时不灵,蒋先云为党代表的四团也溃退下来.蒋先云站在路口阻挡溃兵.高喊不许跑,谁跑枪毙谁.结果溃兵把蒋先云抬起来一块跑.在此情况下蒋的表现还是挺勇敢的.当负责警卫的陈赓请他撤走时.蒋说:现在不能撤,打到一兵一卒也不能撤.眼看敌军逼近,陈赓和卫士们又架又背,把蒋带出去十于里.坐在田里歇气时,蒋突然对身边的人说:我不走了,我要在此杀身成仁.誓师时我曾训戒你们,战死则罢,战败则杀身成仁,决不逃跑,回去我无颜见江东父老.说罢拔出随身短剑,陈赓等人赶紧夺下短剑,并劝导说:你是总指挥,你死了部队怎么办?何况溃败的又不是咱们黄埔军.撤出后你还可以领着我们反击啊.就这样又说又劝,蒋的情绪稳定一些.蒋说自己走不动了.陈赓等人又背着他走.蒋因此向陈赓许愿,说:你是我的好学生,我将来一定重用你.

蒋后来调来三个师,打垮了林虎部.此役之后粤军彻底溃散,陈炯明去香港做了寓公.粤军不复存在.国民政府彻底解决了东江之患,广东由此统一在国民政府之下.蒋也由于东征的彻底胜利其声望也如日中天.回想当时如果真的战败回来 必然成过街老鼠,破帽遮颜.有可能从此失掉兵权,广州恨他的人多哩.所以他当时想自杀的心情也是颇真切的.

平定东江陈炯明粤军的胜利使得蒋介石在国民政府内的声望达到空前的高度,各政府要员均依为干城.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携一干政府要员联名发贺电给蒋颂扬他的战功.称蒋:”成总理未竟之志,立广东统一之局,树国民革命之威声,凡属同志,莫不钦威.”有了这样的战功,有了这样的军中地位,再加上左倾的言论,联共的主张,及秉孙中山遗志的宣扬.他无疑就是当时的政治明星.

蒋被当时的国民党右派呼为”蒋介石就是共产党”可见蒋当时之左倾.回顾一下蒋当年的左倾言论来看他当时的公开的政治面貌.蒋说:”总理面谕,鲍罗廷的主张就是我的主张,凡是政治上的事,-----你听他的主张,要像听我的主张一样子才好”.又:”一定要照俄国革命的方法去做,才是总理的信徒”.又说:”苏俄同志不来指导我们革命的方法,恐怕国民革命军至今还不能发生”.这句话简直就和”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有异曲同功之妙了.他还说:”我敢率国民党内共产与非共产诸同志集合于国民党青天白日之旗下,为实行我总理革命主义而死.------ 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亦为共产主义而死.”在25年12月25日的演讲中又说:”总理深知必能包括共产主义始为真正之三民主义.同时亦必能容纳共产党,始为真正之国民党.”

蒋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以沙基惨案为例.1925年6月23号广州工,农,学各届约七万余人,其中有黄埔军校生几百人,举行纪念”五卅惨案”大游行,当游行队伍到达西堤沙基西桥口时,遭到珠江对岸沙面英租界里步枪和机枪的射击.游行的人被打死23人伤170多人,前边提到的学兵连长曹石泉(现已是学兵营长)就是在这里被打死的.当蒋接到电话通报”沙面惨案”后,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帝国主义者,不以华人为生命,屠之如犬豕,国耻至此,我何已为生?”蒋由此终生恨英帝国主义.前面我们讲到蒋因鼻病住院,住院其间仍勤奋工作,写出军政意见书.在军政意见书中就专门提到,要在西南地区发展革命力量,积三年之准备,然后与英国决战.致于为什么要在西南发展革命力量则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帝国主义势力薄弱,炮舰到不了.他认为中国革命的直接对象是帝国主义,军阀不过是枝叶问题. 中国革命应该放到世界革命之一的高度来看,而不仅仅把他看成是中国国内的革命.蒋说:帝国主义最凶狠的毒计就是挑拨中国国内的战争.又说:最痛恨他买中国人来打中国人.由此可知,帝国主义者实为吾人之死敌,其间绝无妥协调和的余地.我今天可以说,帝国主义不倒,中国必亡,中国不倒,帝国主义必倒.

蒋介石非常主意读书学习,在东征的战火分飞之中总是手不释卷.蒋在二次东征打败林虎军后,有空读<<泰戈尔转>>,这时前面的战事还没停止.东征之后又读<<社会进化史>>,<<大学>> <<史纪>>等等,蒋是一个勤奋自勉,发奋读书,而又生活简约,生活有规律的人.比较注意自己的形像.

由于蒋介石左倾的政治面貌,加上平定陈炯明,平定滇军叛乱,以及廖案发生后的整肃行动.使得蒋的威望大增,军中政界不乏崇拜者.蒋在1926 年1 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顺理成章的进入国民党中央领导层.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里的常委.中常委共九名他们是:汪兆明,谭延闿,谭平山,蒋中正,林祖涵,胡汉民,陈公博,甘乃光,杨匏安. 毛泽东当时被选为后补中执委委员.蒋在党中的地位开始超过毛..蒋进入核心领导层.形成了党政汪精卫,军事蒋介石的领导体制.

2.4

三.二零中山舰事件.

事件起因于贺衷寒的一份小报告.蒋本身对共产党和汪精卫都存有介心,所以共产党员多被安排为党代表而不是军事长官,不让共产党员掌握军队.当他在东征前线还未回广州时,接到贺衷寒一份小报告.向他报告广州国民政府发生的人事调动和一些事 件.其中说到留守广州的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兼广州卫戍区司令王樊功与汪精卫及苏联顾问季嘉山走的很近,为一时之红人,如果校长还相信他,必为后患.又说李之龙已调任海军局长(挂中将衔,要知道蒋介石当时才是中将.)尊奉汪的命令积极查处虎门要塞司令陈肇英走私的事,说李之龙与汪走的很近.由于对李之龙的任命事先未征求蒋的意见,这不能不引起蒋的猜疑.蒋一定认为这是汪联合共产党抓军权的一个步骤.加上他身边一帮如贺衷寒这类反共分子的鼓噪,促使蒋决定反击.

其实贺衷寒原来也是共产党这边的人.贺原是中国最早的共青团员,是学生里的激进分子, 自己一个人办过通讯社,鼓动学潮.后被当局查封破产.找到董必武求职,当时正是国共两党在各地密秘征招进步青年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时期,所以董必武就写了封介绍信推荐他去广州找廖仲恺报考黄埔军校.贺是湖南人与同是湖南人的共产党员蒋先云争青年中的第一.结果总是差一步,蒋先云在考生中成绩名列第一.入校后蒋与李之龙等人又率先搞起”青年学生联合会”组织并成为学生领袖.受好胜心的驱使贺不愿委屈在蒋,李之下,又另行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与之抗横.事事做对.结果渐行渐远完全走到共产党的对立面.

对于贺的这种反逆行为周恩来在二次东征攻下汕头后的庆功宴后,借着酒劲曾劝导过他.周劝他不要事与蒋先云等人的青年联合会作对.贺说他就是看不惯蒋,李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由争强好胜而走向对立,从而改变政治面貌,贺可以说是够典型的.而这位黄埔军校里亲蒋派学生里的大哥,追随蒋介石一生都未被受于军权.不知是因为他的文书气太浓还是由于他原是共产阵营里人的背景的原因.

还回头说中山舰. 1926年3月19号深夜(即20号凌晨),蒋介石突然派兵闯入海军局代局长,黄埔一期学生李之龙(中国党员)家里,将李之龙绳捆锁绑抓了起来.并派兵占领中山舰,同时广州施行戒严. 还派兵搜查了苏俄顾问团住处和参谋团住处,以及海军局,航空局, 制弹厂等单位.还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纠查队的枪和苏联顾问团的枪.等于搞了一次政变.空气中流动着一股恐怖的气息,遥传着共产党要用中山舰劫持蒋校长去苏联的政治消息.借着这个遥传,蒋避迫在第一军的共产党员党代表退出第一军.而对李之龙经过一个多月的审查也没审出什么实事.又把李之龙放了.

1926年3月20号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一场内斗,事件的起因扑溯迷离.蒋介石的一句:”等我死后看我的日记”.封住了口子.对于这件事,共产党的宣传一直是说:这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背叛革命的先兆.细读当时的资料,我认为共产党说的是对的.而蒋更直接的目的是冲着汪精卫来的.汪把李之龙提到海军局局长的位置,挂中将衔,是有意借共产党的力量,分蒋介石的兵权.为蒋介石的确是个人物.用霹雳手段除掉肘掖之患.

试想蒋有何权力一个人就下戒严令,采取这么多行动.包围,搜查,缴械,逮捕,国民政府的权威呢?左派人士去哪儿了,苏联顾问团的权威呢?共产党人怎么不发出声音那?读历史的人读到此都会发出这样的质问.

那我们就回放一下历史看看各方人士当时都在干什么.先说蒋介石.蒋于1926年2
月初回到广州,立刻于2月26号借二师师长王樊功去向他汇报工作的机会玩儿了套空城计.蒋本人不在住所,只有一名侍从和七八名卫士在,当王走上台阶时,蒋的七八名卫士上前下了王和他的卫士的枪,王急于趋内找蒋,结果侍从迎上来说:蒋先生让我通知你,你已被解除职务.这是三千块钱和一张船票,为保证你的安全限你立刻离开广州.王到此时,不知是委屈还是紧张泪都流出来了.无处述说急急离去. 蒋拿掉了王樊功随即任命刘峙为二师师长.控制了广州的城防.

