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5. 北方文艺复兴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前一半是新写的,丢勒那一段来自我即将出版的书稿《流动的文化盛宴 下卷 民族集萃多瑙河》(暂定名)第二章莱茵-美因-多瑙运河畔的三座古城第3节纽伦堡
我们知道,中世纪艺术之后,15世纪从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17世纪初为了和新教改革争夺群众,又开始了巴罗克艺术风潮。这两次艺术潮流,意大利半岛都得风气之先,然后新潮艺术才逐渐传播到北方德意志、法国、尼德兰等地区,东欧和英伦三岛接受得更晚一点。就文艺复兴来说,1422年佛罗伦萨圣母百花教堂的洗礼堂大门浮雕(“天堂之门”)在吉贝尔蒂主持下完工,宣告文艺复兴的开始,然后鼎盛时期三位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当中,最年长的达芬奇生于1452年,最后一位离世的是米开朗琪罗,死于1564年。文艺复兴之风向北越过阿尔卑斯山传播,引起德意志和尼德兰的文艺复兴,历史上叫做“北方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最早一批大师,象德意志的丢勒(Durer)、老克拉纳赫(Cranach)、老霍尔拜因(Holbein),都生于1460-1470年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大师同时代。只有尼德兰的老勃鲁盖尔(Bruegel)和凡艾克(Jan Van Eyck)比他们早上一代人。
北方文艺复兴又分为两个中心,德意志本土和更靠北的尼德兰,主要是安特卫普城。在德意志,丢勒(Durer)和克拉纳赫(Cranach)、老霍尔拜因(Holbein the Elder)这三位是同辈人,他们的艺术不仅限于绘画,比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还多了一个版画印刷。当时莱茵河畔的美因茨城里,正好古登堡发明了机械印刷术,所以版画大量发行,它是跟意大利不同的一种艺术形式。另外就是宗教改革,1517年马丁·路德新教改革正赶上北方文艺复兴最早一批德意志大师的晚年,他们或多或少都和新教运动有点关系,象老克拉纳赫本人就是马丁·路德的挚友,直接出手帮他印刷宣传品,制作版画,还给马丁·路德一家画像。
所以宗教改革和版画,这两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没有的。不过丢勒和老克拉纳赫的画风,明显看得出跟文艺复兴三大师纯熟的技法不同,他们或多或少都还带有哥特风格的残留。建筑方面,德意志文艺复兴的著名建筑包括莱茵河流域的海德堡城堡,以及离开纽伦堡不远的奥格斯堡市政厅和福格尔之屋。总的来说,尼德兰和德意志的文艺复兴建筑不多,几乎可以说是中世纪哥特风紧接着就跳跃到巴罗克风格了。德意志文艺复兴主要是体现在绘画和印刷版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上面。
法国的文艺复兴基本上源于一个人:弗朗索瓦一世国王在意大利战争期间,从米兰请回了达芬奇和其他意大利艺术家,在枫丹白露、卢瓦尔河流域大造行宫。所以法国文艺复兴反倒是绘画不强,辉煌的建筑很多。英国僻处海外,文艺复兴开始得更晚,要等到16世纪后半期的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代表人物是文学方面的莎士比亚。
以上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一个综述。我们先从中世纪哥特式绘画向文艺复兴过渡的,最早的一位大师说起,尼德兰的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他生于1390年只比吉贝尔蒂和布鲁内莱斯基小十几岁,和多纳泰罗差不多大。凡艾克的生年地点已不可考,只知道他成年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今天比利时的布鲁日(Bruges)。