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民国粤人赴澳留学档案汇编(百三):增城蔡耀榛
增城(村名未具)
Choy Yew Chun(蔡耀榛,译音)是增城县人,具体是哪个村,因档案中未有说明,不得而知。一九二○年中的时候他十八岁,如此推算的话,应该生于一九○二年。
当时在澳大利亚域多利省(Victoria)巴辣辣埠(Ballarat)开设医馆的黄绰臣(W. Chockson,或写成Wong Carton Chockson)是他的舅舅。根据档案,黄绰臣是广东省增城县人,至于是哪个村的,因档案中未有提及,也不得而知。但从同一个时期也是来自增城县瓜岭村的黄丽泉(Wong Lai Chun)与他同在澳大利亚一个地方发展并申请儿子黄永昌来澳留学的情况看[1],根据当时华人赴澳发展先是投亲靠友、同宗同族同村人抱团发展的特点,他也可能是瓜岭村人,是黄丽泉的同宗族人。黄绰臣出生于一八七七年,年轻时精于医道,充当草医,大约在一九○三年前后从香港搭乘太古洋行经营的“太原”(Taiyuan)号轮船来到美利滨(Melbourne)入境澳大利亚,然后去到域多利省内陆早年的矿镇巴辣辣埠发展,在此开设一草医药铺,就以W. Chockson作为店名,即“黄绰臣”号草医馆[2]。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位出生于一八八五年名叫茅爱丽(Alice Maud)的欧裔女子,遂娶她为妻,夫妻俩在此继续经营草医馆,在当地华洋两界颇具声望[3]。鉴于稍后来澳留学的李梁超(Leong Chew Lee)和蔡甜(Chi Tim,或写为Choy Tim)也是黄绰臣的外甥和外甥女[4],蔡耀榛与他们二人也应该是姨表亲或姑表亲的表(堂)兄弟妹关系。由是,他也极有可能与蔡甜一样,是增城县新塘村人。
根据档案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知,蔡耀榛的父亲早年曾赴澳留学和做工多年,回国后娶黄绰臣的一个姐姐为妻,只是不幸中年早逝,大约死于一九一○年。有赖于家境殷实,蔡耀榛自小便受到良好中英文教育,在英语的读写方面都没有什么大的障碍,只是英语会话稍显得蹩脚一些。尽管如此,足见其英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由此亦可见,家人很显然是将其送入省城的教会学校念书,对他的成长寄予厚望。
一九二○年初,十八岁的蔡耀榛中学毕业后,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到香港,搭乘“获多利”(Victoria)号轮船,于三月二十四日抵达澳大利亚的雪梨(Sydney)[5],准备由此中转前往纽西兰(New Zealand)南岛的格雷茅斯埠(Greymouth),投奔他的大姨亦即黄绰臣的另一个姐姐,想在那里寻求发展机会。在雪梨中转时,蔡耀榛获准登陆,由澳洲内务部核发给他一个月期的临时入境签证。可能是其家人事先有所安排,他此行正好是与舅舅黄绰臣的一位老友同船。抵达雪梨后,因距其赴纽西兰的船期尚有些时日,故这位热心的朋友便于四月初将蔡耀榛带到了巴辣辣埠,让他与舅舅一家见面。
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见到蔡耀榛后,黄绰臣方才知道外甥的上述打算。但他认为格雷茅斯的气候太冷,不适合外甥去发展;此外,他也觉得外甥目前还年轻,仍然需要再多读点书,比如在大专院校读个经世致用之类的课程,这样对其日后的发展才有重大助益,如此也符合其姐姐对这个儿子的殷切期望。为此,他不主张蔡耀榛去纽西兰,表示如果早点将其行程告知的话,他会建议先来澳大利亚留学,然后再作打算。鉴于蔡耀榛目前的情况,他作为长辈,觉得有必要尽自己的能力,向澳洲内务部提出申请,要将其留下在澳大利亚念书。对于舅舅的上述建议,蔡耀榛自然非常同意,乐于服从。
于是,事不迟疑,黄绰臣立即采取行动。四月八日,他致函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内务部长,将外甥蔡耀榛的上述情况以及他的家境都一一说明,希望能特别准允这位已经具备一定英语学识能力的中国青年留在澳大利亚留学。他事先也计划好了,如果外甥能获准留下来在澳洲读书的话,就让其进入巴辣辣矿学院(Ballarat School of Mines)攻读采矿工程学位;而他作为舅舅,自然责无旁贷地充当监护人和财政担保人。接到上述请求,内务部长给予了认真对待。他考虑到这位中国青年已经人在澳洲,且具备相当的英语能力,财政资助也不成问题,因为黄绰臣的人望和财力都有目共睹,遂顺水推舟地批复了上述申请,决定给予他总计二年的留学签证,但每次签证有效期为十二个月,每年核发一次,签证有效期从其入境之日起算。四月二十一日,内务部秘书正式把部长的决定知照黄绰臣,嘱后者为蔡耀榛尽快办理留学手续。当然,作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的担保人和监护人,黄绰臣须向海关支付一百镑的保证金,此项金额到其学成离境时才能再取回。
蔡耀榛就这样直接留在了巴辣辣埠,住在舅舅家里。一九二○年五月一日,他正式注册入读巴辣辣矿学院。可能由于本身已经具备相当的英语基础,他应对课程并不困难,学业平稳,英语能力也有所提高,因而在一九二一年五月时,他便顺利地拿到了下一年度的学生签证。而在这一年余下的日子里,他也学习如常,平安无事,直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学期结束,进入暑假。
