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10月21日文章】题:美国在中国门口下赌注(作者彼得·李)
近来,中国和美国都发布了有关全球视野和亚洲秩序的白皮书。中国版本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展望了一种由经济发展推动的和平与繁荣的乐观景象。
美国版本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则以希拉里·克林顿的名义发表在《外交政策》杂志上———这种在日程设定上的错误做法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长期后果。
这一设想的真正含义是,在奥巴马执政初期诞生的亲密关系已死,而且已被埋葬在美国的外交墓地里。
如今,与中国的对抗关系似乎已成为美国亚洲外交的理由。希拉里·克林顿的文章的主题是从中东向东亚的“战略转向”。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放弃了梦魇般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而把主要精力转向了东亚。
另一个不那么好听的解释是,美国关上了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大门,而越来越自信的以色列、沙特和埃及政府也不那么愿意听命于美国了。另一方面,亚洲的环境却更为友好:有一个带有威胁性的大国———中国,还有许多愿意靠美国来制衡中国的小国。
从实际角度来说,希拉里·克林顿的“太平洋世纪”更像是过去60年的“太平洋世纪”:美国保持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并联合友邦遏制中国。
就东亚来说,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个地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少。朝鲜、台湾和南海争议并不足以作为针对中国的地区结盟的理由。
中国把它的筹码放在一个能让其施展经济优势的、和平的全球环境中,而不是想在本地区通过军事手段掠夺资源和市场。
然而,在西方国家,国防费用似乎是纳税人唯一愿意支出的增长领域。亚洲的局势让美国有了挥霍因结束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而得到的和平红利的机会———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重新挥霍冷战结束所带来的和平红利。
可以不算太夸张地说,中国过去30年的外交政策就是要防止自己这个脆弱的多民族大国以及一批地区盟友引起美国的险恶关注。
布什政府在中东的灾难性征讨带给了中国一段喘息的时间。但现在,正如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所指出的,美国想“重返亚洲”了。换句话说,通过培养一种中国内外的危机和不稳定景象来证明自己的相关性。
考虑到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重要地位,这种政策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甚至可能是危险的。
随着印度、越南、韩国、菲律宾和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形成与中国对抗的阵线,整个地区对中国来说会更加危险。
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应该感谢朝鲜和南海乱局带来的不安全形势。如果没有这些地区热点,美军第七舰队就要费尽心机地用地震、海啸和该地区的其他人道主义危机来为自己庞大而昂贵的存在寻找理由。
希拉里·克林顿曾有过这样的说法,即国际贸易和商业属于国家安全事务。她说,经济对手正在直接进入市场或掠夺自然资源来“构建和施展实力”。
美国的做法表明,它为了推动国家政策不惜给地区、人民以及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连带损失。说美国是“创造性破坏”或干脆“破坏性破坏”可能很合适,尤其是用在一个遥远的对手或竞争者身上的时候。
撇开中国,单说一种军事化、破坏稳定的、以经济为导向的安全政策是否对亚洲有益还值得讨论。
现在就看中国的军事经济是否强到美国不敢打,那就只能由其他国家拿钱,对中国有好处。
等到中东成民主国家,15年吧,这段时间美国要自作孽真的危险。我期望的是如明治维新那就还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