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书斋

成功之门原来虚掩着
个人资料
正文

(2008-10-17 19:20:13) 下一个


说明:

近来,一进文学城,刚要搜视目录,大煞风景的事旋即发生。说时迟,那时快,一幅醒目的广告,宛如洲际导弹迎面袭来,令人窒息。广告词曰:优雅、坚实、长久。不过,等你定下神来,却又另是一番情趣。与己无关的广告虽然令人烦恼,但画面上的数竿翠竹,令人心旷神怡。心情好转则多思,多思则多忆,忆起《酒》的姊妹篇《竹》。周末又到了,发出来与大家分享,兴许能为喜欢竹的朋友带来一丝温馨。





我是北方人,却很爱竹。然而,竹只喜欢南方,不愿生长在北方。即使因御令难违而不得不离开南方,千里迢迢地进了北京故宫的御花园,也只是象受气包那样,终年委委缩缩地躲在假山后面。由于不开心,长得面容憔悴,弱不禁风。生在南方时的那种潇洒的风采似乎永生不再。

说来奇怪,孩提时代的我本是一介村娃,哪里来的这份爱竹的闲情逸致呢?细想起来,启蒙者只是一幅对联。记不得是哪一年了,肯定是小学六年级以前。有一天早饭后,我到一名同学家等他一同上学。我一眼就看到他家镜框里的对联写道;“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真是神奇的灵感天上来,我竟然一下子就背了下来,而且一直铭记至今。这使我对竹有了初步的,然而却相当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又参照《芥子园画谱》自学过一阵国画,而且对竹情有独钟。至今我还记得画竹的口诀:个字起,介字破。就是画竹先从“个”字形的三片竹叶开始。第二个“个”形竹叶的第一笔要画在前一个“个”字里面,破了原来的“个”字形,呈现“介”字形。

这样以此类推,依次画下去,画出的竹便生动活泼,而且有章有法,不致乱如杂草。哪一位不信,不妨一试。通过对画谱里竹的欣赏,和自己画竹的切身体验,使我初识了竹的风采,领略了竹的神韵。不过仅此而已,因为我一直迟迟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竹,最多只能从满塘芦苇那种随风摇曳的风姿中获得对竹的幻觉,加深对竹的情愫。直到1962年高中时期的一次暑假,我才喜获良机,进了北京故宫御花园。也只是在那时,我才终偿夙愿,第一次见到日思夜念的竹。虽然见到的不是生长在南方山林里那种自然飘逸的竹,毕竟聊胜于无。后来,随着时空的变迁,我不断有机会到南方,看到地地道道的南方竹,而且不断地从书中看到有关竹的知识,这才对竹有了更多的了解。

“竹”是一个象形字。金文和简帛文字里的“竹”字,象两对竹叶下垂的样子。篆文中的“竹”字也象竹竿上两片对生的竹叶。“竹”是直接从篆书中演变而来的。汉字里有许多竹部首的字,他们多与竹子和竹制品有关。笋,是竹的嫩芽。筠,是竹的青皮。筱,是小竹和细竹。箨,是竹皮和笋壳。篁,指竹林和竹丛。蔑,指编制席子的薄竹片。竽和笛,是竹制的管乐器。笔的杆是竹制的。笏,是古代朝见时大臣手持的竹板。策,是竹制的马鞭。筐、箩、篮,是盛放东西的器物。竹的用处很广。在纸发明之前,人们除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在青铜器上铸字之外,也在竹片、木片上写字。

用来写字的竹片叫简,木片叫牍。将木片、竹简穿连起来就称其为策。因此有秦简(秦代竹简)、汉简(汉代竹简)、简牍、简策之称。当然,除了竹片木片之外,古人也用白绢来写字,所以古文里又有“竹帛”、“竹素”等名称,来指代书史典籍。《汉书.苏武传》中有:“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这是夸奖苏武的功名超过史册上记载的所有名人。“竹帛”即指代史书。又如《三国志.吴.陆凯传》也说:“明王圣主取士以贤,不拘卑贱,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意思是说圣明的君主任用那些有品德的贤士,不管他的地位和出身如何卑贱,所以圣明君主的功德被史书记录下来,流传千古。“竹素”也是史册的美称。