关于中山舰的起动可查到以下记载.海军局值日官日记记载:(三月)拾八日下午七时,有黄埔军官学校后方办事处派员(黄埔军校驻省城办事处主任欧阳钟,此人为孙文主义学会骨干份子)来局.请即派有力兵舰两艘前赴黄埔听候差谴.因李代局长电话不通,无从请示办法,故即传令带同该员面见李代局长面商一切.

那么鸥阳钟是否见到李之龙了? 据1926年3月31日<<欧阳钟供词>>载:其时,适李代局长因公外出未遇,由作战科邹科长(即海军局参谋厅作战科科长邹毅)面允请示李代局长之龙,设法派舰前来听候差谴.钟于是即返办事处.

邹毅是怎么处理的呢,因找不到李之龙,邹派人送公函到李家,邹写到:军校办事处欧阳钟秘书(误将主任些成秘书)来局,谓接黄埔邓教育长电,谓奉蒋校长面谕;命海军局派得力军舰两艘开赴黄埔,交蒋校长调谴.职已通知宝璧舰预备前往,其余一舰只有中山,自由两舰可派,请就此两舰决定一艘.

李当天晚上回到家后看到邹的送来的公函,即签署调谴令,由于自由舰还在修理当中,只有调派中山舰和宝璧舰前往.宝璧,中山两舰一前一后于3月19 号的晨曦中驶达黄埔. 19 号晨欧阳钟也给海军局补签了调舰的公函.

19号早上 9 点多钟,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手持海军局的派谴令到黄埔军校接洽,见到军校副官黄珍吾.据黄事后给蒋介石的报告称: 十九日午前九时,中山舰长章臣桐来校,职奉教育长命前往接见.当时该舰长持出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命令一封,该命令之内容乃派中山舰火急开赴黄埔,归蒋校长调谴.舰长之来校,乃为请示任务,并云若无十分重要事情则给其回省,另换一小舰前来候用.职当即回办公厅报告教育长.当时教育长公事颇忙,仅命职转知该舰听后命令.职转达后,约十一时许,而省中该局长来电催该舰回省城矣.

19 号中午李之龙为使中山舰回省城给从苏联来的苏共中央使团参观,亲自打电话给蒋,要求调中山舰回省.蒋当时的位置应该是在广州不在黄埔.李与蒋的通话内容无人知晓.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蒋的说法.蒋说:”我没叫你开去,你要开回来就开回来好了,何必问我作什么呢?”我对蒋的说法表示怀疑,如果李之龙心中无鬼必然对蒋的回答产生警觉.是谁假传命令? 作为政府最大的一条战舰,一升火开动就牵扯各方神经,竟然被莫明其妙的骗开了一回.事情能不严重么?能不追查他的下属么?反过来说,如果李之龙有阴谋他就没必要打电话请示蒋,他既然能命令它开出去就能命令他开回来.


蒋事后把黄埔军校青年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的几个头头蒋先云,贺中寒等人找来介绍情况是说了几点理由.1,我由黄埔乘气艇到广州东山住所,刚坐下就有人打电话问我今天回不回黄埔,而且在不长时间里连问三次,此事反常引起我的警觉.经查中山舰升火待发,工人纠查队有整装待发迹象.2,中山舰回省城之后,应该没有事情就要熄火,但他生火生了一夜晚,形同戒严.种种迹象表明有扣押我于中山舰送往异地加害的企图,为防不测故权宜处置.又说:为证明我不是反革命分子,我愿意去做一切该做的事情.我的未来操在你们手中.接着说:必须马上同右派断绝关系.因此我决定解散孙文主义学会,为了公平起见,同时解散青年军人联合会.我正在考虑成立黄埔同学会,由我亲认会长.

蒋先云问蒋介石,打电话的人是谁,蒋说:我死已后,看我的日记.现在可以说了,因为陈洁如的回忆录里有记载.陈的记载说是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连打了五次电话给她问,蒋介石什么时候回黄埔,汪打算和蒋一起去.引起她的警惕.蒋与汪的组织关系如此的靠近,只因多问了几局行程就起疑心,说明他们两之间已有疥蒂.

“三.二零事件”,蒋采取行动之后汪是怎么表现的呢,周恩来对包惠僧说: 我去看汪,他气的擂胸顿足,以头撞墙,像小孩一样,毫无办法.让人不可思意的是,汪一人身兼三职,国民政府主席,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无论从哪种职位讲召开会义,宣布组织措施都是可以的.他放其一切他应有的权利,让人觉的他真是有阴谋.

共产党方面遇到这么大的事不用召集就会聚到一起讨论.活动中心在苏联顾问团住地,周恩来,陈延年,恽代英,苏联军事顾问团长季山嘉.毛泽东也去了苏联顾问团住地加入激烈的争吵.但不知道周恩来是否同时也在,因为沈雁宾的回忆他当时陪毛泽东去了苏联顾问团住处,留在传达室,听见有很多人在争吵有毛的声音,毛回到住处后只提到只提到季山嘉和陈延年,没提别人,也许别人不是负责人所以没提.共产党人形成两种观点.季山嘉认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基本指到思想是在中过实现国民革命,而现在国民党的实力人物就是蒋介石,我们不但不能反对蒋介石,还要支持他.实在荒谬.毛泽东则提出完全向反的意见.毛认为对蒋介石及右派国民党人不能示弱,你示弱了他们就得步进步,你强硬了他们就缩回去了.毛认为就广州市而言蒋的实力比较强,有一个师加一个营的兵力,但是放到广东省的大范围里看蒋并不占优势,其他各军本身都与蒋有矛盾,而且也是听中央的,广大士兵是要革命的(蒋曾对学生说.我如果反革命你们可以打死我,当是革命是一种风潮)所以毛主张动员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到肇庆开会,以中央名义通电讨蒋,宣布蒋违反党纪国法,其行为为反革命行为,撤职查办,削去兵权.叶挺独立团驻防肇庆可为中央的警卫.中央一有号令其他各军就有方向了.开始陈延年是同意毛的主张的,后来由于苏联顾问团不支持,陈又缩回去了.这样广大共产党员就无所作为了.当毛泽东成了伟人之后,人们才认识到毛当时就很有见地,可惜当是无人慧眼识英雄.

从事件发生后共产党的所作所为看,中山舰事件不像是共产党预谋的. 也不像是蒋介石预谋的,蒋很可能是借题发挥将错就错.而整个事件的发生应该是孙文主义学会的几个骨干份子预谋并主导的.一直以来孙文主义学会和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斗争非常激烈和尖锐.暗藏着的是国共之争,进一步涉及到拥护和潜在的不拥护蒋介石的问题虽说是在暗中的.蒋介石本人平时是心知肚明的.再者从参与其事件的右派军人王柏龄很多年后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王说:”中山舰云者,烟幕也,非真历史也.而其收功之总枢,我敢说是孙文主义学会.若没有学会的话,党老早就没有办法了.学会能立了这点功,也不枉这些对党热心效忠的同志.”

事件发生后共产党内要求建立一支独立武装的呼声很高.陈独秀也曾派代表到广州与共产国际代表商谈建立共产党独立武装的事情.并提出前几天刚刚有苏联军舰运送大批枪械等军事物资到黄埔军校,希望从里面分拨出5000支枪给广州的农民自卫军.但被共产国际代表拒绝.国际代表说:”现在是共产党替国民党当苦力的时代,一切要服从国民党的领导.”多么荒唐多么不可思意的想法.现在还有不少国民党人认为共产党占了国共合作的光.看看当时的历史,就知道这种观点有多荒谬.如果苏共从一开始就坚决的支持中共而不是去支持什么孙中山的国民党,中共早就起来了,而国民党就可能起不来了,不要忘记国党组织工作的完善是共产党帮他们做的,军事上的武装是苏共支持的,国民党政府及军队的基本开支都是苏共提供的.你还要什么呢?

说到苏共就不得不多说几句.苏共对中国事物的判断一直是错误的.从一开始认为共产党太小转而支持国民党,没有看到中国的国情特色.共产党发展的这样快,农民运动这样汹涌澎湃.一支庞大的武装起来的农民军才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原动力.后来在抗日战争中也是只支持国民党,甚至以鄙夷的口气对国民党代表说,就那么几千人,你们们干脆把他们消灭了得了,省得捣蛋.当然也许该苏共代表此话不代表苏共中央的意思.但物资上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中共却是实实在在的.当反中共人士轻率的说出,是苏共支持中共打败国民党时,是否知道这些过去的历史.是否正视这些过去的历史.当苏联加上美国以及中国国内的资产阶级的物资支持都不能使国民党消灭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还要覥着脸找客观理由是不是就显得太可怜太可悲了.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想一想一个普通的宋氏家族到抗战后就变的大富大贵了,他们那儿来这么多钱?不是侵吞民脂民膏又是什么?这样的党,这样的政府能不被人民抛弃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可鉴.

书归正转,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变本加厉,一方面高喊行动不是真对共产党方面的,他自己是要革命的.一方面释放被扣押的共产党员,同时撤消行动人员,欧阳格,王柏龄,陈肇英,吴铁城的职务.另一方面却又解聘苏联军事顾问团,让其回国,(季山嘉这拨军事顾问团被蒋介石撵回国后,加仑,和鲍罗廷又回到广州,重新担当起顾问工作,苏共支持国民党的政策没变),还要求中共党员退出第一军.接着又向国民党中央提出整军肃党准期北伐.通过这次整军肃党中共党员基本上都被赶出了中央领导机关.所有蒋介石的行动都被陈独秀及苏共代表隐忍接受.鲍罗廷虽有几次抗争但被蒋的几句话给说服了,蒋说:对共条件虽苛,然大党允小党在党内活动,无异于自取灭亡,宁不伤心.惟因总理策略,既在联合各阶级共同奋斗,故余犹不愿教分裂,忍痛之今也.鲍始默然.

