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64)
2010 (59)
2011 (90)
2013 (45)
2017 (1)
(五) 苹满汀洲人未归
澶渊之战后,寇准受到了来自真宗的最高礼遇,威信和地位也达到了入仕为官的顶点。但好景不长,皇帝从内心深处惧怕寇准的耿直和强辩;辽人不再入侵,歌舞升平显现,留着寇准在自己身边整日叨叨,感觉怎么也不舒服。真宗说,寇准“刚忿如昔”。于是,一年后,真宗撤了寇准的宰相之职,派往陕州(今河南陕县)任知州。几年中,寇准换了好几个地方为官,进进出出中央各部几次,与真宗保持着不即不离的关系。因为皇帝知道,将来的某一天,他还需要寇准。
一直到十三年后,真宗生了大病,又到了要将权力移交给下一代的关键时刻,就象二十多年前,太宗为立太子事召回寇准一样,真宗又把寇准召回京城,重为宰相。当时刘皇后和副宰相丁谓专权,寇准对真宗说,丁谓是佞妄之人,不可以辅助将来的皇帝,应尽早去除。在真宗的同意下,寇准让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表章,请太子监国;并计划升杨亿为副宰相,取代丁谓。但章表还未上报,消息已传到刘皇后和丁谓那里,他们假传圣旨,撤了寇准的宰相,封为莱国公虚职。太监周怀政,素与丁谓不和,准备发动政变,杀丁谓,停止皇后干政;尊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然后恢复寇准宰相的职务。不想密谋泄漏,丁谓、曹利用先发制人,捕杀周怀政,也株连到并不知情的寇准。
这是寇准从政后的最大失败,也是最后一次失败。由此而来的是又一次贬谪,而且是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去当司户参军,大概象现在的县人民武装部长。在那个天涯海角的地方,他彻底断绝了与真宗的联系。重病中的真宗并不知寇准被废黜,清醒时仍问左右侍从,“为什么很久没见到寇准呢?”直到临死前,还说只有寇准是可以信任,托以重任的。足见对寇准的认同。同样,一直到死,寇准也保持着对皇帝的忠诚和眷念。临终前,他让家人取回当年太宗为他用犀牛角特制的佩带,沐浴焚香,向北方叩拜,与皇帝告别。然后着朝服配带而卒。
寇准为宦一生,是是非非,四起四落,做了三件大事。<<宋史>>分别立论评述。在太宗朝力促太宗,策立太子,避免了权力移交时的动乱;并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可为万世龟鉴”。二是澶渊之战,为北宋后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提供了保障。“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这前两件,寇准都是智者,是胜者。但最后真宗末年的宫廷政变,寇准则是大败而归。“定策禁中,不慎所与,致启怀政邪谋,坐窜南裔”,是失败者。<<宋史>>曰“臣不密则失身”,实为贴切!但不管寇准是胜是败,是智是愚,他的所作所为是出以公心的,是为大宋的社稷和臣民为重的,所以赢得了人民深深的爱戴。他死后,灵柩归葬西京洛阳。路过荆州公安时,人民纷纷在路边设祭哭拜,把纸钱在竹竿上,插于路旁。“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途经寇准庙时,写下了<<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表达了自己敬仰之情。
豪杰何心居世名,材高遇事即峥嵘。
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这诗中提到的“巴东诗句”,是指寇准自编的诗词集<<巴东集>>。和古代大多数士大夫一样,寇准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位文华出众的诗人。<<巴东集>>书名取材于他首次出仕为官的地方,湖北巴东;诗集辑录了他的一百五十多首诗词,其中不乏朗朗上口的传世之作。我最喜爱的是那首<江南春>,早在听评书<杨家将>和读<<宋史>><寇准传前,就过目成诵了。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越加深刻了。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写景,写意,也写人。芳草远离孤村,离人惜春肠断。在是非旋涡中争纷一生的寇准,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对大宋社稷,对宋官家的人归,心归。无论是二十弱冠时知县巴东,还是六十耆老时流徙岭南,他都从未忘却过自己治国报国的责任。正如寇准的政治继承人、北宋另一个爱国名相范仲淹所描述的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寇准就是在这无休无止的忧国、忧民、忧君中,走完了一生六十三年的历程。到死的遗憾,只怕依然是,“苹满汀洲人未归”。
写于二OO五年十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