竹子也可用来制作管乐器,如竽、笙、笛、箫、管等等。可以通称为竹。竹常与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丝”连用,叫丝竹,可用来泛指音乐。

民间有一种消暑的用具,叫竹夫人。也叫竹几、竹奴、青奴。用竹编成长龙,或取整段的毛竹,中间通空,周围有孔,可以通风,放置床席之间,用来取凉。唐代称之为竹夹膝。宋代开始称之为竹夫人,又称竹姬。苏东坡《宋竹几与谢秀才》有句云:“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有一种游戏叫骑竹马。就是用竹竿放在胯下当马,来回奔跑。而这种游戏的来源却是李白的长诗《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人们就用“青梅竹马”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嬉戏相悦。

用粗竹竿编排而为竹排,也叫竹筏,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既可用来运载货物,也可用来载人。即使是短竹头,也能派上用场。晋朝时有个叫陶侃的人,非常勤俭节约。他担任金州刺史期间,一次公家造船,剩下许多木屑和短竹头。他叫办事人员将这些东西全部登记收藏起来。人们见他收藏这些废物,都觉得不可理解。第二年春天大集会,由于雪后初晴,大厅前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取来,铺在地上,解决了行走不便的问题。后来由于军事需要,要造一批船,急需钉子,陶侃便拿出短竹头,做了造船用的竹钉,派上了大用场。后来就用“竹头木屑”来形容可利用的废物。也含有精打细算,珍惜物力的意思。

有关竹的故事还有不少。竹林七贤的故事很潇洒。斑竹的传说很凄美。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学家。《三国志.魏志.嵇康传》称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人均尚老庄,纵酒放浪,以清高自许。其中尤以嵇康和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而斑竹的传说讲的是,古代尧帝有两名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舜为了除掉九嶷山的恶龙,累倒在那里。百姓们感激舜的恩情,为他造墓。墓的周围翠竹环绕。在家的娥皇和女英二妃一直等待舜的归来。久盼不归,她们就外出寻找。餐风宿露,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九嶷山,可是见到只是舜的坟墓。姊妹二人于是抱头痛哭,竟然哭死在那里。她们的眼泪洒在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便呈现点点斑痕。人们就把这种竹叫“斑竹”。又因传说娥皇和女英二妃死后变成了湘江里的水神,所以又把这种竹叫“湘妃竹”。

由竹构成的成语有不少。如,“势如破竹”,是指形势如刀劈竹子一样,节节顺利。竹篮盛不住水,因此就用“竹篮打水”来比喻只费了力而没有效果。在诸多与竹有关的成语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胸有成竹”。大文豪苏东坡不但诗文写得好,书画也很出色。他在介绍画竹的经验时说,要画好竹子,在动笔之前先要有一幅生动具体的竹子形象在心里。这样画出的竹子才能生动。成语“胸有成竹”和“成竹在胸”就是由这个故事引申出来的。

苏东坡之所以对画竹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是因为他对竹有特殊的情感。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是幸运的,因为他生活在无处不生竹的南方。而我虽然爱竹,却根本不能与他相比,因为在中国的北方偶尔看到竹都属奢望,更遑论与竹并居了。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却莫名其妙。也算是有情千里来相会吧。出人意料的是,在国内我的居处与竹无缘,没想到来美国第二次搬家时,竟然无意中发现,对面的楼旁就有一丛翠竹临风摇曳。似乎是在欢迎我的到来。真是难得呀!按说在四季分明的新泽西要想看到竹,那简直是天方夜谈。也真是难为它们,一年到头送我早出,迎我晚归。尤其是大雪纷飞的冬季,也丝毫不怠慢于我。当我看到沉甸甸的大雪压得它们弯下腰时,心中不禁凄然。而它们却似乎满不在乎,向我吟咏一首诗: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注:此诗引自陶承《我的一家》,学生时代读后所记,但诗作者忘记了。

2001年5月26日 纽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精彩好文。和你分享首和竹子有关的葫芦丝曲,这是下载连接。

葫芦丝曲:竹林深处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25223074.mp3

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06349711.mp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