这时候的共产党领导人始终没想到自己独立发展,总想让中共被国民党抱着.看不到共产党与国民党治国理念上的本质差别.总认为双方都是要革命的,都是主张打倒军阀,驱逐帝国主义的.忽略了双方对待资产阶级的不同,对待农民阶级的不同,对待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张不同.

蒋为表达不反共的主张,事件中被蒋介石抓的共产党人被陆续放了,李之龙也于六月份被释放.整个事件用一句陈延年的话来总结最合适.”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就这样不了之了,蒋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而李之龙却因为受到陈独秀,张国涛等主张妥协主义的领导人的打击,而被党内同志冷落.代表陈独秀来广州处理中山舰的张国涛曾说:在目前情况下, 谁反对蒋介石谁就是反革命!李之龙是个不纯分子,目无党的领导,他是否与反革命分子有勾结,要查清楚.

李之龙被释放后随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新剧团主任,兼<<血花日报>>社社长.国共彻底分裂后,他从上海潜回广州做兵运工作,试图策反国民党海军,被陈策察觉未果.1927年底去日本避难.28 年2月 6 号回到广州,当晚被捕,2月8号被枪杀于广州红花岗,一代英俊就这样殒落了.

毛泽东也于蒋整军肃党案之后,受到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感到广州的气分不适和自己,而回到湖南去搞农民运动,湖南的农民运动搞的轰轰烈烈,并不是像我们以前看的书所言是因为毛泽东.而是因为军阀唐生智的支持.这一点留到下节祥谈. 中共里另一个”农民运动之王”.就是彭湃,共产党里搞农运的先驱应该首推彭湃,24年彭湃就开始做农运工作.国民党的两次东征及广州平叛都有彭湃的农民自卫军的身影.当时广东的农运在全国来讲是搞的最好的.而在湖南当地一直领到农运的是郭亮等人.当是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是李维汉.毛泽东在湖南的身分有点特殊,带点中央干部的背景,无论是从共产党方面还是从国民党方面来说都有点.


2.5

北伐.

说到北伐就不能不说到当时及后来几十年里中国政坛上的实力派人物李宗仁, 黄绍弘,白崇喜及他们所代表的新桂系.桂系军阀出自广西,先是有陆廷荣的老桂系,老桂系强盛时势力达到广州,武力驱逐原粤都龙济光占据广州.后被陈炯明帅领的粤军及孙中山招来的滇军所驱逐,粤军穷追不舍使桂军体系彻底崩溃.新桂系适时崛起.老桂系崩溃时,李,黄,白在军中相当于营级官职,由于八桂无主,他们当时都各领本部兵马占据几个县市,自立为王.后来李,黄,白又合兵一起征战八桂销平其他山头,统一八桂,被称为新桂系.搞定了广西.新桂系就开始目视全国的政治形势.由于三位领袖都是新学出身,从小就崇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北洋军阀自然也是他们笼络人心的口号.因而新桂系也就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广州国民政府的怀抱.自愿接受国民政府给的番号, 将其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新桂系在当时的南方革命阵营中凭借第七军的实力做了两件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反共,二是北伐.李,黄,白都是反共的急先锋,对共产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正如黄绍竑所所的:”蒋介石不反共,我也会单独举起反共旗织的”.黄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对农民运动自然有恶感,加上后来很快成了广西省的领导人,希望民安而不希望民乱,也促成了他对农民运动的反感,尤其反对共产党员韦犮群等搞的农民武装起义,到处杀地主攻县城.因此迁怒于共产党,成了积极反共人士.李宗仁,白崇禧虽然没有黄那样的大地主的家庭背景,但也是自足之家,成了广西省的领袖人物之后,站在管理者的立场自然与造反者的世界观不同.必然站在其反面.

当我们把广州政府各色人等放到平面上观察一番,就会发觉李,黄,白及其他们的军队都属于没有被教化(指国共合作)的生人,有些野性.当时在广州的在组织的人们都在谈国共合作,都在实行国共合作的时候,唯有新桂系冷眼旁观,心里抵触,唯有新桂系的军队里没有共产党员党代表.后来北伐时派了一个还让他们变着法儿给撵跑了.

另一个说北伐就不得不说的人物就是唐生智.实际上北伐的行动就是由唐生智引发的,而唐又是战争前线最重要的指挥官,而不是蒋介石或李宗仁.过去由于胜利者虚假宣传而埋没了他的历史恭献,蒙蔽了我们,使我们对他忽略太久了.

唐生智出生于1889年,生于士宦之家.其祖父年轻时投身于曾国藩的湘军,后因战功屡次升迁,战争结束后曾任广西提督.其父曾当过县令.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唐的身上具有一下特点.(1)受过良好的教育,(2) 官宦子弟的无法无天的狂妄,(3) 将门之后的俠义和勇气.

可能是因为武将后裔的原因,他从小上的是湖南陆军小学,1909年考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于学校其间加人同盟会,1911年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未几又决定和同学欧阳莘去上海从事革命工作.为筹路费求保定湖广会馆资助.开始会馆负责人不肯资助,唐生智耍横要打人,会馆负责人迫于他的威胁助其路费.

到上海后曾被派到都督府当科员.他这种背景和出身那是坐在办公室抄抄写写的主.于是和同学辞职不干,闲来无事在大街上转悠,忽见兆丰公园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顿时火起非要进去.几个青年踏入园去,印度巡捕看到赶来驱赶.几个人打了巡捕一顿绝尘而去.事后此事依然对他刺激很大.革命救国的念头愈坚.一心想要当兵打仗,打倒帝国主义,驱助洋人.

1912年又和同学欧阳莘回到保定陆校继续学业.在校其间做过一件出格的事.校长蒋百里是位闻人,又具校长之职,在学校里有一定的威严.学生都怕他.但唐生智却认为蒋作为军人涵养有余,刚毅,凶很不足,因此跟同学刘文岛,陈明枢,欧阳莘打赌.说他敢骟蒋百里两耳光,众人不信,说他果然敢骟蒋校长两耳光便服他.

蒋百里有个习惯,每晚必查铺,查完铺必到宿舍外尿桶边撒尿.有一天也是这样,蒋查完铺后又到宿舍外边撒尿,唐生智趁着天黑月不明冲出去对着蒋百里就是两耳光.边打边喊:欧阳莘你怎么老穿我的鞋.这种把戏,蒋百里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性格使然,自己装糊涂,不去追纠,反倒是唐事后欠疚主动找蒋百里认错.

唐于军校必业后回到湖南在陆军混成旅当兵.逐渐混到了赵恒惕手下的团长,这时就现露出打仗的才能,常打胜仗,1920年又被提升为旅长.成了一股不可小看的军事力量.当时谭延闿与赵恒惕为争湖南的第一把交椅而开战,谭投靠孙中山,赵投靠吴佩孚.谭曾派人来拉拢唐,为唐拒绝.唐的部队加入赵的军事集团与谭开战驱谭出湘.唐的部队在整个战线的前方,一路追击谭的部队出湘赶入粤省,唐顺势占据了湘南.将部队驻扎在衡阳,永兴,郴州,桂阳一带.

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有了地盘,唐的队伍迅速扩大,到 26年时唐的队伍已经发展到3万余人.有了势力之后雄心也就大了.时事正好有个机会,湘省人民正在风起云涌的在搞驱赵运动.当然这里有共产党的推波助澜.唐的驻地有于接近粤省,广东的革命风潮渐渐的就刮进了唐的军营,士兵里自然就有一些鼓噪.加上唐青年是就有革命的志向,唐就暗中与广州有了互动.1925 年更将自己的亲弟弟唐生明及几十名湘省青年送入黄埔军校四期就读.由于唐的这些举动,湖南省的共产党为更好的做唐的工作促其反赵,就以湖南国民党省党部的名以派出多名党代表常住唐部做唐的工作.

北伐这样一件被国共两党喊的名震环宇的事件,却很难找到一本比较完整讲述北伐的书.北伐的成功是有有利的客观条件的.这个有利的客观条件就是当时北方的军阀战争.

我们在第一章里讲到,直奉二次大战由于冯玉祥的倒戈一击,使吴佩孚的直军彻底失败,在山海关附近吴佩孚丢了他直接指挥的精锐中的精锐”怯薛”第三师.可以说他的政治生涯随着第三师的消失而消失.其后来两年的政治及军事活动及十四省联军总司令的头衔都属于吴政治生涯里的回光反照,属于惊涛拍岸后的余波荡漾.之所以有后来的回光反照,余波荡漾,是由吴的声望还在,山海关以内,除了广东,广西,云南三省之外都在吴的影响之下.各省的地方主官及军队或是吴的直接下属,或是他推荐上去的,或是曲服于吴的军力而听其号令的.但人们的势力眼,及实用主义也让他倍尝人间冷暖.

由于战败,自己的阵营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就另投”明主”了.比如原他的部下,被他扶上湖北都督宝坐的萧耀南就投靠了重新上台的段祺瑞.当吴战败后带着少量卫队及部分幕僚以及没了军队的军官沿京汉铁路一路奔来准备登上长江里的军舰和他在舰上的两千卫队回合时.萧就不让他进湖北境.为此派人拆除部分路轨,还命令鄂军暂编第一师师长寇英杰执行段祺瑞”严拿吴佩孚”的命令.由于寇也是吴的旧部,因此寇拒不执行萧的命令.加上这时川,湘两省拥护吴佩孚的代表已到,也向萧施加压力,萧才让车南行.从鸡公山到汉口原本几个小时的路程,走走停停,吴抱病在车上折腾了三天.车到大智门车站,这天正好是1925年元旦.萧又不让吴下车去码头.一定要吴进法租界并声明以后再不过问政事.吴坚决不进租界.双方坚持不下,后来吴叹气道:”转告珩珊(萧耀南字),我脚不沾他湖北的地面,你们把车开到月台上来,我马上登”决川”舰,而且即日东行.”吴终于得行.上”决川”舰,当时拥护吴的舰共三艘,将士两,三千人,驶往黄州(今黄冈市).到达黄州后稍得安定即与幕僚登岸同游黄州古迹.并饮酒作诗,诗曰:

戎马生涯付水流,
却将恩义反为仇.
与君钓雪黄州岸,
不管人间可自由.
又有:
小人行险终须险
君子固穷未必穷
百尺楼船沉海底
只因驶尽一船风

不改书生本色.

