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眼白 海心明

故事像飞鱼般 从时间的静深中闪过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读《城堡》、《追忆似水流年》及其他

(2008-07-08 09:42:11) 下一个

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中分章节讲述了九部作品

卡夫卡《城堡》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

乔伊斯《尤利西斯》

海明威  白象似的群山》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

罗伯格里耶《嫉妒》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以下是我对其中几部的阅读印象:

A.城堡

在吴晓东对《城堡》的讲述如我所期望的那样,再次燃起我微弱的兴趣之后——这兴趣源于学习史上对工具书的过度相信,我强迫自己再读《城堡》。第一次曾读到三四十页放弃了,而这次艰难略减,信心浅增的仪式大概结束于倒数三四十页,我几乎可以厚着脸皮宣告自己读完了。读则读矣,了则未了:K的那两个莫名其妙的随从挟持他的景象,使我觉得这故事像是一个苍白的木偶剧。我试图理出一点头绪,在K和情妇之间发现一点常规爱情的种子,这样我粗笨的大脑可以因为受到些微热烈的刺激,义无反顾地冲向最后一页。当然我是失望的了。我也无法读出任何一个人物的表情和可循的心理。唯一可以感受到的是,小说的象征性(城堡和进入城堡的努力)很彻底,无处不在,氤氲漂浮于书页之上。不过文本像是一堆碎片,如果拼接起来可以被幻想是一副现代画作;或者海滩石堆里的枯木,也许曾是一条小船。其破碎而沉闷的色彩,留给人初醒后回忆过往梦境时的那种似是而非。我想这就是《城堡》的风格,但不是喜欢爽快痛饮文字流的我的口味。可幸的是在这个思想解放的年代,我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受教化。

相较长篇大论喋喋不休的《城堡》,我更喜欢《变形记》。这一篇的象征更明显,而且描述推展很具有基本逻辑,我的智力颇能解读,几乎每一个细胞都能感受到那种压抑,以及绝望中黏稠的凉意。而且,卡夫卡其他短篇小说都比《城堡》好看,比如《地洞》里的建筑师老鼠就颇有些趣味。

我看卡夫卡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特异奔放、无孔不入的寓言式想像,以及被这想像如此举重若轻地搭载着的,心灵深处回旋的二十世纪的人类呜咽和干渴。作为以这种寓言与世界交谈的头一人,他的心灵与自然和感官丝丝入扣,花草鸟兽历史未来,无一不能从中照见自己。这个世界的通相,没有出路的悲观和无处可逃的焦虑,在卡夫卡忧郁的火眼金睛之下,无处遁形。他是“最早感受到二十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

B.追忆似水流年

同一时期我也读了《追忆似水流年》的头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其中著名的,对小玛德琳娜饼干的描述是这鸿篇巨著的一个缩影。极优美舒缓的语言和超细腻的情感结合,滋生出追忆时所有的那种隔河相望的遥远,以及坐在马车里观风景似的不紧不慢的节奏感,处处可见布鲁斯特优柔、脆弱、纤细的特质。

细腻,更细腻,无比细腻。不仅在于对心态和情节不厌其烦地描摹,更时有灵犀展现的慧词妙语,和心智洞明的豁然有生。如若不具备特别善感的心灵,和忧伤且淡然的情致,无法产生这样的作品。虽冗长却不拖沓,虽悠游而不浅薄。宽广如河流,清浅若水草。我的理智和情绪都很喜欢并享受这样的阅读,兴味悠长。这也得益于这个版本的翻译,看得出来老先生下了很大功夫,怪不得他一年辛勤才翻译一部,共分七年出版。

相比之下,《城堡》就缺乏这种优雅的美感,我相当佩服卡夫卡以怎样的毅力写下了这几百页,我怀疑他的写作也是痛苦的仪式。

C.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开篇并不孤独,反倒是闹哄哄的。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我觉得很有意思地体现在怪异的魔术和各种奇物之中。文字感略显粗糙,情节跳跃纷杂。对于我的吸引力不大,暂时无力完成这样的阅读。

D.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可能是这中间最可轻松阅读的一部了,几乎不需要任何工具书的帮忙。虽然昆德拉创新性地开始了一种哲思小说的新格局,然而轻灵从容的回旋主题、人物的浮雕感、情节的层次还是颇为吸引人。

我最喜欢关于 特丽莎是顺水飘来的草筐里的婴儿的那个意象,这意味着即使哲思小说也可以拥有丰富的梦幻似的情感触角。从另一方面来讲,说故事的小说其实也自然在说着哲理,就看作者的推拿手段和读者的领悟力怎样了。昆德拉采取的方法是,让主题脱离在情节和声以外,成为突出的女高音领唱,使得对答案的追寻不断地提示和敲击着读者的神经,有一种画外音飘来的清醒。而哲思式的问题在整个故事叙述的框架内,也是收拾得张弛有度,与故事并行不悖。

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部小说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有些相似,可能是那种像晨雾一样清新的质感吧,虽然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

另外,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多年前曾读过,实在没有激起什么今天的回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