15世纪那个时代,还没有今天的荷兰跟比利时分立,这片地方叫做尼德兰,有些书上也译为“低地国家”,在中世纪早期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帝国刚建立的时候,尼德兰属于帝国,后来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在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西边这一部分“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东边这一部分“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的德国,中间的这块叫做“中法兰克王国”从尼德兰经过莱茵河一直包括意大利,这南北一长条囊括了古代欧洲最富庶的两个地区:尼德兰和意大利,所以最重要。查理曼的长孙得到了中法兰克王国,而且兼任帝国皇帝,地位高于东西两个法兰克王国。可也就是这块中法兰克王国分裂得最快,在几十年之内就分崩离析了,其中的尼德兰分成很多伯爵/公爵领地,在东西两个强国之间来回争夺,962年奥托一世的“神圣罗马帝国”主要就是东法兰克王国(也就是德意志王国),加上分裂的中法兰克王国大部分土地组成的。尼德兰这一块富庶地区,到14-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代,是属于法国的势力范围,分封给了法国国王的弟弟,法国勃艮第公爵这一支。勃艮第公爵家族算是法国瓦罗亚王室的幼支,可是因为摄政权的争执,跟王室反目成仇,所以百年战争后期很长一段时间帮助英国国王打法国。我们说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初,凡艾克这个时代,正好就是百年战争,圣女贞德的时代。当时勃艮第公爵是“好人菲利普”。
根据留存下来的勃艮第公国史料,凡艾克在1425年就已经当上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的宫廷画师,起初在里尔工作(Lille,今天是法国东北部的著名要塞城市),1429年搬到布鲁日住到1441年去世。他除了当宫廷画师,也为公爵“好人菲利普”进行穿梭外交使命。“好人菲利普”跟表亲法国王室有杀父之仇,就是他的军队在1430年抓住圣女贞德交给英军,1431年圣女真的被烧死。凡艾克在1426-1429年间为勃艮第公爵在各国间进行过很多穿梭外交,不知道有没有关于和英国联盟的。
作为画家,凡艾克留下来的代表作不多,他早期仍然是哥特式画风,作为宫廷画师,他实现了财务自由,不需要为生存过多招揽活计,既然拥有了创作自由,于是开始探索更多实验性的画法。当时的画还不是油画,而是用蛋清调和颜料,画在木板和墙壁上的“蛋彩画”。凡艾克就是最早开始画油画的画家之一,后来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里甚至说是凡艾克发明了油画。凡艾克在1430年代进入绘画的成熟期,毕生最有名的作品是两幅,一幅是《阿诺菲尼夫妇像》,传世名作,用油彩画在橡木板上,现在收藏在伦敦的国家画廊。另一个代表作是根特圣坛画,用油彩画在橡木板上的三开折叠圣坛,在比利时根特大教堂。
围绕这幅《阿诺菲尼夫妇像》历来有很多猜测和传说,饶有兴味。当时的尼德兰是欧洲最富裕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个是意大利诸城邦),所以中产阶级也有闲钱雇佣画家画像了。以前只有贵族才有这种闲情逸致。画上的主人公是住在布鲁日的意大利商人夫妇。凡艾克画的绝大多数人像,都和今天的手机自拍秘籍一样,人脸左侧四分之三面向光源。从画上可以看出来,早在1430年代,绘画的透视立体效果已经很好,不过人物姿势还很僵硬。你能看到窗外的樱桃结了果,所以季节是初夏,可是画上夫妇两个人穿的大衣是貂皮镶边的冬装,这是“穿貂炫富”吗?此画另有很多隐喻,究竟什么意思众说纷纭。比如墙上的凸镜里画了四个人的镜像,除了主人公夫妇的背影以外,另外两人可能是婚礼见证人,也可能其中一个是画家本人,不过从镜像来看,画家其实不在作画。画上有小狗,小狗象征忠实,墙上挂的扫帚象征勤劳,桌上有桔子,桔子在当时的尼德兰是昂贵的进口水果,象征财富。关于此画还有更大胆的解释,竟然说画上的妻子已死,这是一幅悼亡的纪念画:你看人物头顶上的吊灯,男的头上的吊灯有一支蜡烛大白天燃着,这有违常理,猜测是用蜡烛象征活着,而女的那边蜡烛全灭,象征死亡。拿放大镜仔细再看,墙上的凸镜周围有一轮外延装饰,画的是耶稣事迹,女的那边全都是死亡和复活的主题----这是巧合吗?
我感觉这幅《阿诺菲尼夫妇像》不能看得太细,联想太多,就像中小学课本里鲁迅杂文的中心思想,连鲁迅自己都从未想到过的思想,都被后来者分析了出来,要是鲁迅活过来,他会说“我没有这个思想”,而分析家会说:“不,你必须有!”----是不是想太多了?