可是从一九二二年新学年开始,蔡耀榛就再也没有去矿学院报到和上课。刚开始时,矿学院还以为他可能是因什么事而有所耽搁,只是晚一点再回来注册,但左等右等,二个多月过去了,仍然未见其踪影;最终院方对此忍无可忍,于四月二十五日将此情况报告了内务部。对此,内务部于五月初紧急发函联络作为监护人的黄绰臣询问缘由。直到五月下旬,黄绰臣才告诉前来他医馆核查此事的当地官员,自本年二月起亦即新学年开学后,蔡耀榛就去了南澳洲首府克列埠(Adelaide),去那里为他这个舅舅从当地一位华商那里追讨一笔高达一百五十镑的巨额欠款;他在任务达成后,现在刚刚返回巴辣辣埠,仍然住在舅舅家里。
通常内务部都对来澳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校出勤情况十分关心,深恐其利用签证有效期出外打工,因此,在得知上述情况后,对蔡耀榛的旷课行径格外痛恨,决定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将其签返回国。就在内务部秘书正在为此准备遣返文件时,巴辣辣矿学院便来函告诉说,蔡耀榛已回学院正式退学并辞行,明确告知近日内当返回中国。几天后,这位二十岁的中国学生果然就出现在美利滨港口。当年六月九日,他便搭乘驶往香港的“山亚班士”(St Albans)号轮船,回返家乡去了[6]。
这个时间,与其正式在澳注册入读矿学院,刚刚好过了二年,也正好是当初得知内务部长批准他在澳读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事实上,他只在矿学院读了一年半的课程,剩下的半年时间则是忙活奔波舅舅的收帐和自己的事情去了,并没有完成学业;他之所以当机立断地决定离境,也是出于自己的留学签证已过期,因无故旷课已无法再申请展签之故。而与他相关的在澳留学档案也到此中止,至于他回返中国之后的去向如何,则无从得知。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内务部在一九二○年和一九二一年发给蔡耀榛的留学签证,有效期皆为一年,从其入境之日(三月二十四日)起算。
这是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大清国驻英使馆派赴纽澳调查的四品特使黄厚成(Hwang How Cheng)及通事温祥(Wen Esq)拜访巴辣辣矿学院后与其教职员在学院大楼前合影。后排左起:Archibald D. Gilchrist (Prof. of Engineering)、Bertram Whittington (Mathematics, Physics)、Thomas Hart (Prof. of Geology and Mining)、John M. Sutherl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前排左起:黄绰臣(Dr Wong Chock Son)、Frederick Martell、Alfred Mica Smith、美利滨大律师麦锡祥(Ah Ket esq)、特使黄厚成、通事温祥、Alderman Grase (庇厘士彬市长Mayor of Brisbane)、Grase Esq (Ballarat)。背后楼上的人群为该学院的学生。
档案出处(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档案宗卷号):W. Chockson Educn Educational Ex/c Exemption Certificate for Relatives, NAA: A1, 1922/12166
[1] 参阅:Wing Cheng Student on Canton Passport, NAA: A1, 1931/424。
[2] CHOCKSON Carton Wong: Nationality - Chinese: Date of Birth - 1877: Arrived per TAIYUAN: First registered at Ballarat, NAA: MT269/1, VIC/CHINA/CHOCKSON CARTON。
[3] CHOCKSON Alice Maud: Nationality - Chinese: Date of Birth - 1885: First registered at Ballarat, NAA: MT269/1, VIC/CHINA/CHOCKSON ALICE。
[4] Tim, Chi; Lee, Leong Chew; Sun, Ng See - Student passports, NAA: A1, 1925/22377。
[5] Chun, Choy Yew - Nationality: Chinese - Alien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No 6794 issued at Thursday Island, NAA: BP4/3, CHINESE CHUN CHOY YEW。
[6] Choy Yew Chun - Departure from Commonwealth per "St Albans" 16.6.1922, NAA: B13, 1922/8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