谁知形势不让他休息,先是台上的段祺敬慕吴佩孚治军打仗的本领.五次三番派人拜访吴佩孚要他出山任段政府的海陆军元帅.吴不肯就任.吴推脱的次数多了,惹的段祺瑞火起派军舰八艘赶来黄州捉拿吴佩孚.吴获的此情报后于1925年3月2日领着他的小舰队沿长江驶过武汉南下抵达岳州(今岳阳市).在岳州受到赵恒惕派来的代表的热情欢迎.到此他才有机会把家属,幕僚及跟他的卫队安派住到岸上.但他本人仍住舰上.在岳州一住七月有余.

这时政治形势又发生变化,有于张作霖的奉军大举南下,挤压政治板块急剧变化.奉军进展急为迅速,没几天前锋就已过江苏染指上海.中原大地群龙无首,各省小军阀倍感唇亡齿寒.迫于形势,为了自保,大家就商量联合抗奉,那唯一能统合大家,有此声望的只有吴佩孚.更由于湖北的军队本就是吴的旧部,这会儿都出来拥护吴佩孚.萧耀南无奈这会儿有靦着脸来找吴要加入这种联合.小人不长寿,未几萧耀南因患肺病及长期吸食过量大烟而死.由于在鄂军队的支持,吴佩孚就把联军司令部建立在了汉口附近的查家墩儿.

但是形势的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本来是联合反奉,谁知吴正在粉墨登场,冯玉祥那边已经开了锣.冯联络张作霖的部下,张学良的副手新派军人郭松岭联合倒张.郭松龄带着本部人马反戈打去一路过关斩将,冲出山海关打到离沈阳六十里的地方.张作霖已觉沈阳不可守,而通信息给郭希望他和平进沈阳,勿涂炭百性.可就在此关建时刻日本关东军出面干涉,限制了郭军的军事行动,加上各路张的支持者赶来助张,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郭军内部出现动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勤”王”的老将吴俊生特别买力,已年愈六十还亲帅骑兵冒着零下40 度的严寒,绕道从背后偷袭了郭军的补给站白旗堡断了郭军的粮草,弹药供应.接者挥动骑兵直插郭军背后,致使郭军溃败.吴又派出骑兵一个团追上逃跑的郭松龄夫妇,于押送回奉天(今沈阳市)的途中枪毙.

简述一下吴俊生.吴俊生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但也算是格性鲜明有爱国心的小军阀.年轻时曾多次抵抗沙俄的入侵.后又对抗苏联势力的入侵.尊北京政府命令镇压了蒙古人乌泰的分裂叛乱.因战功而屡或升迁.与人说话多自称粗人,粗人是粗人,也有:”文彩”的一面,曾制条幅:

自古名将爱良马;从来美人属英雄.

后半生追随张作霖忠心耿耿.陪同张作霖从北京返奉天,在黄皇姑屯爆炸中被一颗道钉击中脑袋,当场死亡.

有了这次事变之后,奉张对冯玉祥很之入骨,连电吴佩孚唱导联合,共同灭冯.大作姿态.宣称:关内事维兄住持.一开始吴佩孚也晕了.心想这形势也变化太快了吧,他这边抗奉的联军还没准备好,才一个月的功夫,现在奉张倒要联他打冯了.可是看着奉张那个殷勤劲儿,称兄道弟的.又想到对冯的新仇(长城倒戈)旧恨(勾结苏联),再加上身边的人都恨冯.竟然接受了奉张的联合唱议,把枪口对准了冯玉祥的国民军.

各大军阀中,冯玉祥算是有名的倒戈将军,受他的影响他的部下也有此好.像石有三,韩复渠,孙殿英,到后来的吴化文等等不一而足.吴佩孚始终不肯反掉曹昆,就是不想背上人格上的骂名.

军事斗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一个”钱”字.冯玉祥的倒戈及后来他的部下的倒戈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没钱.蒋在后来的几次军阀大战中至所以获胜也是因为他有钱收买对方的将领.对方的将领有时也是无奈,因为没有饷的军队是很难带领的.

共产党至所以能打败国民党也是很好的解决了”钱”的问题.成功的发动了人民,也就就是所谓的”得民心”.由人民大众提供了战争的花费.

还回过来说当前的事.大战首先在山海关暴发,1926年元月 19 日奉军猛攻国民军守卫的山海关.河南方面吴佩孚命寇英杰领五个混成旅猛攻国民军守卫的信阳.信阳不好攻,打了一个多月最后吴令靳云鄂领军从河北一路攻击南下夹击信阳守军.守军投降.京汉路打通后,吴领军北上参加河北的围攻国民军的战斗.这时阎西山也加入到攻击国民军的行列.国民军鹿仲麟部在多方攻击之下被迫于四月下旬退出北京集结于北京西北的南口. 这时候吴佩孚获的一个统领全国的机会.河北的国民军被奉直两方军队赶出北京之后,冯为避免成为焦点而把军队交给张之江和李鸣钟统领,自己经库仑去了苏联.张,李立刻发电报给吴佩孚,望吴速北上主持大计.所率军队都听候吴大帅调谴.消息传来吴佩孚查家墩儿司令部一片欢呼声.这时如果吴佩孚接纳国民军的投诚,那么长城以内除两广之外就都是吴的天下了.但是吴选择了拒绝.吴的理由是:当时联奉反冯是你们大家赞成的,这还没几天你们又要我联冯反奉,我现再听你们的变过去,我还是玩意儿么?遂拒绝了国民军的投诚.制定了继续联奉彻底消灭国民军的方针. 国民军也只有为生存而战,奋起反抗.这样北方的战事又起由于吴佩孚拒绝了北方国民军的投诚,就形成了国民军南北两方夹击吴佩孚的局势.而吴也就被动的两面作战

吴佩孚于四月二十六日亲带一个旅沿京汉铁路北上,途中分别停郑州,洛阳,开封阅兵.就这样走走停停,一边指挥两面作战一边与张作霖周旋,直到六月二十八日才到北京.并在北京与张结八拜之交成为盟兄弟,吴长一岁为兄,张少一岁为弟..吴佩孚把注意力放在了北方, 这时候湖南出事了.吴佩孚开始对南方的战事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也做了布署,

因为北方大战时南方还未开战.到四月下旬吴打通京汉路从汉口乘车北上时,湖南方面也只是湘军内部的战争,既便这样吴也调派了十万兵力围攻唐生智.下面我们会讲道.这时唐还不算国民政府的编制.唐直到5月 21号才得到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的委认状.而国民政府的北伐决定也是迟到6月4号才由中央会议作出.而这时吴正在长辛店指挥南口大战.既便这样吴也一直在调兵反攻北伐军.致于说吴的主力多在北方,那也是因为战争先起于北方,而这时部队又处于交战之中,无法抽调,只能解决完一个在解决下一个.

冯玉祥统领的北方国民军也是旧军阀的一部分,原来隶属于直系,是曹锟的部下,又由于吴佩孚在直系里的势力大,所以又受吴的节制.后来冯在长城西峰口倒戈,为了投机换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号.而此刻正在与直系和奉系军伐在交战.所以因该军势集团因该算入北伐的军事力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宣传无论出自共产党之手还是出自国民党之手,都只谈从广州和广西出来的北伐军,忽略了北方的国民军,甚至把唐生智的作用也隐去了.这是非常不公正的.也不是历史事实.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

当时军阀的兵力主要有两大块四小块.按大块分是奉系与直系,奉系里有张作霖部队和属于奉系的张宗昌在山东的军队和计有三十万人.直系也有两块,吴佩孚统领的约二十万人的军队和属于直系但相对独立的孙传芳号称二十万的五省联军.

有的书的作者不知怎么想的竟然做出这样的对比,说北伐军十二万人,而当时的军阀有七十万人.借以证明北伐军有多历害,完全对北方的冯玉祥军事集团视而不见.这是蒙蔽视听,自欺欺人.首先说所谓的十二万北伐军指的是从广东广西出发的人数加上在湘的唐生智的第八军,并没计算留守的部队和地方部队,如果加在一起也有十四,五万,北方国民军也有十五,六万.合起来算有三十来万人.而北伐军前期作战的就是吴佩孚的部队.而吴的主要作战力量又在北方.属于直系的孙传芳带着他的二十万大军坐山观虎斗.未曾出手.

咱们还是回顾一下历史过程.当时湘军首领是赵恒惕,麾下编有四个师,一师贺耀祖,该师成份组成复杂,人数也不多战斗力不强;二师刘鉶对赵的态度有些动摇;三师叶开鑫是赵恒惕的铁杆部队,人数也较多有较强的战斗力;四师就是唐生智了.1926年 3 月 六日唐生智令下属的第十五团向长沙方向开进,同时电告赵恒惕称:”现因郴宜米贵,给养困难已极,特调第 15团移驻衡山,以便就食,且资整理.敬恳钧座移节衡山,检阅该团,并面授生智以整军边防机宜.”有于叶开鑫的部队远在湘西,赵切实感到了威胁.随于 12号通电辞职,13 号逃离长沙.

这件事后来成了引起北伐的序幕.