另一位弗兰德斯的北方文艺复兴先驱者是老勃鲁盖尔(Bruegel),我想留待后面说到收藏他作品最多的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再讲。
比凡艾克和老勃鲁盖尔晚一辈的是丢勒、克拉纳赫等几位德意志文艺复兴画家。德意志文艺复兴绘画的中心在纽伦堡,这是因为丢勒的家乡在这里。纽伦堡是座很美的古城,我甚至认为它是整个德国最美的大城市,超过了慕尼黑。这是纽伦堡城堡。
纽伦堡旧城中心河畔夜景。
在纽伦堡,文艺复兴就意味着一个人: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他1471年生于纽伦堡,其实比米开朗琪罗还大一岁,比拉斐尔大12岁,丢勒出名很早,跟达芬奇、拉斐尔、威尼斯画派的开山鼻祖贝里尼都有书信联系。丢勒的父亲是个金匠,1455年才从匈牙利移居纽伦堡。那个时代的金匠可以说是全能手艺人,比如开创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教堂洗礼堂“天堂之门”系列浮雕的作者吉贝尔蒂、大穹顶的设计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泰罗,这几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派祖师,全都是金匠。丢勒有个教父是印刷工匠,后来成了德意志最成功的印刷商人,开了24家连锁印刷工坊。丢勒从小跟父亲学金匠手艺和素描,跟教父学版画和印刷。他出名很早,20来岁就以版画出名了,当时来说,版画比油画容易出名,因为可以大量印刷复制。木版画和金属蚀刻画他都做。丢勒一生画过不少自画像,第一幅就是1493年在他22岁时候的自画像,现在收藏在巴黎卢浮宫。
一般来说,北方文艺复兴的那些大师们跟意大利大师不同,意大利人喜欢研究透视、比例、光线等等各种科学道理,研究风气比较浓,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达芬奇了,其实与其说达芬奇是画家,还不如说他是科学家发明家。北方的画家们穷究原理的少,大多数都是只顾画画,匠人作风更重些。这里面只有丢勒是个例外,他喜欢钻研的个性,颇有几分达芬奇做派,曾经研究过光线追踪的科学原理,研究绘画中的透视、比例,甚至延伸到研究数学,还写过光学专著。丢勒有些行为在当时的人来看颇为怪诞,比如他会在自己的画作上签名,当时的画家自认为只是匠人,从不留名的。又比如他会画一些没有人出钱请他画的东西,比如丢勒故居门口的那只大铜兔子,就是因为丢勒著名的兔子绘画。
丢勒的大兔子,维也纳阿伯丁美术馆
在当时的人来看,这简直就是怪癖:画画是为了挣钱,你给只兔子画肖像,谁付你钱呀?没有钱你浪费颜料浪费时间做什么?其实丢勒画动物、画人体局部、画自己都是为了钻研比例。1502年他画的一幅兔子水彩画在细节上极为精准,甚至每一根毫毛的位置方向都对,让人叹为观止之余,还会生出疑问: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后人猜测说他可能真的抓了一只兔子在画室里画,不过动物不像人,不可能静止不动。所以也有人猜测他先在野外画一幅写生草图,然后拿一只死兔子在室内添加细节。因为丢勒很注意观察动物的细节,所以靠凭空想象作画的本事也很厉害:1515年他听说葡萄牙王室从海外殖民地运来一只欧洲人从没见过的动物,叫做犀牛,他仅仅看了一个在场者的文字描述,就凭空想象画出一只犀牛,而且居然很准确。这幅犀牛图在德国反复印刷,以后好几百年德国的幼儿识字读本上,都印着丢勒画的大犀牛。
151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请他出任皇室画家,给自己画像,还负责监督生产大型版画。1520年皇帝驾崩,皇帝的孙子查理五世继位,身兼西班牙国王,宫廷在布鲁塞尔。丢勒为了争取新皇帝的订货,确保自己宫廷画家的年金,从纽伦堡沿莱茵河去布鲁塞尔,顺便游历尼德兰。那个时候尼德兰北部是新教地区,就是日后的荷兰,丢勒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新教思想,后来并不清楚他有没有改宗新教,不过丢勒确实在1520年曾经想过给马丁·路德画像来着。1504年他的一组版画《亚当夏娃》后来在1507年画成了油画,是丢勒的名作之一,现在收藏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
丢勒还有些版画宗教色彩很浓,但是有很多神秘的寓意,后人很难猜透。比如1512年的《骑士、死亡与魔鬼》、1514年的《圣热罗姆》和《忧郁》。
丢勒木刻画《忧郁》
