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周健:世界著名病毒学家 /黄之宏
(2009-10-04 00:09:54)
下一个
周健:世界著名病毒学家
黄之宏
温州网讯 在日前举行的第24届国际人乳头瘤病毒会议上,温州医学院77级校友周健,因在乳头瘤病毒研究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再次被提及。“在为周健英年早逝感到悲伤痛惜时,我们为他对科学的杰出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张丽芳带领的温州医学院研究团队参加在京举行大会时,对此非常感慨。
1997年,温医分子病毒与免疫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癌症与免疫研究中心(CICR)开展合作,10年来,由所长张丽芳主持的16个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得到认可,其中多个项目获得了WHO(UIC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研究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
短短10年间的这些成果,是建立在温医校友周健“牵线搭桥”的基础上。
宫颈癌是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癌症,全世界每年约有50万女性罹患宫颈癌,其中25万余人死于该症,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引发这种常见女性癌症的罪魁祸首。根据免疫学理论,如果能制造出一种具有类似HPV外壳,却不含危害性病毒DNA内核的病毒样颗粒,就像在人体内放置“稻草人”一样,能在人体内激发身体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效应,从而预防宫颈癌。制造这样的“稻草人”便是难关所在。
2006年8月,人类第一支癌症疫苗在澳大利亚成功接种至人体。启用的当天,一只以研发者周健命名的基金在该州同时设立。但周健却无法看到这一幕,由于积劳成疾突发疾病,他于1999年在回温途中逝世,年仅42岁。
周健与妻子孙小依都是温州医学院“文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周健毕业后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并通过在河南、北京、剑桥等地继续求学,成为该领域的专家。1991年,周健夫妇来到在昆士兰大学的免疫实验室,与学者伊恩·弗雷泽合作,利用重组DNA技术实现突破了这一难关,成功地制备了人乳头瘤病毒的病毒样颗粒,从而奠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的生产基础。
“国内当时对基础学科的科研还不够重视,我们对这一领域也非常陌生。周健对母校温州医学院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1996年在瞿佳校长的联系下,尚在美国的周健与我们合作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在温州地区感染和预防的研究。”张丽芳回忆说,在周健推动下,他们在当年就在进行了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温州成为国内最早开展相关调查实验的地区之一。第二年,周健带着伊恩·弗雷泽教授来到了温州,温州医学院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与昆士兰大学建立了长期教学科研合作关系。
“周健很细心,为了让我们能尽快进入该领域研究,从美国给我们寄来了研究所需的试剂,最新的研究文献,给我们带来了技术指导,使我们有机会开展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我们的团队进步很快。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信心,中国人做学问可以不亚于外国人。”张丽芳介绍说,温州医学院团队在周健指导下进行的《女性生殖道性传播疾病病原学研究》,论证了温州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性传播疾病的病原构成和流行动态变化,为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治性传播疾病奠定了基础,在1998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然而,就在一切刚有起色之时,周健却突然辞世。“周健以自己在乳头瘤病毒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奠定了学术地位,在2000年于西班牙举行的第18届国际乳头瘤病毒会议上,为纪念周健,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参会人员在大会开幕式上,在周健的巨幅照片前,为周健的逝去全场默哀三分钟。”张丽芳说,周健的突然离开不仅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使温州医学院科研团队面临困境。
“让发展中国家的妇女能够分享这一福祉,是校友周健将我们引入这一领域的愿望。”张丽芳坚定地表示,他们将继续该领域的研究,以纪念这位已故的杰出校友:“巧的是,目前在澳洲负责周健实验室工作的赵孔南,也是一位温州人。”
温州乐清人赵孔南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医学博士。他于1996年进入周健所在的昆士兰大学免疫和癌症研究所实验室工作,开始从事乳头瘤病毒的基础研究。周健去世后,赵孔南成为实验室新的负责人,继续实验室在“宫颈癌”和“乳头瘤”方面的研究。赵孔南接手周健实验室工作的同时,也接过了“桥梁”的任务,续写了温州与这一领域研究的“缘分”。
目前,温州医学院这一科研团队正在继续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治疗和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结合中国发病率较高的性传播疾病及肿瘤原性病毒等疾病进行研究,努力研制性价比高的多价联合疫苗。“现在一针宫颈癌疫苗是138美金,接种需要打3针,太昂贵了。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尚有一定难度。我们希望能研制成功价廉效价高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用得起所需疫苗。”张丽芳说。
时间:2008年01月22日 09:02 稿源:温州网-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