北伐事件是国共历史上被篡改,被歪曲的最严重的历史事件之一.无论是国民党方面还是共产党方面都是这样.共产党方面把叶挺独立团吹成了天兵天将,一个团包打天下,凡说北伐只见叶挺独立团,不见别的部队.国民党方面也一样,把蒋介石吹的英勇无比,指挥若定胜萧曹.这就是英国历史学家的那句话:”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到底当时的实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拨开重雾看看当时的实情.

唐生智据有湖南省政府大权后,叶开鑫怎么能答应.叶在的到吴的支持后甘当先锋,于1926年4月下旬在平江,湘阴与唐军开战,开启北伐序幕的第一枪.单只是叶军唐还不怕,可怕的是吴佩孚一动,动静就大了.按吴的命令湖北出兵三旅组成援湘军紧随叶后,一师贺耀祖,二师刘鉶都声明反唐领兵参战.江西邓如琢领三个旅会同原陈炯明的残部从湘东攻击,老桂系沈鸿英,韩彩凤残部攻湘南,同时吴佩孚又派出军舰入洞庭湖配合作战.在吴佩孚的大旗指挥下反唐的兵力达到十万,唐那能顶得住这阵势.唐生智一面退出长沙向衡阳收缩,一面紧急向广州革命政府表示要加入国民革命军,愿为北伐先锋,请国民政府赶紧出兵北伐,又一面十万火急的向新桂系求救兵.新桂系黄绍竑,白崇禧是唐生智保定陆军学校的同学,加上反吴本来就是国民革命的一大目标.所以不待政府命令即先行派出一个团前出到湖南永州.广州国民军也派出叶挺的独立团前去支援,国民政府的出兵行动稳定了唐的军心,震摄了反对阵营里的胁从们.暂时稳住了战线.

前文说到在湖南的两派军队四月下旬在湖南开了战,李宗仁等派了一个团前出永州支援唐生智.可是吴佩孚的力量来自四面,已形成大战的局势.李宗仁赶紧去广州搬兵.李到广州后大力呼号北伐,几乎到了见人就说的地步.李宗仁的热与广州形势的冷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前面说到的三.二零中山舰事件,加上随后的整肃行动,使得人心浮动,无心讨论北伐的事.但是前方已经打起来了,李的第七军已经插手了.如果后方不动前方就形成孤军奋战了.李找中央委员们做工作,特别是与蒋介石长谈.反复说: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吴佩孚的主力都在北方于国民军大战,现在不打更待何时?又说前线部队孤军奋战急需支援.蒋的回答是”广州的事你不了解,情况很复杂,人心不定,很难马上出兵北伐,你多找中央委员谈谈吧.”李又拜访了苏联顾问团,苏联顾问团还处在三.二零事件的阴影里,也不愿谈北伐的事,认为现在北伐不合时宜.但是李着急啊,他的部队已经出动了.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一个志同之人,就是李济琛.李济琛也同意立即北伐,认为:不能让八桂子弟孤军作战.最后蒋同意招开中央委员会讨论.

二李在会上大力呼号,特别是讲了时机千载难逢已及前线战斗已经打响.最后终于说服大家通过立即出兵北伐的决议.此时已是1926年6月4日.李宗仁于会后即回广西,带领第七军先行出动.

所以说北伐是被湖南的形势所拖动的.并不是蒋介石国民党预先计划的时间.

国民政府迟于 7月9日才在广州誓师北伐.部队共编成八个军.第一军何应钦,第二军谭延闿,第三军朱培得,第四军李济琛,第五军李福林,第六军程潜,第七军李宗仁,第八军唐生智.唐的兵力最多,共有28个团,相当于十个师.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琛,行营参谋长白崇禧,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每军的政治干部均选配共产党员,苏联军事顾问团随军行动,顾问团长加仑将军随总司令部行动参于指挥.

为防唐继尧的滇军趁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际偷袭广西,广东,所以留下了实力雄厚的留守部队.第七军留下八个团,有黄绍竑带领,守广西.广东留下,计有李福林的第五军全军,第一军的钱大钧师,第二军的陈嘉祐师,第四军陈济棠师,徐景唐师,由李济琛统领镇守广东.

广东国民政府实际参加北伐的兵力有:
第一军何应钦带领四个师,第一师王柏龄,第二师刘峙(后为薛岳),第三师谭曙卿,第四师冯轶裴,其中第一师,第二师为北伐军总预备队.

第二军谭延闿带领第四师张辉瓒,第五师谭道源,第六师戴岳,及一个直辖炮兵团.

第三军朱培德带领全军三个师,及一个炮兵营和工兵营.

第四军没有军级干部带领,就由第十师师长陈铭枢挂名带领第十师,第十二师张发奎及叶挺独立旅.

第六军程潜带领全军三个师及两个炮兵营.

第七军李宗仁带五个旅(十二个团),约两万人入湘作战.

第八军唐生智五个师,加贺龙的独立师及一个炮兵团,一个教导团共二十八个团三万余人.北伐军总计兵力约十万人,其中唐生智的兵力占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

北伐军分三路出兵,一路由第一军沿东江向福建出动,行动上只是造势,牵制孙传芳军事集团.第二路由二,六两军出江西北上,这里面还有点原故,因当年二,六两军是被唐生智赶出湖南的,现在虽然成了一家人了,还是有些芥蒂不见面为好,这也是唐生智提的唯一条件.国民政府尊行不误.第三路由已先期出发的第七军加上后来的第四军及在湘的第八军全部向北攻长沙

唐生智任前敌总指挥.指挥四,七,八三个军在两湖方向作战.唐指挥的这一路三个军的战斗力都很强,可以说国民政府里最强的部队尽在这一路.你就有疑问了,”不是说第一军黄埔军战斗力也很强么?”第一军是很强,但是这一段时间由于中山舰事件闹的人心不稳,政治工作几乎废弃,纪律涣散,战斗力有所下降.是支好部队但需要恢复.唐的部队这一段时期的军纪比较好,战斗力比较强.唐信佛,自称是佛教将军,说冯玉祥是基督将军,说蒋介石是革命将军,他当是可能不知到中山舰事见,也不知道蒋与共产党人之间的斗争.

唐指挥的这三个军兵分三路,破关斩将,连战连捷,于七月11号由唐第八军的李品仙师率先进入长沙.整个在湖南的战斗是由唐生智直接指挥的.唐之所以在湖南打的这么顺手,这么有气势,与共产党领导的农会和工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就不得不讲一下唐生智与湖南农民运动的关系.

共产党与唐生智的合作是从反对赵恒惕开始的.共产党在长沙搞运动,在乡下搞农民运动到处成立农会,喊出: 一切权力归农会.又在矿山,铁路搞工运,成立工会.唐也对赵施加军事压力,客观上形成与共产党一唱一合.实现了驱赵的目的.共产党无形之中成了唐生智的同盟军.

而当四月里叶开鑫在得到吴佩孚的支持后把唐逐出长沙时,中共湖南区委为了保住与唐生智这支武装力量的关系,就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的名义派了八名成员随唐军行动.其中就有著共产党人郭亮,何叔横,夏曦等.并在衡阳成立了包括唐生智在内的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特别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发动工人和农民支持唐生智军队抗击北洋军阀的斗争.而且以中共党员为长委的湖南省党部还拥戴唐当上湖南省政府主席.而唐也不含糊,于他当上省主席的第二天就要求与湘省中共负责人见面.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李维汉代表中共与唐会谈了一次.唐对工农运动很支持,从省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每月拨出2000圆给工会,每月拨出3000圆给农会.还另拨两万圆给各县农民协会开办训练班.在唐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省的工农民运动才得以搞的轰轰烈烈.

中共则组织了几十万的农民和工人参与北伐战争,给军队带路,运输,侦察,抬单架运伤员,送茶送饭慰劳.还有的直接加入战斗.而北洋军阀方面则处处遭到人民群众的抵抗和反对,事事难行.两下对比北伐军的胜利也就容易理解了.共产党的农民运动是很厉害的.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官就报怨老百姓不支持国军了.没人给国军通风报信,使得国军变成了聋子,瞎子.老是会忆北伐时受老百姓拥戴的情景.

唐生智拿下长沙一个月后,蒋介石才迤逦而来,蒋介石沿途耳闻目睹的都是唐生智的部队如何的兵强马壮,如何的训练有素,部队每天保持训练八小时,常年处于警备状态接到命令两个小时之内可以拉动,纪律好,战斗力强,心里很不是嗞味.见了唐生智后提出想看看唐的第八军.唐分付手下人搞个阅兵式欢迎蒋总指挥.阅兵式当天唐与蒋均骑马阅兵,士兵们高呼口号欢迎总四令检阅.可能是士兵太卖力,惊了蒋介石的坐骑.蒋介石把持不住从马上摔了下来.本来蒋看别人的军队就心怀贰意,这下心情更不好了,
阅兵式也就草草收场.

这时的北伐军将领开了一个决定进攻方向的军事会义.会上蒋提出就先打湖北还是先打江西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唐生智和苏联军事顾问加仑坚决主张先打湖北.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决定先湖北后江西.

方向既定军事布署如下,北伐军摆出中央攻击左右策应的布局,中央军团以第四,第七,第八及鄂军一个师组成,中央军团又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右纵队由第四军两个师加第七军组成由李宗仁指挥.沿平江,通城,蒲圻方向攻击前进.左纵队由第八军加鄂军夏斗寅师组成,由唐生智指挥向长安驿,云溪,岳阳方向攻击前进.右翼军由第二,第三军组成沿醴陵,攸县,茶陵一线布防,警戒江西方向的孙传芳部.左翼军由易帜的黔军组成
番号是第九军,第十军,而第一,第六军跟在中央集团后面为总预备队.唐生智还是前敌总指挥.

