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烧了毛毛虫
(2011-02-16 12:18:16)
下一个
红楼中,不光有像元春、湘云、可卿这些阔小姐夫人的压抑故事,也有生动活泼的普通人生活。曹雪芹就是要让读者,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眼睛,看到大家族的毁灭。所以他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人物,让刘姥姥在三次进出荣国府之间,目击贾家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被强迫作酒令。因为是想作弄刘姥姥,所以条件放得很松,“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合韵”。就是说,只要顺口押韵就行了。在刘姥姥之前,先后有贾母,薛姨妈,湘云,宝钗,黛玉等人得牌出令。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文字,一直被红学家,特别是新索隐派大家刘心武看重。象湘云得的一副牌中,“左边‘长幺’两点明”,就是红色的两点,陕西人称为“红眼”的;史湘云回令“双悬日月照乾坤”。据刘心武说,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去了。再一个,黛玉得的一张是“剩了‘二六’八点齐”,牌的花色是上面两点,下面六点,全黑(或绿),共八点,成两列。黛玉回令“双瞻玉座引朝仪”,这“双”和上面的“双”一样,寓意深呢。有兴趣的朋友,可去读读刘心武的大作;我车轱辘话的文章里也有涉及, [刘心武和红学研究] ,敬请批评指正。
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刘姥姥的牌和令。下面是鸳鸯读牌,刘姥姥答令:
左边‘大四’是个人---是个庄家人,
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
右边‘么四’真好看---一个萝卜一头蒜,
凑成便是一枝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从牙牌的点数和花色上讲,这三张牌分别是双排红4的“8”(人牌),上绿3下红4的“7”和上红1下红4的“5”。
刘姥姥没读过书,不识字,自然对不出有文化的诗句和词曲。顺口回答是大白话,像人牌对“庄家人”,红五对“一个萝卜一头蒜”,一支花对个“结个大倭瓜”等,逗人发笑,亦无可非议。可奇怪的是第二句,“大火烧了毛毛虫”。大火,谁都见过;大火烧了宫殿,烧了房屋,也都听过;大火烧死了人和动物,书中也有所闻。奇怪的是谁见过、听过、读过“大火烧了毛毛虫”?怎么个烧法?设想一堆熊熊大火和一个小毛毛虫,画面好可笑,不是吗?我特佩服曹雪芹赋予刘姥姥的想象力:这张上绿下红的牌,下面红色的四点,真像一团火;而上面斜着三个绿点,也象是一条爬虫。
可刘姥姥真是这么的聪明机智,还是曹雪芹在这里用闲笔消磨自己和读者的时光?亦或是雪芹的奇思奇想,又一个伏线于后的暗示,隐言?
先读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作者通过冷子兴的口,对贾府的形容是“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所谓的“百足之虫”,也叫蜈蚣;和毛毛虫有相同的地方,都是爬行动物,都是“虫”。再看第一回,癞头和尚对甄士隐念的诗是“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又“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著窗纸。.......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伶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甄士隐”的含义,现在大家都明确,是“真事隐”,无须赘言。红楼的故事,虽一直游离在“甄”“贾”之间,虚实莫辨;但在“贾”家的故事还未开始之前,在引子中,用一场大火造成了“甄”家的破败,谁能说它不是以后故事的暗示呢。一个最好的证明是脂砚斋在[甲戌本] 的评论,“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即南京,曹家最风光时期居住的地方。在甄世隐家被火毁灭的文章处,批上现实中曹家家难的批语,说明这场火对曹雪芹和脂砚斋的印象有多深!现代红学经典理论是雪芹将家事写入红楼,那现实中的“一把火”,无论如何在书中有个交待才是。
《红楼梦》一至五回,一直被看作是全书的总纲。在这五回里,几乎包含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全部信息。从曹雪芹的创作过程到金陵十二钗的结局;从“假语村言”的“好了歌”到囊括四大家族的“护官符”;从三生河畔的“木石前盟”到宝黛钗的初次相见。无怪有人说,读懂了前五回,也就读懂了红楼的一半!那么,把一个似乎与贾府无关的失火事件放入最为重要的总纲里,曹雪芹的真实用意应该说是很明显的。
这是否就是“大火烧了毛毛虫”的一个解呢?如果大火只烧一个真正的小毛毛虫,实在无须多虑;但若烧像贾府这样一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大宅门,直烧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才是触目惊心的结局!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除贾府主要人物之外,曹雪芹着墨最多的人物,色彩亮丽鲜明。她生活在贾府之外,又与贾府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从巧姐“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判词上看,她在贾府家败后,应有很重要的表现,拯救了陷入虎口的巧姐。巧姐作为十二钗之一,在前八十回基本没有出现。当巧姐成为真正的“钗”时,刘姥姥作为她的守护神,“方显出英雄本色”。所以刘姥姥不仅是贾府兴旺时期的观光者,也是贾家小姐危难时的救命恩人,更是贾府豪门兴衰的见证人。曹雪芹让“大火烧了毛毛虫”这句带有暗示意义的谶语出自刘姥姥这位“庄稼人”之口,确实是不同凡响的绝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