他画《忧郁》的那年正好母亲去世,画上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手法,情绪表达很明确,但细节却很难看懂。丢勒在1509年在纽伦堡买下一栋房子,即便今天也是一座非常宽敞的豪宅,可见他20来岁成名以后始终过着优裕的生活,这座房子今天是纽伦堡著名景点,丢勒故居。今天在故居里,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丢勒的代表作,不过这些画没有一幅是原作,都是复制品。纽伦堡唯一的一幅原作在本城的德国历史博物馆里面。他的油画本来就不多,大部分画作都收藏在欧洲各大博物馆。
1528年丢勒57岁在纽伦堡去世,不算高寿。
既然说到北方文艺复兴,不妨在这里提一下其他几位绘画大师。老卢卡斯·克拉纳赫(Cranach the Elder)只比丢勒小1岁,但是很长寿,1553年去世的时候超过了80岁。他是当时德意志最成功的艺术家,甚至超过丢勒,他也是少年成名,22岁已经凭借版画印刷出名,应邀成为萨克森选帝侯,明智者腓特烈的宫廷画家,此后一生都是萨克森的宫廷画家,为好几代选帝侯服务,画行猎图,也画教堂祭坛画。1509年他还给马克西米利安皇帝,和未来的查理五世皇帝(当时还是少年)画像,比丢勒还要早3年。
我在2016年去德国东部的维滕堡,那里是马丁路德和克拉纳赫长期居住的地方,马丁路德在那里当一座教堂的本堂神甫,1517年他在维滕堡大教堂的门上贴出著名的《95条抗辩》,抨击教廷售卖赦罪符等腐败行为,从此开始了影响欧洲历史的新教改革运动。我去的第二年就是新教改革的500周年大庆,维滕堡全城的主要景点都在大兴土木进行修缮,准备隆重迎接新教改革500周年,马丁路德和克拉纳赫的纪念故居、他工作的教堂、主教座堂这几处关键景点尽管还开,但全都搭了脚手架,拍起照来缚手缚脚。德意志在16-17世纪是新教各派和罗马天主教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战场,基本上,北德和西德诸侯改宗新教,南德的巴伐利亚、奥地利信奉天主教,16世纪查理五世皇帝还试图压制新教诸侯,没有成功,双方的矛盾一直发展到酿成了1618-1648年惨烈的德意志三十年战争,全欧洲列强都来参战。
马丁路德在克拉纳赫的帮助下开始宗教改革的时候,萨克森选帝侯明智者腓特烈本人信奉马丁·路德开创的新教,查理五世皇帝在莱茵河畔的沃姆斯(Worms)召开帝国议会,召马丁·路德赴会自辩,正是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了路德不至于受到一百年前1415年康斯坦斯大公会议上,宗教改革家扬·胡斯一样被火刑处死的下场。会后路德逃到选帝侯一处偏僻山里的城堡——瓦特堡(Wartburg)躲起来,潜心把拉丁文圣经翻译成普通人能读懂的德文。
今天的德国至少有一半是基督教新教各派的信徒,当年马丁路德一生行迹的故地,很多都保存下来作为纪念地。笔者去过原东德古城埃尔富特(Erfurt),那里有马丁路德受教育的修道院,从这所神学院毕业之后,他去维滕堡主持一座教堂,在那里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然后奉皇帝诏命赴沃姆斯的帝国议会,在各路诸侯面前为自己辩护,在本地区的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下全身而退。今天在沃姆斯市中心有一座以马丁路德为中心的大型青铜群雕纪念这件事。最后在山间的瓦特堡城堡,今天也很完整第保留了马丁路德躲起来翻译圣经的小屋。以上这四处新教的朝圣地,我也一一造访过。
在整个宗教改革过程中,老克拉纳赫都是路德的挚友。他们都住在德国东部的维滕堡(Wittenberg),克拉纳赫为路德画过很多肖像,还为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做木版插画。这版画可不得了,当时印刷术刚刚发明不久,无论是木版画还是金属雕版画,都可以大量印刷发行,在一般群众里面的传播速度比一两幅教堂里的圣坛画快得多了。所以那个时代意大利以外的画家们,尤其是北方的画家,很多都靠版画而不是油画快速成名。
克拉纳赫的马丁路德像
克拉纳赫是路德夫妇的证婚人,和他们第一个孩子的教父。即便明智者腓特烈去世之后,克拉纳赫仍旧受到后代萨克森选帝侯的器重,两度担任维滕堡市长。他对后来的选帝侯也是忠心耿耿。1547年新教诸侯的施马尔卡尔登同盟被查理五世皇帝在缪尔贝格战役击败,(提香为那次战役中的皇帝画过一幅著名的披甲执矛骑像,在马德拉的普拉多博物馆),萨克森选帝侯约翰-腓特烈被俘。战后皇帝和新教诸侯和解,80高龄的克拉纳赫还跑去亲自请求皇帝释放选帝侯,甚至愿意自己陪选帝侯坐牢。1553年81岁的克拉纳赫亲自接选帝侯出狱,同年病死于魏玛城。老克拉纳赫的两个儿子都是画家,女儿还是德国文豪歌德的祖先。不过克拉纳赫画了太多版画,受版画影响,他的油画特别善于勾勒形体,但不是特别擅长于处理画面的光影和色彩。
