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抗战前筹设鄂湘川黔边特区概略 /王平

(2008-12-26 19:38:15) 下一个

抗战前筹设鄂湘川黔边特区概略

王平


    1935年,在国民党完成对贺龙同志领导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以后,有关当局开始考虑对四省交界边区的综合治理,企求有一个长治久安的良策。
    1935年底至1936年初,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宜昌行辕制订了《设置鄂湘川黔边特区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建议先行在四省边界设立特区,待条件成熟后再单独建省。从内陆省份中设置特区或另外设省,这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罕见的行政治理政策和创议。
    尽管最终这一建议并没有被当时的最高当局所采纳,也未付诸实施,但其中关于设置特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制度,是我们了解国民党当局治理内陆边区,开发这个地区各种资源,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真实意图的一个重要历史史实。从该《纲要》立足于与日本持久作战的准备来看,在战前两年即能预料今后对日作战的不可避免,以及必定陷入放弃东南而偏隅西南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构想,与以后实际形成的局势完全吻合,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可以说该《纲要》是国民党军事机关制订的御敌方案中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的文献,现将其主要内容述略于下,以飨读者。

设置特区的理由

根据《纲要》所阐述的设置鄂湘川黔边特区的理由,主要有军事、政治和国防根据地三个方面。
   

军事上的需要 

鄂湘川黔边区属于山区地带,交通闭塞,文化低落,经常成为匪患出没的巢穴。清末民初爆发于这一地区的神兵组织,以抗税抗捐为主要目标,严重地威胁了当地的政治统治。1929年开始成立的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更成为日后国民党大兵围剿的心腹大患。再加上盘据各地的各类土匪名目繁多,既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也给政府当局制造许多麻烦。特别是当政府军派兵进剿时,往往出现与后方供给脱节,造成军事行动的困难。从地理位置而言,这一地区直接威胁荆州、宜昌、常德、重庆、万县等地的安全。因此,从军事上考虑,应该建立特区,经常驻军于此,控制这一地区的安全,以作为交通运输和政治建设的保障。
   

政治上的需要 

上述边区各县距离所属省会都在千里以上。川东秀山、酉阳距省会3000多里,鄂西来凤、咸丰距省会2400里,最近的湘西龙山、桑植,黔东松桃、铜仁,也达到千里以上。加上这一地区山岭重叠,交通梗阻,各省府均以鞭长莫及,对该区域的政事较少过问。所派地方官员,既畏惧路途遥远,地势险恶,又感觉政费奇少,因而缺少杰出之才,造成这些地方仍滞落于土司时代。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一地区的富庶资源,将现代文明传播于这一边区,启发民智,最好的办法是设立特区,建立新的政治模型,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建立国防根据地的需要 

这一边区具备了作为国防根据地的诸种有利条件:一、资源。边区各县素称瘠苦,实则资源丰富。除粮食基本可以自足外,该区盛产桐油、漆、茶、麻、厚朴、五倍子等。毛坝之漆,鹤峰之茶,都是国内的名产。恩施、建始、桑植各县出产的硝磺矿,则是重要的军工原料。丁寨的紫铜矿,巴东的石棉矿,都是制造军用品的上等材料。此外,铁、煤、金、银、钨、锑矿藏也十分丰富,只因缺乏财力资本迄未开发。二、储备。这些地区多崇山峻岭,进攻有瞰制之利,退守有地势之宜,境内具有数百个天然山洞,最大的可容兵两个团。如能在此建立各种兵工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实为一举数得之事。考虑将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尤其需要当前选择一些适宜地区,筹设各种军事仓库,大量储积械弹粮食,以备战时需要。该区各县完全符合军备需要,似应即行划置特区,以策久远。三、对外作战。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国难严重,对外作战,势难避免。一旦战事发生,沿海各区恐难长久据守,于是湘鄂川黔等省必将成为我中华民族复兴抗敌的根据地。而上述边区各县,又是此数省的中心地区。若能扼此中心,划置特区治理,则西可以屏蔽川黔,东可以控制湘鄂,以逸待劳,相继进取,纵使敌占据江海各区,但由于在上述边区早有准备,足使敌人不得安枕,随时皆可出袭,以制敌之敝而造成我中华民族复兴之机会。因而,筹设特区之意义,从国防而言,至深且巨。