北伐军一路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这都是共产党的功劳.人民群众为北伐军架桥铺路,运送弹药及伤员,当向导,抓俘虏,提供很大便利.中央军团于八月十八日开始进攻一路势如破竹才几天功夫就攻入湖北抵近汀泗桥.八月二十三号北伐军在羊楼司召开军事会议做攻击汀泗桥的布署,由于汀泗桥是通往武汉的重要咽喉要道,交战双方都很重视.南军布署四路会攻汀泗桥.第一路以第四军从通山方向出发主攻;第二路第七军主力有蒲圻向北攻击;第三路第七军一部附第八军一部由蒲圻向北会攻.第四路第八军第一,第二师由嘉鱼回头从侧背会攻.北伐军有大约五万人参加会战.

北军方面,当吴佩孚与国民军在南口交战之时,告急的文电就如雪片飞来,但为稳定军心吴佩孚坚持不动,对周围人说道: “南口一日不克,本总司令一日不南下.”一直到八月中旬国民军败出南口,北方战事才算告一段落.这时北伐军已攻入湖北.吴佩孚于八月二十一号又接湖北前线指挥官李倬章十万火急电报,陈说南方危急形势.吴乃着手南下,命齐燮元代总司令主持持后续工作.自己带着猛将刘玉春所部于八月二十五日乘火车南下武汉.主持南方战事.

这时守汀四桥的北军大部分是被北伐军从湖南赶出来的残部,在得到陈嘉莫师的增援后大约有两万人马,防守也算坚强.北伐军于八月二十七日攻了一天未克.二十八日北伐军继续进攻,并派出叶挺独立团在农会会员带领下绕道出击汀泗桥的东北部从侧后方攻击.北军在前后夹击下军心动摇阵地不保,一起向武汉逃去.

吴佩孚到达武汉时北军已丢失了汀泗桥.吴立刻布署贺胜桥的防守.前线兵力也是两万来人.为使官兵拼命,吴佩孚组织八个大刀队作为督战队,分派各处监视各军作战.30日拂晓北伐军发起总攻,北伐军攻势凌历前赴后继,北洋守军为之胆寒.不断有人弃阵脱逃. 吴佩孚命令督战队遇有脱逃者立斩不赦.可是到后来整个阵地呈蹦溃状,吴佩孚手握大刀亲斩九名军官其中有一名旅长,其余为团营长,仍不能阻止溃退.到黄昏时北伐军已全线突破守军防线.北洋守军全部退入武昌城.

北伐大军拥抵武汉三镇,中央军团之右路纵队负责打武昌,左路纵队负责打汉阳,这时蒋介石对右纵队做一调整,把跟在后面的第一军第二师调到前线归第四军副军长张珂玉指挥.他这样做是有私心的.两湖战场第一军没出过大力,湖南已经是唐生智的势里范围,眼看武昌这个湖北省的首府就要垂手可的了再不捞点战绩很难在湖北站脚,因此把第二师派上去捞点政治资本.谁想到武昌并不好打,在蒋介石的盲目指挥下第二师损失惨重,第四军也遭受较大损失,叶挺在武昌城下活生生损失了一个营.而这时左纵队的第八军已克汉阳下汉口兵出武胜关进入河南了.

武昌不好打,蒋介石丢下武昌给唐生智慢慢打,.自己带着及灰头鼠脸的第二师去了江西,投入江西战场,这个第二师在湖南战场时就被唐生智指责过.唐曾当面告蒋说:第二师军纪差,到处拉夫抓丁,骚扰百性,战斗力又不行,请不要派上前线.当场搞的蒋很难看,下不来台.蒋随后私下请求中共及苏联顾问团说:请维持第一军,赶快派些共产党员来吧.

这时北伐军的大部分力量都去了江西. 随着北伐军的胜利南方的一些小股军事力量也就陆续转换旗号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的行列.甚至连在湖南战场上的主要敌人,叶开鑫,贺耀祖这时也都成了国民军.加入到江西战场.所以这时北伐军的番号已不是原来的八个军而是扩编到十几个军.

整个南方的战局形成了三个战场.东边何应钦进入福建作战没费多大劲,连打带抚就搞定了福建,12月18日何部占领福州.稍做休整后于1月下旬由闽北进入浙江,分兵向江山,丽水,温州攻击前进,本来挺顺利的军事行动没想到,在兰溪,桐庐等地受挫,进展不利,蒋介石为改变这种局面,任命白崇禧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实际指挥东路军作战.果然改变战局.东路北伐军于2月23号进占杭州.接着派出一部分兵力协助程潜领的江右军攻击南京.在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起义的配合下, 白崇禧,何应钦领军未经战斗3月21号占领上海.

中间江西战场北伐军大军云集与孙传芳主力战与赣北,南昌城杀了个二进二出.事情经过是,9月19日程潜得到情报说南昌城兵力空虚只有六百守军,这样好的机会程潜当然不愿放过随不顾配合作战的第二,第三军未到的情况即率本部第六军及归其指挥的第一军第一师突袭南昌,在城内工人,学生,警备队的响应下一举占领了南昌城.孙传芳得讯后极为恼怒,严令前敌总指挥邓如琢立即夺回南昌城,邓即率部由赣江北攻南昌,同时令郑俊彦部沿南浔路南下夹击程潜,程潜率部出击结果在南昌南郊被孙传芳军队包围,部队被击溃,情急之下,程潜割掉胡子,脱掉长袍换上农民的衣服化装逃脱.第一师师长王柏龄也是只身逃脱,他这一逃唯恐受到军法制裁就躲了起来,只到北伐军打下南京才又露面.

未几指挥部令程潜再攻南昌城,程潜带着他收拢的部队再攻南昌,一度还真攻了进去.结果没站住脚又让孙军给打了出来.孙传芳也亲赴九江督战.北伐军只好令谋策略.南浔铁路是南昌守军的重要的补给线及军队调动的运输线.指挥部决定先攻占南浔铁路切断南昌守敌的补给线.调来战斗力强的第四军,第七军再附其他部队总计约十万兵力猛攻南浔铁路.于当日突破南浔铁路各据点.北伐军再接再历又于第二天攻下九江.孙传芳逃往南京.南昌城守军孤立,军心动摇,于几天后缴械投降.江西底定.

然后江西的北伐军兵分两路,李宗仁带领的部队叫江左军沿长江北岸进入安徽攻安庆.程潜率领的第六军及第四军一部组成江右军沿长江南岸攻南京.27年3月23号江右军站领南京.

西部战场,北伐军围困武昌一个多月,北军军无斗志,加之吴佩孚逃到郑欲调兵解武昌之围,结果无兵可调,非但如此,张作霖还想趁机夺取吴的固有地盘直隶和河南. 在这种局势下吴跟本无力组织部队反攻武昌. 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下吴昌,守将刘玉春被俘.湖北底定,北伐军第八军继续北上,第四军全部投入江西战场.

张作霖眼看着吴佩孚败了,在天津搞了个”安国军”,认为冯玉祥的国民军,蒋介石的北伐军都是疲惫之师,不放在眼里,要来争天下.与1926年12月6号在天津发了个”反赤宣言”声称:”吾人不爱国则已,若爱国非崇信圣道不可.吾人不爱身则已,若爱身非消灭赤化不可.”说罢,军队于1927年出开动,先占保定,再沿京汉路冲着吴佩孚而来,克彰德,下开封,血战郑州,吴佩孚兵败,退入洛阳,奉军追赶而来.阴历三月初七,吴佩孚正在洛阳过五十三岁生日,奉军猛攻汜水关,洛阳城内炮声可闻.吴无意再战,令撤去宴席,解散队伍.吴只带了卫队和部分幕僚经豫西,走四川投靠杨森,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1928年始定居北京.


2.6.

以程潜攻下南京.白崇禧,何应钦占领南上海为标志,北伐军赢得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国土.军事行动暂时告一段落.政治斗争随即登场.发生了对国共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分共”和”清党”事件.中共称之为”四.一二”大屠杀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实际上政治斗争一直没停止过.军事斗争还有张有弛,有打仗的时侯有休整的时侯,政治斗争却没有,时时刻刻都在斗.有明斗有暗斗,在会议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吵吵着有成了血斗.国共之间,以及国民党内部这一段时间就是这样的.北伐开始前是这样,北伐开始后也是这样.

北伐军打到武汉的时侯蒋介石和其他一些国民党人士就开始提出把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理由是武汉是中国的中心,又是九省通衢.但这时共产党方面并不赞成.吵了一段时间共产党方面由同意了.这样广州的中央委员及政府官员开始陆续北上武汉.谁也没想到,走了两批后,第三批张静江带领的人员走到南昌时,和蒋介石三搞两不搞,酱介石突然变主意了.蒋介石和张静江提出国民政府迁南昌不迁武汉.理由是武汉容易受到奉系的攻击.当时奉系和吴佩孚的残不都有部队在河南,这也是事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借口.当时北伐军士气正旺.占领河南只是时间的问题,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正是如此,没有悬念.其实蒋的真实原因是顾忌唐生智的军事实力.担心国民政府成了唐生智手中的玩物.再者两湖地区由于唐生智的支持工运,农运搞的轰轰烈烈,工会,农协会的权力几乎比政府行政权力都大.而这些组组织又都在共产党掌握之中.国民政府去了武汉肯定被共产党所控制.为国民党计国民政府不去是对的.就史论史的讲蒋介石是对的.

共产党说蒋要国民政府建在南昌是蒋的独裁心所使也是对的.关键是看你站在那个角度说话.站在国民党的角度说蒋是对的.蒋这样做是为了挽救国民党,挽救国民政府.
但国民党里的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这就是普同人与领袖的区别,但也不要把蒋吹的太高了.蒋之所以能看到这一点,是由于他身在那个位职,能够感受的到.再加上张静江的指点.否则他也不会先同意迁武汉后张静江到南昌后他又不同意迁武汉.