克拉纳赫油画《维纳斯和丘比特》
老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Elder)比老克拉纳赫跟丢勒都大十来岁,生于1460年的奥格斯堡,离开纽伦堡倒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著名画家。他画宗教画,明显有晚期哥特式拉长的痕迹,直到后来才转向文艺复兴风格。其实他的儿子小汉斯·霍尔拜因比父亲更有名,是16世纪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跟老霍尔拜因学画,出师以后在瑞士巴塞尔画教堂的宗教壁画。可是当时新教改革了,本来路德派的新教允许画神像,可是在瑞士的新教属于更加激进的加尔文派,不允许教堂出现任何人像。总体来说,新教改革的确在全欧洲的新教国家范围内,砸了很多画家的饭碗。小汉斯·霍尔拜因就被逼离开巴塞尔,去英格兰,受到宫廷大臣和亨利八世王后安妮·博琳的欢迎,成为英王亨利八世的御用画家。亨利八世就是那位娶过6位妻子,砍了其中两位王后的头,为了和原配离婚,不惜和教廷决裂发动宗教改革的国王。安妮·博琳就是他的第二任王后,后来被砍头了。小汉斯·霍尔拜因画的亨利八世、权臣托马斯·摩尔、托马斯·克伦威尔肖像流传到今天,都是历史教科书采用的标准像。
小霍尔拜因《英王亨利八世》
小霍尔拜因《托马斯摩尔像》
小霍尔拜因《托马斯克伦威尔像》
此外,北方文艺复兴还有一位老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the Elder),不是德国人,是佛莱芒文艺复兴的主要画家,以安特卫普城为中心。他特别擅长画比利时农村的民间题材,一般都是雪景或者农民的舞蹈、婚礼,让人们看到16世纪市井生活的真实场景,可以说是欧洲版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按说他那种风格和题材,当时很难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意大利画家,写《艺苑名人传》的瓦萨里对他评价就不高。可是艺术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一点不假。可能就因为他画的民间题材很朴实很生动,后世的收藏家特别喜欢,尤其是鲁道夫二世皇帝到处搜集他的画作。所以老勃鲁盖尔的画作,今天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就是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了。关于老勃鲁盖尔的画,我们留待维也纳再详谈。
这一批北方文艺复兴画家到了16世纪后半叶,要么去世,要么因为新教改革砸了饭碗,因为当时教堂是画家的一大主顾,而新教反对在教堂里画圣像。到17世纪,罗马又兴起了巴罗克艺术风格,最先是从建筑上由波洛米尼(Borromini)和贝尼尼等几位大师开创的,绘画方面,是卡拉瓦乔(Caravaggio)。这股巴罗克之风吹过阿尔卑斯山,传到欧洲其他地方开枝散叶:在西班牙,就是委拉斯贵支;在尼德兰分成了荷兰跟比利时两派。荷兰是新教,只能画人物肖像,就是伦勃朗(Rembrandt)、维米尔(Vermeer)、哈尔斯(Hals)这些人的荷兰黄金时期绘画,全世界的博物馆中,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的收藏最集中,最丰富。在南部的西班牙领地尼德兰,就是宫廷画家鲁本斯(Rubens)、凡戴克(Van Dyke)、老勃鲁盖尔(Bruegel)的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和次子老扬·勃鲁盖尔,还有孙子小扬·勃鲁盖尔这个家族。因为维也纳是那个时代的皇廷,鲁本斯、委拉斯贵支这些巴罗克时代的大师都有很多作品是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画的,我们等到后面写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再来详细讲述巴罗克绘画的大师和作品。
现在,让我们从头说起,看看巴罗克艺术是怎样在罗马开始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