筹设特区的办法

在湘鄂川黔边区设置特区而加以单独治理的提议,最早始于清末宣统年间。民国以后,当地人士向子南、张阆村,以及前湖北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袁济安、行营高级参谋柳维垣等人,先后提出此种建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宜昌行辕后又派出专员巡察上述边区,重新提出这一建议,拟定了筹设特区的具体办法。
   

特区区域 

从考虑财政补给需要出发,拟定了两个不同的区域方案。第一方案涉及443个县,具体为:鄂之来凤、咸丰、宣恩、鹤峰、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宜昌、五峰、长阳、宜都、枝江、松滋、公安、石首等16县;湘之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永绥、乾城、凤凰、麻阳、沪溪、古丈、沅陵、桃源、常德、汉寿、大庸、慈利、石门、临澧、澧县等19县;川之秀山、酉阳、彭水、黔江等4县;黔之松桃、铜仁、江口、印江等4县。第二方案减少为425个县,具体为:鄂之来凤、咸丰、宣恩、鹤峰、恩施、利川、建始、巴东、五峰、宜都、长阳等11县;湘之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永绥、大庸、慈利、石门等8县:川之秀山、酉阳、彭水、黔江等4县;黔之松桃、铜仁2县。两个方案均将中心设于来凤,其原因不仅在于来凤为4省边陲唯一平原县,而且该县在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各方面均处于中心位置。
   

特区制度 

划置特区,事属创举,应该有特殊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治理构架。一、名称。定名为鄂湘川黔边特区或来凤特区,其最高行政机关称为特区行政公署。二、隶属。特区行政公署直隶行政院。三、组织。特区设行政长官,兼特区保安司令。行政长官之下分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垦殖、秘书、保安7个处。四、职权。特区行政长官除统辖所属官吏及保安团警外,并随时可咨调驻境军队;其他党务政治推进事宜,制定单行规章办法,呈请行政院核准施行。
    特区经费 从边县实际财政收入来看,计划纲要提出了两条补助渠道。一是要求原属各省继续按原先最高拨款额度实际到位,不得减少或克扣。二是中央特别补助。其具体数额如实行区域的第一方案,每年由中央财政拨款200万元,按第二方案则每年拨款120万元。同时提出按特种开发建设需要,由中央视实际情况予以拨款支持。
   

特区期限 

特区设置期限暂定为五年,其中又分为第一、第二期。第一期计划一年,侧重于救济创办筹备。第二期共四年,主要集中力量进行各种开发建设事业。五年期满后,或仍置特区,或改建新省,当视具体建设成效及国防实际需要而定。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宜昌行辕制订的《纲要》,从开发上述4省边区的丰富资源和将来建立国防根据地的战略考虑,对于做好日后全国的抗日准备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但国民政府出于当时的实际财政压力以及对整个军事政治形势的判断,最后没有批准这个计划,从而使中国现代政治管理史上作为省以外的特区建设推迟至40多年后才出现,尽管后者是以一个经济特区的形式出现在改革开放的新中国,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纲要》中所揭示的对上述4省边区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客观地说已经获得了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最高统治阶层的认可,这不但可以从抗战初期蒋介石把自己最为看重的军政大才陈诚派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中发现其对该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而且从陈诚督鄂后坐镇恩施,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施行鄂西地区的全国治理整顿,不仅使该区域的资源得到较之以往更好的开发,并从实际经营来看,也确实达到了让湘鄂川黔边区成为真正拱卫西南后方和陪都重庆的战略目的。

(载《湖北文史》第八十四辑)http://www.hbzx.gov.cn/zhengxie/list.asp?id=699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