国民党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领袖汪精卫这时坚决同共产党站在一起,要迁武汉.纠其原因也是有私心的.到了南昌他必定成了蒋的傀儡.在武汉共产党还用护他当主席.这样一来就有三股势力要迁武汉.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共产党,苏联顾问鲍罗廷.军事上蒋也不占优势,蒋的嫡系就是第一军,一个第八军就把他的军事力量抵消掉了.唐生智是坚决支持迁武汉的.蒋是一个明智的人势力不够的时侯就委屈点.否则就可能成为孤家寡人身败名裂.所以蒋也就不得不同意迁武汉了.但因此他也看到了斗争的目标.

到达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包括共产党员的国民党中央卫员)在蒋介石,张静江缺席的情况下,于3月10 号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大会上一些中央委员对蒋一顿很批.尤以陈公博的发言最为痛快淋漓.陈说:”蒋中正自民国十六年三月二十日(中山舰事件)捕拿党代表,迫走汪精卫,心目中早已没有党,然而心目中尽管无党,招牌上却不能不有党.这是蒋中正异于昔日北洋军阀的所在,蒋中正高于北洋军阀的也在于此.但是招牌上的党要怎样才能形成呢?自然是以他个人为中心,慢慢创造了.”千万不要以为陈公博是站在共产党立场在说话.他早在”三.二O”事件之前就不是共产党了,他跟定了汪精卫是汪的人了,他这是替汪在讲话,不过主观为自己客观帮了别人罢了.又有人批蒋道:”盖自去岁三月二十日武力蹂躏党权,政权以后.不但总理之联俄及容共政策被其破坏,即本党军队中之党代表制与政府制度亦完全破坏,开个人独才之渐,启武人专横之端,使总理改组本党之精神及同志两年来之努力悉付东流.

大会不但从理论上批了蒋而是从组织手段上限制了蒋的权力.新的军事委员会不设主席,只有主席团,无形中取消了蒋的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又规定总政治部直接受命于军委会,不归总司令领导.着样全军的政治工作,蒋也无权干涉.蒋这下可成小媳妇了.那么遭受此种打击后蒋的反应是什么呢.-- --自杀.蒋最初的反应就是绝望的自杀.他的老婆陈洁如回忆说会议的决议内容是汉口政府代表何香凝传达给蒋的,还给蒋看了一些文件.蒋问道:”你是说,我所有的职务均被褫夺,但除了总司令一职.”何答道:”是的,但是即使这个总司令职务,将来你的权柄也将大为削弱.汉口政府所通过的几项决议之一,就是总司令只是军事委员会委员之一,动员命令必需先经军事委员会半数通过,再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核准,始能交到总司令手中,此时总司令方可发布该项命令.文件在此.”蒋看完文件,失魂落魄的站起来,说道:那么,汉口政府以为可以不要我了,笑话”.陈说她这时感觉到:”他看的出他已大难临头,他看出他地位,前途,名誉在迅速的滑落,离他而去.原本他还以为国家如果没有他,决对搞不下去.他是继承孙先生衣钵只人.本党本国需要靠他领导.而如今呢? 他就如一只旧鞋子一样,横遭抛弃.一切都完了,他走向我们的卧室,我感觉到他万念俱毁,绝望透顶.如我刚才所虑,他进去找他那支手抢,但它却不在平常放置的地方.他像一个梦游人似的,将抽屉一个个拉开,又搜查衣柜,仍找不到那支枪.”结果蒋大吵大闹砸桌子摔板凳.这时何香凝上去拉住蒋的一支胳膊,大声训斥道:”不要像个崇坏的孩子,只有耐心和容忍才能使你转败为胜.这里不是你的家!你怎么可以损坏别人的财产?不要失去理性.”蒋始终没有找到手枪.也就没了下文. 蒋的这种行为不具备大智大勇的领袖素质

不但如此,武汉国民政府要人(此时应为,汪精卫,鲍罗廷,邓演达,徐歉,谭延闿)密议了一个必要时逮捕蒋介石迫其就范的计划,由谭延开写出命领交给程潜去执行.命令是写在一块布条上,让林伯渠交程潜执行,林当时是程潜的军党代表.林伯渠为谨慎起见,学三国时的董国舅将命令缝进衣服里.此命令由林伯渠交给程执,程看完后即将命令烧掉拒绝执行.而想作为武汉政府于蒋介石之间的调解人.奔波两处但是不的要领.

工农运动的彭勃发展达到空前的第步,喊出口号:一切权力归农会.他们斗地主,杀土豪,分田地.工人也组织了工会,反复的举行罢工,几个月内罢工就有一百多次.这样下去行政管理完全瘫涣.这样就极大的破坏了生产力.而且工人也没有工资可发.南昌的工人因为罢工其间帮过北伐军,所以工会曾找蒋介石要过工资,结果蒋当然是不给了.到底怎么样认识和对待工农运动?这样就带来了党内军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这完全成了文化大革命的预演.所以有这种说法: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文化大革命正像毛泽东所说的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不能狭隘的理解成毛泽东和刘少奇的争权斗争.当然有了权才能推行自己的路线,所以路线斗争有时表征为争权的斗争也就不奇怪了.

两条路线的斗争又发展成武斗,蒋及其与他路线相同的人,在他的默许下也组工会,甚至有些军官脱掉军装,领着新工会砸老工会,还打死了人.过去我们经常看到书中记载蒋介石指使暴徒砸国民党省党部,市党部等等.会觉的很奇怪,蒋介石本身是国民党的头,为什么要砸自己的党部,对谁不喜欢撤掉就行了,干麻非要采取这种流氓手段?回到历史当时才知道,国民党的党部都是有共产党员及一些国民党左派操纵的.共产党员的工作能力都非常强.蒋当年在黄埔军校训斥贺衷寒等人时就说:十个孙文主义学会的分子也不抵一个共产党员.当然这是气话,但也反应一些实际.他就曾拉住蒋先云不肯放手.他曾对程潜说:国民党是个空架子.迄今为止国民党的工作不是国民党员在做,而是共产党员在做.

反共不是蒋介石一个人要反.反共是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买办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知识份子阶层,军队里的士官阶层,都是反共的土壤.前面三个阶层不用说你也明白,他们都是革命的对像,革命就是要造的他们的反,杀的他们的头.他们必然是反革命的.知识阶层及一些有地位的绅士,他们反的是共产党的文化认同,他们同样痛恨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凌,承认社会需要改造,但是他们不认同共产党的信仰.他们担心共产党的理论会损害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这一点与太平天国当年遇到的情况有些相同.

军队里的士官,大部分是上过学的,也就是说有一些家庭背景的当然也有少数是赤贫的,比如朱德和彭德怀.一般来说没钱上不起学.有钱在当时农民运动比较彭勃的地方都是要受到冲击的.群众运动经常容易过火.家里受到冲击这些当兵的心里肯定是要反抗的.就像唐生智说的:无奈这些丘八不听我的,都听何健的.唐当时要求他属下的军官要正确对待农民运动,而他手下的师长何健是比较积极反共的.湖南就出现过一些营长自发的组织袭击农会,屠杀农民领导人,说他们是土匪.总之,我在这里讲这些,是因为过去有倾向性的宣传下,使我们脑子里印像只有蒋是反共的,其他人好像都是胁从.其实大错特错了.由于不正确的宣传使我们看不清很多人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桂系首领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由于统战的需要,由于李宗仁后来反蒋的原因,执政后的共产党已经不再提他们反共的往事.实际上正是他们这些人和他们所代表的势力集团推动蒋介石反共的.尤其是这个李宗仁,如果没有他的积极鼓动和实际参与,就可能没有”四一二大屠杀”,或者说不会来的这样快.

实际上蒋介石的镇压行动从南昌就开始了.从南昌,九江, 安庆,南京,一路走来留下血迹斑斑.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旗帜鲜明说出来,还有点偷偷摸摸,属于挑动群众斗群众.暗地里支持一下.蒋到达上海后也为上海的局势所震惊,全市都处在运动当中,工会经常组织游行,工人纠察队代行了司法机关,稍有不如意就聚众要挟.情势凶凶,人心惶惶,此绝非人民群众之福,绝非国家之福.我们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最有意思的是李宗仁的际遇.1927年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由他的伙伴,桂系第三号首领白崇禧亲手镇压了这种乱像.没想到40年后他千辛万苦回到中国,不到一年就赶上文化大革命,好像就是冲着他搞的一样.但这次他可是无可奈何了,手里没兵啊,只好求周恩来保护他.说句调侃的话,当年他没让共产党没玩儿够.这次总算可以有机会玩一把了.这话说的有点糙但也有点理,如果当时由着共产党闹下去,共产党最终是要结束这种乱像的.因为无论谁执政都要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就像现在的共产党,大口号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时住上海的第一军也不稳了,军官们成群结伙上街参加活动,街上到处是打倒新军伐的标语,矛头所指不言而喻.出自黄埔军校的军官成群结队来找蒋介石问问题.以致于将的蒋喉咙都说哑了.总指挥何应钦向蒋提出辞职,说:已无法掌握第一军.蔡元培,张静江,吴稚辉等相对唏嘘,

“四一二”清党政变的另一个重要决策人李宗仁是3月28号从南京到上海的.据他回忆说,当他去见白崇禧时白的总司令部已被工人包围着.他又去见蒋介石,蒋的情绪非常低落,嗓音嘶哑,见面就冲他喊:我不干了,我不干了. 李问蒋何出此言. 蒋说,第一军已无法掌握,何应钦要辞职,这局面怎么办才好?实际蒋是在摸李的底.蒋想反击可是力量在那里呢?他要寻找同盟者.前面我已说过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及他们所掌握的新桂系是国民党阵营里最反共的一拨.黄绍竑后来就说过:当年就是蒋不反共我也会单独举起反共大旗的.所以到这时李宗仁就对蒋介石说:”我看只有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清党,把越轨的左倾幼稚分子镇压下去.”蒋担心军队不听话恐怕掌我不了局势.蒋说第一师师长薛岳,第二十一师长严重都有严重的左倾倾向.而第二师刚好相反,刘峙右倾被指责成西山会议派.部下左派官兵跟他有隙,也军心不稳,”我的军队已靠不住了”如此奈何? 李则献计说:”我看先把我的第七军调一部到南京附近,监视京沪线上不稳的军队,使其不敢异动.”有了这付定心丸蒋才开始积极准备清党工作.蒋分别打电报给黄绍竑,李济琛让其来沪协助清的事.黄绍竑说他接电报后非常兴奋,说自己精神为之一振.实际他早盼着这一天呐.立刻和李济琛分头迅速来沪.

