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于丹现象

(2008-09-22 08:32:49) 下一个
May 20, 2007
周国平《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 》



最近,我很困惑于丹的风靡,为什么呢?
还是周国平有水平,把什么都讲清楚了,而且,还是心平气和的。

1。一锤定音。周给于丹的讲座定位为:“她讲的不是国学,而是心得,并且不是她对国学的心得,而是她对人生的心得”。
这句说得相当狠,也就是说,从最根本上否认了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的题目。按周的定位,题目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于丹人生心得》。如果把于丹的讲座看作她个人的人生心得的话,那还有谁不能心平气和吗?

2。既然于丹心得跟国学没关系了,周接着马上就把问题的焦点从解读论语转向“电视vs印刷媒介“。
这个观察是非常准确的。传统上,大家看不起电视和大众文化,但是,这些非传统的大众媒介在现在生活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周对于丹的肯定是“她的专业是传播学,她的确深谙传播的诀窍”这个肯定还是跟〈论语〉无关。只是肯定于丹看到大众有心灵的需要,于丹心得满足了大众的需要。周用的“于丹现象”这个词,让我听着就跟红及一时的歌星明星似的,从文化内涵深度上看,怎么看还是挺贬的。

3。接着,周再次指出:“对于丹的批评,集中在她的解读方式上”。
周也再次重申“于丹的讲座与传播国学无关。”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同意于丹的讲座与传播国学无关,就不可能再批评于丹的解读了。我个人认为大部分人还是把于丹心得看作国学心得的,于丹自己的书名也是这样写的。这个“误导”就是于丹火红的根源。大家以为自己借着于丹的书就看懂了深奥的〈论语〉,殊不知所看的不过是她个人的人生心得。

4。最后,周肯定了〈于丹人生心得〉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这点我也同意。中国现在也缺少积极的人生指导,有了总比没有好。但是,周还是用非常平稳的语气指出了于丹最欠缺的一点:没有一个深刻的世界观定义。我的理解就是:有些肤浅,迎合大众需要。

总体上,我觉得周的文字表面和气,实际上否定了于丹的学术价值。但是肯定了”于丹现象”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