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看到一个红苹果,他拿来洗干净,几口吃下肚,把残余丢掉。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先是红苹果反射的光线进入他的视网膜,视觉神经系统在他的脑部呈现一个红苹果的形象,然后当他用手拿起那个苹果时,他的皮肤及肌肉和相关的神经将苹果的表面质地及重量信息传递到他的脑部,当他啃咬咀嚼苹果时,他口腔内的神经末端进一步将苹果的味道和其它一些相关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这整个过程中,并不是好象有一个简单的幽灵躲在单向透视镜后面观察那只苹果,而是末梢神经采集的所有信息要经过相关的中枢系统的处理加工之后才在那个人的意识中形成关于苹果的完整的多维(时空,重量,味道,软硬,颜色,等等)的形象信息。除此之外,尽管心理学能告诉我们所有人吃苹果时的大致相同的心理反应过程,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别人的真实感觉是什么。比如,没有人知道别人看到的红颜色是否和自己看到的完全一样[①]。哲学上将每个人的这种特异感觉叫做奎尔(Quale)。
两百多年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了这么一个论述[②]:
很显然,康德的这一论述完全符合我前面提到的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而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当时并没有现代心理学所具有临床与解剖的经验作为依据,而只是经过他的深思熟虑的哲学思辨之后慎重地提出的观点。以这种观点为前提,他就非常自然地提出了那个著名的而且也是饱受诟病的物自体(Noumenon,复数Noumena)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所谓的现象界(Phenomenon,复数Phenomena)的概念:
我们所感受到的是物体表现出的现象,而不是它们的真实的自身。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康德那个年代及其后的一百多年里,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因此对于大多数不具备康德的那种特殊大脑的人来说,难以接受康德的上述理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仍然公开在文章中认为康德的上述理论是完全错误的,是所谓的不可知论的谬论的话,那么他就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里既可能有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也可能有复杂的个人问题)。
在所有的对康德的上述理论的批判中,来自黑格尔的批判是比较特别而值得研讨的。这不但是因为黑格尔对于康德的上述理论的批判是非常强烈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蛮不讲理的,更因为黑格尔在他的这个现在看起来很有瑕疵的批判的基础上却发展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现象学,而他的现象学也是他的所谓逻辑学(辩证法)的基础。
我们来看一段黑格尔批判康德的上述理论的言论[③]:
在对黑格尔的这段话进行讨论之前有必要指出一点:黑格尔同康德一样也不具备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心理学知识。由于对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的批判是黑格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出发点,因此相关的论述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上面的这个例子只是从他的《逻辑学》里的相关批判中引述的一小段而已。在这一小段里,黑格尔把康德指出的人们无法了解物体真实的自身这一点比做为先假设一个人有正常的知觉然后再说他只能知道错的无法知道对的。由于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康德的那个理论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原理的,所以站在我们今天的知识层次里来看,我们可以说黑格尔是比喻不当甚至是胡搅蛮缠。但是,回到黑格尔的那个年代,在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的前提下,黑格尔做那样的比喻自有他当时的理由。这让我想起在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进行理直气壮的争吵时,其实也常常会因为缺少某些必要的知识而说一些在有知识的人听来是蛮不讲理的可笑的理由。
不过,黑格尔的批评即便在当时也并非是完全空无一物的消极批评,他确实也抓住了康德的理论的两个弱点:1)康德在强调我们无法知道真实的物自体的同时,忽略了我们是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进而我们知道或至少是相当地知道我们的文化产物是什么这一点;2)康德所指出的物自体概念本身除了告诉我们无法真正知道物体的真实自身是什么之外,对于我们对物体的表现的认识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对于康德的物自体的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什么是真正知识的不同看法如下[④]:
由此可见,对于黑格尔来说,所谓知识本身就是人类意识自身的活动,因此在这个前提下谈论什么客观物体自身的真实特性是没有意义的。有了这样的认识,黑格尔便进一步将被他称为无确定内容的空洞抽象的单点思维对象(wholly indeterminate they are only a single thought-thing — the so-called thing-in-itself of empty abstraction2)的康德的物自体展开为一个有着极为丰富内容的黑格尔的现象学。
这里有几点值得讨论:
1.文明的良性发展并不要求每个人在每一时刻都十全十美,也没有人能够做到十全十美,而是要求某些人提出了某方面的正确但从整体上看不全面的见解后,后来人去肯定他的正确的见解并努力将他不全面的部分加以补充。这是良性发展的理想形式。虽然康德在提出他的物自体的概念的时候并没有把与之相关的其它一些问题都搞清楚,但这并不等于说他的物自体的理论就是错的。虽然黑格尔提出的知识本身就是意识的活动这一点也是合理的,但是在我们掌握了现代心理学知识后,根据本文开头对于一个人吃苹果的心理分析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得出与康德在两百多年前得出的相同的结论,而我们显然不能把这种按照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逻辑得出的结论斥为错误,因为那样做的话等于对人类基本理性的断然否定。当然,如前所述,黑格尔的这种做法并非刻意而为,不是世俗的那种踩着他人向上爬的举动J。在不具备现代心理学知识的前提下,黑格尔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从实践的功利角度来看,康德的物自体理论本身确实不具备黑格尔的现象学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
2.但是,另一方面,虽然黑格尔的现象学理论具有单一的物自体概念无法望其项背的丰富内涵,今天回过头去看那段发展史,如果当初康德没有提出与物自体相关的理论的话,黑格尔是否会发展出他的现象学还是一个问题。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是从黑格尔自己在对于他现象学的思路的介绍时对于康德的物自体理论的大量批判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黑格尔的现象学是在对康德的物自体理论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凭这一点,康德就可以分享黑格尔的现象学的荣誉。
3.虽然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如黑格尔指出的那样并不具有很多的内涵,但是黑格尔对于那个理论的全面否认而不是肯定地发展这种做法本身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在心理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受过很多良好高级教育的精英们认为康德的物自体理论根本就是错的。
4.虽然黑格尔的现象学乃至他的逻辑学都是在对康德的物自体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实康德的哲学与黑格尔的哲学的共同点,一个区别于康德之前的哲学的基本点就是他们都是在各自的理论中把传统的对于宇宙基本特性的形而上学思辨转化为对于人的思维的分析。奇怪的是,当哲学评论家们把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称为理想主义(Idealism,也翻译为唯心主义)时,却很少提到这一点。这一特点与将Idealism译为理想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带给读者的感受并不相同。理想主义或唯心主义或干脆用西文里的Idealism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他们看待世界是凭着主观愿望,而实际上我这里强调的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努力研究人们思维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给人类对于客观的认识带来的影响。
[①] 有些人连红色与绿色都分不清。
[②]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y I Kant, 1787 URL: http://www.earlymoderntexts.com/assets/pdfs/kant1781part1.pdf
[③]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prefac.htm, § 2
[④] Phenomenology of Mind, Hegel, 1807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ph/phcont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