换句话说没有桂系第七军的武力支持”四一二”的清党及镇压动乱的行动是不会马上发生的.但是后来我们很少见到共产党骂桂系的宣传,究其原因是因为解放后桂系两大巨头,李宗仁,黄绍竑都倒向了共产党的怀抱.共产党是既往不咎了.也不排除共产对当时李,蒋的幕后活动不清楚.

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反共力量,就是工商财界的这些老板们.他们积极出钱支持蒋介石镇压共产领导的动乱.我想他们坚决反共的最初原因就是从动乱来理解共产党的.

4月2号国民党在上海的中央监委委员,蔡元培,吴敬恒,张人杰,陈果夫,陈立夫,李宗仁,黄绍竑,古应芬等开会研究对付目前局势.李济琛谈了广东的局势谈到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后说道,:”如果不早日清党,早日镇压,其他各县的农民都将起来效尤,广东的局面就很难维持了.”总之都认为局势需要整顿,共产党需要清除.最后一致决议实行清党.

类似的幕后活动日夜不断,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地开,措施一项接着一项地在落实. 4月九日正式成立”淞沪戒严司令部”任命白崇禧为司令,周凤歧为副司令.随即颁布<<战时戒严条例>>,禁止群众集会游行,禁止罢工.

同日他又从上海去了南京,筹备在南京建都.这下可把武汉左派们的腰给闪了.南京无论从何种角度讲都比武汉更适于建都.首先是国民政府最早建都的地方.是孙中山指定的建都地.在南京建都有继承孙中山遗志的味道,暗喻是国民党的正统.鲍罗廷就有过抢进南京建都的议论,后因南京周围多是拥蒋的部队而作罢.

从历史上看武汉也没正而巴经的作为国都过,三国时孙皓搞了几天就弄的”短信”满天飞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无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孙皓被烦的没办法,只好又回到建业(即今日的南京).看来中国的短信是有很长的渊源的,而且是很有作用的.南京则多次为帝都,被称为:虎踞龙盘,帝王之宅.有此两项在南京立都更有对整个中国的号召力.

但是,南京更适和建都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建都南京的皇帝要么是小皇帝,要么是短命的皇帝.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不解之谜.还是那个孙皓回到建业没几年就:”一片降幡出石头”了.历史上建都南京且北伐中原的,大一点的政权也就是前有朱元璋,后有蒋介石.都不算成功.明朝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只有朱元璋算是在南京安安稳稳的做了三十年皇帝.他一死没几年北方的朱棣就领兵把南京政权给推翻了.八年之后朱棣还都北京开始了明朝两百六十多年的统治.蒋介石是就更惨了,抗战前后加在一起也就在南京坐了十四年的光景,在这其间还被迫下野三次.国内党内派系林立,烽烟不断,他就没有真正统一过.最大的工程就是搞了个中山陵,还没明白怎么会事儿就被赶到台湾岛上去了.而共产党呢,本来也在南方,好像冥冥之中有种力量把共产党牵引去了北方.后来由北而南,打下天下立都北京.成了真正的大国政府.又回到了中国解不开的乾坤套里..当国共斗争的尘埃落定回头一看,噢,原来一切早有定数.我这又侃远了,我们还回到历史中去.

历史中的1927年4月9日蒋介石到达南京,这时的南京正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组织下在南京公共体育场召开”欢迎汪精卫主席复职大会”.这是汪精卫自上次”中山舰事件”被逼出洋后经苏联返回中国.这时蒋介石来了,组织者有手忙脚乱的赶紧增加欢迎蒋的标语.蒋并未到会场.

实际上4月6号南京公安局长温建刚就在蒋的总正策下以公安局长的名义发了公告.
公告称:”凡地方人民集会结社,须先呈由公安局核准立案,方的开会.”这个公告自然而然的引起顶着群众运动名义的共产党的不满.于公告公布第二天即发动市总工会,农协等群众团体到公安局请愿要求取消这项公告,公安局拒绝所请.为了冲破该公告的束缚,群运积极分子们又策划联续举行名义堂皇的大会看公安局敢怎么办.他们计划8号召开军民联欢大会,9号召开欢迎汪精卫复职大会.10号召开市民大会.后来人们常说的”共产党的会多.”看来当年共产党就有这种爱好了.

9号的大会进行当中,由蒋派势力操纵的”劳工总会”出动几百人,手持器械砸毁市总工会,冲击省,市党部机关,抓走人员抢夺文件.然后呼啸而去.正在开会的各团体得报立刻冲出会场,一些人立刻去找”劳工总会”算帐,另一些人去到公安局请愿要求查封”劳工总会”.这与当年文化大革命的情景何等相似.记得当年”3.18”派正在学校操场开大会,突然有人来报告说:”6.17血洗干打垒了.”由转业兵和机校生组成的”干打垒战斗队”立刻拉起队伍,步伐整齐的,哗,哗,哗跑步返回住地,我当时就跟在后面去看武斗.又扯远了.还说27年吧.

面对群众,温建刚到也实话实说.:”劳工总会是蒋总司令派人组织的,封闭该会须得总司令允许.”而蒋的答复是:封闭”无论如何办不到.” 当天下午两派群众就开始武斗,有数十人被打死.

当晚11时各左派团体,国民党省党部,市党部,中共南京地委,市总工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负责人,在大纱帽巷10号开紧急会议,谋商对策.公安局侦察队便衣五十多人包围会场,抓捕十几名负责人,于十号晚上用刀杀死.装进麻袋投入河中.

这实际是”四.一二”清党的预演,只不过蒋还没来的急公开宣布而已.

上海的情况与南京不同的是,工人组织更为强大.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组织了相应的武装,即工人纠察队2700多人,有枪1700多枝.要实行清党,镇压群众运动,必要先解决工人的武装.4月9日后上海已实行戒严.动手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同情群众运动的薛岳师已被从闸北调到南京附近,调来的是周凤歧的26军.行动指挥已安排白崇禧,周凤祈,陈虎,陈群等.社会上配合行动有流氓头子杜月生,黄金荣,张啸林等人.

4月11日蒋发密令:”已克服各省,一致实行清党.”并特给白崇禧指令:将激烈分子从速缴械,以免骚扰.上海方面即开始行动.当天夜里,杜月生以有要事相商为名邀请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王寿华到他的住处一晤.结果暗杀了王寿华.

王寿华此行明显的是向虎口里喂食.当时对方动手的迹象已是很明显了.共产党是知道的.但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又不敢反抗,任有蒋介石方面杀戮.王寿华手里握有武装的纠察队但不敢动手,一动手必给对方以口实遭到军队镇压.只好坐以待毙.

收拾了王寿华后,第二天杜等手下的流氓,带着”工”袖套冒充工人开始跟左派工人组织寻衅.左派工人一反抗,军队即出面镇压.说是镇压工人纠察队内的反动分子.镇压行动持续了两三天.蒋介石发话:宁可错杀,也不能错放.共产党员及群众被杀三,四百人,被捕一千多人.市面上立刻万马齐喑.一片白色恐布. 这就是我们耳熟的”四.一二”反革命叛乱.

清党的事已经执行下去了.现在对蒋介石来说最要紧的事是另立中央.如果不把自己这边做成正统的中央,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非法.当时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央监委共有五十人,而在南京的中央委员只有蒋介石,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曽共五个人,加上几个在宁的监委也只有十余人.不够法定开会人数.这难不倒蒋介石等人,活人还能教尿憋死? 4月15号蒋召集一色人等开了个谈话会.在谈话会上通过了一个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的议题.同时不忘记否认武汉国民政府.

4月18 日上午,蒋介石等人搞的这个南京国民政府,在丁家桥江苏省议会旧址举行政府成立大会.大会发布了<<国民政府宣言>>,胡汉民赶来参加了大会.多少为这个政府添了些正统的色彩.

在这里我多说上一句,我文中多次提到的吴稚晖是个人物,此公是个教育家,又积极参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想让他出任教育总长一职,他力辞不就.他有句名言:”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中国汉字自古以来就是没有注音的,全靠老师言传,再加上各地的方言不同,所以同文不同字是中文的一大顽疾.有感于此,他提出要给汉字”娶一注音老婆.”他于1895年发明了”豆芽字母”开拼音字母之先河.1913年他出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致力于统一读音的工作.1917年编定<<国音字典>>.1919年住持国语推行委员会.陆续编定了<<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等通俗教才.

1915年他与李石曾发起勤工检学运动.1919年又和李石曾组织留法勤工检学会.受其影响的有大批后来的共产党名人,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等,等等.当然吴稚晖的目地,是为了培养年青人开拓眼界,决不是为了培养共产党.在政治观点上他坚决反对阶级斗争观,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实践于中国.

像他,蔡元培,李济琛等这些有头脑的人反对马克斯主义,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多的民族,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不行的.而国民党组织力又太软弱.舍共产党还有其谁?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